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晨艳———
外语分院中美英语071班学生,曾担任班长、支部委员、分院学生会主席等职务。上大学以来,她一直以“勤奋务实、积极上进”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时刻刻以此来鞭策自己。在校期间曾获过三次一等奖学金,一次国家奖学金。现考上香港中文大学。
努力学习
胡晨艳在理工的前三年可以说是成长的三年、奋斗的三年。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都表现得非常优秀。
在学习方面,胡晨艳一直秉承着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学习中寻找乐趣而不是给自己压力,她说:“我觉得学习要有压力,但是得适量,不能给自己过多的压力,这样反而会产生惰性。要在学习中感受乐趣。”“做任何事都应该更注重过程,我们都知道结果是重要的,但是更应该让自己享受一路的过程,我们的快乐是在过程中得到的。”
作为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胡晨艳与我们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享受朗读,并且在朗读中爱上这门语言。她告诉我们,在她大一的时候为了节省时间,赶在早操前吃完早餐,然后和同学一起去随园早读。她说和同学一起早读“不仅可以增进朋友间的友谊,一起分享成长中的酸甜苦辣,同时可以互相监督,共同进步,可从中获得更多学习的快乐。”
在这种轻松的状态中,胡晨艳取得了非常优异、让人非常羡慕的好成绩。她连续三年获得一等奖学金,在大三更是获得了国家奖学金。虽然她说得轻松,但其中付出的努力也是可想而知的。“要学会给自己订立一周或一天的计划”,她就有一个记事本记录每天该干的事。她的成功最重要的就是她对自己专业的热爱。胡晨艳对语言有着非常好的理解力和兴趣,她可以从不背单词,却能记住很多单词。她非常享受每天去图书馆看一些英语的小说,在看到一些不懂的单词时她会主动去查意思然后记下来,从而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胡晨艳认为在大学生活中,与同学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十分重要,因为可以从他们的身上学到许多东西,不论是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我的大学生活很普通的,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情。要说到最难忘的就是结识了一群非常好的朋友,并且与老师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我们的大学生活里,是一个价值观、人生观成熟的时机,因此要与同学、老师多多交流,从而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学生工作方面,她同样是非常的优秀,她在大一的时候任班长,大二的时候任学生会副部长,大三的时候任学生会主席。她是一个多方面发展的女生,学习与工作同时兼顾,并且都干得十分出色。
在大一当班长的时候,她说虽然累却十分快乐。她最注重的就是搞好班级氛围,使整个班级变得很团结。她说他们班那时候同学间关系特别好,氛围特别融洽。班级的团结对于大学生活、学习是非常有利的。在大二的时候她曾经带领部门开创了很多分院的创新活动,她从策划开始到最终完成都要花大半学期的时间,她那时候常常凌晨1、2点才睡觉。“虽然很累但却很充实。”
同样在大三当学生会主席的时候,她也是非常出色的一名学生会主席,学生会办得有声有色,同样,她的学习依旧出色,也就在她大三的时候她决定了考雅思,出去读研究生。
她在理工的这几年,记录了她的优异成长过程,她的成长也是理工的成长。
追求卓越
也许经历过的大学生都会有同感,进入大四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会面临继续深造和找工作的双重选择。许多人都会在这个岔路口徘徊很久。一些人做着多重准备,对自己的未来摇摆不定,也有一些人,坚定地选择了一个方向,然后坚持着去做,并取得了很出色的成绩。胡晨艳就是这样一位坚持的人。
胡晨艳坚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勤奋钻研的学习态度,以追求卓越为目标。她一直坚持做到最好的自己。学习上,始终坚信付出总有回报,工作上,尽自己的能力做到最好。扎实的专业基础,优秀的在校成绩,较强的实践能力帮助她顺利敲开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大门。“任何的成功都是日积月累形成的,没有不劳而获这一说法,我们的坚持最终会得到回报。”
2011年8月,胡晨艳即将走进新的学习环境,踏入新的旅程,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而在之前,胡晨艳已经做好了新的打算。现在的目标就是在去香港之前学好粤语,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更多的便捷。她认为香港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城市,也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城市,在香港,可以吸收先进的理念,提高翻译的能力,如果有可能,她甚至希望能留港工作。
对于中美合作班的人来说,出国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在问到胡晨艳为什么不选择到英国、美国这样的国家去留学的时候,她非常理智地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路,她认为作为一名翻译,在像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这样的双语地区,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学到更好的翻译技巧。
作为一个过来人,作为一个理工学子,胡晨艳对于想留学的学弟学妹们有很多的建议。“首先成绩是非常重要的,大一大二的时候要打好基础,大三的时候可以开始留意一些有兴趣的学校,仔细做些对比,尽量把自己的资料准备得完善些。其次要学好语言,语言是我们交流的基础,对于留学生来说,学好语言可以减少出外留学的孤独感,可以使我们尽快融入新的环境,所以想要出国的同学要尽早准备托福或者雅思了。还有我们要积累一些社会的经验,我们已经不再是懵懂的少年了,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要学会在社会上生存。”
在理工生活的四年,虽不轰轰烈烈,但是充实有趣,这里有她最可爱的同学,有她最敬爱的老师,有她最热爱的工作,即便离开,却依然记忆深刻,当蓦然回首,母校依然在!
采写:傅艳平 董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