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如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7565900000024

第24章 不断掀起课堂小高潮(1)

上课口令一定要喊出“精气神”

通常,上课后学生起立喊:“老师好。”由于没有预备令,喊声参差不齐,或者是情绪不高,有些厌烦,疲软拖沓,问候得没有士气。这不是小事,点滴小事,反映整个班风班貌,怎么办?

这里有几个好主意。一是学生起立后,班长喊口令:“老师!”学生齐喊:“您好!”由于有分工,学生需要认真听口令,所以思想集中,声音整齐宏亮。这样通过“喊”口令,学生自己主动营造了热烈气氛。二是要形成良好的班风,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有精神的人才能够喊出活力和气势来。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抬头、挺胸,喊出气势,喊出精神来。三是增加刺激,换成轻松的口令,给学生制造一个惊喜。有的教师把问候学生改成“帅哥靓妹们好!”,学生们也一下子精神抖擞地齐喊:“帅哥好!”课堂气氛就活跃了,同时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了。

课堂开局喊整齐,不仅仅是一个仪式,而且也是激发课堂气氛的一个程序,一定要喊出气势和精神。

1991年暑假,魏书生从西藏拉萨赶到四川成都开会,又连夜赶到大连市参加全国中语会举办的首次“中青年语文教师观摩课”,而且他上的课已经是最后一节课了。天气热,学生累,观众也很疲倦。一般而言,这时候上课,很容易失败。

他走上讲台,不待学生口令,就先问学生:“大家愿意学习一种消除紧张,使自己充满信心的办法吗?”

“愿意学。”

“那好,”魏书生说,“现在,请同学们站直,目视前方黑板中缝,面带笑容。好了,请同学们深呼吸,挺胸,气憋足了吗?”

“憋足了!”学生觉得奇怪,异口同声地回答。

“现在,请大家喊三遍‘我能成功’,要求一遍比一遍声音大。”

学生们喊了,但是喊得不齐,而且三遍基本一样,没有层次。魏书生说:“请同学们想一想,把三次力量分配一下,不要平均用力,最后一遍要用全身力气高呼,好,再来一次!”

“我能成功!我能成功!!我能成功!!!”

学生的声音一次比一次大。喊过之后,会场里充满了活力,学生的紧张、疲倦情绪一扫而光,连听课的老师也被这种气氛所感染。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精神上的“场效应”,全班同学齐喊一个口令时,就会建立起一种群体效应,大家互相竞争,互相感染,互相鼓舞,在这“我能成功”的呼喊中,怯懦、紧张、自卑、懈怠、拖拉等情绪被驱赶得无影无踪。有人把这称为“精神充电”、“精神加油站”都是很恰当的。

那么,增加刺激,培养“场效应”,你的课堂也会生气蓬勃的。

创设动人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要创设出一种以形象为主体的、具有很强感情色彩的场景和氛围,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把学生的认识过程置于特定环境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教学内容,深入体会思想感情,从而形成了教学小高潮。它对于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它是通过教师创设的悦目、悦耳、悦心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和认识的发展。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就是在情绪高涨的氛围里进行的。这种氛围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学习愿望的源泉——就在于儿童脑力劳动的特点本身,在于思维的感情色彩,在于智力感受。”这表明教学情境是建立在儿童心理特点基础上的。他还提出:“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使学生在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推动下来思考、感受和体验。所以说,创设动人的情境是成功的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和艺术媒介。

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还常常看到很多情况下教师台上“津津有味”地讲,告诉学生“这个概念”是什么,“那个概念”怎么理解……显然,教师讲得卖力、全面、透彻,可从学生反馈来看,学生的“接受”与老师的“传输”并不成正比。究其原因是:教师缺乏有效的情境创设。

那教师应该怎样创设动人的情境呢?

要创设动人的情境,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深刻地挖掘教材中的情与境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准确、鲜明、形象、生动、适时地创设出符合教育规律和儿童认识规律的情境来,以利于扣击学生情感的闸门,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情感共鸣,激活学生的思维。

创设动人的教学情境,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生动讲述法讲述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的形式,因而生动讲述法也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最好基本、最常用的艺术方法。为此要求老师以丰富的感情寓于形象化的叙述之中,以师情激生情,以师心动生心。

2观察演示法即通过观察、演示、进行小实验等方法来创设教学情境。比如有位老师讲《繁星》一课,为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作者创作本文的心态、背景,他预先做了一个投影,上课时把天花板当做天空,当投影仪的开关打开,天花板上群星灿烂,学生仰望“天空”,较好地体验到夜间星空的情趣及作者当时的心情。

3组织讨论法讨论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它的效果是单纯讲授不能替代的。课堂讲授中适当组织讨论,可以创造出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积极和谐气氛。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贵在参与,可较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质疑问难法就是通过老师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创造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学习。如讲授《输血与血型》一课,一位老师创设了一组问题情境:①什么叫血型?什么叫AB血型?②血型是怎样判断的?你会验血吗?③为什么O型血的人被称为万能输血者?④在输血前为什么要做交叉配血实验?这组问题逐个深入,形成了贯通全课的问题情境。

5联系实际法课堂教学中适当联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有位教师讲“青春与理想”问题,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有关事例让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了是非,增长了学习热情。

6音、美配合法利用音乐、美术来配合讲授,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充分发挥音乐、美术的美感作用,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创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如有位教师讲《金杯之光》,讲到我国女排历尽艰险,顽强拼搏,夺得世界冠军时,就在黑板上展示出一幅鲜艳的五星红旗,并打开录音机,播放雄壮、激昂的国歌,同学们不约而同地站起来,向国旗行队礼,感情无比真挚。此时由于情绪的感染,在同学们心里激发出长大也要为祖国争光的强烈愿望。

7.实物刺激法即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物,带领学生到大自然或社会课堂中去,创造出一种刺激氛围,去激发学生的体验情感或学习创作欲望。著名教师李吉林就很重视这一点,她经常带领孩子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从求实、求近、求宽的角度去优选周围世界的生物场景,并因地制宜,在学校附近的田野建立野外活动基地。

8.师情感染法常言说,情感、情感,以情感情。这是人际关系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常用的方法。比如一位教师在讲《周总理,你在哪里》,首先从自己满怀对周总理的无限哀悼之情讲解,讲到悲痛处,教师泪落不止,他的情绪感染了学生,学生也立刻进入角色,教学效果非常突出。

创设动人的情境,除了灵活运用以上几种方法,还要注意:准确把握教材的感情基础和实质性内容,准确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特别注意的是学生的“期待”心理与“满足期待心理”,还要设身处地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要用儿童的眼光去看世界,这样才能准确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小学语文《荷花》一课,课文第四、五节是全文的难点,写的是作者想象了荷花的动态美,字里行间充满了赏花爱花的无限情趣。一位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令人心驰神往的情境,使学生入境入情,达到了神化的境地。

在教学中,通常都是播放有关录像资料片,对学生说:“面对一池荷花,我们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呢?”随着悦耳的水乡乐曲声,荧屏上出现了赏花人幻化为荷花的情景:微风吹拂,荷花摇曳随风起舞;轻风稍停,荷花便悄然玉立。蜻蜓点水、小鱼遨游……多么令人陶醉的荷塘美景!学生们都看入迷了,爱花之情愈来愈浓。接着教师放音乐,在优美动情的轻音乐中,老师让学生微闭双眼,娓娓诱导:“我忽然觉得自己怎么啦?一阵微风吹来,我怎么啦?风过了,我又怎么啦?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怎么快乐?小鱼游过,告诉我昨夜做了什么好梦?”学生在老师充满柔情点拨之下,张开想象的翅膀,生动地描述着:“我也成为荷花了,穿着洁白的衣裳,随风舞蹈;风过了,我在荷花丛中休息,和蜻蜒谈话。蜻蜓闻到荷花的清香,看到了荷花的娇容,落在花瓣上不愿离开呢!”“小鱼昨夜梦见下雨了,荷叶微微抖动,为它遮挡雨滴……”

学生边诵边读边赏析,气氛十分活跃,不仅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而且还发展了学生听、读、说的技能,培养了学生的欣赏、想象、思维等诸方面的能力。

总之,通过创设动人的情境,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能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气氛中,使师生共同进行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学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绘声绘色地朗读

朗读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绘声绘色是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绘声绘色的朗读是指教师引导学生用富有感情和感染力的语音、语调、语速等反映教材内容,表现教材意境。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绘声绘色地朗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情感因素,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形成教学小高潮。

绘声绘色的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教材的思想感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技能,学习和掌握朗读技巧,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能力。同时,它能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尝试的机会,都能分享到朗读带来的成功和快乐。同时,教师的示范朗读,有时像清彻见底的涓涓细流,淌入学生的心田,给学生一种雨润禾苗般的纤浓美;有时如大江东去,激情澎湃,气势磅礴,给学生一种激越雄壮的豪放美;有时似高山流水,错落跌宕,层层推进,飞流直下,给学生一种多姿多彩的飞动美。使他们不断地从“知之者”向“乐之者”转化,增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自觉性。

1深刻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这是朗读的先决条件和基础。要读好一篇文章,首先须要充分地理解这篇文章。朗读时,教师必须反复揣摩、正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感情基调,深入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状况,仔细推敲词句的微妙含义,做到“披文入情”,真正进入课文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把文章的丰富内涵准确生动地再现出来。例如,朗读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首先要了解,这篇文章写于抗战相持阶段,作者是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后,写下这篇文章的。文章热情赞美白杨树,旨在歌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顽强不屈的北方农民,赞美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朴实、坚强、力求上进的民族精神,同时也表现作者“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理解和把握文章的这一深刻内涵和感情基调,是朗读好这篇文章的基础和关键。

若是对文章一知半解,甚至理解错误,良好的朗读效果便无从谈起。例如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写道:他正在惦念柔石时:

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这里的“原来如此!……”一句,具有十分丰富的含义。从“毫无确信”的牵挂,到等到了这么一个“可靠的消息”,焦急的盼望得到了这样残酷的回答。“原来如此!……”表现了作者无限悲愤和沉痛的心情:反动派竟卑劣凶残到“如此”地步!柔石等人竟会遭到“如此”残忍的杀害!当局竟会“如此”对待像柔石这样的青年!句中的感叹号表明作者强烈的震惊和愤怒,省略号中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愤恨和对死者思念的哀悼之情。朗读这句时应以沉重悲愤的语调一字一顿地读出,把上述丰富复杂的感情都体现在其中。可是有的老师却只体会到这句话的字面意义,认为这只是表达了由“毫无确信”到突然知道了“可靠的消息”的恍悟,而对其中丰富复杂的言外之意却不甚了了,因而以平静的语气来朗读这句话,使语句的内涵无法得到体现。

2娴熟地运用各种语言技巧光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是不够的,还要善于传达。要能娴熟地运用在朗读各种语音技巧,准确地把自己从课文中了解体验到的丰富细致的内容真实地再现出来,语音的技巧各种各样,如停顿、重音、快慢、高低、升降等等,这些对于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可以说,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影响朗读的效果。一篇文章时,各种技巧是综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因此必须重视它们的配合运用。若只注意某个因素,而忽视了其他因素,就会影响朗读的整体效果,请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一段话:

黑暗的旧中国,地是黑沉沉的地,天是黑沉沉的天。灾难深重的人民啊,你身上带着沉重的锁链,头上压着三座大山。你一次又一次的呼喊,一次又一次的战斗;可是呵,夜漫漫,路漫漫,长夜难明赤县天……这段话重在表现旧中国的黑暗与人民的抗争。把握感情基调,综合运用各种语音技巧是读好这段话的关键。第一句,语速要放慢,音量要低沉,“黑暗”和两个“黑沉沉”要读重音,“地”和“天”之后应有较长的停顿,句调用降抑调,重在渲染一种沉重的气氛。第二句,仍用较慢的语速、较低的音量,“灾难深重”、“沉重”、“三座”等词语重读,提示语用高升调,后面部分则用平直调。第三句,前半句加快语速,加重音量,两个“一次又一次”重读,句调用高升调,突出人民抗争的力量;后半句语意急转,语速减慢,音量放低,“夜”、“路”和“难明”后稍作停顿,两个“漫漫”和“赤县天”以轻显重,句调用降抑调,进一步突出沉重、黑暗的氛围。

强调综合运用语音技巧,并非意味着平均使用力量,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可以某种技巧为主,其余配合使用,上面这段话在朗读时,语速应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