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热土群英
7797600000019

第19章 社区残疾人的“干儿子”

——记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凤凰派出所副教导员刘渤勇

樊皓国谭超云

在萍水河畔的江湾社区,有这样一个弱势群体,166个聋、哑、盲及肢体残疾的居民,他们全都吃着低保,住狭小的平房,与四周的高楼大厦以及外面的人们有着太多的不一样,但是,他们没有被人遗忘。10多年来,始终有一个人在帮扶他们往前走,这就是萍乡市公安局安源分局凤凰派出所副教导员刘渤勇。

这是一位36岁的年轻民警,自15年前从警开始,就与江湾社区的这个特殊群体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每当提起刘渤勇时,江湾社区的居民们都会由衷称赞他是位有良心的好警察、残疾居民的“干儿子”。

他的内心有一股亲民的火热之情。

以前,江湾社区警务室处在繁华地段,刘渤勇担任社区民警后,把警务室搬到偏僻的江湾社区福利厂小区。他知道,这个小区有102户,共166个残疾人全都住在这里,是最需要他关爱的地方。

一来他发现,这里100多户人家共用一个公共厕所,厕所时常粪便四溢,流到居民房前屋后的排水沟里,厕所旁边的生活垃圾,堆得像小山一样,两者臭味“相投”,招来蚊蝇肆虐,严重影响了小区环境和居民的身体健康。刘渤勇决定要整治一下这里的环境。

他先是来到学校,与领导联系,带着一群学生做起了义工。整整一个上午,学生们实在难以忍受这股恶臭,一个一个都走了。刘渤勇没有走,一个人干到很晚才回家。到了星期天,他还带上自己的妻子和8岁的孩子接着干。看在眼里的居民们被感动了,也开始坐不住了。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清理垃圾的队伍中来。

几天过后,排水沟里几十公分厚的粪便被运走了,小山似的垃圾也全被拖走了。刘渤勇买了石灰与杀虫剂消毒,运来小石料把清理完垃圾的地面填平。从此,小区面貌变了一个样。

刘渤勇把社区当成自己的家,时时刻刻记挂着这些残疾居民,他常常与残疾居民拉家常,很快被大家所熟知。年过七旬的盲人老太太张绍南深情地说:“一听敲门的声音,我就知道小刘民警来了。”

他成了社区居民的知心朋友。

2007年“五一”长假,他寻思着要为残疾居民做一件好事。他专门请来了摄影师为残疾居民办理第二代身份证。这些居民都是吃低保的,生活十分拮据,于是,刘渤勇自己掏钱给他们交了照相费,他还建议所里为他们减免1500多元的身份证工本费。一些因行动不便而从未办过身份证的残疾居民,第一次拿到刘渤勇送到手中的身份证,都觉得这身份证沉甸甸的。

他了解到,这个残疾人集中的小区,大多数是盲人,他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有一天,他一个人到山里,硬是砍来100根细竹,做成一根根光滑的盲柱。他抱回来送给这些盲人,而他的双手却磨出血泡。盲人们说:“拿着小刘送的盲柱,好像他时时在我们身边,心里踏实着哩!”

社区居民肖希民双腿残疾,多年来一直在北桥桥头摆摊修钟表,因创建文明城市的需要,这一带的街头摊点都被取消了,老肖丢了一家人赖以生存的活计,心里很上火,当时就与城管人员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后来又隔三岔五去上访。刘渤勇有些坐不住了,他来到老肖的家中,帮他解开思想疙瘩,又帮他找出路,没过几天,通过刘渤勇与城管部门多次协调,老肖又重新找到了一个新摊点。如今老肖的生意做得很顺心,逢人便说:“好警察,他比我的亲儿子还要好!”

在刘渤勇的心里,群众利益无小事,他经常说:“群众向我们反映事情,是相信我们,信任我们,所以无论大小事情我们都应该想办法处理好。”

刘渤勇依托社区警务工作站,把为民服务延伸到残疾居民家中,把党和政府的“民生关怀”渗透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0年清明节前三天,江湾福利厂的居民瓦房又漏水。刘渤勇得知这个情况后,立即带领10多位民警与民工,买来新瓦赶到江湾社区,趁雨水停歇的空隙爬上房顶补漏。

刘渤勇已记不清是多少回干这件事了,每次到这里干活前总是要拿出几十元、上百元不等的钱来买些材料,以尽自己的一份心意。他知道,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要大家伸出仁爱之手,这里就不会有漏雨之屋了。

今年50岁的王志萍一直是刘渤勇心中的牵挂。她是一位患脑痴呆症的病人,发病时生活不能自理,家中十分困难。有一次刘渤勇来到她家时,发现王志萍睡的是地铺,盖的是破棉絮,吃的是冷饭。

面对此情此景,刘渤勇心里难受。他立即到商城,买来折叠床、新被套。后来每逢节日,他都会送来柴米油盐。他还做通了王志萍养女的工作,要她尽好赡养的义务。现在,王志萍的生活稳定了,病情也日趋好转。

刘渤勇一颗爱心,温暖了居民,照亮了社区。

江湾社区的166位残疾人原来在社区福利厂上班,10多年前工厂倒闭了,所有的工人靠吃低保过日子。他们买不起DVD、买不起电视机,平时只好过着“日落而息、日出而起”的日子,精神文化生活一片空白。

这个问题一直成为刘渤勇的一块“心病”。他向局领导作了汇报,希望号召全局民警捐钱集资为残疾人添置文化生活设备。分局党委采纳了他的建议。刘渤勇还带头捐出了他被评为全国优秀社区民警的5000元奖金。不到一个星期,全局民警捐款达到17000多元,为残疾朋友买来了全新的DVD、收音机及34寸的电视机,建起了文化娱乐室。昔日沉闷的福利厂小区,如今不时传来欢快的笑声。

刘渤勇到社区工作后又多了一门“功课”:写“社区民警日记”。他把残疾居民的困难与诉求一一记下来,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平日里帮着向有关部门反映。

小区的路面坑洼不平,雨天积水,行人不便,还不时有盲人掉进1米多深的沟里。刘渤勇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这个情况,引起了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高度关注,没过多久,就为社区铺设了一条带盲道的水泥路。

他在抗冻救灾中更显警察本色,自家不顾,全力帮助社区居民渡过难关。

2008年春节前后,萍乡遭遇百年不遇的冰灾。生活在江湾社区的102户残疾居民家庭受灾更为严重。刘渤勇心里不安,他多次联系消防大队为他们送来生活用水,并将水一户一户送到残疾人家中。盲人工厂家属区有一条盲道,这里也全部被冰冻,盲人无法通行。他弄来热水,将盲道冻块融化、疏通。天寒地冻,他想到残疾人出入不便,于是自己掏钱买来油、米、鸡蛋、蔬菜等生活用品,送到每家每户。

他有一颗警察的正义之心。

刚下到社区不久,刘渤勇便碰到了一个难题,社区一个星期之内接连发生了5起抢夺案件,被抢夺的人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大妈,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

江湾社区里多数院落不能封闭,安全防范硬件很差,小区治安隐患不少。刘渤勇来到社区后,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构建社区治安网络,一手抓防范,一手抓打击。

刘渤勇带领几名同事在江湾一带蹲守起来。不管刮风下雨,天气寒冷,他和同事们没有丝毫松懈。直到第四天,“灰狼”出现了。刘渤勇没有实施现场抓捕,而是悄悄跟踪,最终抓获了一个7人特大抢夺团伙,为社区居民除去了一大祸害。

“护卫平安全力以赴,打击犯罪决不手软”,刘渤勇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一天晚上10点左右,江湾社区个体户黄女士下班回家,在离家不到500米的地方遇上了抢劫,犯罪嫌疑人还用尖刀刺伤了黄女士的丈夫。

接到报警后,刘渤勇仅用3分钟赶到案发现场,江湾社区联防员和现场群众100多人,在他的号召下纷纷参战。他立即组织展开追逃,不到30分钟,便将手持尖刀的犯罪嫌疑人捉拿归案。落网后的犯罪嫌疑人罗某感叹道:“没想到刘警官来得这么快,更没想到刘警官有这么大的号召力,能动员100多个人抓我!”

2008年12月5日在萍乡火车站出现了感人的一幕:在外逃亡两年之久的逃犯向某,从广东回萍乡自首。而他的主动自首,是为了感恩。

事情还要从2006年说起。向某的父母都是盲人工厂残疾人,因自己交友不慎,在别人的教唆下,参与了几起盗窃案,案发后一直在外逃亡。时间久了惦记起父母来,打电话联系家里想了解父母的情况,当得知他在外逃亡的日子都是由社区民警刘渤勇来照顾,而且一照顾就是两年,他终于被他的诚心所打动,决定回家投案自首。

在火车站站台,刘渤勇手挽着两位60多岁的盲人夫妇,在等待他们的儿子的到来。当得知旁边的这位警察就是两年多来一直照顾父母的警察,向某双腿跪地,泪流满面:“谢谢你照顾我的父母,我回来投案自首。”

2009年7月3日和2010年3月26日,是刘渤勇一生中两个永远难以忘怀的日子,他作为全国公安系统爱民模范两次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因为他的爱的奉献,他同时收获了太多的荣誉。

他先后8次被评为全市优秀人民警察,3次被评为全省优秀责任区民警,荣获全省优秀社区民警,荣获“全省十大亲民警察称号”、萍乡市十大杰出青年、十大爱心使者、十大道德模范个人、十佳公务员、萍乡市抗冻救灾先进个人、萍乡市劳动模范、区劳动模范、全省抗冻救灾先进个人、全省优秀政法干警,先后荣立一等功、三等功,荣获全省扶残助残先进个人、全国扶残助残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社区民警……

面对鲜花和掌声,他常常这样告诫自己:心里要时刻想着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