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起名高手
7583800000001

第1章 相伴一生的姓名(1)

姓名,是人的“品牌”,是代表一个人的特殊符号。

名字虽短,但它高度浓缩了深刻的内涵,被赋予了长辈的殷切期望。它凝聚着深刻的寓意,带着时代的信息。也传达着天地玄机。

名字传承人的情、意、志,蕴含人的精、气、神,与人的一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名人姓名学问多

1.毛泽东为许世友改名

许世友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将军,据传,年少时他的少林武功就十分厉害。他参加革命后,随毛泽东南征北战,建立了赫赫战功。因此深受毛泽东的信任。

许世友原名许仕友,这个名字是按他的家谱字辈取的。许仕友参加革命之后,开始感到自己的名字有些俗气,于是改名叫许士友,意思是要做士兵们的朋友。

1935年,许世友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谈到了自己改名的过程。当时,毛泽东说:“我常听到你的名字,没见到你这个人,你的名字是哪几个字呀?”许世友回答说:“我的幼名叫友德。学名叫许仕友,是父母依家谱字辈给起的。参加红军后,我有空就学习,后来才知道‘仕’字就是‘做官’的意思。便把‘仕’改成‘士’,这样就是士兵的朋友了。”毛泽东听后,高兴地说:“改得好,如果再改一下,把‘士’改成‘世’,你不就成了‘世界之友’吗?我们红军战士不但要想到中国,还要放眼世界哟!”许世友听毛泽东这么一说,深受启发,从此之后,他便改叫许世友了。

2.周恩来为萧赤改名

1935年底,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中央军委决定派几名红军干部去陕北的保安县组织一个新兵师,萧高贵作为特派员也随同前往。临行前,周恩来找他们去谈话。布置完任务后,周恩来笑着对萧高贵说:“你这个名字得改一改啦,否则,到了保安县,你就要整天挨骂!”萧高贵心想,自己的名字叫高贵,是与贫苦百姓有距离,但也不至于遭骂啊。周恩来看出了他的疑惑,便说:“你要去的那个地方,过去曾有一个卧高贵之的反动军官在那儿驻守,这个反动军官欺压百姓,搜刮盘剥,无恶不作,老百姓恨他,便编了许多歌谣骂他。你的名字萧高贵虽然与高贵之不同,但也很容易扯到一起。”

萧高贵觉得周恩来说得有理,便提出让周恩来给自己改个名字。周恩来想了想说:“你是个红小鬼,就叫萧赤吧!”萧高贵说这个名字好。从此之后,他便改名叫萧赤了。

后来,萧赤调到王家坪军委总参谋部。有一天,看完电报的毛泽东和萧赤聊了起来。毛泽东一向喜欢评论名字,他说:“你这个名字不错呀!”萧赤说这是周恩来给他起的名字,并说了起名经过。毛泽东听后哈哈大笑,随手拿起桌上的毛笔,蘸上墨,在纸上连写了3个“萧赤”,然后递给萧赤。后来,萧赤把毛泽东给他的题名刻成了一枚印章。一直珍藏在身边。

3.陈毅为陶勇改名

陶勇原名张道庸,1912年出生在安徽霍丘县叶家集的一个雇农家庭,16岁参加工农红军,因作战勇敢,足智多谋,23岁时,便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十师的一名团长。

1939年,新四军成立苏皖支队时,决定由张道庸和卢胜担任领导。当时任司令员的陈毅对张道庸说:“现在苏北地区形势很复杂,敌、伪、顽三种力量并存。为了迷惑敌人,迅速插入敌后,顺利开辟革命根据地,指挥部决定将你们三营改为苏皖支队,由你和卢胜负责。”陈毅还提出,要张道庸改个名字。陈毅接着说:“为了斗争的需要,我们打着苏皖支队的旗号,你再改了名,国民党就不知道是从哪里杀出来的部队,这样就可以迷惑敌人,不易暴露自己,更好地开展敌后抗日斗争。”张道庸听了,豁然开朗,便问:“改个什么名字好呢?”陈毅稍作思索,说:“我想起了和‘道庸’音韵相近的两个字‘陶勇’。姓陶名勇,乐陶陶的‘陶’,勇敢的‘勇’。”张道庸听后,连说这个名字好。从此之后,张道庸就改名为陶勇了。

正应了这个名字,陶勇在军中以勇著称,临阵时常常脱去外衣,挥舞战刀,赤膊冲锋,人称“拼命三郎”。他是新四军中著名的勇将,一生战功卓著。他历任苏皖支队司令员兼政委、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旅长、苏浙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建国后,陶勇曾任我海军副司令员兼东海舰队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4.朱德——红色的品德

朱德(公元1886年~1976年),四川仪陇人,戎马一生,声名显赫。

朱德出生时是狗年,母亲为图好养,就给他取乳名叫“狗儿”。4岁时,父亲给他取小名“朱代珍”。1895年,朱德进私塾读书时,按照朱家的祖传字辈,老师把他改名为“朱玉阶”。

1909年初春,由滇人创办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开始从本省招收学员。朱玉阶因求学心切,假称是云南蒙自县人,并改名为“朱德”考进了讲武堂。

1916年,朱德随援川军总司令蔡锷人川,带兵之余,独自悉心研究《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以及二十四史等文献古籍。

“八一”南昌起义失败后,为了迅速壮大革命队伍,1928年1月,朱德化名“王楷”,率领起义军打着国民革命军一四。团范石生部王团长的旗号,发动了著名的年关暴动。这次暴动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中谈到朱德时写道:“这个名字很贴切,因为这个名字由于在文字上的奇异巧合。在中文中正好是‘红色的品德’的意思。”大家知道,在汉语中“朱”又当“红色”讲,“德”意为“品德”。朱德一生艰苦奋斗,处处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的确堪称“红色的品德”。

5.贺龙父子名字的由来

贺龙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他1896年3月22日生于湖南省桑植县洪家关一户贫农家庭,小名叫“长长”,根据同音又叫“常常”。

按贺氏族谱,贺龙为“文”字辈,本名为“贺文常”。贺龙在组织农民武装当上营长之后,又求人起了个字,叫“云卿”。后来,父辈们认为这两个名字都表达不了他们所寄托的期望。就想给他重新起个响亮又有深意的名字。叔父贺士奎是个教书先生,说:“云卿、文常(长),取其中‘云’‘长’二字演义下去,云中之长者,当然是龙。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降,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者飞跃宇宙之间。降者潜伏波涛之内。龙能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四海。我看就以‘龙’字为主,再加一个字,理想名字成矣。”但加什么字呢?他们始终没议出个结果来。在一旁的贺文常说:“我看就用一个‘龙’字吧,又好说,又好记,就叫‘贺龙’吧!”从此他就改名为贺龙。

贺龙在青年时期即蓄了胡须,在大革命时期,家乡的人民就尊称他“胡子”或“贺胡子”。1916年,为响应蔡锷反袁护国,年方20岁的贺龙以两把菜刀开始闹革命。

1927年,贺龙与周恩来、朱德等一起,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并任起义军总指挥。起义失败后,他在湘鄂西开辟革命根据地,历任红二军团总指挥、第二方面军总指挥。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师师长,创建晋绥抗日根据地。

1944年9月,贺龙的儿子贺鹏飞出生于延安。鹏飞这个名字,是贺龙的挚友、时任一二○师政委的关向应给起的。当贺龙的夫人薛明怀孕时,正在延安养病的关向应就对薛明说:“贺龙的孩子应该是学字辈。学什么呢?我们俩都喜欢岳飞,岳飞字鹏举,应在岳飞的名和字上各取一个字。我看就叫‘鹏飞’吧!”

贺鹏飞没有辜负关向应为他起名时的期望。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先后任总参通讯部副部长、装备部部长、海军副司令员。1988年。贺鹏飞被授予“少将”军衔,后又晋升为“中将”。

6.刘志丹留取丹心照汗青

20世纪30年代,陕北流行着这样一首民歌:

正月里来正月正。

陕北出了个刘志丹,

刘志丹来真勇敢,

他带领队伍上横山,一心要抗战。

这首民歌歌颂了刘志丹一片丹心为抗战的事迹。

刘志丹,原名刘景桂,1903年出生于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金汤镇。刘景桂青年时期就胸怀大志,十分仰慕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常吟诵他的爱国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表示自己为民族、为革命“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志向,他改名为“志丹”。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根据党的指示,刘志丹领导了渭华起义,成立了陕北工农革命军,并领导创建了陕甘苏区。1935年夏,西北红军在刘志丹的指挥下。为第二次反“围剿”展开了大范围的机动作战。

1936年2月上旬,中共中央组织了抗日先锋军渡过黄河东征。刘志丹奉命率领红二十八军东征,连战连捷,使神府红色区域和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随后,刘志丹进军山西,奔赴抗日前线。

1936年4月14日,刘志丹指挥将士向黄河渡口晋西中阳三交镇发动进攻。为了掌握敌情,刘志丹在离敌不到300米的前沿阵地观察瞭望。突然,敌方机枪向这边猛烈射击,刘志丹左胸中弹,当场身亡。

刘志丹英勇牺牲后。毛泽东同志称他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同志题诗说:“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朱德同志称他是“红军模范”。刘志丹的英名和他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迹,将彪炳千秋。

7.朱自清—生“自清”

朱自清是我国著名散文家、诗人,他的《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等散文,都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名篇,曾令无数读者为之痴迷。

不仅如此,他那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更是令人敬佩。朱自清一生狷介耿直、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早在学生时代,他就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在北大执教期间,他积极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他憎恨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李公朴、闻一多被暗杀后,他不怕特务跟踪、迫害,毅然出席成都各界召开的李、闻追悼大会。1948年,深受贫穷和疾病折磨的他仍毅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并发表声明。去世前他还嘱咐家人,不能买美援面粉。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1917年,他报考北大本科时改用“朱自清”之名。他是借《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两个字作为自己的名字。来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又从《韩非子·观行》的“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一句中,为自己取字“佩弦”,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朱自清为人名实相符,一生以“自清”自律,过着清苦的生活,从不为高官厚禄所动,始终保持着崇高的民族气节。毛泽东曾在他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高度赞扬他的骨气,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8.贾平凹“凹则不平”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3年出生于陕西省丹凤县棣花村一个农民家庭。父母为他取名“平娃”,是希望他能平平安安。

平娃初中毕业后回家务农几年。1972年4月,他告别家乡来到古城西安,进入西北大学中文系学习。大学三年中,他不停地写作和投稿。1973年他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后。从此就一发而不可收。

进大学后不久,贾平娃觉得自己名字中的“娃”字有没长大的孩子之嫌,就改名叫贾平凹。“凹”本有两种读音,两个字义:其一,读āo,周围高中间低,与“凸”相对;其二,读wā,同洼,低凹处,如低洼。改名后,“凹”取wā音,从字音看,“凹”和“娃”同音,名字的音不变;从字义看,“凹”取āo意(即凹凸不平)。这样,贾平凹的“凹”,音义错开,既保留原来的读音,又有凹凸不平之意。对于如此改名,正如他在《小传》中所写:“姓贾,名平凹,无字,无号;娘呼‘平娃’,理想于通顺;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岖;一字之改,音同形异,两代人心境可见也。”

贾平凹曾将自己的名草拟成一则条幅:“凹则不平。”他的人生道路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凹而不平”,有过磨难,有些作品也褒贬不一。他既有长期在农村磨练的生活基础,又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老庄思想,他的作品在手法上集人、事、理于一体,在内涵上又融道、佛、儒于一炉,逐渐形成了恬淡、诙谐、豁达的艺术风格。他的成名作短篇小说《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腊月·正月》获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浮躁》获美国美孚飞马奖,《废都》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

9.张恨水“长恨水长东”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我国现代著名社会小说作家,其小说《春明外史》、《啼笑姻缘》等,曾经名噪一时,在广大读者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心远17岁在苏州第一次投稿时开始用笔名“恨水”。这个奇怪的笔名其实来自一首词。少年时代的张心远很喜欢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反复吟诵,从中悟到光阴宝贵的道理,于是就截取“恨水”两字作为自己的名字,意思是不要让时光像流水一样白白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