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中华科技五千年(新编科技知识全书)
7523300000045

第45章 断手再植手术获得成功

在国际上,有关断肢(即肢体完全断离)的研究和实验始于1903年,但进展一直较缓慢。

从50年代开始,我国的屠开元等人相继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通过对狗腿断离再植的多次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的经验,这是我国医学科学研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的重大成就。而将这一科研成果应用于人体断肢再植手术并获成功,则是在1963年。

1963年1月2日,上海机床钢模厂工人王存柏在生产中不慎被机器将右手从腕部完全轧断。当救护人员将痛不欲生的王存柏及其血淋淋的断手送到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室时,医院按照惯例,让外科医生在断腕上进行消毒包扎,待伤口愈合后准备再安装一只假手,这是对断手手术的一般处理办法,处理的结果是病人将从此失去部分肢体。

但经护送病人的老工人再三恳求,本着“工人要继续为建设社会主义出力,不能没有这只手”的目的,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外科主治医师陈中伟等人在详细检查完病情,征得院领导和病人家属的同意后,决定打破惯例,将这只断手再接上去,让这个青年工人重新获得失去的右手。

医院领导为此迅速组织了一个医护小组来完成这医学史上的第一例断手再植手术。

接肢手术是在事故发生大约半小时后进行的。这种手术非常复杂,主持手术的陈中伟医生和外科副主任钱允庆都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自己培养起来的年轻医师,其他助手和护理人员也都是学校毕业不久的医护人员。他们本着对工人阶级的深厚感情,在医院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密切配合下,经过长达7.5小时的紧张手术,在完成了手和手臂之间20多条肌肉和肌腱及许许多多根动脉、静脉、骨骼、淋巴管、神经的相接、准确缝合后,终于将断手接活了。

王存柏的断手接活后,又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护理,右手功能神经恢复了正常。6个月后,经医护人员的进一步治疗并辅以指导锻炼手腕和手指的运动能力,王存柏再植的右手终于恢复了功能。不仅有了冷、热和痛的感觉,而且能执笔写字,可提6公斤重物,能穿针引线,打乒乓球等。第七个月时,经X光动脉透影检查和著名外科专家会诊鉴定,认为这只再植右手的肢体血液循环正常,被接上的骨头神经和肌腱(筋)都生长良好。

一年以后,王存柏就完全恢复了原来的工作能力。手术获得巨大成功。

这种外科上的“前臂完全性创伤性截肢再植术”的成功,不仅在国内是第一次,即使在世界医学界也未见有这么完全成功的例子。

8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为什么断手再植能够成功”的社论。社论指出,在新中国,只要充分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我们就能取得新的科技成就,就能使科学技术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服务。

8月7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陈毅在上海亲切接见了参加手术的陈中伟、钱允庆等医生,称赞他们在外科手术上完成了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创造性工作。

8月13日,卫生部在上海举行了断手再植手术成功的授奖大会。会上,卫生部领导对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和陈中伟、钱允庆等医务工作者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进行了表彰奖励,指出,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断手再植手术的成功,是中国广大医学科研工作者、医护人员的骄傲,今后要进一步总结这一医学科学研究上创造的宝贵经验,不断加以推广应用,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做出贡献。

中国断手再植手术的成功,也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1963年9月,在罗马举行的第二十届国际外科会议上,中国外科专家吴英恺、崔之义和方先之的《断手再植》等4篇反映我国外科医学成就的论文引起了与会者的兴趣和高度评价。会上,还专门放映了有关中国断手再植病人手术和术后恢复情况的幻灯片。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这是世界上断肢再植手术中取得最满意效果的一例,开创了再植外科。

中国的“断手再植术”成功后,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通过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断肢再植技术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在断肢的损伤程度方面,不管是断面整齐、还是不整齐的撕裂断伤或断成三段的肢体,不管是手还是肩、臂、肘、腕、掌、腿、膝、踝等其他部位的断肢,陈中伟等人都有许多接活的病例。我国先后成功地进行了断掌、断指(趾)、肢体及肢体段切除再植,游离皮办移植、游离带备管骨移植等手术。

陈中伟等人对上肢患有恶性肿瘤的病人实施大胆的切除再植,即“把患肿瘤的那段肢体拿掉,再将患者的好手像断肢再植那样接上去”。经过1966年的第一次失败后,从第二例开始,也获得了成功。

之后,从60年代中期开始,陈中伟等人在成功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断指再植、断手指移位再植和足趾移植再造拇指等方面的探索。尽管由于手指血管很细,神经更敏感,肉眼根本看不清,但陈中伟在克服了许多困难后,利用显微镜,于1966年1月和同事们一起成功地为一位工人再植了全断的食指。

目前,断手、断肢、断指等再植术在国内医疗单位已经普遍使用。在国际医学界,我国的断肢再植技术一直处于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