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有趣的物质循环(探索神秘的大自然)
7860500000017

第17章 藏于地下的地下水(1)

地下水的藏身之处

地球上的水是很多的,它不仅分布在地球表面的海洋、湖泊、江河里,同时还以水蒸气和水滴状态飘浮在大气中,还以冰、雪等固体状态分布在高山和两极。此外,还有一些水,它埋藏在人们不易觉察到的地壳中,这就是地下水。

地下河

地下水在我们脚下分布很广。它不仅出现在河网稠密、雨水充沛的地方,也出现在雨水较少的干旱和半干旱的沙漠地区;它不仅出现在广阔的平原地带,也出现在峰峦峭拔的山区;它不仅存在于靠近地面的地层中,在地下13~14千米的深处也有它的踪迹。有人经过粗略估计,认为地下水的体积约为地表上海洋体积的1/3,大约相当于大西洋的体积,从这个意义上讲,地下水类似于地表上的一个大洋。然而,我们脚下是踏踏实实的大地,怎么能装得下这么多的水?它究竟藏身于何处?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让我们先来做一个简单的试验:拿一个杯子,在杯子里装满砂子,并捣结实,直到一点也装不下去了。可是,自然界还有一种最普通的物质——水,还能被这个盛满砂子的杯子所容纳,信不信自己亲自试一试。用一个有水的杯子,慢慢向有砂子的杯子中注水,看一下,要使砂子全部浸湿耗费了多少水。有人已试验过,竟能倒入装砂杯子的容积的1/3的水。原来砂粒与砂粒之间有无数的空隙,这些空隙就是地下水的“藏身之地”。

实验中的这种情况是地下水家族中的一员,实际上,地下水家族还有其他“成员”。

首先看一下地球的最表面——土壤。土壤中含有很多空隙,这些空隙为水的存在提供了空间。每当下雨的时候,雨水便钻到这些空隙中去,直到土壤中再也没有其他存身的地方才不情愿地形成水流流走。植物生存需要的水分都是从土壤中吸取的。说土壤有空间为水提供栖身之处,大家可能感到容易理解一些,但是,地下主要是由各种各样坚硬或者松软的岩石组成的,这些岩石也具有这样的空隙吗?答案是肯定的。

松散岩石颗粒之间还有胶结的空隙,我们称为孔隙。沉积岩一般都具有大大小小的孔隙,而且它们在地下常常成层分布。对于那些坚硬而且又致密的岩石,它们没有孔隙,或者有很少的孔隙,但是它们往往具有一些大小不同的裂隙。这些裂隙并不是在岩石形成时同时生成的,而是后来由于风、温度变化等的作用或者由于相互挤压发生破碎时形成的。如果这些裂隙还没有被其他东西充填,就成为储存水的良好场所。

还有一种叫石灰岩的岩石,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们是怎样留住水的呢?原来,水沿着岩石的细小裂隙不断流动,把碳酸钙变成碳酸氢钙,并使其溶解于水,这一来,裂隙越来越大,这时的裂隙,我们给它一个新的名字叫溶隙。溶隙不是就不变了,它还会进一步扩大,形成宽大的溶洞,溶洞常常相互连接,形成地下河。

石钟乳现在已经明白了这样一个事实:岩体和土体都具有空隙,都可以盛水,那么是否任何岩体与土体都可以成为含水层呢?不是的。有些岩层的空隙很少,几乎没有容纳水的空间,更不可能让水自由通过;有一些岩层空隙可能很多,但空隙的规模太小,虽然可以容纳一定的水,但不允许水自由通过;当然,还有些岩层,不仅具有很多空隙,而且空隙很大,彼此之间联通,不仅可容纳较多的水,而且允许水流自由通过。由此看来,并非任何岩层和土体都可能成为含水层的。到底什么样的岩层才是含水层?

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岩层的透水性和隔水性。透水性是指岩层允许重力水自由渗透的性能。隔水层则相反,是指岩土体不允许重力水自由渗透的性能。岩层的透水性与岩石中的孔隙大小、多少等因素有关,但是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空隙的大小及其连通性的好坏。有人已通过实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黏土层含有45%~60%的孔隙,砂砾含有25%~40%的孔隙。让我们在此基础上做一个实验:取一盆水倒在砂土层上,水很快就渗下去了,再取同样一盆水倒在黏土层上,水却停积在黏土层表面。这说明了什么呢?

就实验本身而言,砂土层和黏土层的透水性是不同的。含孔隙多的黏土层的透水性反而次于空隙少、规模大的沙砾层。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这是因为水向岩层中渗透,主要是沿着较大的孔隙进行,砂土层里砂子与砂子之间保留了又多又大的孔隙,所以水很容易从中间向下渗透,而黏土层是由很多细小的黏土颗粒组成的,虽然其中也包含了很多的孔隙,但孔隙非常细小,彼此连在一起,形成了微细的毛细管,当水进入其中时,就被紧紧吸住,所以很难向下渗透。很明显,隔水层是不能成为含水层的,只有透水层才有可能是含水层。但是,透水层不等于是含水层,透水层要成为含水层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那就是其下部发育有隔水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流入透水层中的水滞留于其中。

常见的岩层中,透水性最好的是卵石、砾石、砂和有裂隙的岩石,其次是黄土、亚黏土和一些多孔性的砂岩、石灰岩。黏土和密实的无裂隙的岩石,透水性很小或者不透水。

地下水来自何方

地下水虽然埋藏在地下,但它却不是孤立的,它和大气水、地表水都有着亲密的关系。所有的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在自然界中都无休止地运动着、相互转化着。这个过程,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叫做水循环。地下水也参与了这一过程,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雨水降落到地面以后,大致有3种归宿:一部分被重新蒸发,回到空中;一部分回到内陆湖泊或者顺着地面流动,汇集到江河里,最后流入海洋;还有一部分通过岩层的空隙和溶洞,渗透到地下,形成地下水。而地下水又往往通过泉眼涌出地面,或者在地下流入河流、湖泊或海洋,或者被人们开采出来,又成为地表水。

雨水能够渗透到地下去,这一事实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一场大雨过后,地面上有很多地方积了雨水,但是过一会儿,这些水又慢慢消失了。它的一部分就是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了。

但是水由地表向地下前进却是一个艰苦的历程。水滴刚刚进入地下,就被那些躺在路上的黏土、粉沙等小粒子拦住了。这些小粒子就抓住一些水分子不放,强行把它们结合在自己的周围,成为“吸着水”。幸好,被这样强行结合的水不算太多。摆脱了土壤、沙石等粒子的捕捉,水滴就继续向前“赶路”。有的时候,遇到了急于为自己的茎、叶和果实寻找养料的植物根须,一部分水就会被根毛上的无数微型“水泵”抽进毛细管中,成为植物体内携带养分的搬运工。

当水滴继续前进时,土壤、岩石中的毛细孔在表面张力的支持下,也抓去一部分水。一直到毛细孔满足后,才给过路的水滴开绿灯。这并不是说,水滴在以后的旅行中就不会遇到别的什么麻烦了。有的矿物由于某种原因失去了自己的结晶水,当水滴路过它们时,就强行同水分子结合。前进途中的一个讨厌的敌人是空气,它无孔不入,几乎到处都可以碰见,不把空气赶走,水滴就没有容身之地。所以,水每向下渗透一步,就要付出相当大的气力与空气争夺地盘。

水滴就这样不停地向地下深处挺进,到达不透水的地层才停止前进,最后越聚越多,就形成了人们所说地下水。

雨水形成地下水,这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但不是唯一的来源。有的地区,如沙漠地区,很少降雨,有的地方几乎一年到头不下雨。但是,人们却发现,在沙漠中也往往能找到地下水,有时还相当丰富。为了揭开这个谜,许多人曾入沙漠实地观测,做各种各样的试验。原来,空气中的水蒸气,夜间降温时在砂土中可以直接凝结水珠,许多水珠聚譬起来,形成地下水。这种由水汽凝结的水是沙漠地区地下水的重要水源之一。

此外,还有一部分地下水直接由岩浆中分离出来的气体化合而成的。实际上,某一地区的地下水不仅仅有一种来源,在多数情况下,同时有两种来源或者3种来源都对它有贡献,只不过有的占的比例大,有的占的比例小。

地下水的类型

由于地下水所处的环境不同,它们的性格有很大差异。通常根据它们周围环境及性格的不同,把它们分为3类:土壤水、潜水和承压水。

土壤水主要是以悬持毛细管水状态埋藏在地表附近的土壤层中,它与降水、气温等因素的关系极其密切,其含水量和水温有很强烈的季节性变化。农作物的生长好坏与它有密切的关系。常言道:“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所以农学家对它特别感兴趣。从地面向下渗透的水,在渗透流动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隔水层把它前进的道路给截住,它就聚集在这个隔水层之上。这种埋藏于第一个隔水层上的地下水,叫做潜水。我们通常所遇到的水,多半就是潜水。潜水和地表水一样,也有一个水面,称作潜水面。不过它不像地表水面那样平,常常随着地形起伏而变化,地形高起的地方,潜水面凸起;地势低洼的地方,潜水面凹入。潜水面的高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年四季中是经常波动的。

潜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由于潜水面之上通常没有隔水层存在,因此,在潜水的分布区内,降水几乎都可以通过地表不断下渗,一直渗到潜水层中,使潜水水位增高。大气降水补给潜水的数量与覆盖在它上面的岩层的透水性、地面坡度、植被的疏密、降水的强度和时间有关。不难想象,如果地形较陡、植被稀疏,或者降的又是暴雨,这样的话,雨水很快从地面流走,对潜水的补给量就不会太多。相反地,如果地形平缓,植被稠密,降的又是长时间的绵绵细雨,则有利于降水的下渗和潜水的补给。

除了大气降水,在河流、湖泊、水库等陆地水与潜水有联系的地段,也发生相互补给的关系。当它们的水位高于潜水水面时,陆地水就向潜水含水层渗透,成为潜水的一种补给来源。这种补给的季节常发生在雨季和洪水期间,这时,大量地表水汇入河、湖中,使得河、湖的水位升高。俗话说,“水往低处流”,河、湖中的水就会不断地向两岸的地下渗透过去,补充那里的潜水。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即使在枯水的季节,也发生河水补给潜水的现象。这通常在一些含沙量大的河流下游沿岸地带,河床往往高于两岸地面,任何时候河水的水位都高于潜水的水位。

在干旱季节里,常常是潜水补给地下水。因为降水量减少或者长时间几乎没有降水,河流中的水量逐渐减少,水位慢慢下降,当河水位低于河两岸的潜水位时,就会得到潜水的补给,这种潜水补给其他水体的现象,叫做潜水的排泄。

潜水在地下也是不断流动的,但它不能像江河水那样一泻千里,它有许多障碍,要通过松散沉积物中的大小空隙,所以流起来不很畅快,速度很慢,它的速度常以每天甚至一昼夜来计算。如果遇到坡坎,常常流出地面,成为泉水,这也是潜水排泄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