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曾国藩家训一日一省
7747800000032

第32章 养心养生——以学养生,以心养生(1)

1.家传养生事

【原文】

字谕纪泽:

昔吾祖星冈公,最讲治家之法,第一早起,第二打扫洁净,第三诚修祭祀,第四善待亲族邻里。凡亲族邻里来家,无不恭敬款接,有急必周济之,有讼必排解之,有喜必庆贺之,有疾必问,有丧必吊。此四事之外,于读书、种菜等事尤为刻刻留心,故余近写家信,常提及书、蔬、鱼、猪四端者,盖祖父相传之家法也。尔现读书无暇,此八事纵不能一一亲自经理,而不可不识得此意,请朱运四先生细心经理,八者缺一不可。

——此家书写于咸丰十年(1860年)闰三月初四日

【译文】

字谕纪泽:

我的祖父星冈公,最讲治家之法,第一早起,第二把屋子收拾得干净整洁,第三诚心诚意祭祀,第四善待亲族邻里。凡是亲戚邻居来家中,没有一个不恭恭敬敬地款待,有急事一定给他们周济,有纠纷一定会去帮他们排解,有喜庆的事一定会去庆祝,有丧事一定会去吊唁。除了这四件事情外,在读书、种菜等事上最是时时留心,所以我近段时间写信,常常提到书、蔬、鱼、猪这四件事,这是祖父传下来的家法。你现在读书没有空余的时间,这八件事不能件件都亲自料理,但是不能不解此意。请朱运四先生悉心经营,这八个方面缺一不可。

【心读】

曾国藩向来以祖父星冈公的家训为治家之法,也十分推崇他的养生之道。实际曾国藩在这里讲的是强调家庭对人的重要性,并以家务劳动来养生。

一个人的养生之道,与其说是单纯的讲究生活作息或身体调养,毋宁说是综合的平均的惯有的一种“状态”,单从物质、精神层面刻意为之的都称不上完整的养生,应该说养生这个词,是一种人自身调整的平衡,人与万事万物之间的吞吸吐纳均匀,人与宇宙自然的能量交换守衡,时空交错轮回往生的太极。

中国人历来讲究的是以心养生,并且重视家庭观念,世界是纷繁杂乱的,家是宁静平和的,外部世界风云变幻再猛烈,人总有一个躲避于平衡的港湾。有关心情的好坏,心态的健康,精神状态的安宁平和,生活规律的讲求,人际关系的融洽,生活压力的承担,家庭的和睦幸福等等都是中国人有关养生的话题。

养生之道在于洁净、勤劳。所谓的以家养生,大概在家中从事家务劳动,养花种草,读书写字,善待亲朋,关心他人,这些都是构成一个人良好的心理与精神状态必须的,人不可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有互动交流才可以称其为处于健康状态,所以保持饱满的热情与自然平和的心态,是养生非常关键的步骤。

曾国藩说:“身体虽弱,却不宜过于爱惜,每日做事愈多,则夜间临睡愈快活。若过于爱惜精神,将会奄奄无气,决难成事。”做家务就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法,手动心活,脚动脑活,气和血畅。《吕氏春秋》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就是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外部的侵蚀,可以经久不坏。“精神愈用愈出,智慧愈苦愈明。”讲的也是一样的道理,无论是身体还是头脑,都是越用越灵活。

总之,中国人的养生之道,绝不仅停留在吃穿住等物质层面,而包含多方面的因素,特别是家庭的兴旺是至关重要的。

2.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原文】

沅弟左右:

适闻常州克复、丹阳克复之信,正深欣慰!而弟信中有云:“肝病已深,痛疾已成,逢人辄怒,遇事辄忧等语。”读之不胜焦虑。今年以来,苏浙克城甚多,独金陵迟迟尚无把握,又饷项奇绌。不如意之事机,不入耳之言语,纷纷迭乘,余尚愠郁成疾,况弟之劳苦过甚,百倍阿兄,心血久亏,数倍于阿兄乎?

余自春来,常恐弟发肝病,而弟信每含糊言之,此四句乃露实情,此病非药饵所能为力,必须将万事看空,毋恼毋怒,乃可渐渐减轻。蝮蛇螫手,则壮士断其手,所以全生也。吾兄弟欲全其生,亦当视恼怒如蝮蛇,去之不可不勇,至嘱至嘱!

余年来愧对老弟之事,唯调拨程学启一名,将有损于阿弟。然有损于家,有益于国,弟不必过郁,兄亦不必过悔。顷见少荃为程学启请恤一疏,立言公允,兹特寄弟一阅。

李世忠事,十二日奏结,又饷绌情形一片,即为将来我们兄弟引退之张本。余病假于四月廿五日满期,余意再请续假,幕友皆劝销假,弟意以为如何?

淮北票盐课厘两项,每岁共得八十万串,抉概供弟一军,此亦巨款,而弟尚嫌其无几。余于咸丰四五六七八九等年,从无一年收过八十万者,再筹此等巨款,万不可得矣。

——此家书写于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十三日

字谕纪泽纪鸿:

吾于凡事皆守“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二语,即养生之道亦然。体强者,如富人因戒奢而益富;体弱者,如贫人因节啬而自全。节啬非独食色性也,即读书用心,亦宜俭约,不使太过。余八本匾中,言养生以少恼怒为本。又尝教尔胸中不宜太苦,须活泼泼地,养得一段生机,亦去恼怒之义也。

既戒恼怒,又知节啬,养生之道,已尽其在我者矣。此外,寿之长短,病之有无,一概听其在天,不必多生妄想去计较他。凡多服药,求祷神,皆妄想也。吾于医药、祷祀等事,皆记星冈公遗训,而稍加推阐,教示后辈。尔可常常与家中内外言之。

——此家书写于同治四年(1865年)十月二十日

【译文】

沅弟左右:

刚才听到常州克复、丹阳克复的喜信,正在高兴,而弟弟信中说:“肝病已经深重,痛苦的疾病已经形成,逢人便发怒,遇事便忧愁。”读了之后,不胜焦急。今年以来,苏、浙克城很多,独金陵迟迟没有攻下,军饷又奇缺,不如意的事情,不堪入耳的议论,纷至沓来,我都愠郁成疾,何况弟弟那么劳苦,比我胜过十倍,心血久亏,几倍于为兄的。

我自春季以来,经常害怕弟弟肝病复发,而弟弟每次来信均含糊其辞,这四句则暴露了实情,这病却非药物所能治愈的,为人处世必须胸怀阔广,遇事不恼不怒,疾病才可渐渐痊愈。蝮蛇咬手,则壮士斩断其手,这才能保全生命,我兄弟若要保全生命,应把恼怒当做蝮蛇看待,下决心戒恼怒不可没有勇气,至嘱至嘱!

我这些年来愧对老弟的事,只有调拨程学启一名将之事对阿弟有些损害。然而,虽有损于家,却有益于国,弟弟不必过于抑郁,为兄也不必后悔。刚看到少荃为程学启请恤的奏折,立言公允,现特寄给你一阅。

李世忠的事,十二日奏结。又有缺饷情形一片上奏,就是将来我们兄弟引退的张本。我的病假于四月二十五日满期,我想再续假,幕友都劝我销假,不知你的意见如何?

淮北票盐、厘课两项,每年共得八十万串,准备一概供给弟弟这一军。这也是巨款,而弟弟还嫌少了。我在咸丰四年至咸丰九年这几年间,从来没有一年收过八十万串的。再想筹集这么大的巨款,万万做不到了。

字谕纪泽纪鸿:

我遇事都遵守“尽我个人努力,听凭天意命运”两句话,就是养生之道也是如此。身体强健的人,如同富有的人力戒奢侈而更加富有;体质虚弱的人,如同贫穷的人因节俭而得以自我保全。节俭不光是在饮食、性欲上,就是读书用心,也应节约俭省,不能太过分。我的八本匾内,讲养生以少恼怒为本。又曾经教导你心中不要太苦,要活泼,培养心中的一片生机,这也是去除恼怒的办法。

既要力戒恼怒,又要知道节俭,于是养生之道中自己能做的就都做到了。除此以外,像年寿长短,得不得病,一概听凭天意,没有必要多生妄想去计较那些。大凡多吃药,求神保佑,都属于妄想。我对医药、祈祷等事,都牢记星冈公的遗训,而稍微加以阐述,用来教育后辈。你可以时常对家中内外说一说。

【心读】

对于养生之道,曾国藩在这两封家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力戒恼怒、知道节俭、控制欲望,求名之心不可过盛。养生,不单纯是一个身体的问题,也是一个心灵的问题、精神的问题,简言之,养生之本为养心,此为养生要诀。

同治十一年(1872年)三月十二日,曾国藩午后散步署西花圃,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曾国藩生前封侯拜相,满族荣华,死后没有留下什么财产田地、金银珍宝,留给子孙后代的,是一楼富厚的藏书、一道著名的遗嘱。他认真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把自己一生所得归纳为四条,并将它端端正正地写下来,要儿子悬挂中堂,每日诵读,恪遵不易,并一代一代传下去。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此四条为余数十年入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国藩在这里谈到了如何养心:一是“慎独”,认识善恶,进行道德自省,心中安泰,清心寡欲;二是“主敬则身强”,一个人无论内外,皆须庄重宁静,对养生来说,就是这“能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三是“求仁则人悦”,胸怀万物,顺应天地之理;四是多习于勤劳,少安逸享乐,因为勤劳使人长寿,安逸使人早亡。

培根在《论养生》中认为,影响长寿的诸多因素中,情感和思想居主导地位,曾国藩的思想是与此非常接近的。

控制欲望、知道节俭、力戒恼怒,这些养生之道尤其应该为现代人所借鉴,相比之下,我们现在所处时代所面临的诱惑、困惑、迷惑,都比两个世纪之前大大地增加了。欲望是一种习惯性的趋势,如果一个人善于操纵欲望,控制情绪,久而久之,各种欲望对他而言,都可处于一种可进可退的境地;相反,如果习惯于被欲望所操控,欲望的确很容易就能占据一个人的心灵,尤其当一个人对此没有免疫力和防范力以及警惕心的时候。

罗素在其名著《权利论》开篇就明确指出,人有众多欲望,但权力欲和荣誉欲是最主要的两种。他认为人们要避免激动和狂热的情绪,消除恐惧、憎恨心理和破坏性,应该具有理智生活中的科学气质。

当个人面对复杂的社会中的种种诱惑时,一定要避免使自己长期陷入激动、狂热、沉浸、无法自拔的情绪,不要让恐惧、憎恨、烦乱、无序、混乱、不和谐占据了自己的整个心灵,不要沉浸在某一种单一的、喧嚣的环境中任其发展,而应该用一种理智的支配来遏止纷乱的情感,用一种科学气质、多维的思维方式、开阔的视野和豁达的心胸来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

易生恼怒,不只是一般人的情感态度,就是历史上的“多少英雄豪杰打此两关不过”,遥想公谨当年,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文武双全,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少年时已是一国之重臣,开国之元勋,何等的风光荣耀!可最终仍然因为无法抑制愤怒发出“既生喻何生亮”的慨叹喷血而亡;三国时的猛将张飞,力敌千军,战功显赫卓著,但张飞性情暴躁,对士兵动辄打骂,滥施鞭笞、刑杀,其部下官兵对他怀恨在心。刘备常诫之:“此取祸之道也。”但张飞听不进刘备的告诫,依然故我,暴性不改,终于酿成杀身之祸。张飞一生纵横沙场,出生入死,那种豪气干云的英雄气概的确让敌人胆寒,可他最终却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死在了一个“躁”字上。

易恼怒是需要汲取的教训。所以,曾国藩告诫他们,要像佛家所说的那样,降龙伏虎,龙即心火也,虎即肝气也,遏抑肝火,不使它过分炽烈,节制血气,不使自己的嗜欲戕害自己的身体性命。

例如恼怒、狂躁这些情绪,权利、荣誉这类欲望,经过一个人长时间有意识地梳理与改善,完全是可以被把握的。让欲望或情绪吞没心灵,是一个人意志软弱与纵容、原谅自己的长期结果,善于宽宥别人的错误,宽宥客观环境的无法改变,但是绝对不应该、不能宽宥自己的软弱。

3.静心养性

【原文】

沅弟左右:

廿六日接弟廿三日信。廿七日傍夕兰泉归来,备述弟款接之厚,财力之大,十倍竺虔旧仆。而言弟疾颇不轻,深为忧灼,闻系肝气之故。

吾日内甚郁郁,何况弟之劳苦百倍于我?此心无刻不提起,故火上窜,而血不养肝。此断非药所能为力,必须放心静养,不可怀忿怄气,不可提心吊胆,总以能睡觉安稳为主。

——此家书写于同治三年(1864年)五月二日

【译文】

沅弟左右:

二十六日收到二十三日来信。二十七日傍晚兰泉回到这里,详细讲述老弟对他款待之热情,财力之大简直比竺虔过去那位随从大十倍,又提到老弟的病不轻,深感忧虑焦灼,据说是肝火上升的缘故。

我这几天很郁闷,何况老弟之劳累辛苦比我重百倍呢?心里时时刻刻放心不下,所以火气上升,而血脉不能保养肝气。这决不是药物所能起作用的,必须放下心来,安静调养,不能心怀忿懑,自己生气,不能提心吊胆,总是以能安稳睡觉为最重要。

【心读】

曾国藩写这封家书的时候,曾氏兄弟正处于进攻天京前夕,故身心俱疲,殚精竭虑,不能静心养性,此为养生之大忌。然而曾国藩却非常清醒地指出,此病症来自心理上的隐忧与畏惧,并非药物所能奏效。只有安心守静,才能忘尽世故人情;只有做到心外无物,才能成为自己心灵的主宰,才能有益于身心健康。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位小和尚,每次坐禅的时候都幻觉有一只大蜘蛛在他眼前织网,无论怎样也赶不走。师父就让他坐禅时拿一支笔,等蜘蛛来了在它身上画个记号,看它来自何方。小和尚照办了,在蜘蛛身上画了个圆圈,蜘蛛走后,它安然入定了。

当小和尚做完功一看,那个圆圈就在他自己的肚子上。

这位小和尚坐禅时老觉得有一只蜘蛛跟他捣蛋,是因为心不静。佛家说心地不空,不空所以不灵。哲人说,许多困扰和烦躁往往来自于自己。用物理学上的话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一物理定律同样可以用在心静方面。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有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众生只有在色中才能悟空,色空不可分离。所以只能在闹中求静,完全静寂之中无须再求静。一老僧有云:“如此凄清冷落之景,教老僧怎得禅定?”人在江湖之中,本会遭遇千奇百怪的情形或人事,只有将静的心诉诸于闹市之中,万变不离其宗,总会找寻到出路;埋怨事态纷繁杂乱无章法,遇事则慌,遇事则乱,遇事则烦,不但做不好事,也无故将心搅乱了,这也是不符合所谓佛语“色即是空”,“色不异空”的人生本质的。

诸葛亮曾为其子书:“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如果心中喧闹,就只能看见眼前的一切,只有宁静的心才能看得清楚遥远的事物,酝酿远大的理想与抱负。混乱无序是宇宙万物的自然规律,在物理学上,甚至还有一个叫做“熵”的测量混乱度的精确单位。熵具有令人气馁的不可逆性,不会双向逆转,一旦形成,就不会自动毁掉。混乱是宇宙的规律,能动性也是人的特性,只有人才能处于混乱的宇宙中并为之规划出合理的秩序;动态与变化是宇宙的规律,平静与安宁也是人心的趋向,万物动而我心静,这是处理纷繁复杂的万事的途径。

静中求静未为贵,忙中取静才是真。

禅林有言: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穿衣,未曾挂着一线丝。圣者心静如海不扬波,寂然不动;所谓在不休中亦能休,在不闲中亦能闲。而众生心乱如麻,虽休而实不休,虽闲而实不闲。反差之大,一至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