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起名高手
7583800000022

第22章 古今小孩起名方法细说(3)

王陛,明代松江华亭人,字超之,万历进十,历工部主事,魏忠贤擅政,欲见之,陛不往,后进太仆寺太卿。

伍仕阶,宋代德庆人,曾任杭州知县,取名仕阶,意思是希望走向仕途,就像上楼梯一样,但此人后来弃官不做,可能是把官场看透了,不再上这个梯子了。

吕必用,明代浙江新昌人,字则行,后改名吕不用,字则耕,初名必用,意思是希望得到擢用,但仕途不如意,改名又改字,倒挺有骨气。

孔颖达,唐代衡水人,字仲达,大学问家,曾受唐太宗之命撰五经正义,颖达即聪颖通达之义,义字仲达,可见取名时希望一生亨通。

王国用,明代人,国用即希望能得到国家重用,实际是想当大官。

古人取名,虽希望仕途如意,但往往不直说出来,面说自已是良臣、良弼、君佐,实际上也往往是希望得到皇上重用,以展其才。如:

吕公弼,宋代人,字宝臣,赐进士,弼也是辅佐的意思,表面E是辅佐公家,实际上是辅佐皇帝。

王明弼,清代陕西人,字亭工,明强即良弼,明代还有一个叫伍良弼的人,弘治进士,元代又有一个叫伍良臣的人,字云从。这三个人的名字取的都是一个意思。

何君佐,清代恩安人,直接言明为国君作辅佐,其名字用意更明显。

吴承恩,明代著名文学家,《西游记》作者,承恩即承受皇恩,也就是能提拔升迁的意思。

再举几个现代人名为例:

傅经顺,经顺即经历顺利。

金承运,承运即交运,走运。

安如山,万事顺利,风雨不动,如山一般,如山与安姓相连,名起得妙。

张达志,达志即实现志向。

王步高,步高一步一步地向上升。

贺吉祥,以吉祥入名,直接表万事如意义。

一个人要有所成就,意志是一个很重要的凶素,要做成一件事情,往往意志起着重要的作用。

父母及长辈对孩子抱有很大的希望,总是想让他们长大后意志坚强,持之以恒,干出一番大事业。没有毅力,没有坚强的意志,希望就将化为泡影,因此,父母在给孩子起名时,很注重这个方面。如:

刘志坚,将军,志坚就是意志坚强。

何守志,将军,守志即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志向,这同样需要意志坚强。

关盛志,将军,盛志即强志。苻确坚,确坚,的确坚强,在苻坚(晋代大将军)人名中加一“确”字,用典甚妙。

周志刚,志刚即意志刚强。傅如一,如一即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李毅,即要有毅力。

盛以恒,明代人,字勉南,万历举人,苦志励学,以恒即持之以恒,他在学习中正表现出了这种精神。易坚强,即意志坚强。

王恒,明代松江人,字可见,善摹古画。

庞坚,唐代泾阳人,安禄山反,坚以长史守颖州,贼将悉锐攻之,坚昼夜战,粮尽援绝,被执不降而死。

谅毅,战国时赵国辩士,使秦,有应对之才。

后三人分别以恒、坚、毅单字入名,都是取意志刚毅之义。

有些立志为国为民的人往往以安邦、定国、为国、为民、耀邦、立国等字词起名,特别是在神州陆沉、国难当头之际,名字的爱国主义色彩往往十分强烈。

凡是有大成就的人,其名字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意味。

例如,宋代诗人杨万里,取行万里路之义,可见志向远大。

在取名时,其父母并不一定会想到他们长大会成为非凡之人;但可以想像,有了表示积极向上意义的名字,对其本人肯定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不能说他们所作的贡献与他们的名字毫无关系。对于父母来说,当然是希望外界包括名字在内的一切对子女的正面激励作用越大越好。

四、谐音法为孩子起名

谐音起名法就是利用谐声字朱为孩子起名字的一种方法。所谓谐音字,就是利用某字词与某字词在语音上相同或相近这一特点,互相假借。

汉语有21个声母,36个韵母,声韵配合起来只有1400多个旨节,这里面还包括很多有其音而尤其形的字词,这样实际存在的就没有那么多音节了。这就造成了很多字浏的同音或近音,而这义在客观卜为我们从谐音角度来起名提供了条件。

另外,起名者苦心研究,寻求起名的变化,往往也有意或无意地使用了谐音假借。由于人名主要是用来称呼的,因此,叫出来的声音所谐音的词在语法上相同或相近,就使人自然而然地联系起所谓词的意义形象。同时,人名也要用来书写,写在纸卜成了文字,也会给人一种变化感。当我们读一个名字时,首先想到的不仅是这儿个字的意义,而且还有它们同音字的意义,有时后者还是主要的。例如“庞博”这个名字,除了广识博学的意思,还有和“磅礴”一词同音,取其气势宏大的意思。

以谐音来起名,俯拾皆是。如《清名家诗抄》小传说:“李必恒,宇北岳,商邱宋公为其疾,故更字日百药,取唐贤命名意,且义同也。”

再举古今人名为例:

武岳,谐“五岳”。

潘峰,谐“攀峰”。取攀登高峰之息。

文彦博,“彦博”谐“渊博”。

江不凡,“江”谐“将”,取将来不凡之意。

宗臣,“宗”谐“忠”取忠臣之意。

诸如以上这些同音不同形的字,使人们一听到这些名字,就自然而然地与语言中有意义的词的相同语音联系起来,使名字的内容更加丰富。如“刘洋”这个名字,人们一听到语音,总是与“到外国留学”意义的“留洋”联系起来。

还有一种谐音起名比较特殊。有一些字有多种读法,用作姓氏时读音和平常读音有区别,而起名者就利用这种一字多读法来故意制造成谐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名字在呼喊时,一般不认为是谐音,只有书写文字,才自然地会想到是谐音。例如:朴素,作姓名时读(piáosù),呼喊时“朴素”不与什么字谐音,但一旦书写成文字,人们立刻会看出,它与表示“颜色、式样等不浓艳,不华丽或生活节约”意义的“朴素”一词联系起来。

“谐音”有时是有意的,有时是无意的。按人之常情,给自己的子女起名,都会取褒义,或至少是中性谐音的。但在特殊情况下,也有故意取带有贬义谐音的名字的。

比如电视剧《新星》中有一位村干部叫“潘苟世”,他脱离群众,仗势欺人,作者对他的批判态度是很明显的,为他定名“潘苟世”有“苟活于世”的意思,同时也谐“狗势”的音,暗含着“狗仗人势”的意思。

像前面举的庞博、高健(高见)、程刚(成钢)等等,都是很成功的,谐音起名的优点在于:含而不露,意在言外,使人感觉含蓄,不落俗套。

用谐音起名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雅化”。有人小时候没有大名,只有小名,长大后觉得小名不雅,又不愿改动太大,就用谐音的办法,找一个或两个比较文雅的同音字来代替原来的名字。比如小名阿狗、毛狗,长大后叫阿苟、毛苟;小名叫“影子”,长大后叫英姿;小名小兰,长大后叫晓兰。还有广东人名用字中,“亚”字很多,原来粤语阿、亚同音,小名叫“阿”某,长大后就叫亚某,这也可以算是一种雅化。

谐音还有无意造成的,其中当然也会有褒义谐音,但贬义似乎更多些。有的父母由于只注意了名字本身的意思,却忽略了和名字同音的词或词组可能是贬义的。例如“于刚”会使人想到“鱼缸”,“侯岩”会使人想到“喉炎”,“范婉”会使人想到“饭碗”。为了避免造成这种不愉快的联想,在给子女起名的时候,就要考虑得全面些,想想起己取的名字会不会造成贬义的谐音。

在正常的情况下,姓和名是合在一起,而不是分开的,所以我们对名字的谐音,一定要和姓氏连在一起考虑。比如“信”字,意、音皆好,用作名字很有男子气概。汉初大将韩信,耀武扬威,破楚霸王项羽于垓下,其名正如其人。然而明朝洪武年问新乐知县也名叫信,不过姓吴,称吴信。本来姓归姓,名归名,但读出谐音实在不好,吴信谐音“无信”,是不讲信义、没有消息的意思,堂堂一一名知县,没有信誉,可想见其尴尬。

上面所讲的吴信,好歹也是父母之官,为人清廉,可谓“狗其名而圣贤其行”,一生也未为名所恶,然而同是明朝洪武年问一名人,却因姓名谐音而鳏居终身。据《明史》记载,锦农卫指挥使宋忠曾议娶韩国公李善长之女,其时李善长正卧病在床,问其姓名,答:“宋忠”。李善长大怒,将其逐出府门。原来,宋忠谐音“送终”,李善长正患病,女婿却来“送终”,不由他不怒。没过三年,宋忠与燕兵大战,死于阵前。

从以上谐音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谐音用得好,廿丁以使孩子的名字生辉,谐音用得不好,轻则有损孩子的尊严,重则有碍孩子的前程,倘若加上行为不端,品行卑劣,更使人唾之。

中国姓氏有许多的谐音须倍加留意。历史上谐音案最为有名的要算是慈禧怒贬王国钧(谐音“亡国君”)了。王国钧之名也难怪让丧权辱国的慈禧杯弓蛇影。

“王”姓,使用得当则生华彩,如元代作家《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北宋丞相王安石等人的姓名。但使用不当,“王”字会使人联想到谐音“亡”字上。如有一个王姓小朋友,乃家中珍宝,世上正流行“佳”字,故以“佳”名之,但谐了“亡家”(家破人亡)之意,这就不好了。

不单“王”姓,“吴”姓命名时更须注意。因为“吴”与“无”谐音,搞不好便有其反其名而意之的可能。众所周知,大明王朝的帝王臣宦大多出身贫寒,以数字为名的确实不少,历史上没有比明代的姓名谐音更糟了。“礼”本是一个好字,而明朝时叫“吴礼”(无礼)的官宦就有两位:金华县吴礼和蓼庄隐士吴礼实在可叹。人们常说的一句歇后语是“水浒的军师——无用(吴用)”,没想到两代之后,又多了“无礼”。此外,《金史卷》被小叔杀的提督“无德”(吴德)。另如刘放、魏阳、韩渊、杜子达、王炎等名,谐音出来就成了流放、喂羊、含冤、肚子大、阎王(回文)等晦气又不堪入耳的词;又如“扬”字常入名,但与“张”相配,得名张扬,殊不知“张扬”一词在俗语中就是轻佻虚浮、爱咋乎的意思。

像这样姓名合起来谐音不好,在历史上很多,即使在今天也屡见不鲜。占时造成不好谐音的原因很多,一是出身贫寒,随意捡一佳字而名之;一是古时人迷信,命名必依五行四象,哪管什么音韵;再有封建时代,文人死读书,做学问还断章取义,命名也姓是姓,祖宗传下来的,只顾名字。即使名字不雅,由于封建思想严重,认为名字是父母给的,改则不孝;而今天时过境迁,再不注意谐音的父母,恐怕儿子不但改之,有时还悻悻的呢。所以,在起名之时,一定要把姓名的音韵合起来考虑,尽量避免那些字音不雅、字义不佳的谐音。

五、音译法为孩子起名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一首《哭晁卿衡》的诗:“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莲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诗中的晁卿晁衡,是唐开元年问日本来华留学使者,原名阿倍仲麻吕,到中国后他先改为“阿倍朝衡”,后改为“晁衡”(“朝”通“晁”,他曾任唐司经局校书、左拾遗等官职,结交了李白、王维等许多朋友)由晁衡一例可以看出,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国家间的交际往来,小仅反映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而儿在人的姓名上也表现了出来。古代的呼延、宇文等姓均是少数民族的泽音,今天如果统计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周围一些人的名字也带有少数民族或外语译音的色彩,如周多吉、呼尔特、杨舒曼、刘乔治、马丽莎、韩尼斯、纪因斯坦等。

外国译音还有多种情况,有的表示与外国的联系,反映了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与国家问的亲密关系。例如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许多外国朋友的名字也大多由本名而音译为中国名字,乍一看来,似乎真的是中国名字呢,如艾黎、白求恩、柯棣华、马海德等。又如20世纪50年代中苏友好时期,不少孩子起名带点苏联味,如徐安娜、刘斯基、方卓娅、韩维奇、乔莎等。

有的是时尚或有趣,有的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港、澳、台地区,如王布朗、谢埃伦、林切尔、陈安妮、吴丽娜、李海伦、万福特、柯莉亚、丁保罗、胡杰民、郭菲莉、高吉太郎、沈芳娟子等等。在“文革”时期,有点洋味的名字就可能受到嘲弄和讥讽,以致被迫改名。而近来改革开放的形势一变,有些父母图新鲜有趣,给孩子起个带洋味的名字,还有些人赶时尚,给孩子取一个译音名,更有人以“洋”为美,不仅给孩子,甚至也给自己起一个洋味十足的名字。由此可以看出起名的思想情趣,只不过,这种洋名最好还是少用为好。

译音起名有的是表达一种志向与愿望。有些球迷仰慕球王贝利等人,他希望儿子将来也踢足球,所以为儿子起名贝利。译音起名有的是因为出生在国外或出生时父亲在国外留学,所以起一外文译名或外国地名译音。如塞纳(巴黎塞纳河)、哈佛、弗吉(美国哈佛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等等。

外国人的名字与中国人的一样,也都具有其特定的含义。在为孩子起名的时候,特别是在以外国译音起名时,家长一定要注意弄清楚原文是什么意思,才能做到名字相符,否则是会闹出笑话来的。以英国、美国人名来讲,一些常见的姓名的含意是很有趣的,如艾丽斯,含义是真理;安尼,含义是优雅、仁慈、祈祷;凯瑟琳,含意是纯洁;海伦,含意是光等等。如果我们不加考虑地去模仿,比如厄修拉,原意是母熊,如果是一个葛姓的小伙子,用谐音取名葛修拉,意思是葛母熊,那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