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扑朔迷离的世界文化(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7805800000021

第21章 文化古迹篇(3)

从这个残存的线索中,不禁让人想到一个问题,倘若复活节岛的巨石人像是受蒂亚瓦纳科的影响,那么,是谁把设计蓝图、加工方法和吊装设备带往遥远的太平洋中部一个小小的荒岛?

很显然的是,原始的土著民族是不可能完成的。那么,传播这种文化的又是谁呢?

复活节岛留给世界的是一连串的哑谜。

在法国布列塔尼半岛上,有著名的卡纳克石列,数量集中,约3000块,平均排列,延伸3千米之遥,其时代距今4000年左右。

在爱尔兰东岸,有著名的纽格兰吉石棚,长约19米,内高约6米,下为墓室,约建于公元前4世纪。冬至时,初升的太阳光穿过石棚走廊,可直射到石棚尽头。

在埃塞俄比亚的古代首都阿可苏姆遗址上,屹立着十几根四棱形的巨大石柱,每根高达35米,重量达二三百吨,都是用整块花岗岩雕刻制成的。在黎巴嫩巴尔别克小村,有一个原始部落的神殿遗址,神殿外围城墙的3块巨石,估计都超过1000吨,另一块被称为“南方巨石”的巨石,长20.8米,宽、高各超过4米,重达1200吨以上,仅这一块石块,就可造3幢高5层,正面宽6米,深12米的公寓大楼,墙厚可达30厘米。那些石器时代的古人怎样开采、搬运这个庞然大物的?

中国三峡浅滩上的“八阵图”,也是耐人寻味的。在千余米长,数百米宽的浅滩上,石岩散乱,漫不可辨。一旦登高俯瞰,则八八六十四垒,星罗棋布,排列森严,中间的方阵为中军,四周有“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阵,阵后设24队游骑,相传为诸葛亮教演兵法的场所。

时至今日,没有一个人可以说清这些石列、石棚和石阵的“来龙去脉”。

不可测的玛雅金字塔

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上,耸立着许多气度非凡的金字塔,它是玛雅人留下的作品,其规模之宏玛雅金字塔伟,构造之精巧,乃至于情景之神秘,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媲美。

以太阳金字塔为例:塔基长225米,宽222米,和埃及的胡夫金字塔大体相等,基本上是正方形,而且也正好朝着东南西北4个方向,塔的四面,也都是呈“金字式的”等边三角形,底边和塔高之比,恰好也等于圆周与半径之比。

它们的天文方位更使人惊骇。天狼星的光线,经过南边墙上的气流通道,可以直射到长眠于上层厅堂中的死者头部;而北极星的光线,经过北面墙上的气流通道,可以直射到下层的厅堂。

他们建塔技术的高超也是惊人的。以库库尔坎金字塔为例,塔基呈正方形,共分9层,由下而上层层堆叠而又逐渐缩小,就像一个玲珑精致而又硕大无比的生日蛋糕;塔的四面各有91级台阶,直到塔顶,四面共364级,再加上塔顶平台,不多不少,365级,这正好是一年的天数,9层塔座的阶梯又分为18个部分,这正好是玛雅历一年的月数。

玛雅人崇信太阳神,他们认为库库尔坎(带羽毛的蛇)是太阳神的化身,他们在库库尔坎神庙朝北的台阶上,精心雕刻了一条带羽毛的蛇,蛇头张口吐舌,形象逼真,蛇身却藏在阶梯的断面上,每年春分或秋分的下午,太阳缓缓西坠时,北墙的光照部分,棱角就渐次分明,那些笔直的线条也从上到下,变成了波浪形,仿佛一条飞动的巨蟒自天而降,逶迤游走,似飞似腾,这情景往往使玛雅人如痴如狂。类似的奇观还出现在南美丛林,这种融天文知识、物理知识、建筑知识于一体所造成的艺术幻觉,即使用现代水平来仿制,也是非常困难的。

1968年,一批科学家试图探测这些金字塔的内部结构。令人费解的是,他们在每天的同一时间,用同一设备,对金字塔内的同一部位进行X射线探测,得到的图形竟无一相同。

美国人类学家、探险家德奥勃洛维克和记者伐兰汀,对尤卡坦进行考察时,发现许多与地道连通的地下洞穴,地道的结构与金字塔内的通道十分相似,他们拍摄了9张照片,能印出来的却只有一张,而且,这一张所拍摄到的,也只是一片旋涡形的神秘的白光,他们想起了埃及陵墓中令人毛骨悚然的法老诅咒,只好乖乖地停止了探测。

印度佛塔始建于何年?

佛塔起源于印度,梵语为Stupa,音译为窣堵波,多少年来,就印度的佛塔起源于何时?创建于何地?引起史学研究工作者的激烈争论。

有人认为:佛塔的制作是佛祖释迦牟尼在成道30日后亲自宣告大众的,他们引述《华严经·净行品》中“始欲建塔,当愿众生,施行福佑,宄畅道意”。又引《摩诃僧祈律》卷二十三中:“尔时世尊起伽叶佛塔,下基四方,周匝栏檐,圆起二重,方牙四出,上施盘盖,长表轮相,佛言作塔应如是。”再引《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杀事》卷十八中:“应可用砖两重作基,次安塔身,上安覆钵,随意高下,上置平台,高一二尺,方二三尺。准量大小,中竖轮竿,次安相轮,其相轮重数,或一、二、三、四,乃至十三,次安宝瓶。”说明佛陀不但阐述了造塔的功德,还具体描述了造塔的步骤与规定。但是,也有人认为:《华严经》所述仅仅是佛塔的名词在印度的最早出现,而《杂事》是佛灭后的著作,因此不可作真。

印度最大佛塔有人引证流行在东南亚国家的一则传说,佛陀在世时,有弟子询问,怎样才能表示对佛的虔敬,佛陀听罢,将身上披的方袍平铺于地,再将化缘钵倒扣在袍上,然后再将锡杖竖立在覆钵之上,这样,佛塔的雏形便基本出现。后人由此认为这是佛塔形制的最早发生,可惜,这段传说并未见之于文学记载,可靠性是不大的。

倒是《十诵律》卷五十六和《摩诃僧祗律》卷三十三的两段记载颇能提供早期佛塔的资料,前者说:“起塔法者,给孤居士深心信仰,至佛所,头面礼足,一面坐,白佛言:世尊,世尊游行诸国时,我不见世尊,故深谒仰,愿赐一物,我当供养。佛与爪(指甲)、发言:居士,汝当供养此爪、发。居士即时白佛言:愿世尊听我起发塔、爪塔。”后书也说:“时波斯匿王闻世尊造伽叶佛塔,即敕载砖七百车诣佛所,头面礼足而白佛言:世尊,我得广作此塔不,佛言得,……即便作塔,经七月七日乃成,成已供养佛与比丘僧。”这两书上所叙述的给孤居士即给孤独长者,佛在世时拘萨罗国首都王舍城(今印度沙雉德、马维德)的富商,曾以黄金铺满祗陀王子的邸园精舍,而共同将精舍捐献作佛陀的说法重地,波斯匿王是当时的拘萨罗国国王,都是在佛教传布史上极为著名的佛的信徒和大护法。以上所说可认证为印度佛塔的最早建造者。

也有人根据《长阿含经》第四《游行经》记载的释迦牟尼在末罗国拘尸那伽城外娑罗双树林涅槃后七国建造佛塔的资料作证说:佛陀逝世火化后,出现许多圆明皎洁,坚固不坏的舍利子(灵骨),当时与佛陀有因缘的七国国王都派使者礼请佛舍利,拘尸那伽城居民拒不给予,引起争执,后在一香姓婆罗门调解下,将全部佛舍利平分八份,七国与拘尸那伽城各得一份,以后各建佛塔一座供养佛舍利,据《八大灵塔名号经》记载,这8座佛塔分别建立在:(1)迦毗罗卫城的佛伽诞生地蓝毗尼;(2)摩揭陀国佛成道时沐浴处尼连禅河畔;(3)波罗奈斯城佛初转经轮的鹿野苑;(4)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5)曲女城;(6)王舍城;(7)广严城;(8)拘尸那揭(以上四至八处均为佛说法处)。另外,香姓婆罗门分得舍利瓶所建立的舍利瓶塔,毕钵村人民所得火葬焦炭所建的焦炭塔,这样,这10座佛塔可称最早出现的佛塔。遗憾的是,上述佛陀在世时所建两塔和佛涅槃时所建10塔迄今均已荡然无存,连遗址也无处考查勘察,因此有人怀疑其史实价值。

大多数学者赞同既有文献记载又有部分实物存在的阿育王8.4万塔说:阿育王或译阿输伽王与无忧王,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国孔雀王朝国王,他建立了空前的全印度大统一的帝国,在东征羯陵伽国时,看到了战争的惨状,大动悔悟之心。为了忏悔前愆,摆脱悔疚之苦,便皈依佛教,定为国教,印度建塔之风在这时达到空前的高潮。据《阿育王传》卷一和《善见律毗婆娑伦》卷一记载:阿育王曾敕令收集佛涅槃时所建八大灵塔舍利,分别在8.4万处各建佛塔一座,据传,在这些灿若繁星的众多佛塔中,有19座安立在我国,今浙江鄞县阿育王寺舍利塔便是其中仅存的一座。又据考古学家鉴定:今印度马尔瓦附近的桑奇大塔主体覆钵部分就是阿育王佛塔的遗迹。

佛塔的形成与世间一切事物同样,有一个发生、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佛陀在宣扬教义时,必然会提到塔与造塔的功德和程序,其弟子如给孤独长者与波斯匿王等依仗其雄厚的实力而遵循佛陀教诲建造出实物形式的佛塔,但是,这种佛塔尚处在原始的初级阶段,简单而低矮。尔后,随着佛教在印度的蓬勃发展,塔的建造逐步进展,佛陀逝世后,各国护法国王为了表示对人天师尊的崇敬,相约造塔,安放供养佛舍利以作永久的纪念,到阿育王年代。这位以全身心崇奉、供养佛陀的君王,倾其全国财力建造8.4万佛塔,至此,佛塔的规模已趋完善优美。

但这个看似科学的解释却并未获得佛教人士的肯定,看来这项研究工作还得继续进行下去,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拿出让人信服的结论。

非洲石头城为谁所建?

每当鲜花怒放、景色宜人的金色十月来临时,无数踏上非洲土地旅游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地涌向久负盛名的“大津巴布韦遗址”,凭吊这座饱经人间沧桑的非洲大陆古文明遗迹,抒发他们的幽古之情。

大津巴布韦遗址大津巴布韦遗址地处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以南300千米。津巴布韦在土著班图语中是“石头房子”或“可尊敬的石屋”的意思。早在欧洲殖民主义者入侵前,非洲人就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国家。19世纪后期沦为英国殖民地后取名为南罗得西亚。1980年独立后津巴布韦人民以勤劳的祖先创造的灿烂的石头城来命名自己的祖国——津巴布韦共和国。

石头屋遗址最早是被葡萄牙人发现的。1868年的一天,一个葡萄牙猎人亚当·伦德斯在搜集猎物时经过一片葱茏茂密的原始林海,走出这人迹杳然的林海,一座用花岗石垒砌而成的古堡呈现在他眼前。这一发现使他惊喜万分。此后不少科学家先后来到这里参观考察。

整个遗址由内城、卫城、谷地残垣三部分组成,所有建筑物均用长约30厘米,厚10厘米的花岗石砌成,面积达1万多亩(1亩≈666.67平方米),其中以内城最雄伟壮观,而且保存得也最完整。内城形状如椭圆形,东北、南、北三面分别有一个进出口,城墙高约6米,东面城高为9米。城墙底部宽约5米,顶部约2.5米。城墙内还有历史更为久远的矮墙,与其他几道断壁残墙连接,从而将城内分割成好几个大小不等的围场,纵横交叉,通道犹如蜿蜒曲折的小路,人们在里面行走仿佛进入迷宫一般,神秘莫测。大围场东面坐落一座实心的圆锥形石塔,塔高11米,底部直径为6米,顶部直径约2米。离石塔不远处有一祭塔台,这是一个低矮的土台。据说原始社会时期,这里是举行生殖器崇拜的场所。

卫城建在离内城不远的小石山山顶上,周长244米。它是顺着山势的自然走向建造的。聪明能干的石匠凭借熟练的技巧,将山上天然的岩石和用花岗岩砌成的石块制作成一座天衣无缝的宏伟建筑物,其中有一段城墙还筑在大自然造就的岩石山嘴上,煞是壮观,令人赞叹不已。整个卫城犹如一座要塞,通往城墙的走道仅能一人行走,于防守十分有利。站在卫城顶上,真有“一览众山小”之感,把整个大津巴布韦遗址尽收眼底,气势甚为磅礴。卫城内还有一个古时皇宫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一些科学工作者在那里找到了不少文物,其中有阿拉伯的玻璃,中国的青瓷残片,一块圆形自瓷片上还用青釉刻了“大明成化年制”6个字。这很可能是明朝郑和下西洋时带到非洲去的中国瓷器。

谷地残垣地处上述两者之间,遗址上散着一些矮小的石屋,从建筑规模和技术以及从当地挖掘出的实物分析,这里原先很可能是平民百姓的居住区。人们在此发现了不少中国青瓷和阿拉伯、波斯的器皿。

遗址残破的围墙在这些古建筑群旁还保留着古代的梯图、水渠、水井,遗址地基上还找到了古代铸造钱币的泥模。从已经发掘到的文物看,大津巴布韦遗址曾经是一座非常繁荣的城市,农业、冶炼业、对外贸易都相当发达,而且一度与中国、阿拉伯、波斯等许多国家有着经济、文化的交往。这里的居民已通晓建筑学、力学、数学等多种知识,掌握不少生产技能。

自19世纪70年代,人们听信法国地质学家卡尔·莫克谗言后,大批人群蜂拥而至,大有要把遗址朝天翻个够的架势。那个法国人胡言乱诌说,遗址中有的建筑物是仿照所罗门王在摩利亚山上修建的耶和华殿建造的,有的是仿照古埃及国王访问所罗门王时的行宫造的,而《旧约》中恰好又有所罗门王开采黄金的记载,于是这里竟误传成所罗门王开采、冶炼黄金的场所,结果遗址大部分让淘金狂给捣毁了,使遗址成了一个难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