书城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中华国学经典)
7890900000003

第3章 滦阳消夏录(一)(2)

河间有个姓唐的书生,喜欢戏弄、侮辱别人。当地人至今还说起他,都叫他唐啸子。有一个教书先生喜欢到处对人说世上没有鬼,他曾经说:“阮瞻碰到鬼,怎么会有这种事,那是和尚们瞎编的闲谈而已。”唐生于是晚上把土洒在他的窗子上,敲他的门发出呜呜的声音。教书先生惊奇地问是谁?唐生说:“我是由二气构成的不学而能的东西。”教书先生听了十分害怕,蒙头缩在被子里,瑟瑟发抖。派了两个学生整夜守在他的门口。第二天,精神很不好,起不了床。朋友来看望他,他只是呻吟着说道:“有鬼。”不久大家都知道这实际上是唐生搞的鬼,听了没有不拍掌大笑的。然而从此以后奇怪的事情不断出现,每天晚上都有人丢瓦砾石头,撞门敲窗。一开始大家还仍然以为又是唐生捣鬼,仔细观察,才发现是真的有鬼,教书先生实在忍受不了这种骚扰,最后竟然辞了馆职离开了这个地方。这大概是因为他一开始听说有鬼害怕,然后又听说是唐生搞的鬼,不禁十分惭愧,以前很饱满的精神已经减弱了不少,这时狐狸精乘虚而入,所以就彻底不行了。这就是所谓的妖因人而作怪吗?

【原文】

献县吏王某,工刀笔,善巧取人财。然每有所积,必有一意外事耗去。有城隍庙道童,夜行廊庑间,闻二吏持簿对算。其一曰:“渠①今岁所蓄较多,当何法以销之?”方沉思间,其一曰:“一翠云足矣,无烦迂折也。”是庙往往遇鬼,道童习见,亦不怖,但不知翠云为谁,亦不知为谁销算。俄有小妓翠云至,王某大嬖之,耗所蓄八九;又染恶疮,医药备至,毕愈,则已荡然矣。人计其平生所取,可屈指数者,约三四万金。后发狂疾暴卒,竟无棺以殓。

【注释】

①渠:他。

【译文】

献县有个小吏姓王,善于写文书,设法从中牟取别人的钱财。但是每当他有了一些积蓄,就一定会出现一件意外的事情把这些钱财花费掉。有一个城隍庙的道童,晚上在屋檐下走,听见两个小吏拿着小本在对着算帐。其中一个说:“他今年积得挺多的,怎么让他花掉?”道童觉得奇怪,心里琢磨这是怎么一回事,就听见另一个说道:“一个翠云就够了,不需要用太麻烦的办法。”这个庙以前常常碰见鬼,道童也习以为常了,因此不觉得害怕。但就是不知道他们所说的翠云是谁,也不知道是要花掉谁的钱。不久,有一个年纪不大的妓女翠云来到这里,王某非常喜欢她,积蓄的钱十分之八九都为她花掉了。不久王某又染上了恶疮,用尽了各种办法,等他病好了,钱也花光了。别人估算了他一生牟取的钱财,曲着指头算算大概有三四万两银子。王某后来突然发狂病死了,竟然连埋葬的棺材都没有。

【原文】

叶旅亭御史宅,忽有狐怪,白昼对语,迫叶让所居。扰攘戏侮,至杯盘自舞,几榻自行。叶告张真人。真人以委法官,先书一符,甫张而裂。次牒都城隍①,亦无验。法官曰:“是必天狐,非拜章不可。”乃建道场七日。至三日,狐犹诟詈。至四日,乃婉词请和,叶不欲与为难,亦祈不竟其事。真人曰:“章已拜,不可追矣。”至七日,忽闻格斗砰《□石訇》,门窗破堕,薄暮尚未已。法官又檄他神相助,乃就擒,以罂贮之,埋广渠门外。余尝问真人驱役鬼神之故,曰:“我亦不知所以然,但依法施行耳。大抵鬼神皆受役于印,而符箓则掌于法官。真人如官长,法官如胥吏。真人非法官不能为符箓,法官非真人之印,其符篆亦不灵。中间有验有不验,则如各官司文移章奏,或准或驳,不能一一必行耳。”此言颇近理。又问设空宅深山,猝遇精魅,君尚能制伏否?曰:“譬大吏经行,劫盗自然避匿。倘或无知猖獗,突犯双旌,虽手握兵符,征调不及,一时亦无如之何。”此言亦颇笃实。然则一切神奇之说,皆附会也。

【注释】

①城隍:道教神名。原为民间信仰地方守护神,后为道教所信奉。道教中的城隍神职掌护国安邦,祛恶除凶,调和风雨,管理死人亡魂等事。道士建道场作法,要发文书知照城隍(俗称“城隍牒”)。城隍信仰在宋明到清代的儒教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译文】

叶旅亭御史的房子,突然出现了狐狸,大白天对人说话,强迫叶旅亭让出房子给他住。对叶家进行骚扰,捣乱,戏弄家人。弄得他们家里的杯子和盘子会自己跳起舞来,桌子和床会自己走动。叶旅亭把这件事告诉了张真人。张真人把它交给了法官。法官先写了一张符,刚刚把它打开来,符就裂了。然后法官又发了一个文书给都城隍,仍然没有用。法官说:“这一定是一个天狐,非要拜章才能制服它。”于是作了七天的道场,到第三天,还能听见狐狸的辱骂声,到第四天,狐狸就开始好言求和了。叶旅亭不想和狐狸作对,希望到此为止。真人说:“章已经拜了,不能追回来了。”到了第七天,突然听见有人打架的声音,门窗都破了,这时天还没有大亮。法官又发书请其他的神来帮忙,于是抓住了狐狸,用一个瓦瓶把它装起来,埋在广渠门外。我曾经问真人驱役鬼神的道理,他说:“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要依着程序做就可以了。一般来说,鬼神都被印所控制,而符篆掌握在法官的手中。真人就好比是官长,法官就好比是他手下的胥吏。真人没有法官就写不了符箓,法官没有真人的印,他的符箓也不灵了。不过这也是有的时候灵验,有的时候不灵验,就像各个官府部门之间转发文件,上奏章程一样,也有批准的,也有被驳回的,不是全都能实行的。这话说得倒是挺有道理的。我又问他,如果是在深山里的空屋子,突然遇到妖怪,你还能制服它吗?真人说:“这就像是有大官经过,打劫的强盗自然会躲避起来。或者如果他不知道是大官,为非作歹,冒犯了大人,这时我手里虽然有兵符,但是来不及征调援兵,一时间也没有办法对付。”我觉得他这话说得挺实在的。那么所谓神奇的说法,都是大家编造的了。

【原文】

朱子颖运使言:守泰安日,闻有士人至岱岳深处,忽人语出石壁中,曰:“何处经香,岂有转世人来耶?”剨然震响,石壁中开,贝阙琼楼,涌现峰顶,有耆儒冠带下迎。士人骇愕,问此何地。曰:“此经香阁也。”士人叩经香之义。曰:“其说长矣,请坐讲之。昔尼山删定,垂教万年,大义微言,递相授受。汉代诸儒,去古未远,训诂笺注,类能窥先圣之心。又淳朴未漓,无植党争名之习,惟各传师说,笃溯渊源。沿及有唐,斯文未改。迨乎北宋,勒为注疏十三部①,先圣嘉焉。诸大儒虑新说日兴,渐成绝学,建是阁以贮之。中为初本,以五色玉为函,尊圣教也。配以历代官刊之本,以白玉为函,昭帝王表章之功也。皆南面。左右则各家私刊之本,每一部成,必取初印精好者,按次时代,度置斯阁,以苍玉为函,奖汲古之勤也。皆东西面。并以珊瑚为签,黄金作锁钥。东西两庑以沈檀为几,锦锈为沉檀。诸大儒之神,岁一来视,相与列坐于斯阁。后三楹则唐以前诸儒经义,帙以纂组,收为一库。自是以外,虽著述等身,声华盖代,总听其自贮名山,不得入此门一步焉,先圣之志也。诸书至子刻午刻,一字一句,皆发浓香,故题曰经香。盖一元斡运,二气絪缊,阴起午中,阳生子半。圣人之心,与天地通。诸大儒阐发圣人之理,其精奥亦与天地通,故相感也。然必传是学者始闻之,他人则否。世儒于此十三部,或焚膏继晷,钻仰终身;或锻炼苛求,百端掊击,亦各因其性识之所根耳。君四世前为刻工,曾手刊《周礼》②半部,故余香尚在,吾得以知君之来。”因引使周览阁庑,款以茗果。送别曰:“君善自爱,此地不易至也。”士人回顾,惟万峰插天,杳无人迹。案此事荒诞,殆尊汉学者之寓言。夫汉儒以训诂,宋儒以义理相尚。似汉学粗而宋学精,然不明训诂,义理何自而知。概用诋诽,视犹土苴,未免既成大辂,追斥椎轮;得济迷川,遽焚宝筏。于是攻宋儒者又纷纷而起。故余撰《四库全书·诗部总叙》③有曰,宋儒之攻汉儒,非为说经起见也,特求胜于汉儒而已。后人之攻宋儒,亦非为说经起见也,特不平宋儒之诋汉儒而已。韦苏州④诗曰:“水性自云静,石中亦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此之谓矣。平心而论,《易》⑤自王弼⑥始变旧说,为宋学之萌芽。宋儒不攻《孝经》⑦,词义明显。宋儒所争,只今文古文字句,亦无关宏旨,均姑置弗议。至《尚书》⑧、《三礼》⑨、《三传》⑩、《毛诗》B11、《尔雅》B12诸注疏,皆根据古义,断非宋儒所论。《论语》B13、《孟子》B14,宋儒积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断非汉儒所及。盖汉儒重师传,渊源有自。宋儒尚心悟,研索易深。汉儒或执旧文,过于信传。宋儒或凭臆断,勇于改经。计其得失,亦复相当。惟汉儒之学,非读书稽古,不能下一语。宋儒之学,则人人皆可以空谈。其间兰艾同生,诚有不尽餍人心者,是嗤点之所自来。此种虚构之词,亦非无因而作也。

【注释】

①注疏十三部:指对《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这十三部儒家的经典的解释。

②《周礼》:亦称《周官》或《周官经》,儒家经典之一。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

③《四库全书》:中国清代编修的大型综合丛书。乾隆38年(1773)开馆编修,乾隆46年(1782)完成。共收书3503种,计79337卷。分经、史、子、集四部,44类。收录了中国历史上最有价值的文化典籍。全书共缮写7部,分藏于北京、承德、沈阳、镇江、扬州、杭州等地。其中文津阁本现存北京图书馆,是七部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纪晓岚为其实际上的主编,并撰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④韦苏州:指唐代诗人韦应物,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合称“王孟韦柳”,有集。

⑤《易》:中国儒家经典之一,分《经》、《传》两部分,《经》据传为周文王所作,由卦、爻两种符号重叠演成64卦、384爻,依据卦象推测吉凶。今本《易经》通过释经表达哲学观点,包含世界观、伦理学说和丰富的朴素辩证法,从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⑥王弼:三国时魏国人,字辅嗣,山阳(今河南焦作)人。魏晋玄学的主要开创着。他认为“无”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与何晏共同开玄学清谈之风气,取代当时逐渐失势的汉儒经学。著有《老子注》,《周易注》,《周易略例》等。

⑦《孝经》:

⑧《尚书》:中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又伪造《古文尚书》。后来《十三经》中的通行本,即《今文尚书》与梅氏伪书的合编,宋人开始怀疑梅氏伪书,至清渐成定论。今文各篇内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如《盘庚》反映商代奴隶社会的情况、《禹贡》记述战国时黄河、长江两流域的地理等。

⑨《三礼》:指《周礼》、《仪礼》、《礼记》。

⑩《三传》:指《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孔子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

《毛诗》:即毛苌所传的《诗经》,毛苌是汉时赵国人,当时研究《诗经》有多家,但只有毛苌所传《诗经》最终得以流传。《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周朝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大类。“风”采自民间乐曲,“雅”是王都附近的乐曲,“颂”是祭祖祀神的乐曲。所有诗歌均可歌唱,但乐谱今已不传。其内容对统治者征战田猎,贵族集团奢侈荒淫的生活,人民的劳动生活和婚姻爱情都有所反映。形式以四言为主,采用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些创作手法为后代诗人所继承。汉代将《诗》列入儒家经典,称为《诗经》,为“五经”之一。

《尔雅》:中国古代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汉代学者缀辑而成。《汉志·尔雅》30篇,传至今只有19篇。后世经学家多用以考证解释儒家经典的义意,遂成为《十三经》之一,注释《尔雅》的有晋人郭璞(注)、宋人邢昺(疏)、清人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

《论语》:孔子言论的汇编,儒家最重要的经典。由孔子门生及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南宋时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今本论语共计20篇,1.2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