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曹霑又为自己起了个名字,叫“曹雪芹”,还取了3个带“芹”字的号。他为什么如此喜欢“芹”字呢?
芹原是一种美食,尤其是云梦之芹,自古就受人赞誉。曹雪芹特别喜爱芹菜,尤其喜欢“雪底芹菜”这道菜。宋代名士苏东坡曾有诗日:“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芹何时动,春鸠行可脍。”诗后并注曰:“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这就是一首描述雪底芹菜的诗篇。文学家曹雪芹还是一位出色的美食家,在《红楼梦》一书中,就做了大量美食细节的描述。根据其中描写的相关菜肴,后人烹制了“雪底芹菜”这道菜。这道菜的底下是芹菜炒鸡丝,上面盖着自如雪的蛋青,这白色的蛋青是“雪”,“雪”上再插几根嫩芹菜,便是“雪芹”了。
芹喜欢芹菜,也喜欢碧绿的“芹圃”与小溪流水交相辉映的“芹溪”一般的田园风光,更喜欢雪底芹菜那种不畏严寒、傲视逆境的精神。它正与作者的身世与精神相吻合,所以,作者以“雪芹”命名,含意是非常深刻的,取了3个带“芹”字的号,用意也在其中了。甍雪芹喜欢雪底芹菜的精神还可以用他的字“梦阮”作为佐证。“梦阮”其实也是有深刻含意的,“阮”指“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此人性格孤傲,愤世嫉俗,不畏权势。曹雪芹很敬仰他的精神品德,所以取“梦阮”为字,以期梦中与阮籍相见为友。
18.林则徐与徐巡抚
1785年8月30日,在福建闽侯西门街定远桥边的一间木板房里,诞生了一个男孩,他就是后来的清末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林则徐。他出生时父亲林宾日已经37岁了,膝下已有几个女儿,多年一直盼望有个儿子。儿子的降生,令全家人都非常高兴。
林则徐出生时,正巧一队官府的人马从门前经过,吹吹打打,好不热闹,轿子里坐的是新上任的福建巡抚徐嗣曾。儿子出生时门外鼓乐齐鸣,又有一位大人物路过,父亲觉得这是个吉祥韵兆头。出于对儿子的期望,林宾日给儿子取名“林则徐”,字“元抚”。“则”,就是学习、效法的意思;“徐”,指巡抚徐嗣曾。“元抚”,意指此儿发端于徐巡抚。他希望儿子能像徐巡抚一样显达高贵。
林宾日是一位穷秀才,一生不得志,靠教书为生。他苦读经书,但没考中举人,于是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林则徐4岁时,父亲就把他带到自己教课的私塾,教他认字写字,诵读诗书。7岁时,又开始教他作文。一直到12岁,林则徐始终跟随父亲攻读经史子集。他13岁考中秀才后,进入福建最高学府鳌峰书院读书。
林则徐投有辜负父亲的教育与期望。他曾任湖广总督、两广了总督等要职,力禁鸦片,在鸦片战争中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其历史地位与知名度远远超过父亲要他效法的巡抚徐嗣曾。
二、姓名的来源与变迁
(一)姓氏探源
1.什么是姓名
姓名,是人的符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称谓。仅就姓而言,它是表明某人属于某家族的字。简略地说,姓是表明家族的字。
2.姓和氏有什么关系
人们常说:“以姓氏笔划为序。”姓与氏是联在一起的,表明姓与氏相等,但这是现今的概念,在先秦以前,姓与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且在先秦时有严格的区别。
3.姓和氏的发展和演变
在家族、氏族未产生以前的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在一种游猎与原始游群状态中,没有确定的婚姻关系,也没有真正的组织。后来经过长时期发展,原始的游群发展成为一种较高级的形态,即母系氏族社会。在这种社会组织中,男子外出游猎,漂泊不定:而女子则往往定居一方(与现代的定居概念应有不同),从事采集生产。相比而言,女子的食、宿反倒有所保证;而男子则是饥一顿、饱一顿,成为“投宿者”。由于男女没有固定的配偶。其子、女只知有母,母亲便成为后嗣惟一确认的尊亲。“古元时,未有三纲六纪,世人但知有母,不知有父”(《白虎通·三纲六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女娲为人类始祖之一。女蜗人首蛇身,且曾因“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而“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淮南子》)。这一神话传说,反映丁原始社会母权制时期的影响;人首蛇身,可能是蛇图腾的反映。这种经母系为中心的氏族,子孙从母而为母系系属。我国最古老的姓氏姬、妫、姒、姚、姜等,或从女旁,或含女字,绝非偶然。这种姓,是母系社会共同血缘关系的标记和表征。
在原始氏族的某一时期,有一氏族(或部落)从穴居和洞居中走出来,构木为巢。巢居是人工的产物,不同于利用自然天成物的穴居和洞居,应该算作一种“发明”。且巢居的环境比穴居和洞居的环境要舒适多了,自然会引起其他氏族的注目、羡慕和摹仿。这一首先发明巢居的氏族,便自称或被称为“有巢氏”。而第一个发明钻木取火的氏族,则自称或被称为“燧人氏”。
由此可见,原始氏族中的“氏”,与先秦时代的“氏”概念有所不同。当然,图腾氏族中的图腾标记,有的可能被传递下来,成为后来某一家族的姓氏;但更多的图腾标记没有被传递下来。其氏族后裔并没有将图腾标记引为姓氏。
上古的姓,源于母系,该是没有大疑问的。即便黄帝和炎帝是由于出生在姬水和姜水,从而得姓“姬”和“姜”,又从“女”旁和含有“女”,那么姬水流域和姜水流域可能就是姬姓母系氏族和姜姓母系氏族繁衍生活的场所。
黄帝以“姬”为姓,却不称“少典氏”或“有跻氏”,而称“有熊氏”和“轩辕氏”。这是由于黄帝所率领的部落群在战胜炎帝所率领的部落群以后,又打败了蚩尤率领的九黎族部落群,然后驻在“有熊”这个地方(相当于后来的建都)。黄帝的氏族部落,以驻在地而得“有熊氏”。至于“轩辕氏”,一说“轩辕”也是地名,《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轩辕之立,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还有一说,黄帝(氏族)因发明了以马拉车,而得“轩辕氏”(古代一种有帷幕而前顶较高的车为“轩”,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为“辕”)。这与“有巢氏”、“燧人氏”的来源类同。
炎帝以“姜”为姓,又称神农氏。《白虎通·号》:“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口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发明了农业,其氏族被称为“神农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原始游群时代、母系氏族时代乃至上古五帝时代(父系氏族)的姓与氏,不同于先秦和现代的姓氏观念。那时不仅可分支,可以重新命名,就是姓也并非全由其后人承继、续传。
上古至西周的帝、王姓氏如下:
黄帝,姬娃,有熊氏,高旭氏。
颛顼,姬娃,名项,高阳氏。
尧,祁姓,名放勋,陶唐氏。
舜,姚姓,名文命。
汤,子姓,又称武汤、武王、天乙、成汤。
姬发,姬姓,名发。即周武王,姬昌之子。
从以上帝、王姓氏中可见,以姓名合一而称,是从西周开始的。姬昌(周文王)传子姬发(武王),姬发以下为成王姬诵、康王姬钊、昭王姬瑕……东周最后一个王为悼王姬猛。
姓、氏合一,是战国时代逐渐而成的到了汉代,大多的人便只称姓而不称氏了。这与家族的宗法制度的确立有关。
(二)人名的起源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过着群居生活,生活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自卫来保护自己,或者采集狩猎以维持生命。他们的生活十分原始,还不需要姓名来区分彼此。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口的增多,人际之间的交往日渐频繁,为了把某一群人与另一群人区分开来,便出现了某一群人共有的标志。亦即我们所说的“姓”;在一群人中间,为了把彼此区分开来,也出现了只属于个人的标志,这种标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名”。在社会交往中,无论哪一群人,在自己内部只用“名”便可以彼此区分,若与另一群人交往,仅仅称“名”便不足以表明自己的身份,只有把自己所在人群的标志“姓”与自己的标志“名”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这种一群人的标志和自己标志的结合。便是人类最早的姓名。
关于人类名字的起源,从汉字“名”字本身也可以推知其最初含义。“名”字由“夕”和“口”两部分组成,对此,《说文解字》解释说:“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思是说,在早期的社会交往中,人们白天相见,可能通过形体、面貌、声音相互识别。一旦到了晚上,相互看不清楚,就只能通过自报名字来区分你我了。可见,人名的产生是社会交往的需要,它的最本质的作用,就是在社交中便于彼此区别。
不过,人类早期的名字还不如后来那样固定。如人们在“以口自名”时,可以用自己身上某些特征作为名字,让别人容易识别;在一些人识别某一个人时,也可以把这个人的某些特征作为他的名字或代号。这种做法,与我们后来习惯把某位身材特别高的人称为“大个子”,把某位走路时腰肢左右摇摆的小姐称为“风摆柳”十分相似。
据研究,我国最早拥有自己固定名字的人可能是那些传说中氏族社会的首领或在部族战争中出现的英雄。这种说法,也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在文字出现以后,原由阻头表达的人名也进化到文字阶段。在目前已经发现的一些原始社会的陶器中,上面都刻画有一两个符号,据专家考证,这些符号多与早期的人名有关。如果这种解释可信的话,那么,不同的人名就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到了商周时期,我国的文字大量出现并趋向于定型,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也是人名。如在商代的甲骨卜辞中,不仅有“名”这个汉字,而且还有示壬、中丁、外丙、小乙等人名。这些都是我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名字。
总之,人名是在人类社会处于原始时期而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最早,它是人们随意用来区分彼此的称号,以后义演变为固定身份的标志。在文字出现以后又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已显示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名字本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名字也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人的名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佐证,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现象:就个体生命和自我价值而言,一个人的名字又是个体存在与生活的象征。一个又一个具有自我姓名的个体组合成社会群体,共同履行着社会义务和个人职责。名字对于社会和个人如此重要,因此,我们在给子女起名,或者未成年人改名起名时,都应该精心酝酿。细心行事,让一个响亮吉顺而又张扬个性的好名字永远伴随你,去履行社会义务,去完成人生使命。
(三)“百家姓”的来源
1.“百家姓”简述
一提起姓氏,人们自然会想到《百家姓》,想到《百家姓》中的开头两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百家姓》出现于北宋初年,是用四言韵文写成的,相传其编写者是北宋初浙江钱塘一位钱姓老儒生。
《百家姓》以“百家”为名,而实收单姓408个,复姓30个,总计438个。其实,在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大家庭中,姓氏根本不止438个,就是仅仅汉族的姓氏也不止这些。据说,见于文献的姓氏,就可达5600个之多。这其中不仅有单姓、复姓,还有三字姓、四字姓和五字姓。此外,还有的民族有名无姓,比如傣族。
《百家姓》以“赵”姓打头,并非因为“赵”为天下第一大姓,而是因:为它是宋代钱塘儒生所做。宋代的皇帝是赵姓,“赵”自然成为“天下第一姓”;不排在首位,就有“欺君之罪”,会引祸上身。又宋时吴越王的后裔居浙江,所以。“钱”姓便排列第二,钱的妃子姓孙,借钱氏之威势,“孙”又排在第三。“李”姓排在第四,大约是因为南唐皇族为李氏之故。
由于姓氏人人都有,并且天天都在使用。它实际上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旧时,《百家姓》还与《三字经》、《幼学琼林》等一起被列为孩童入学后的启蒙读物。
2.“百家姓”的十五种源出
从大体上看,酉家姓的形成大致有以下15种:
(1)用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
有些专家、学者认为,我国的百家姓,有些,是由图腾演变而来的,如:马、牛、羊、龙、风、熊、山、水、花、叶等。但由于年代久远,史前无据可考,到底哪些姓氏源于图腾崇拜,已不得而知。因为当今的“马”、“牛”、“龙”、“熊”、“花”等姓氏,在史书及传说中均可查到源出,但并不与图腾有什么联系。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曾率领“熊、罴、貅、貔、虎”等,这些可能就是图腾氏族的名号。但这些氏族的名号究竟有哪些传递下来,成为其后裔的姓氏,也已难寻蛛丝。所以他们的上述观点只能看作是一些推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