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驻藏军人心理健康教育
7495500000012

第12章 驻藏军人常见心理问题与处理(2)

5.新兵对远离亲人不适应怎么办

十八九岁正处于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第一次断乳切断了对母体生理上的依赖,第二次断乳切断的是心理上的依赖,一下子离开温暖的家庭、熟悉的人际关系网,难免会产生恋家和孤独感,这可以说是远方游子的一种普遍心理现象。但是有的战士想家想到不能自拔的地步,训练无精打采,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晚上睡不着,有时躲在被子里哭鼻子,甚至动了私自回家的念头。对此,新战士应该明白,过度想家而不能自拔,对个人的成长进步是有害的。首先它会延缓心理上的成熟,使个性发展受到限制,成为人们经常所说的那种“长不大”的人;其次会导致学习、训练分心走神,影响个人进步。如果控制不住对家人的依恋,发生了擅自离队等问题,还会招致惩处,要给自己的人生抹上污点。因此,一定要从心理上断乳,尽快从过度想家的苦恼中解脱出来。

1)要自我强化成人意识要经常提醒自己,父母不可能和自己生活一辈子,当儿女的早晚都要走向独立;迈出家庭走进军营,标志着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了,应当确立好儿女志在四方的远大志向,从而自觉地抑制想家心理,有意识督促自己自强自立。

2)要积极地进行情绪转移把自己的精力集中于学习和工作上,这样既能减轻想家的程度,又有利于提高自己,做出成绩,这也是家人送我们来当兵的最大愿望。业余时间,多参加文体活动,特别是一些剧烈的运动,以此宣泄自己的情绪,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还可以多看看书报,特别是描写英雄人物的作品。

3)尽快融入部队这个大家庭部队是个大家庭,官兵来自五湖四海,大家同学习、同训练、同娱乐,特别是领导的关心、战士的帮助,如同父母兄弟,也会让人感到家的温暖。要学会与战友交往,及时向要好的朋友倾诉自己的苦恼。工作和生活中碰到了问题,应主动争取领导和同志的帮助。“大家庭”的观念有了,想家的程度也就随之减轻了。

6.新兵对夜间独自站岗感到害怕怎么办

新战士刚来到部队和锻炼,是完全能够逐步调整过来的。

夜间站岗放哨,是军人的一项经常性任务,肩负的责任很大。如果过分害怕,反应就可能会过于敏感,处理情况就可能失当,弄不好会发生枪走火、误伤人等事故。此外,过分害怕还会导致注意力分散,假如遇到敌对分子的破坏,就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置,危及警卫目标的安全,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更何况我们军人要时刻准备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战斗任务,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生命,如果连夜间站岗都感到害怕,那怎么能肩负起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呢?因此,如果在夜间站岗时感到害怕,一定要采取措施加以消除。

人之所以会产生恐惧心理,很重要的是对恐惧对象缺乏全面的、本质的认识,对自身的能力估计不足。假如你夜间站岗时感到害怕,不妨问问自己:我到底怕什么,害怕能解决问题吗?一般来说,夜间站岗害怕,无非是怕鬼、怕坏人、怕凶猛动物。要知道,世界上本来就没有鬼,夜间看到的“磷火”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怕鬼只是庸人自扰;坏人更惧怕好人,一旦被发现就会逃之夭夭,更何况我们站岗时还带有武器;蛇、野狼等动物天性怕人,一般不敢在营区周围出没,偶尔出现,也不会主动对人发起攻击,弄清了这些道理之后,害怕就会离你远去,勇敢就会来到你心中。

消除对夜间站岗的害怕,很重要的是要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夜间站岗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由不得我们去选择,但做出什么样的心理反应,完全可以由我们自己来选择。只要意志坚定,沉着冷静,害怕就会悄悄地走开。当你夜间站岗感到害怕时,不妨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做l0~15次深呼吸,通过自己生理上的放松,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自我暗示--“嘿!我身边有那么多战友,手里还有武器,我怕什么”;同时,进行表象训练,即把通到突发情况时的处置办法和步骤在心中像过电影样重复训练,以便遇到真实情况顺利实施。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如果经常面对自己害怕的事物,并通过渲染该事物的可怕程度来刺激自己,恐惧反应就会逐渐减轻,直到消失。

7.对高原恶劣环境不适应怎么办

1)高原环境对驻藏军人生理、心理的影响从平原地区进入高原后,人体出现的调节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脉搏频率(心率):平原地区正常脉搏为72次/分,初到高原时脉搏可增至80~90次/分,个别人可达100多次/分,居住一段时间后,又可恢复。呼吸:呼吸系统轻度缺氧时,首先表现呼吸加深加快,随缺氧加重呼吸频率也进一步加快,人们常感到不同程度的气短、胸闷、呼吸困难等缺氧症状。适应后,会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血压:平原地区正常收缩压为90~120毫米汞柱,舒张压为60~90毫米汞柱。进入高原后,由于血管感受器作用和体液等影响,使皮肤、腹腔脏器等血管收缩、血压上升,从而保证心脏冠状动脉、脑血管内的血液供应,适应后亦会恢复正常。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对缺氧极为敏感。轻度缺氧时,整个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如情绪紧张、易激动等,继而出现头痛、头晕、失眠、健忘等。进入较高海拔地区后,则由兴奋转入抑制过程,表现嗜睡、神志淡漠、反应迟钝。少数严重者会出现意识丧失甚至昏迷,若转入低地后会恢复正常。神经症状的表现轻重常与本人心理状态和精神情绪有密切关系。对高原有恐惧心理,缺乏思想准备的人,反应就多些;相反,精神愉快者反应就较少。消化系统:进入高原后,消化腺的分泌和胃肠道蠕动受到抑制,除胰腺分泌稍增加外,其余消化食物的唾液、肠液、胆汁等分泌物较平原时减少,肠胃功能明显减弱。因此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或便秘、上腹疼痛等一系列消化系统紊乱症状。在高原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可逐步恢复。

从内地入伍的官兵来到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气压低于海平面约50%),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对高原气候的不适应,即高原反应。由于机体还没有适应高原缺氧的环境,感觉、知觉和大脑反应都还处于迟钝、缓慢的状态,甚至表现为麻木。比如,到高原后没有食欲,味觉和嗅觉对食品刺激的感受性很低,思维的灵敏性较差,记忆力也有所下降,学习中常出现前摄抑制;行动反应性也有下降,行动迟缓,容易疲劳,行为节奏性和内部协调性有时会出现紊乱,力不从心、身不由己的现象特别严重;有的表现为情绪体验异常深刻,反应性很高;性格内向的官兵表现为孤独感加剧,情感冷漠,思乡情绪增强,严重者甚至感到哀伤和凄凉,对前途悲观失望,思想开小差,有当逃兵的念头。

2)对高原恶劣环境的心理适调若初入高原地区的新战士遇到上述情况,并不说明你不适应高原,如果能够正确地保护自己,2~4天后,一般都可使上述症状好转或消失。有些青年军人常常用吸氧来缓解胸闷不适。当然,吸氧能暂时解除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但停止吸氧,症状又会重新出现,延缓了适应高原的时间。假若你上述症状不很严重的话,建议最好不要吸氧,这样可以使你更快适应高原环境。轻微的高原反应,会不治自愈,不要动辄吸氧,以免形成依赖性。注意避免过度疲劳,饮食起居有规律。初到高原的前几天,不要频频洗浴,以免受凉引起感冒。感冒常常是急性高原肺水肿的主要诱因(在缺氧状态下不易痊愈)。一般来说,青年军人身体素质较好,高原反应甚微,且能很快自愈,但也不可因此大意而逞强,尤其是进入到新的海拔高度前,要有一两天的渐进适应性锻炼,在没有适应和准备的情况下,不要骤然进入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区,以防突发不测。

另外,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克服和战胜高原反应的灵丹妙药。

要进行自我鼓励和安慰,“既来之,则安之”,“越是艰苦、恶劣的地方,越能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如果这样的环境就不能适应,我还能是一个好兵吗”。大量事例证明,保持豁达乐观的情绪,树立坚强的自信心,能够减弱高原反应带来的种种身体不适。反之,忧心忡忡、思虑过度、稍有不适便紧张的人,反而会加大脑组织的耗氧量,从而使身体不适加剧,使自愈时间延长,因此,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至关重要。必要时,也可与领导、战友交谈,或给亲朋好友写信,倾诉内心的不安和忧虑,缓解内心的失落感。

驻藏军人军事训练中心理适应不良与处理一、军事训练中心理适应不良的原因军事训练中心理适应不良,主要是指参训个体在保持自身环境之间的和谐做自我调整的过程中,主动地或被动地改变自身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的能力较差,以致在短时间内对军事或非军事环境的变化出现一系列心理适应不良现象。其与心理障碍有质的不同,一般多发于新兵训练期间。

1)自身因素外军十分重视心理因素对军事训练效果影响的研究,以区分训练中可能出现的情感、性格障碍或不能很好适应军事生活的个体。他们设计了有效的预测措施(即心理测验)来评价参训官兵,认为这些因素影响战斗任务完成并与个性心理特征密切相关。而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官兵在心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性行为特点,它表明一个人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当人与环境积极作用时,当人认识到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与环境不相匹配而必须调整时,它就可以缓慢、逐步地发生变化,能自觉改变个性心理特征,称为“个性再塑造”。如遇特别重大事件的强烈刺激,也可以使某些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发生变化。它在心理过程中体现,又反作用于心理过程。有些战士由于自身因素的“个性再塑造”的心理过程过于缓慢,或难以自觉改变其原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如发生在训练过程中,则极易发生军事训练心理适应不良症。

2)环境因素部队是以青年为主体的特殊群体,战斗、工作及生活紧张艰苦,各种生理、心理及社会的应激源不断冲击着这个情绪变化大、易于激动的群体。心理专家指出,军事训练环境无疑会对军人的心理和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并强调指出,军人必须适应新的生活条件、人际关系、技术装备和非一般的可变因素,同时必须对自己的职责高度负责。这种适应过程具有多层次和多功能性质。根据调查结果表明,新兵基础训练期间这种适应不良表现则更为突出。

3)人为因素人的许多需要都是在人际关系中得到满足,如果人际关系不融洽,就意味着心理需要可能被剥夺,或满足需要的愿望受到挫折,因而会产生孤立无援或被社会抛弃的感觉;反之则会因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4)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发生前3个月可追溯到可辨认的生活事件,是诊断心理适应不良的必须具备条件之一,如新兵入伍、新生入校、离婚、经济状况的重大改变等。即生活环境变迁或社会地位的变迁是引起心理适应不良的原因。此外,军事训练中的挫折、战斗应激也是引起心理适应不良的原因。

二、军事训练中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

训练心理适应不良的临床表现主要以情绪障碍为主,如抑郁、焦虑等。也可出现适应不良的行为或生理功能障碍。

1)短暂抑郁反应短暂抑郁反应是适应不良患者最常见类型,以情绪低落为主,如悲观、悲哀、沮丧、失望、无助等,伴有思维迟缓和意志减退。一定程度的抑郁同焦虑一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有的情绪体验。

2)长期的抑郁反应症状与上述类同,但持续时间长,一般不超过2年,多发生于长期的应激环境中。

3)混合性焦虑和抑郁反应这种反应类型突出的表现为焦虑,或与其他情绪症状混合存在。焦虑给人以痛苦、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挫伤了人的锐气,伤害了人的自尊心,使人丧失自信心。因此,一个人如果屡遭失败,就可能会逐渐变成遇事退缩不前,对未来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感,将影响训练成绩和工作。

4)品行障碍品行障碍在官兵的心理适应不良中较多见,表现为侵犯他人的权利或违反社会公德和准则行为。如青年军人当个体受到挫折时,会引起的攻击性或非社会化行为。攻击行为可以指向他人,也可以指向自身,表现为嘲笑、谩骂、毁物、自责、自伤等。军人患者的攻击行为,可造成重大事故,必须严加防范。

三、军事训练中发生心理适应不良的处理

1)针对性心理治疗正确启发、诱导军人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消除或缓解相关症状;消除训练中的消极情绪,调整紊乱的行为方式,以便更好地适应训练和社会环境,减少训练伤的发生;促使人格向积极方向发展,增强自我克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其认识和摆脱导致有关症状形成的心理因素;配合药物治疗,巩固和提高治疗效果。

2)心理疏导在建立信任的基础上,先语言启发或暗示,鼓励其尽量说出内心的痛苦体验,然后作出分析诊断,再与其一起讨论其身心障碍产生的根源、机制、形成过程,使其建立正确的认识;激发和利用其内部有利因素,培养自我领悟、自我认识、自我矫正的能力,引导其认知活动朝着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促进自身心理病理的转化;阐述解决心理适应不良的具体方法,并要求实践;与此同时,心理工作者所采取的一切方法均应取得患者的认可,在指导实践中尽量做到具体、循循善诱,必要时亲自示范;理性教育是心理疏导的基础,在进行解释、说服、保证、劝告、制止、暗示等过程中,改善参训官兵的心理状态,以解决他们面临的心理问题。

3)心理干预主要是指采用心理学手段使人与环境之间和谐,并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官兵在军事训练过程中,可接受不同的信息,还要主动地或被动地改变自身认知结构或行为方式,遵守军队集体的社会规范,协调个人与集体其他成员的人际关系,适应军事环境和非军事环境的变化。军队内部环境的社会调适,主要通过班、排长对战士,特别是对新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解释、劝说和治疗是最有力的心理干预,是降低心理适应不良发生的重要环节。

4)心理训练与预防心理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心理训导的过程。对军人而言,其目的是使军人熟悉、适应某些不良的军事环境,提高其特殊能力,培养和发展军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沉着、机警、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以使其符合平、战时心理需要的过程。心理训练可分为一般心理训练、专业心理训练和特殊心理训练3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