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中华科技五千年(新编科技知识全书)
7523300000044

第44章 建立中期天气预报

气象学是人类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长期实践中产生的一门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之一。

气象学所研究的对象——大气的冷、暖、干、湿、风、雨、雷、电等大气现象,以及这些大气现象的综合作用无不密切地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生产、劳动、生活。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这些大气现象缺乏必要的预见性,因而给生产、劳动、生活乃至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许多损失。随着气象科学事业的发展,人们在充分认识、研究和掌握天气气候变化的规律,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防御不利的气象条件等方面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

随着社会生活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现在,气象服务在城建规划、工业布局、水利工程、能源开发、航空、海运、渔业生产及国防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这种气象服务中,对灾害性天气的中长期预报的准确率起着关键的作用。

50年代前期,为了适应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需要,我国开始制作中期天气预报。

在广大气象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努力下,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央气象台建立了中期天气预报。标志着我国在50年代取得了气象科学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一项新成就。

过去我国只能预报24小时到36小时的短期天气情况。从50年代初开始,地球物理所和中央气象局的科学工作者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通过对副热带高压、西风急流、高空槽脊配置等与梅雨、秋雨和春季连阴雨关系,以及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与我国雨带迁移的关系的研究,发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的早晚和强弱,直接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的开始和结束,影响到华北地区雨季的来临早晚和雨量的多少。以后,又通过对大范围环流形势变化(中期过程)的成因和超长波进行分析研究,对寒潮中期天气过程和大气环流中期变化的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在取得了较可靠的气象资料的基础上,开始进行了未来3天至7天中的寒潮、霜冻、暴雨等危险天气和夏季降水量的预报。

50年代,由于科研水平和仪器设备的限制,我国的中期天气预报主要是处于自然天气周期方法阶段。

本着防汛气象服务的需要,1953年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采用苏联自然天气周期预报方法,制作了东部地区夏季自然天气周期的降水预报。第二年,又为水利、农业等部门提供了降水中期预报服务。此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气象台部以自然天气周期预报方法建立了中期天气预报服务。

50年代以自然天气周期预报方法建立的中期天气预报网,主要是以天气过程演变的自然周期为基础,再根据同一类自然天气周期内影响天气变化的各系统的移动、演变和过程所具有的相似性,以及相邻的几个自然天气周期之间天气形势可能发生的转折性变化,来预报在自然天气周期内和下一个自然天气周期内的天气过程的。

在全面推广这种自然天气周期中期天气预报方法的同时,我国气象科技工作者还开展了对台风、寒潮、暴雨等大型天气过程的研究。通过对东亚寒潮暴发的源地、路径和环流特征的研究,发现东亚寒潮的暴发与北半球大型环流的调整关系密切。通过大尺度阻塞环流系统的发生、发展过程的研究,为天气形势预报提供了很有用的模式和依据。这些工作对于推动自然天气周期中期天气预报起了积极的作用。

这种中期天气预报的建立,使人们对危险天气能有较充分的时间来采取防范措施,尤其像防汛指挥部、水电站、盐场,渔场、运输系统等,都大量采用中期天气预报来预防危险天气。

50年代中国的中期天气预报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世界的肯定。1954年10月在匈牙利召开的气象会议上,苏联、匈牙利、波兰等许多国家的气象学家都认为中国气象科学家的中期天气预报尤其是夏季降水量的中期预报工作是有成绩的。

由于自然天气周期预报方法多少带有半经验式,因此,预报的准确性还不是很高,尤其是在中低纬度地区的中期天气预报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对自然天气周期的划分缺乏客观、定量的标准,对自然天气周期性转折的变化,很难准确地反映出来。加上我国地理的纬度比苏联低,环流系统在某些地区变化十分复杂,这种自然天气周期预报方法不符合我国实际的地方比较多。因此,从60年代开始,我国主要采用了环流型的中期预报方法。主要利用当时高空探测资料,研究了平流层环流型的特点,分析了大气环流的持续、转换规律,环流型与影响天气系统及大范围天气变化的联系。发现了环流的变化对气候影响的事实,这对自然天气周期预报是一个改进。

随着1962年全国气象服务网的建立,我国的中期天气预报服务的准确率及在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普及率都大大提高。此后,又在中期天气预报中采用过长波和超长波预报方法,数字天气预报等新的研究成果。

后来,随着我国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探测、天气雷达探测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我国气象通信卫星“风云一号”、“风云二号”发射升空,天气动力学及其他气象科学的发展,我国的中期气象服务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中期天气预报在国防、农业、交通运输、海洋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我国的长期天气预报也有了较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