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鬼谷子:六韬(中华国学经典)
7805700000013

第13章 符言第十二

本篇实际上是为君主治国平天下指出的修养之术。要求为人君者必须做到:安徐正静的境界;高瞻远瞩,耳聪目明;善于听取各种言辞;赏罚必正;善于统领百官,遵循为政之理;思维周密,洞察隐微。若能如此就能达到“神明”之术,高深而不可测。这些策略,也是古代统治者常用的御民治国之道。

【原文】

安徐正静①,其被②节③无不肉④。善与⑤而不静,虚心平意⑥,以待⑦倾⑧损⑨。有主位⑩。

【注释】

①安徐正静:安详从容正直沉静。指人的修养而言。

②被:及,达到。《尚书·禹贡》有:“东至于海,西被于流沙。”《苟子·臣道》有:“功参天地,泽被生民。”

③节:节度、法度。《礼·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④肉:肥满。陶弘景释本句云:“被,及也。肉,肥也,谓饶裕也。言人若居位,能安徐正静,则所及之节度无不饶裕。”

⑤善与:善于交结。与,结交、亲附。《国语·齐语》:“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

⑥虚心平意:内心谦虚,意志平和。

⑦待:防备。《韩非子·外储说上》:“今城郭不完,兵甲不备,不可以待不虞。”

⑧倾:倒塌、覆灭。李白《梁甫吟》:“杞国无事忧天倾。”

⑨损:损害。《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

⑩有主位:俞樾《诸子平议补录》云:“‘有’当为‘右’。‘右主位’,题目上事也。”右主位,意为身居君王之位的人,应有安徐正静的修养。陶弘景注云:“主于位者,安徐正静而已。”

【译文】

人的修养能够达到安详从容正直沉静,那么就能达到从容自如的境界。善于交结而不沉静,要内心谦虚,意志平和,以防备倾覆失败。以上主位。

【原文】

目贵明①,耳贵聪②,心贵智③。以天下之目视者④,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辐凑⑤并进,则明⑥不可塞⑦。有主明⑧。

【注释】

①明:视力好。

②聪:听力好。

③智:聪明、智慧,指思维敏捷。

④以天下之目视者:以天下人的眼光去看。天下之目,意为君主眼光必须高远,视野开阔,如此方能洞察细微,正是高瞻才能远瞩。

⑤辐凑:也作“辐辏”,意为车的辐条集中于轴心。比喻人或物聚集一处。《淮南子·主术》:“夫人主之听治也,清明而不暗,虚心而弱志,是故群臣辐凑并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尽其能。”

⑥明:视力好,此处指眼光、眼界。

⑦塞:堵塞、蒙蔽。

⑧有主明:“有”同上文,应为“右”,“右主明”,意为上述主明。陶弘景注云:“主于明者,以天下之目视也。”

【译文】

眼睛要明亮,耳朵要敏锐,心智要敏捷。以天下人的眼光去看,那么没有什么不能看见;以天下人的耳朵去听,那么没有什么不能听见;以天下人的胸怀去思考,那么无所不知。如果天下人心聚于一处,像车轮聚于轴心一样,那么眼光就不会被蒙蔽。以上主明。

【原文】

德之术①曰:“勿坚而拒之②。”许之则防守③,拒之则闭塞④。高山仰⑤之可极⑥,深渊度之可测⑦。神明⑧之位术,正静其莫之极欤⑨!有主听⑩。

【注释】

①德之术:“德”为“听”之误。本句意为:接受进言的方法。陶弘景释“德之术”为“崇德之术”,不妥。

②勿坚而拒之:不要坚持己见而拒绝对方。一说“坚”为“望”之误,本句前有“勿望而许之”五字,可供参考。

③许之则防守:采纳进言,民众就会拥护守卫君主。

④拒之则闭塞:拒绝采纳进言,就会阻碍君主视听。

⑤仰:仰望。

⑥可极:可看到顶点。

⑦可测:可以测出深浅。

⑧神明:谓无所不知,如神之明。《淮南子·兵略》:“见人之所不见谓之明,知人之所不知谓之神,神明者先胜者也。”

⑨正静其莫之极欤:指神明的位术高深不可测。陶弘景释云:“高莫过山,犹可极,深莫过渊,犹可测,若乃神明之位,德术正静,迎之不见其前,随之不见其后,其可测量乎哉?”

⑩有主听:即右主听,上述主听。

【译文】

接受听言的方法:“不要坚持己见而拒绝对方。”采纳进言,民众就会守卫君主,拒绝进言,就会阻碍君主视听。山再高,仰望也可看到顶峰,水再深,也可测出深浅。神明之位,德术正静,迎之不见其前,随之不见其后,哪里能测量深浅呢。以上主听。

【原文】

用①赏贵信②,用刑贵正③。赏赐贵信,必验④耳目之所见闻。其所不见闻者,莫不暗化⑤矣。诚畅⑥于天下神明⑦,而况⑧奸者⑨干君⑩?有主赏。

【注释】

①用:使用、施行。

②信:诚实,讲信用。

③正:公正。

④验:检验、验证。

⑤暗化:潜移默化,谓在不知不觉中受影响而发生变化。明徐祯卿《谈艺录》:“曹王数子,才气慷慨,不诡风人。而特立之功,卒亦未至,故时与之暗化矣。”

⑥畅:畅通、无阻碍。

⑦天下神明:指至诚在天下畅通,让人民知晓,就犹如有神明保佑一样。

⑧况:何况、况且,表示更进一层。王充《论衡·问孔》:“一仓卒吐言,安能皆是?”

⑨奸者:邪恶、狡诈的人。

⑩干君:冒犯君主。干,冒犯、冲犯。《商君书·定分》:“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不敢犯法以干法官也。”

【译文】

使用奖赏的原则贵在守信,使用惩罚贵在平正。奖赏贵在守信,一定要用耳闻目睹的事实来验证。那些不能听到或见到的,也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发生影响。至诚在天下畅通,让人民知晓,犹如有神明保佑一样。哪还用担心奸邪的人冒犯君主。以上主赏。

【原文】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①。四方上下、左右前后②,荧惑③之处安在④?有主问。

【注释】

①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指应知天时、地利、人事。陶弘景注云:“天有逆顺之纪,地有孤虚之理,人有通塞之分,有天下者,宜皆知之。”

②四方上下、左右前后:指应知四方上下、左右前后方位的关系。陶弘景注云:“夫四方上下、左右前后,有阴阳向背之宜,有国从事者不可不知。”

③荧惑:指火星。因其若隐若现,迷惑不清,故名。陶弘景释云:“荧惑,天之法星,所居灾眚,吉凶尤著,故曰‘虽有明天子,必察荧惑之所在’,故亦须知也。”

④安在:在哪里。

【译文】

一应知天时,二应知地利,三应知人和。四方上下、左右前后方位的关系也应知晓,还应知荧惑星运行到了何处。以上主问。

【原文】

心为九窍①之治②,君③为五官④之长。为善⑤者君与之赏⑥,为非⑦者君与之罚⑧。君因其政之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⑨。圣人用之,故能赏之⑩。因之循理,固能久长。有主因。

【注释】

①九窍:指口、两耳、两眼、两鼻孔、二便孔。窍,小孔、洞。

②治:治理、管理。陶弘景云:“九窍运为心之所使。”

③君:指君主。

④五官:五种官职。相传殷制以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为五官。周代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六官,去冢宰为五官。这里五官泛指百官。陶弘景释本句云:“五官动作君之所命。”

⑤为善:做好事。

⑥与之赏:给做好事者奖赏。

⑦为非:做坏事。

⑧与之罚:给做坏事者以惩罚。

⑨君因其政之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据考证,本句应为“君因其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管子·九守》有:“君因其所以来,因而予之,则不劳矣。”可为证。劳,费力、吃力。本句意为:君主根据臣民行善还是作恶,给予赏赐或是处罚,就不会太费力。

⑩圣人用之,故能赏之:用之,任用他们。赏之,疑为“掌之”,《管子·九守》有“圣人因之,故能掌之”,可为证。

循理:遵循事理。

【译文】

心是主导口、两耳、两眼、两鼻孔、二便孔等九窍的器官,君王是百官的首领。行好事的,君王给予奖赏,作恶者君王加以惩罚。君王根据臣民行善还是作恶,给予赏赐或者处罚,就不会太费力。圣人运用这个方法,所以能够掌握他们。依据遵循事理,所以能够久长。以上主因。

【原文】

人主不可不周①。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②。家于其无常也③,内外④不通⑤,安知所开⑥?开闭不善,不见原也⑦。有主周。

【注释】

①周:周密。《孙子·谋攻》:“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②乱:叛乱。《史记·始皇本纪》:“长信侯毐作乱而觉。”陶弘景释本句云:“周谓遍知物理,于理不周,故群臣乱也。”

③家于其无常也:俞樾在《诸子平议补录》中考证本句云:“隶书‘寂’字每作‘XC家.TIF;%15%15,JZ’。……此文‘家于’二字乃‘XC家.TIF;%15%15,JZ乎’二字之误。《管子·九守篇》正作‘寂乎其无端’也,可为确证。”俞说可从。《荀子·修身》:“趣舍无定,谓之无常。”《国语·晋》:“国乱民扰,大夫无常,不可失也。”陶弘景则云:“家,犹业也。”可供参考。

④内外:指君主与臣民上下之间。

⑤通:沟通。

⑥开:原意为开门,这里指开放而引起的变化。

⑦不见原也:不能发现事物的开始、起源。见,看见、发现。原,源头、起源。陶弘景释云:“开闭即捭阖也,既不用捭阖之理,不见为善之源也。”

【译文】

人君不能不周密。人君不周密,群臣就会生乱。沉静就不合于常理,君主与臣民上下之间不相沟通,怎么能开阔视野了解发生的变化?开启和闭合运用不当,就不能发现事物的开始和起源。以上主周。

【原文】

一曰长目①,二曰飞耳②,三曰树明③。千里之外,隐微⑤之中,是谓洞⑤。天下奸⑥,莫不暗变更⑦。有主恭⑧。

【注释】

①长目:眼睛能看很远。

②飞耳:耳朵能听很远。

③树明:能明察事物。陶弘景释“长目”、“飞耳”、“树明”云:“用天下之目视,故曰长视。用天下之耳听,故曰飞耳。用天下之心虑,故曰树明者也。”

④隐微:隐藏、细微。

⑤洞:深透、明澈,意为观察深入细致。陶弘景云:“言用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故千里之外,隐微之中,莫不玄览。”

⑥奸:邪恶、狡诈。

⑦莫不暗变更:没有不暗中改变的。陶弘景云:“既察隐微,故为奸之徒绝邪于心胸,故曰莫不暗变更也。”

⑧有主恭:俞樾《诸子平议补录》云:“此题目上事也,‘恭’字之义与上所言‘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全不相涉,‘恭’乃‘参’字之误。”参,指长目、飞耳、树明三者。从俞说。陶弘景释云:“主于恭者,在于聪明文思。”可作参考。

【译文】

人首先要有千里眼,其次要有顺风耳,其三要能明察万事。千里之外,细微之中,都能一览无余,这就是洞察。天下奸邪,没有不是在隐暗之中变化的。以上主参。

【原文】

循名而为①,实安而完②;名实相生,反相为情③。故曰:名当④则生于实,实生于理⑤,理生于名实之德⑥,德生于和⑦,和生于当。有主名。

【注释】

①循名而为:遵循名分去做。

②实安而完:实际就安全而完好。陶弘景释云:“实既副名,所以安全。”

③名实相生,反相为情:名和实相依托、相生成,反过来又合于情理。陶弘景阐释云:“循名而为实,因实而生名,名实不亏,则情在其中。”名,指事物名称。实,实际。

④当:适合、恰当。

⑤理:道理。

⑥德:道德。

⑦和:和谐、协调。一说“和”为“知”之误,“知”通“智”,可供参考。

【译文】

遵循名分去做,实际就安全而完好。名和实互相依托,反过来又合于情理。所以说:名分恰当是从实际中产生,实际是由事理产生,事理又产生于名实之间的和谐,和谐又生于恰当。以上主名。

本经阴符七篇

本经阴符是《鬼谷子》中理论性较强的一部分,其内容主要是关于修身养性的方法。本经,意为基本纲领。阴,意为隐秘。符,意为符言。包括“盛神”、“养志”、“实意”、“分威”、“散势”“转圆”、“损兑”等七篇。由于这一部分与其他部分的风格截然有别,有人认为是后人的附会,还有人认为是“鬼谷先生”的另一本古阴符,被误为一体。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些很有特点的论述,多为历代学者所注意。其中内容多为道家、阴阳家的语言,有隆重神秘色彩。

【原文】

盛神①法②五龙③。盛神中④有五气⑤,神为之长⑥,心为之舍⑦,德为之人⑧。养神之所,归诸道⑨。道者天地之始⑩,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生受之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而知之者,内修炼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故人与生一,出于化物。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于心术,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B46德养,无为B47以包志虑、思意,而行B48威势者也。士B49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注释】

①盛神:使神灵之气盛大。盛,兴盛、旺盛。神,指人的意志和精神。

②法:效法。《商君书·更法》:“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③五龙:五行中的龙仙。五行,是我国古代有关宇宙变化的一种学说,认为天地间有金、木、水、火、土五种流转不停的元素,构成万事万物。龙是古代想象中的神兽。本句点出《本经阴符》首篇内容是“盛神”,“盛神”的办法就是效法“五龙”的作为。陶弘景阐发本句云:“五龙,五行之龙也。龙则变化无穷,神则阴阳不测,故盛神之道法五龙也。”

④中:内脏。《素问·阴阳类论》:“五中所主。”

⑤五气:指心、肝、脾、肺、肾等五脏之气。气在这里被认为是积聚以成万物的物质。如《易·系辞》有:“精气为物。”陶弘景注云:“五气,五藏之气也,谓神魂魄精志也。”

⑥神为之长:神是其中居于首位的。神,指五气神、魂、魄、精、志中居首位之神。之,代词,指五气。长,首领。

⑦心为之舍:心是神气居住的地方。之,代词,指神气。舍,住所、居住。

⑧德为之人:德是人的本原。陶弘景释以上三句云:“神居四者之中,故为之长;心能舍容,故为之舍;德能制邪,故为之人。”

⑨养神之所,归诸道:养神的途径,归于道。养神,指盛养神灵之气。道,万事万物的本体或本原。

⑩道者天地之始:道是天地万物的开始。

一其纪也:一是道的开端。其,代词,指上文的“道”。纪,丝的头绪。《墨子·尚同上》:“譬若丝缕之有纪,网罟之有纲。”

造:创建、制造。《尚书·康诰》:“用肇造我区夏。”《礼·玉藻》:“大夫不得造车马。”

宏:广大、宏大。

化:造化,自然界生成万物的功能。本句意为:包容各种无形化育万物之气。

神灵:指上文“道”、“一”。陶弘景阐释云:“无名天地之始,故曰道者天地之始也。道始所生者一,故曰一其纪也。言天道混成,阴阳陶铸,万物以之造物,天地以之生成,包容弘厚,莫见其形,至于化育之气,乃先天地而成,不可以状貌诘,不可以名字寻,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是以谓之神灵。”一说“神灵”为“神明”之误,可供参考。

化端:变化的开端。

德养五气:俞樾《诸子平议补录》认为即“得养五气”。此说可从。下文“五气得养,务在舍神”可为印证。本句意为:心、肝、肺、肾、脾五脏产生的精、魂、魄、神、志五气得到滋养。陶弘景则释为:“循理有成谓之德。五气各能循理,则成功可致,故曰德养五气也。”陶说可为参考。

得一:一为数之始,又为物之极。得一,纯正之意。《老子》有:“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天下为正。”其注云:“喻古先圣获道纯也。”

乃有其术:于是术就自然产生。

心气之道所由舍者:心气的通道和所居住的地方。心气,即前文五气中的神气。舍,居住。

神乃为之使:神气是心的使者,沟通内外。

九窍:指口、鼻、眼、耳及二便九个孔洞。

十二舍:是指目、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事等而言。陶弘景云:“十二者,谓目见色、耳闻声、鼻受香、口知味、身觉触、意思事,根境互相停舍,故曰十二舍也。”

气之门户:意为五脏之气的出入口。

心之总摄:意为心的控制器。总摄,总管。

生受之天:道本是由上天传授到人间的。生,本性、天性。受,接受。

真人:道家称存养本性的得道之人。《庄子·大宗师》:“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

与天为一:与天合为一体。

内修炼:通过内心的修炼。陶弘景释之曰:“内修炼,谓假学而知之者也。”

圣人者,以类知之:圣人就是通过类推而明道。

人与生一,出于化物:人产生在天地之间,是无为自然的作用,人诞生之后就从物而化。

知类在窍:人认知事物加以分类是通过九窍。类,种类、分类。

有所疑惑,通于心术,术必有不通:意为假如根据九窍还不能知晓而陷于迷惑,术就不通。陶弘景释云:“然窍之所疑,必与术相通,若乃心无其术,术必不通矣。”

五气得养:指五脏之气得到培养。

务在舍神:努力使神气停留。

化:化育。

静:安静。

和:和顺、谐和。

四者:指志、思、神、德而言。

存而舍之:保有而停驻。

神化归于身:神道的变化归于自身,意为得道修养心性于自身。陶弘景对这一段诠释有助于理解:“四者能不衰,则四边威势无有不为,常存而舍之,则神道变化自归于身,神化归身,可谓真人。”

执一:专一。《荀子·尧问》有:“执一无失。”

产:养育。

怀:心里包藏着某种思想感情。《战国策·魏策四》:“怀怒未发。”

天心:天帝之心意。此处指天道自然之心。

施:散布。

无为:道家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行:施行。

士:古时四民之首,位于庶民之上,指行文习武之民。

【译文】

使人的意志和精神盛大可以效法五行中的龙仙。旺盛的精神中积聚有神、魂、魄、精、志五气,其中神气是居于首位的,心是神气居住的地方,德是人的本原。养神的途径,归于道。道是天地万物的开始,一是道的开端,万物的创建,天地产生,都源于道。包容无形化育万物之气,在天地之间生成,不见形迹,不知其名,是神灵之气。所以道是神明的本原,也是变化的开端,所以能够养育五气,心能够纯正,于是术就自然产生。术,是心气的通道和所居住的地方,神气是心的使者,沟通内外。口、鼻、眼、耳、二便等九窍,目、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事等十二舍,是五脏之气的出入口,心则是其总控制器。道本是由天传授到人间的,那些存养本性的得道之人就是真人。真人,与天合为一体。而知晓道术的人,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是称作圣贤的人。圣贤的人通过类推而明道。所以人产生在天地之间,是无为自然的作用,人诞生之时就从物而化。人认知事物加以分类在于九窍,假如根据九窍还不能知晓而陷于迷惑,术就不通。一旦相通,五脏之气得到培养,努力使神气停留,这就称作化育。化育五气,志气、思气、神气、德气,神气是前提。安静和顺,就是养气,养气就可使五气和顺。志、思、神、德四者不衰减,那么四边威势无所不为,常保存下来,那么神道的变化就归于自身,就是真人。真人,与天同体,与道相合,执守“一”而养育万物,包容天道自然之心,布德养育五气,以无为方法包育志意、思虑,而施行威强之势。士人通达此道,神气强盛就能养育志气。

【原文】

养志①法灵龟②。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③。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④,心散则志衰⑤,志衰则思不达也。故心气一则欲不徨⑥,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⑦通,和通则乱气不烦⑧于胸中。故内以养志,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职分明矣。将欲用之于人⑨,必先知其养气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气志,察其所安⑩,以知其所能。志不养,则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志失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佛,则参会不一。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注释】

①养志:培养志向。

②灵龟:灵验的龟。古人以龟卜吉凶。本句意为培养志向的方法要效法灵龟。陶弘景释云:“志者察是非,龟者知吉凶,故曰养志法灵龟。”

③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养志的原因,是因为心气不通达。心气,五气之一,即神气。达,通达。

④心散:心意散漫。

⑤衰:减少、削弱。

⑥徨:闲暇。不徨,指欲望不多。

⑦和:和顺。

⑧烦:烦躁、烦闷。

⑨将欲用之于人:如果想用来考察人。

⑩察其所安:考察他的安详程度。

应对不猛:应对不急骤果断。猛,急骤,迅捷。

仿佛:大体相像,此处指意志恍惚。陶弘景释云:“仿佛,不精明之貌。”

参会不一:志、心、神三者交会不纯一。参,配合成“三”的事物。会,交会。陶弘景释云:“神不精明,则多违错,故参会不得其一。”

安已:指欲望少、心安静。

威势不分:威势不会散亡。

乃能分之:就能分散它。陶弘景释“分”字云:“上‘分’谓散亡也,下‘分’谓我有其威而能动彼,故曰乃能分也。”

【译文】

培养志向效法有灵性的龟。养志的原因,是因为心气不通达。有了欲望,就要存入心中而去满足它。心志受到欲望的驱使。欲望多则心气散,心气散则志气衰,志气衰那么思绪就不能通达。所以心气专一,欲望就不多。欲望不多,那么志意就不会衰竭,志意不衰竭那么思绪就通达。思绪通达就会和顺通畅,和顺通畅那么乱气就不会在胸中烦躁。所以内要养育心志,外应了解他人,养志就会心气通畅,了解他人就会职分明晰。如果想用来考察人,一定要先知道他养育心气的功夫,判断人气盛衰的程度,而养育志气,考察他的安详程度,以知道他的才能。志气不养育,心气就不巩固;心气不巩固,思虑就不通达;思虑不通达,那么志意就不坚实;志意不坚实,那么应对就不果断;应对不果断,那么志气就会丧失,心气就会空虚;志气丧失心气空虚,那么就丧失了神气;神气丧失就会意志恍惚不精明;恍惚不精明,那么志、心、神三者交会就不纯一。养志的开始,务必要欲望少,心安静;内心安静,才能志意坚实;志意坚实,那么威势就不会分散。常固守神明,就能威镇别人。

【原文】

实意①法螣蛇②。实意者,气之虑也⑨。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明荣④,虑深远则计谋成。神明荣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⑤。意虑定则心遂安,则其所行不错,神者得则凝。识气寄⑥,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⑦。故信心术⑧,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虑之交会,听之候之也⑨。计谋者,存亡之枢机⑩。虑不会,则听不审矣,候之不得。计谋失矣,则意无所信,虚而无实。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思之大虚,待神往来。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

【注释】

①实意:坚定意志。实,充实。意,思想。

②螣蛇:传说中的神蛇,能腾云驾雾。

③实意者,气之虑也:意志坚实,气就变得平和,虑就变得详明。

④荣:繁茂、旺盛。指神明爽朗。

⑤间:干犯。

⑥寄:寄住、依附。

⑦言无由心:言语不是发自内心。

⑧信心术:使心术诚实。

⑨待人意虑之交会,听之候之也:待人接物必须诚心尽意,上下交流,倾听然后可知。

⑩枢机:此指存亡的关键。

审:明白、清楚。

意无所信,虚而无实:意志无所相信,就成为虚而不实的东西。陶弘景释之云:“计既失矣,意何所恃,惟有虚伪无复诚实。”

五脏:指心、肝、脾、肾、肺。

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

内视:内自省察。

反听:外听他人意见。

定志:志虑安定。

造化:指自然的创造化育。

政理:为政之道。

牖:窗户。

天道:天象。

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连续上文之意,即不用所见即能发出命令,不用推行就能达到。

应:应和、应付。

无方:没有极限。

宿:停留。

【译文】

坚定意志,要效法传说中的神蛇。意志坚实,气就变得平和,虑就变得详明。心要安宁镇静,思虑要深远。心气安宁那么就神明爽朗,思虑深远计谋就能成功。神明清爽那么志气不可紊乱;计谋成功那么功业就难以干犯。意念思虑安定那么心绪就会安详,那么行为就不会错乱,神气就会得以成功。五气依附,奸邪之气就会乘机侵入,奸诈邪说就会得以迷惑,言语不是发自内心。所以要使心术诚实,抱守真一而不变化,待人接物必须诚心尽意,上下交流,倾听然后可知计谋,是存亡的关键。思虑不集中,那么听到的情况就不明白,等候也不能得到。计谋失败了,那么意志无所相信,成为虚而不实的东西。自然无为而求得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气神气魂气魄气固守不移动,就能内自省察,外听他人意见,安定志虑,思想进入虚幻,等待神明往来。以此可以观察天地开闭,知晓万物之造化,发现阴阳运动的终始,推断人事治国的本原,不出门而知天下事,不推窗而知天道自然规律。不用所见就能发出命令,不用所行就能达到目的,这就是道:心知可与神明相通,应付无穷而神明永驻。

【原文】

分威①法伏熊②。分威者,神之覆③也。故静固志意④,神归其舍⑤,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⑥;内实坚,则莫当⑦;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⑧。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挠⑨其一指,观其馀次,动变见形⑩,无能间者。审于唱和,以间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伏意以视间。知其固实者,自养也。让己者,养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之形势。

【注释】

①分威:分布威势。指威势分散,而布于各个部分,蓄积待发。

②伏熊:熊在搏击时先趴下然后突然出击,故曰伏熊。本句意为分布威势要效法熊的动作。陶弘景解释“分威”云:“精虚动物谓之威,发近震远谓之分。”

③覆:覆盖。

④故静固志意:所以应使志向思虑坚固安静。

⑤神归其舍:神就归于所居之处。舍,客舍、居住。

⑥威覆盛,则内实坚:外在威势覆盖盛大,那么内在志意就坚实。

⑦当:抵挡。

⑧若以镒称铢:就像用“镒”来衡量“铢”一样。“镒”、“铢”是古代重量单位,此处是运用自然、轻而易举之意。正如陶弘景阐发云:“言威势既盛,人物肃然,是我实有而彼虚无,故能以我实取彼虚,以我有取彼无。取之也,动必相应,犹称铢以成镒,二十四铢为镒者也。”

⑨挠:弯曲。

⑩动变见形:运动和变化能体现出来。

无能间者:没有能离间的。

以间见间:以离间的办法发现裂隙。

伏意:隐藏意图。

神存兵亡:神气存养武力对抗消失。

【译文】

分布威势效法匍伏的熊。分布威势,就是要覆盖自己的精神力量。所以应当使志向思虑坚固安静,神气就归入心中,那么威势分布就很深广了。威势深广,那么内在意志就坚实;内在意志坚实,就不可阻挡;不可阻挡,就能分散他人威力,震动他人气势,如天一样盖住。我实有而对方虚无,取之轻而易举,就像用“镒”来衡量“铢”一样。所以一举动就有人跟随,一倡议就有人应和。弯曲一根指头,观察其余,运动和变化都能发现,没有能够干扰的。仔细观察唱和的情况,以离间的办法发现间隙,行动明确而威势可以覆盖。将有所动作,一定要先养志气,隐藏意图以发现间隙。懂得自我巩固,就是自我修炼。自己谦让,是能包容他人。所以神气存养武力对抗消失,就可以形成自己的形势。

【原文】

散势①法鸷鸟②。散势者,神之使也③。用之,必循间而动。威肃、内盛,推间④而行之,则势散。夫散势者,心虚志溢⑤。意衰威失⑥,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⑦。故观其志意为度数⑧,乃以揣说图事⑨,尽圆方、齐长短⑩。无间则不散势,散势者,待间而动,动而势分矣。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者,不以神肃察也。

【注释】

①散势:分散势力。

②鸷鸟:一种凶猛的鸟。

③散势者,神之使也:分散势力,就是神气的推动。陶弘景注云:“势由神发,故势者神之使。”

④推间:推算间隙。

⑤心虚志溢:心胸谦虚意志饱满。陶弘景释云:“心虚则物无不包,志溢则事无不决,所以能散其势。”

⑥意衰威失:意志衰微而削弱威势。

⑦言外而多变:言辞外露而多谲变。

⑧度数:揣度判断的标准。

⑨揣说图事:揣度然后图谋行事。

⑩尽圆方、齐长短:尽圆方自然之理,使长短各有所用。

精五气:精通蓄积五气。五气,见《盛神篇》。

动而不失分散之实:行动而实际上不失去分散威势的作用。

势败者,不以神肃察也:不以心神肃察,所以就威势衰败。

【译文】

分散威势效法凶猛的鸷鸟。分散势力,就是靠精神力量推动。用这种方法,必须乘间隙而运用。威壮整肃,内气强盛,推算时机而行动,那么威势自然分散。分散威势的人,心胸谦虚意志饱满。意志衰弱而削弱威势,精神不专一,其言辞外露而多变。所以观察对方志意作为揣度的标准,揣度然后图谋行事,尽圆方自然之理,使长短各有所用。时机不具备则不能分散威势,分散威势,就是等待时机而行动,行动而威势可以分散。所以善于判断时机的人,一定精通积蓄内在五气,观察外在虚实,行动不失分散威势的作用。行动要了解对方志意,知道对方计谋。势,是有利或不利的决定因素,是权变发挥威力的重要因素。不以心神肃察,所以威势就会衰败。

【原文】

转圆①法猛兽②。转圆者,无穷之计。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③,以不测之智而通④心术。而神道⑤混沌为一,以变论万类⑥,说义无穷⑦。智略计谋,各有形容⑧,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事类不同⑨。故圣人怀此之用,转圆而求其合⑩。故兴造化者,为始,动作无不包大道,以观神明之域。天地无极,人事无穷,各以成其类。见其计谋,必知其吉凶、成败之所终也。转圆者,或转而吉,或转而凶。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转圆而从方。圆者,所以合语;方者,所以错事;转化者,所以观计谋;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皆见其会,乃为要结,以接其说也。

【注释】

①转圆:指智慧像转动的圆一样,无穷无尽。

②猛兽:凶猛的野兽。陶弘景释云:“言圣智之不穷,若转圆之无止,转圆之无止,犹兽威无尽,故转圆法猛兽。”

③原不测之智:追究不可测度的智慧之本原。

④通:通达。

⑤神道:神妙不测的造化自然。

⑥变论万类:议论万事万物的变化。

⑦说义无穷:阐说意义无穷无尽。

⑧形容:形象和状态。

⑨事类不同:事物类别不一样。

⑩故圣人怀此之用,转圆而求其合:所以圣贤人就依靠这种方法,像转动圆形一样求取顺通合乎事理。

兴:兴起、发动。

动作:行动、作为。

极:顶点、极限。

乃知转圆而从方:才知道转圆是为了方。陶弘景释此句云:“言吉凶无常准,故取类转圆,然圣人坐忘遗鉴,体同乎道,故先知存亡之所在,乃后转圆而从其方,弃凶而从吉,方谓存亡之所在也。”

圆者,所以合语:圆变化无穷,因此使语言自由旋转。陶弘景释云:“圆者,通变不穷,故能合彼此之语。”

方者,所以错事:方则安稳,是为了处置事情。陶弘景释云:“方者,分位斯定,故可错有为之事。”

转化者,所以观计谋:转凶为吉,就可观察计谋的得与失。

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待人处事,可以观察进退是非。

皆见其会:以上四者都可以见到它们交会。皆,都、全部。指以上“圆者”、“方者”、“转化者”、“接物者”四者。

乃为要结:然后总结其中要领。

以接其说也:以继续其学说。

【译文】

智慧无穷,就像转动的圆一样不止,可以效法威猛无穷的猛兽。转圆,就是不可穷尽的计谋。无穷的计谋,必须具备圣人之心,以追究不可测度的智慧本原,以不可探测的智慧去通达心术。而神妙不测的造化自然混沌为一体,去议论万事万物的变化,阐说意义无穷无尽。智慧谋略,各有形象或状态,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根据事物类别各不一样。所以圣贤人就依靠这种方法,像转动圆形一样求取顺道合乎事理。所以圣人从兴教化之始,行为无不包容大道,以观察神明领域。天地没有极限,人事无穷无尽,各分为不同种类。通过观察计谋,必定知道吉凶、成败的归属。转圆变化,或者转而成吉,或转而成凶。圣人因为通达道义而预先知道存亡,才知道转圆是为了方。圆变化无穷,因此使语言自由旋转;方则安稳,是为了处置事情;转凶为吉,可以观察计谋的得与失;待人处事,可以观察进退是非。以上四者都可见到它们的交会,然后总结其中要领,以继续其学说。

【原文】

损兑①法灵蓍②。损兑者,几危③之决也。事有适然④,物⑤有成败。几危之动,不可不察。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⑥,言察辞合于事⑦。兑者,知之也⑧。损者,行之也⑨。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辞也⑩。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当其难易,而后为之谋,因自然之道以为实。圆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谓大功。益之损之,皆为之辞。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兑威其机危,乃为之决。故善损兑者,譬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谷。

【注释】

①损兑:损益。损,减少。俞樾《诸子平议补录》释“兑”为“益”,可从。陶弘景则释之云:“老子曰:塞其兑。河上公曰:兑,目也。庄子曰:心有眼,然则兑者谓以心眼察理也。”

②灵蓍:蓍是蓍草,古人用来占卜,预测吉凶,故称灵蓍。

③几危:危险。几,危险之意。《左传·宣公十二年》:“利人之几,而安人之乱。”

④适然:偶然。《韩非子·显学》:“故有术之君,不随适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

⑤物:事物。

⑥有德:有德的人。陶弘景释云:“故端拱无为以待有德之士。”

⑦言察辞合于事:谈话时观察对方言辞,考察与事相合否。

⑧兑者,知之也:陶弘景释云:“用其心眼,故能知之。”是释“兑”为“心眼”,可供参考。

⑨损者,行之也:排除其他观念,所以能实行。陶弘景释之云:“减损他虑,故能行之。”

⑩损之说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为辞也:排除之后再行说服,事物有不可行,圣人不再多加辩说。

失人之言:抛弃别人的言论。

当:面对,遇到。

因自然之道以为实:谋划要以自然之道作为实际内容。

圆者不行,方者不止:对方用圆的计谋,令其不能实行,对方用方的计谋,令其不能停止。陶弘景阐发云:“圆行方止,理之常也,吾谋既发,彼不得其常,岂非大功哉。”

大功:大的成绩。

益之损之,皆为之辞:增加或减少,都要以说辞论其得与失。

分威散势:见《分威篇》、《散势篇》。

机危:危险。

【译文】

了解损益要效法灵验的蓍草。损益就是对危险的判断。事情有偶然,事物有成败。危险的萌动,不能不考察。所以圣人以无为对待有德之士,谈话时观察对方言辞,考察与事相合否。益,就是用其心眼,故能知之。损,就是排除其他观念,所以能实行。排除之后再行说服,事物有不可行,圣人不再多加辩说。所以智慧的人不因为自己言辞而抛弃别人的言论,所以言辞不见长,而内心不空虚;心志不迷乱,而邪念不产生。面对遇到的困难或者顺遂,后进行谋划,以自然之道作为实际内容。对方用圆的计谋,令其不能实行,对方用方的计谋令其不能停止,这就是大的成绩。增加或减少,都要以说辞论其得与失。用分威法、散势法中权变的办法,以使危机显露,然后做出处理,所以善于运用损益方法的人,就好比于千仞高的堤冲决的水流,于万仞高的山上滚落山谷的圆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