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十年树人
7783300000040

第40章 郑若艇:书中自有“研”如玉

郑若艇———

浙江温州人。信息分院计算机013班,2005届毕业生,曾任计算机系学生会主席等职务。多次获校一、二等奖学金,三好学生,全球通奖学金,其他荣誉还包括外语优秀奖学金、宁波市文明学生、校优秀毕业生和浙江省优秀毕业生等。2005年以总分第一考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攻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期间,获研究生一等奖学金,发表两篇 EI检索和两篇核心期刊论文。2008年通过公务员考试,被录用为温州海事局工作人员。

大学本科已经不是现在的学子们所能满足的学历了,考研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本科生的选择。甚至在许多学子眼中,硕士学位也不是什么稀罕物,纷纷朝着博士进军。但是,不可否认的,考研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需要面对的一道关卡。

在学院建校十周年校庆之际,回顾十年来的种种成就,学院也将考研作为一项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以下为记者对学院第一任团总支书记、并且以第一名的好成绩成功考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郑若艇(简称“郑”)的专访。

记者:首先,可以和我们说说你的近况吗?

郑:毕业以后一直在温州海事局工作,一开始做基层执法人员,现在在机关做办公室综合管理方面的工作。

记者:现在到处都在说“考研”,作为一个成功的“过来人”,可以和我们讲讲你在读大学时,关于考研的一些事么?

郑:其实在刚刚接触到考研这个事情的时候,就感觉这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当时我们是理工的第一届学生,也因为我们是第一届学生,所以也没有什么“过来人”能给我们一些相关指导,只能全力以赴靠自己的感觉去准备考试,感觉上有些茫然和无措。当时就是觉得只有考研才能有更好的出路、更好的发展,所以就非常重视。当然,也不是从大一就开始为自己定下考研的目标的,刚入学时茫茫然的,什么都不知道,也没有人提起考研。作为一个新生学校的第一届学生,感觉整个学校里空空的,也没有这方面的宣传氛围。我好像是在大三的时候才开始考虑这个事情的。

记者:那当初为什么是选择考研,而不是毕业就找工作?

郑:当时的具体情况是这样的,我感觉到本科出去找工作竞争力还不够,希望能更上一个台阶,以后走上社会才会更有竞争力,所以我才会选择考研。事实上也是如此,在我硕士毕业,找工作的时候还是体现出了一定的竞争力的。当时和我一起参加公务员考试而被录取的107个人中,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名校毕业的硕士生。甚至还有一位毕业于英国名校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的优秀留学生。在最终结果出来后,我也为自己能够与这些优秀人才共同竞争并不落下风而感到高兴。不过,在后来的日子里,我逐渐发现,其实硕士文凭最重要的就是给了自己一个进入更高竞争舞台的门槛而已,接下来的成绩取得靠的还是自己的实力。而一个本科毕业生,即使能力再强,也很难有这么一个舞台。不过考研毕竟是一件难度甚至高于高考的事情,也没有哪个人能保证自己一定能够在众多优秀人才中脱颖而出,所以本科毕业时,也找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作为保底。

记者:在之前的回答中,你不止一次地提到“作为第一届学生”这个问题,在当时,除了没人指导以外,还碰到了什么吗?

郑:碰到的难题主要是在就业上。当时学校刚建立,没什么名气,社会上的企业对我们还不太了解,找工作就有些难度了。不过说实话,除了在就业上碰到了难题外,学校当年为了我们考研,也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条件。对我来说最受益的就是,当时来了几个浙大的教授,他们给我们办了考研基础班、提高班等。虽然说没有直系学长学姐这些考研“过来人”给我们讲述“注意事项”和“心得”,但是这些教授的指导也让我受益匪浅。

记者:有几次去上课路过考研教室,我们都被里面几乎算是凝重的气氛和成堆的书山震撼到了,在你考研的时候,周围的气氛也是这样的么?

郑:气氛也差不多吧,很多人面前都堆满了书。这里面有些人是认真准备考研的,也有些人是跟风考研,在里面聊聊天什么的。感觉上,能坚持到最后参加考研的人并不多。我记得我好像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在准备。很多人只有半年,甚至几个月。其实只要有毅力,有目标,认真准备,不一定非要很长时间,时间太长反而容易疲倦。

记者:在这一年的准备中,你有没有那种坚持不下去,一度想要放弃的情况出现呢?

郑:放弃的想法倒是没有,只是有一段时间有点厌倦。每天对着那些资料,不断做题,总会比较枯燥。不过当感觉自己以前不会做的题慢慢会做后,就会感觉有进步,就会更有动力。其实我的想法也很简单:读书就是为了一个好的出路———这是最重要的。

记者:那么在确定了自己的考研目标后,你是怎样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的呢?可以为我们讲讲在你印象中比较深刻的一些经历么?

郑:首先我把个人精力的重心从日常学习、学生工作放到考研上来;其次安排好自己的备考计划,有规律地、劳逸结合地进行每日复习;第三是同时做好求职和心理调节。比较深刻的经历包括:每一天在教室,总看到有很多人,面前堆着很多书,复习到深夜,我从不这样做,因为我觉得效率最重要,没必要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惫,所以我都是早上2~3小时、下午3小时、晚上3~4小时这样安排。

记者:“考研”之风正热,作为学长和前辈,你对于即将要考研的学弟学妹们有什么建议和忠告吗?

郑:第一点,既然决定要考,就不要后退,既要做好充分准备,更要有勇气坚持到考场上;第二点,要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一个合适的高校或科研单位,如果有可能,挑战一下著名学府,不要高估了自己也不要低估了自己;第三点,考研并不是唯一的出路,研究生也泛滥了,考研的同时一定要做好求职的准备,说不定你硕士毕业了找的工作还没本科毕业时的好。

记者:那你毕业这么多年有没有回学校看过?

郑:看过的。好像最近的是两年前去过一次,刚毕业那会儿也回去过几次。当时最大的感觉就是树大了一点儿,而且看到自己曾经去过的教室、图书馆、食堂,看到自己住过的寝室,都是比较怀念的。都说大学四年是一个人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它是我们从单纯走向成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段。虽然后来读了杭电,不过在理工的四年还是有很多回忆的。比如说,最起码的一个整体的感觉就不像在杭电的时候,一心只在实验室、寝室、食堂之间来回,三点一线。在理工的时候不仅要读书,也做了几年的学生干部,参与了学校的许多活动,所以感觉比较亲切,对学校的印象也比较深刻。

记者:现在正值学校十周年校庆之际,学长是否有打算再次回母校看看?

郑:那是当然,有空一定要回学校再看看。看看曾经的老师,看看以前的课堂,也看看现在的学弟学妹们。能在母校十周年校庆的时候作出自己的贡献,我也感到很荣幸。最后,也祝贺母校在这十年间取得的巨大成就,祝福学校在未来的十年里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培养出更多自信、自强、感恩、有才华的优秀学生,提升学校在社会的声誉。

采写:张雯霞 朱佳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