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破译世界历史悬案之谜(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
7498100000030

第30章 古代历史名人悬案全破译(14)

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达·芬奇的同性恋生活并不是天生的。在经历了没有感情滋润的早年生活后,他需要接受与施与感情。而这些他在日后搜罗英俊的年轻人时获得了满足。同每一位艺术家、作家及同性恋者一样,他有着不寻常的自负、自觉和敏感。他认为“假如你是孤单的,那么你是完全属于你自己的;如果与一位同伴在一起,那么你就只有一半是属于你自己的了”。当然同性恋的生活还不能完全说明达·芬奇对女性没有任何兴趣。尽管在他的全部手稿中,他对于妇女的爱与温柔只字未提,但是他非常了解许多阶段女性的特点,在描绘处女的纤美、母亲的忧虑和女性的精妙上,无人能凌驾于他之上。在他的素描中,也出现了很多的女性的形象。如有一百位小姑娘的丰腴而多折纹的大腿,陈示在他的草图中;有一百位青年,其中半数以上是热情的妇女;有一百位端庄温柔的美丽少女,秀发在风中波浪起伏。

这就是一个真实的达·芬奇,一个并非天生的同性恋者,一个崇尚孤独但仍对异性有着复杂感情的奇特的绘画天才。

米开朗基罗为何终身未娶

文艺复兴是产生巨人的时代,米开朗基罗(1475~1564)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兼具画家、雕塑家、工程师、建筑师和诗人等多种身份,是一个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但是很少有人了解他的性格。据记载,他妒忌心极强,他妒忌拉斐尔的才能,不喜欢达·芬奇,他跟所有的艺术保护人均不断发生争执,不能忍受任何不义和不合他个人心意的事情。尤其让人不解的是,米开朗基罗竟然终身未娶。

米开朗基罗之所以终身未娶,有人认为是由于他醉心于艺术,他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用在了艺术上,他性欲上的发泄几乎全在艺术的创作上用完了。他的朋友皮翁博曾经说:“你这种令人担心的行径对别人并无害处,只是因为你浸淫于那伟大的工作,才使你让人觉得可怕。”皮翁博所说的“那伟大的工作”当然是指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创作。正因为他对艺术全身心的投入,他穿旧衣裳,经久不换,直到那件衣服几乎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为止。他不洗澡,只是把身子擦干净而已。他虽然有钱,但却过着穷人的生活,好像没有闲暇的时间来享受艺术给他带来的巨大财富,创造艺术就是他最大的享受,因此他经常就近取食,有时甚至靠啃面包皮过日子。在博洛尼亚时,他跟三个工人同居一室,同睡一床。他往往和衣而睡,甚至连那高筒靴也不脱。在某些季节里,由于他穿靴不脱过久,以至于一脱下来,连皮也跟着皮靴脱落。也许正像人们说的那样,他不想脱掉,只因为还得再穿上。在卡拉拉时,他整天从清晨起就骑在马鞍上,指挥采石匠和筑路工人;晚上就在小屋里的灯光下研究计划,计算花掉的和需要的经费,准备明天的工作。他有时也会显得懒散,之后又是创意勃发,把一切都置于脑后,即使罗马城陷了也不顾。当有的教士对米开朗基罗未婚无子感到遗憾的时候,他回答说:“我在艺术上有个很好可是受不了的妻子,她已经给了我够多的麻烦。我的孩子就是我将留下的那些作品,即使他们不很值得的话,至少也会存留一段时间。”

也有人认为米开朗基罗之所以终生未婚,是由于其貌不扬,导致他有很强烈的自卑情结。在文艺复兴这么一个讲究容貌漂亮和仪容的时代,米开朗基罗是个最不受人喜欢的人物。他中等身材,双肩宽阔,躯体瘦削,头大,眉高,两耳突出面颊,脸孔长而忧郁,鼻子低扁,眼睛虽锐利却很小。可以说,他的长相非常糟糕,不讨人喜欢。因此除了劳动筋骨外,他非常喜欢孤独。他不怎么喜欢漂亮女人,屋里有女人他就受不了。他也画女人,但总是画成熟的女人,而不是那种妩媚的少女。当时很多艺术家都认为女人的肉体是美的体现和源泉,他却对女人的肉体美无动于衷。与他曾经保持一段友谊的是在公元1542年他结识的维托利亚·科隆纳。那时,米开朗基罗已经67岁,科隆纳是50岁。但是科隆纳认为自己仍然属于已经死去17年的丈夫,这就注定了他们之间的交往只是一种精神上的友谊。她在给米开朗基罗的信中写道:“我们的友谊是不变的,我们的爱情也是真挚的;它有基督教的结加以束缚。”她送给他一百四十三首诗,他的回答充满爱慕和热情,但也充满了文学的幻想。他们碰面时,讨论艺术和宗教,使他长期存在的悲观情绪消失了。她为他祈祷,希望他永远不再是他们相遇前的他。公元1547年,科隆纳死了,从此以后米开朗基罗有很长一段时间里好像是精神错乱,甚至消沉,他自责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没有吻她的脸和手。看来,尽管米开朗基罗相貌丑陋,有自惭形秽的心理,但并不表明他不喜欢女人,他喜欢的也许是能与他的精神世界相沟通的那类女人。庆幸的是,在他对女人一直漠不关心的时候,科隆纳闯入了他的精神世界。残酷的是,他们的精神友谊持续的时间并未久长。

还有的人认为米开朗基罗之所以终身未娶,是由于他是个同性恋者。不错,由于他对女人有一种天生的畏惧心理,他宁愿与男的做伴或画画,以致于有人怀疑他是同性恋者,但这证据并不充足。有的人还举出米开朗基罗诗集中有一首献给年轻人的情诗,以此来证明他是个同性恋者。这个年轻人叫托马索·卡瓦列里,是一个以绘画当消遣的罗马贵族。大约在公元1532年,他来到圣安杰洛学习,并以自己英俊的外表和优雅的仪态迷惑住了米开朗基罗。米开朗基罗爱上了他,写情诗给他,坦率地吐露自己的爱慕之情,致使后人将米开朗基罗与达·芬奇并列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同性恋者。其实,在文艺复兴时期,这种男人对男人示爱的情形很普遍,女人之间也是一样。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是当时诗和书札体的一部分,我们很难就此断定米开朗基罗是个同性恋者,并确信这是他终生未婚的主要原因。

看来,要想弄清米开朗基罗为何终生未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历史很简单,但是一旦遇到好事者,就变得愈发复杂和扑朔迷离起来,米开朗基罗终生未娶的原因大概就属于此类。“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其实米开朗基罗终身未娶这件事并不重要,也不值得人们去刻意探究,重要的还是他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永远值得后人铭记。

米开朗基罗的画技之谜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称赞米开朗基罗(1475~1564)为“文艺复兴时期崇高的山峰”,但有多少人知道他是如何登上艺术的巅峰的呢?让我们通过他创作的西斯廷礼拜堂顶壁画的过程,来亲身感受这位艺术巨匠如何在旧势力面前,用自己可能采取的方式奋战终生,创作出最具魅力的艺术风景。

西斯廷本是圣彼得大教堂群中主教堂大殿内的一间厢房式小礼拜堂,取名西斯廷是为纪念已故的西克斯图斯四世教皇。小礼拜堂内墙上原绘有表现西克斯图斯生前事迹的图画,穹顶上面的图画表现蓝色的天空和金色的星。由于米开朗基罗在佛罗伦萨是最负盛名的艺术家,教皇尤里乌斯二世野心勃勃,有意寻揽天下英才为其服务,就在公元1505年邀请他速赴罗马,委以制作教皇陵墓的浩大工程。后来尤里乌斯突然改变主意,要他停止陵墓雕刻的准备工作,甚至拒付采石工资。米开朗基罗愤而出走,回到故乡。在教皇的压力下,佛罗伦萨政府多次出面劝说,米开朗基罗才复出,用两年的时间为教皇创作了一尊青铜像。公元1508年,他又被迫接受了西斯廷礼堂屋顶壁画的创作任务。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不无悲愤地说:“我既不是一个画家,也不是一个雕刻家,像一个商店老板那样,我服侍过三个教皇,而且不得不如此。”在西斯廷礼拜堂屋顶壁画创作的过程中,教皇的侍役可以呵斥他,尤里乌斯因为米开朗基罗不给他看未完成的壁画,曾用手杖威胁他。但是精力过人、热情如火的米开朗基罗很快把悲愤转化成为创作的热情,立志要使这项空前浩大的绘画任务结出震惊世界的硕果。

起初,尤里乌斯二世要米开朗基罗在十二个弧形拱肩中描绘耶稣的十二位门徒,天顶的中间部分按照常规画中间画。米开朗基罗反对这种做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神学顾问红衣主教马可·维吉利奥的帮助下,经过小小的争论,教皇同意按照他的想法放手去做,并保证不再干预。米开朗基罗用宏伟的建筑结构作边框,把整个长方形大厅的屋顶划成中央和周围两大部分,以中央为主,全部绘以宗教故事和人物形象。整个屋顶长三十六点五四米,宽十三点一四米,平面达四百八十平方米,但由于屋顶是券顶结构,画面略呈曲形,实际面积达五百平方米左右。为画天顶画,米开朗基罗绘制了近三百张草图,然后按照实际需要的尺寸把草图放大成底稿。在实际操作中,他把草图贴在潮湿的泥灰墙上,用铁笔尖把每天要绘制的部分的轮廓线刻画到墙面上。在中央部分,米开朗基罗按照建筑边框连续画了九幅依次大小相同的宗教画,取材于《圣经》中有关开天辟地直到洪水方舟的故事,分别命名为《神分光暗》、《创造日、月、草木》、《神分水陆》、《创造亚当》、《创造夏娃》、《诱惑与逐出乐园》、《挪亚献祭》、《洪水》、《挪亚醉酒》。在这九幅壁画的周围建筑框边的拱间壁面绘有十二位男女先知,四角画大卫、摩西等人的故事,在建筑构件上面和间隙处还绘有各种青少年形象,仅形象鲜明的就有三百四十三人之多,大部分比真人还大,有的甚至大两倍,营造了一个气象万千的壁画世界。

当时的人文主义者以尊重人、解放人、给人以幸福和自由为标榜,但是这样一个要求在那个历史时代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这就使米开朗基罗所创造的强健雄伟、具有强烈意志与力量的艺术形象常常带有悲剧色彩。如在《创造亚当》中,米开朗基罗以卓越的艺术手法表现出上帝作为造物主的万能和人类的无能。人类的第一个男人被创造出来,他斜躺在荒芜的土地上,显得那样的虚弱无力。他似乎集中所有的力量,才勉强把左肘抬放在左膝上,把食指伸向上帝,等待着万物的创造者给他以力量。米开朗基罗笔下的上帝,不像过去美术家们所创造的那样庄严和华贵非凡,简直就像一位既慈祥又威严的老人。他只穿了一件齐膝的外衣,挟着天使们飞奔而来,右手饱含着精力,伸向亚当,将与亚当无力的手相接,似乎电花即将进发,亚当就要起身了,从而把人的觉醒和渴望获得解放表现得相当充分,体现了艺术家对那个时代的感受。米开朗基罗精心描绘了上帝的肌肉、皮下静脉、皮肤皱纹、手指甲和灰发,使这位无所不能的上帝显示出无穷的力量,成为宇宙能量的化身;亚当的身躯宽阔,身体各部分比例优美,皮下脉络富有弹性,身体轮廓流畅,使亚当和上帝的形象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美术最完美的创造。

米开朗基罗笔下的十二位男女预言者,性别、年龄、个性也有明显的差别,既包括古希伯来神话中的人物,也包括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他们或谛听,或凝视,或惊骇,或忧虑。在《库曼女预言家》中,库曼正在读一本书,身边的一个天使手中还拿着一本书。库曼原是一位美丽的少女。一次她在海滩上玩耍,遇到对她爱慕已久的阿波罗。阿波罗对库曼说,只要她爱他,她的青春年华就像她手中的沙粒数目一样长久。但库曼拒绝了阿波罗的求爱,阿波罗盛怒之下,把她变成了老妪。据说库曼象征着罗马教会的久远历史和力量,其生前著述的《预言集》曾被保存在罗马教廷内。整幅作品将库曼显有老妪的容貌和壮健有力的身体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个屋顶壁画是米开朗基罗一生最大的杰作,也是整个文艺复兴绘画最大的杰作之一,仿佛是一座崇高的艺术山峰。

从公元1508年5月~1512年10月,米开朗基罗用四年多的时间才完成西斯廷礼拜堂天顶壁画的绘制工作。他嫌助手碍事,常常谢绝他们的帮助,一个人躺在十八米高的天花板下的架子上亲自绘制。由于长期仰视,他的颈项僵直,读信都要举到顶上去看,当整个天顶画完成之后,37岁的米开朗基罗已经像个老人了。但是由于米开朗基罗在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加工,给予同时代的人以极深刻的启示,当壁画揭幕时,被举世公认为空前绝后之作。

数百年来,西斯廷礼拜堂天顶壁画的色彩,一向被认为是比较暗淡的。令人欣慰的是,公元1987年专家们用最新的科学方法对全部天顶壁画进行了仔细的清洗,终于使米开朗基罗的壁画接近原来的鲜艳程度,天顶壁画又一次放射出异彩。在这里,无数观众不仅可以充分领略米开朗基罗的艺术才能,而且还可以充分感受一代巨人在旧势力面前用自己可能采取的方式奋斗终生的精神风貌。

索多巴为何是野兽的追求者

地处意大利中部的锡耶纳,早年曾为埃特鲁斯坎人的居留地。公元12世纪,镇民建立自治政体。公元13世纪,该城城市经济发展显著,商业活跃起,成为银行业中心。公元14世纪,锡耶纳无论在商业上、政治上还是在艺术上,几乎都与佛罗伦萨并驾齐驱。可是到了15世纪,该城市发生了激烈的党争,五个党派轮番统治,使城市长期处于骚动和混乱状态。尽管如此,该城市的艺术并没有因此而停滞,在15世纪末出现了一位毁誉参半的艺术家,他就是索多马(1477~1549)。

索多马原名乔万尼·安东尼奥·巴齐,因为老实得像嬖童,与他同时代卑贱的人都改称他为索多马,他以高度的幽默接受了别人不会接受的绰号。他出生于维尔切利,后来搬到了米兰。公元1490一1497年,他随斯潘佐蒂学画,后来他移居锡耶纳。公元1507年,银行家基吉在访问自己的故里锡耶纳时,对索多马的作品极为欣赏,邀请他赴罗马。教皇尤里乌斯二世将尼古拉五世在梵帝冈的一间寓所交给他装饰。但是在大部分时间里,他却荒淫地度过,使得老教皇不得不把他打发走,代之以拉斐尔。没想到索多马非常谦虚地在那里研究了拉斐尔这位年轻名家的风格,并吸收了他那圆熟的涂饰与精巧文雅的手法,使自己的绘画风格最终成熟。教皇利奥十世即位后,他重新受宠,并因为教皇绘制卢克蕾蒂亚自刺而死的裸体画而受到重赏,还被赐给基督的骑士勋位。载誉回到锡耶纳以后,他接受了许多牧师和俗人请他绘画的请托。他所画的圣母像可以与拉斐尔相媲美,在展示人物性格方面的功底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的。学者们认为,他的作品标志着从盛期文艺复兴到独特风格主义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