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起名高手
7583800000023

第23章 古今小孩起名方法细说(4)

六、声韵法为孩子起名

名字作为一种代号,最早是用来称呼的。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名字只以口头语言的形式存在,因而音韵就极其重要。就字形来说,“名”这个字是用古代六种造字法之一的“会意”合成的,町以分解还原为“口”和“夕”,它的意思足:晚上(夕)我看不见你,你看不见我,碰头时要用嘴巴(口)说出自己的名字来,相互才能知道对方是谁。这就要求名字的音首先要响亮明白。除厂这个基本要求之外,名字的声韵还应该富有音乐美,叫起来悦耳动听。

名字的声韵首先要响亮、清晰。清晰是指要能让人听得清楚明白,是对名字声韵最起码的要求。否则,名字的交往功能就不能实现或不能很好地实现,名字的声韵是否清晰、响亮,不仪关系到人际交往,而且往往给人一种暗示,影响听者的心理。试想,一个声韵哑仄的名字和一个声韵响亮的名字给人的感觉如何呢?情形往往是这样的:读到哑仄、听来模糊的名字,会使人联想到名字的主人同样清沉、颓唐,无精打采、疲沓困顿,甚至让人联想他身体瘦弱、个头矮小……相反,一个读来响亮、听来清晰的名字,会使人联想到名字的主人目光炯炯有神,举止自信有力,性格刚毅,胸襟开阔,无论魁梧高大还是短小精悍,都是浑身充满朝芞。已故毛泽东主席的名字,最后一个字落在“东”上,声韵极其开阔、有力,阴平声调又使韵律平稳,悠长,富有很强的穿透力。使人联想到他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以及伟人的性格、风采。

有这么两个名字:杨天丽和张湘江。你读了以后,一定会觉得前一个顺口,而后一个拗口。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张湘江”这个名字,三个字的声调都一样,韵母也相同或相近,所以读起来既单调又拗口。看来,要想起的名字叫起来琅琅上口,还要注意点声韵学的问题。

我国历来有声韵之学,不仅写诗要讲究声韵,而且散文、对联等等,都要讲点抑扬顿挫,姓名自然也不例外,那么父母在为孩子起名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注意声调的配合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的名字叫起来顺口,那么,怎么起名才能叫起来顺口呢?这其中大有学问。

一个名字叫起来是否顺口,声调的搭配是最重要的。一般来说,姓名的几个字最好不取同声调的。有人从北京地区抽取996个人名,并对这些姓名的声调搭配情况作了一个统计(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所选名字的格式均为“单姓+双名”),根据用字的声调情况,把这些名字分成四类:第一类,三字同调,即“平调型”的,读起来感觉费力而单调;第二类是相邻两个字同调(或前两字,或后两字),即部分抑扬型的,读起来感觉较好;第三类是一三字同调;第四类是三字异调,而三四类都属于抑扬型。第三类虽然是两字同调,但不相邻,所以实际上形成了两个变化,效果和第四类相同。抑扬型的名字听起来起伏跌宕,读着也顺口。四类名字的统计结果如下:

类型三字同调相邻两字同调一、三字同调三字异调数量51265246536百分比5.2%26.8%68%82%由上表看出,三四即抑扬型的名字占了大多数,再加上第二类部分抑扬型,这三类名字就占了绝对优势,三字同调的名字只是极少数。这说明人们在取名时,无意中遵从了声调变化的规律。

父母既然知道了姓名的声调规律,就可以在为孩子取名时有意避免三字同调,而安排声调不同的字。这里还应注意一点:如果你的姓是复姓,而且复姓的两个字是同调的,比如东方、司空、淳于,那么你在给你的孩子起名时,若起单名,这一个单名用字就不要和姓氏字同调;若起双名,则双名第一个字不要和姓氏字同调,像“东方闻樱”、“司空图”、“淳于亮”这样的名字,在声调搭配上都是较好的。

2.注意声母和韵母的配合

如果在为孩子起名的时候,将几个声母发音的部分相同的字放在一起,读起来就有些费力;如果同时韵母也相同,费力就更大。“绕口令”就是根据这个道理编出来的。因此,在为孩子起名字,自然要力求好读,避免绕口,这就要注意不要使所起名字的几个字出现上述情况。

七、借用典故为孩子起名

典故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利用典故起名,町以提取极其精练的两三个字,将父母所要寄托的宏伟抱负、贤良品质,处世之道等丰富内容,极其含蓄隽永地表达出来,使孩子的名字显得高尚文雅。

1.古代诗文中的典故取名

中国诗文浩如烟海,名人名家极多,名句名诗数不胜数,这就为父母给孩子起名用典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余地。

以古代诗文中的典故取名的例子很多,如:

莫砺锋,“砺锋”出自诗句“宋剑锋从磨砺出”。

何满子,引用宋词同名词牌。

刘青山,“青山”出自俗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张弛,语出《礼记·杂记下》:“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斐冲天,“冲天”出自《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则惊人。”

陆龙,字在田,取自《周易·乾卦》:“见龙在田”。

文点,字与也,取自《论语·先进》:“吾与点也”。

孔学思,“学思”语出《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陈三省,于省吾,“三省”“省吾”出白《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

徐竹心,“竹心”出自郑板桥诗句。“徐”与“虚”谐音,徐竹心即虚竹心。

方致尧,宋代人,“致尧”出自杜甫诗句“致君尧舜上。”

李彭年,唐代人,“彭年”出自《庄子·逍遥游》中记载彭祖的事迹。

潘岳,字安仁,取自《论语·雍也》:“仁者乐山”,以岳代山。

马千里,又名马良骥,四川书法家,语出唐韩愈《杂说·马说》:“古之有千里马。”

易家言,“家言”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缺,成一家之言”。

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语出《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薄至清,“至清”取自《汉书·东方朔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周三余,“三余”指的是三国董遇渭冬、夜、阴雨正是人们可利用来读书的余暇时间。语见《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雷思行,“思行”出自《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于飞,语出《诗经·大雅-卷阿》:“风凰于飞,翙翙其羽。”

马威,语出“下马威”,清代李渔《蜃中楼·抗姻》:“取家法过来,待我赏他个下马威”。

萧春晖,“春晖”出自唐代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古代人名、地名中的典故取名

利用古代名人名字起名,主要是可以表现出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要步其后,表白思慕之心,以之为楷模。以地名起名,可以表现孩子出生于此,或为了纪念父母与此此有关的事情,如苻确坚,以“确坚”为名表明自己意志坚强,同时取“苻坚”的“苻”,取名甚妙。

张仲谋,以孙权的字“仲谋”取名,一是表示自己聪明,二是表示自己愿向孙权学习。辛弃疾有词句:“生子当如孙仲谋”。

汤易水,“易水”在今河北,占代燕国多出壮十,以易水为界,表白自己的豪迈气概。荆柯人秦行刺秦王,来到易水边,其友高渐离作歌送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十一去兮不复还”(见《史记·刺客列传》)。

刘子舆,字希孟,这是仰慕孟子的表白。

罗蒙正,字希吕,希望能成吕蒙正(宋代大宰相)那样的人。

林大春,明代人,字井丹,因汉代有先贤井丹,字大春,他便以名为字,以字为名。

王逢年,明代人,号小王右军,因大书法家王羲之称为王右军。陆绍裘。清代人,号小放翁。

宋代诗人陆游号放翁。自号小放翁,表白希望成为陆放翁第二的愿望。

还有在同姓的先贤的姓名暗加仰慕字的:张希良,孔宗尼,颜慕渊,周今旦,孟敬舆,萧仰何,李慕白等。

丁思孔,清代奉天广宇人,字景行,号泰岩,顺治进士。以“思孔”为名,是为了表示自己要潜心学习儒学,追求圣人之道。

陆去病,现代人,以去病为名,取健康意,同时以汉代名将“霍去病”为名,表示自己愿忠于国家,学飞霍去病,为国捐躯。

八、利用成语为孩子起名

成语一般来自占代诗文典籍、寓言、神话以及有名的事件,一般寓意深刻,含蓄隽永。如果父母能以成语为孩子起名,便可使孩子的名字显得文雅含蓄。

成语一般为四字格,而汉人起名一般为三个字、两个字(复姓可以是四个字),这样就不能直接以成语起名,所以,父母在为孩子起名的时候要灵活变化使用。

1.从成语中抽取相连的两或三字为名

如“王任重”这个名字,就是选用“任重道远”中前两个字而成其名。又如明代人“留睿”,字符愚,取之成语“大智若愚”。郑鹏程、郑万里两兄弟分别取成语“鹏程万里”中两个字作名。王居安,取自成语“居安思危”。盛以恒,取自成语“持之以恒”。

如果成语中的第一二三字正好是某人的姓,在这种情况下,刚相连的两三字取名,就显得巧妙生动,耐人寻味。如:

马行空,利用成语“天马行空”而取名,表明自己无拘无束的天性。

清代文学家平步青,利用成语“平步青云”作名。

方正,利用成语“贤良方正”取名。叶知秋,利用成语“一叶知秋”取名。

成于思,取自成语“行成于思”。于得水,于谐鱼,取自成语“如鱼得水”。

2.从成语中抽取两三个主要字为名

这里的主要字指的是成语中起主要作用,表达主要意义的那两三个字,而这儿个字结合起来,就能体现出成语的意义。

这样利用成语来取名的例子较多。如:

刘德重,“德重”取自成语“德高望重”。

周义山,“义山”取自成语“义重如山”。

易了然,“了然”取自成语“一目了然”。

任卓群,“卓群”取自成语“卓然超群”。

谢质彬,取自成语“文质彬彬”。

方可畏,取自成语“后生可畏”。

方未然,取自成语“防患于未然”,“方”与“防”谐音。

谢璧瑕,取自成语“白璧无瑕”。

江不凡,取自成语“不同凡响”。

梁冲霄,取自成语“直冲云霄”。

冯正君,取自成语“正人君子”。

刘海粟,取自成语“沧海一粟”。

黄火青,取自成语“炉火纯青”。

钱未闻,取自成语“前所未闻”。

魏哲,字知人,取自成语“知人则哲”。

陈鹤龄,字呜九,取自成语“鹤鸣九皋”。

3.化用成语入名

化用成语人名,即小直接从成语中抽取字词成名,而是用别的义字来表达成语意义,而义引起传达原有意义的作用。

如,何通海,化用成语“百川归海”“何”与“河”谐音;河就是川,通海就足归海。

九、引用诗文为孩子起名

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历史上留传下来的优美杰出的诗词文章,简洁精粹或含义深邃的成语典故等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名取有意,摘取文章、诗词浓缩起名,如“陈设古玩,名有攸宜。”(袁枚《随园诗话》)。既体现了我们传统民族文化的精粹,可引以为自豪;又适应了社会生活文化环境,显得新颖脱俗。

父母要是能够引用诗文为孩子起名,不但典雅工巧,含蓄隽美,意昧深长,而且不易与人重合。

古往今来,《诗经》、《论语》、《史记》,唐诗宋词等不仅教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而且摘取其中文字取名的大有人在,特别是在文化阶层,以此起名更成为一种风气。

唐代茶圣陆羽,字鸿渐,其名字出于《易经-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利”。

“雨巷诗人”戴望舒,原名戴朝宗。望舒取自楚大诗人屈原的名作《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即神话中月神驾车的神,后来成为月的代称。

还有东方既自,名出自苏轼《前办壁赋》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东方是复姓。

从以上名字的由来可见,在给孩子起名的时候,如果能够从古文、古谚中摘字取名,立意新颖,语意隽奇,怡人耳目,可使孩子的名字寓意深刻,韵味悠悠。同时,孩子的名字中浓缩着优秀诗词的清词丽句,既可以发人沉思,引人回味,又可以反映出多种不同的风格。如欲表豪情壮志,可取壮飞(李白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白羽(卢纶诗:“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等;志丹、留丹(文天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欲求超脱高雅,可取乔木(《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帆影(李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飘然(杜甫诗:“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等;欲明亲情友谊,可用春晖(孟郊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秋鸿(苏轼诗:“人似秋鸿来有信”)等等。

以文章、诗词取名,需要较高的文化修养,需要一定的古典文学的根基,因而它也是上乘的取名方法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特别是文化事业的发展,民族文化水准逐渐提高,人们普遍喜欢择选文章、诗词中的字意起名,这是一种可喜可贺的事情。下面再列举一部分这类可作名字的词语,以供父母在为孩子起名的时候欣赏和参考。

1.古文摘选经典

盈克(《左传》“彼竭我盈,故克之”)

民川(《国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无极(《大学》“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知本(《大学》“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