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和谐社会建设
7495000000024

第24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14)

四、如何认识当前我国经济政治协调发展现状

前面我阐述了对经济政治协调的基本原理及协调可能性的依据,但具体认识我国现实中的经济政治协调发展现状还有以下问题:怎样衡量协调或不协调?如何进行深入分析?

(一)不协调的复杂性

协调是相互促进,这是动态过程的体现与要求。笔者认为我国现在经济与政治发展状况在总体上是协调的,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彼此间是相互适应的。值得注意的是,近十多年来,与建国之初相比,我们所有制结构与形式有很大变化,国家政权的结构与形式却相对没有大的变化,并不能说明经济与政治两者在总体上就不协调。社会主义本身是发展的变动的形态,只要能够有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综合国力的增强,那么这种经济基础,无论如何变化,它总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而我们的政权是为民服务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政权就在为广大民众谋利益上统一协调起来。但是就目前阶段而言,在这种总体上根本性协调的局面下,我们也要看到经济政治存在不协调的地方。

分析这种不协调,我们首先要确定两种协调的衡量视角。一是静态的水平衡量,看经济发展水平与政治发展水平;二是动态的过程衡量,看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政治发展的速度是否协调。然而,人们首先会意识到从动态过程来看,政治发展的速度很难衡量,经济发展的速度在总量增长上可以借助于一些指标如人均GDP增长率来衡量,但是经济结构优化的过程与速度又难以衡量,这就直接导致动态比较衡量是否协调的做法难以实行。当然,我们可以简约地从定性角度说,这些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但是政治发展比较慢,因而二者不太协调。更具体地说,如我国近些年公民权利意识提升比较快,干部队伍法制观念提升比较快,但是离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政府效率表面上也是提升比较快的,如全国都抓行政审批改革,但是政府效率也不是简单以审批许可效率来衡量;政务公开透明度方面,形式上是有很多举措,但实质上进展不大;政治平等方面,我们究竟是走向更平等还是更加不平等,难以定论;在政府能力方面我们同样面临着政府能力是得到加强还是受到削弱的区分,从不同角度是有不同结论的,从财政、人事等方面看是在加强,可是政令不畅又说明政府能力在削弱。

这是第一大类不协调的表现。(对于我国现状来说,政治发展领先于经济发展从而不协调这一种类目前尚不存在。)现在,我们可以更多从静态角度来分析,经济发展水平与政治发展水平间不协调的关系。经济发展静态表现,例如人均国民收入及产业结构比重,政治发展静态表现,例如现在政府能力强弱状况、政治体系的民主水平、法治水平、公民权利意识程度、干部队伍素质水平、政府效率、政治稳定水平、政务公开透明度、政治平等水平,那么我们可以进行相应18种组合分析,而每一种组合下又有4种协调或不协调形式。由于我们充分认识到经济与政治的复杂关系,因此对种种不协调也就不足为怪了。例如,从我国一个局部省份来看,可能它相对于全国而言是相对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公民权利意识相对高,从这点来看,经济政治是协调发展的;但同时政治稳定水平却比较差,从这点看,二者又是不协调的;或者可能该省政治体系民主水平较高,那么二者又是协调的;或者可能该省政府效率又比较低,则经济政治二者是不协调的。考虑到全国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则在每一个省份,其经济与政治协调或不协调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当然,我们更不要忘记,政治发展的有些衡量标准本身是冲突的,尤其是在我们发展中国家,如在特定时期,政府能力就与民主水平相冲突,民主水平可能就与政府效率相冲突,等等。而有的政治发展标准的发展方向,如政治平等是变好了还是更加恶化,政府能力是加强还是削弱了,本身又是很复杂的问题。这一切都是研究经济政治协调发展时所要考虑的。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在认识经济政治不协调时,更多地是要从定性角度入手,侧重于静态的协调发展分析,因为一般说来,静态的现有水平的描述相对于动态发展过程的描述要相对容易些。先易后难是做任何一件事的法则,学术研究也不例外。当然,在必要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将适量动态发展进程的描述作为补充。而对于静态或动态,是否存在一个明确标准,是否达到这个标准即是协调,没达到就不算协调呢?我想,给出这个标准是困难的或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是现有研究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另一方面是因为政治现象复杂多变的本质。如果说要有的话,那还是回到原初的内涵上了:经济促进推动政治发展,政治发展也促进推动经济发展,相互间良性循环。舍此,即无其他标准。

(二)政治发展是当前经济政治协调发展的着力点

面对我国现有经济政治发展局面,人们会发现种种经济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政治方面,尤其是在政治体制上。之所以认为政治发展是当前经济政治协调发展的着力点,原因如下:

第一,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建设,我国执政党与政府已经逐步认识到经济发展的规律,经济发展总体上是良性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这段历史经验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有两次重大事件,一是1989年之后由国际政治因素造成国内经济不景气,二是1998年国际金融危机也对我国经济运行构成严重影响,但是我们的党和政府都沉着应战,冷静调整,国民经济基本上未受严重影响。而在国家内部经济建设中,曾不断出现经济过热的现象,但是国家通过种种方式与手段加以调控,成功保证经济持续健康运行,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现在国家又提倡发展循环经济,注意能耗与环保,这都是自觉运用经济规律、按规律办事的体现。

第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集中体现了政治发展方面的滞后。我国经济发展虽然是持续健康运行,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农民增收、粮食供应与安全生产、农村劳动力就业、农村社会保障等农业问题;第三产业问题、人口问题、金融信贷投资体制问题、现代企业制度及国企问题、民营经济问题、区域经济问题、就业问题……不过从政治学角度看,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尚有不健康的成分。现在各地经济发展的盲目赶超,出于政绩考虑以及运动性思维的冲动,导致重复建设,经济结构显得不是十分合理,并使得国家宏观调控难以落实。二是经济发展高增长—低效益模式,由于太多政治因素掺杂进来,往往使得一些经济成绩的取得要付出巨大的经济、社会与政治代价。三是市场秩序不健全,政府职能不到位,出于利益的冲动以及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管理方式的积习惯性,政府部门常常人为地破坏或阻碍市场秩序的建立。四是政府权力的寻租与滥用,进一步加深经济无序运行。现在我国逐步出现权力精英与经济精英结盟的取向,使得更多人分享改革成果越来越难,经济发展动力有削弱的危险。五是社会不平等加剧,使经济的健康发展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这种不平等体现在区域差异、城乡差异、行业差异多个方面。我国长期以来在经济方面施行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重视城市建设,以及在某些行业的垄断经营方式,使利益分化导致的矛盾日益激烈,影响一部分民众对经济发展的认同。由于大量经济发展成果被少部分人集中占有与享受,这种经济上的不平等及所带来的政治与社会地位不平等,使得贫困人口出于自身生活安全以及为下一代发展考虑,不敢消费,内需不足,影响经济发展。纵观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国家投资带动的。而且,这种不平等有可能导致社会中破坏性的力量,阻碍经济发展,危及国家政治秩序。六是区域经济差异加大,严重影响落后地区人们对国家政权的认同。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虽然施行先富带动后富的策略,但是如何体现和落实先富带动后富却是难题。以上这些问题涉及到政府体制、权力制约、政治秩序等政治发展的多个领域。因此,必须整治和促进政治发展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充足的动力。这是当代中国最为迫切的需求。

第三,政治发展不仅是被动地要适应经济发展,而且它能够主动促进经济发展。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论述过了。

由于以上几个原因,要促进经济政治协调发展,我们必须在一手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一手紧抓政治发展,真正做到两手都要硬。当前我国的经济政治发展形势也不容政治发展长期落后下去。不过,现在学术界已经对政治领域改革做了很多探索。因此,笔者对经济政治协调发展的研究将不以如何促进政治发展为重点,而在于具体分析和描述当前我国经济政治不协调的种种表现及原因。这就涉及到如下第三个方面的问题。

(三)认识我国当前经济政治不协调现状要注意的问题正确和全面认识我国目前经济政治协调或不协调现状,必须在思维上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适度界定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涵义。从概念上讲,政治与经济内涵很丰富,不同的人对经济与政治有着不同的认识。笔者注意到,现在人们对“经济”这一概念似乎有某种一致的看法,对“政治”概念却有不同的理解。的确,人们当提到经济时,就会自发想到财富、钱等相对应的东西,但提到政治时,却茫然不知或没有意识到有什么对应的东西,稍加思索后可能会想到权力、官等抽象的东西。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经济离自己要近得多,看得见摸得着,很实际;而政治似乎离自己很远,很抽象。这样下来,人们对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就更不知所云了。我们在这里讲的政治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权体制与机制以及相应的意识与文化层面的东西;经济则是物质的交往。另外,邓小平同志讲,经济建设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他讲的是大局观念,讲的是能够对全局造成重大影响的东西就是政治,这种政治观念尽管是正确的,但是不适宜进行政治经济不协调发展的分析。这里的政治及其发展主要限定在政府能力、民主法治水平、政府或政治体制、公民权利、政治稳定等范围。而经济发展则主要是指经济总量与经济结构上的发展。

第二,要注意全国政治经济不协调与国家内部区域性经济政治不协调的关系。全国经济政治不协调有自己的特征,它是各个区域经济政治不协调表现的汇总,当然不是一种机械的汇总。而区域性经济政治发展不协调则又有自己的个性与利益考虑,各地经济地理与政治地理状况、历史文化传统、既有的经济发展水平、本地党政领导人与干部队伍素质、普通公民素质都对不协调产生不同的影响,并体现为多样的不协调方式。另外,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对于局部来说,还成为一种外部影响因素。国家的政策是靠地方执行的。因此,全国性经济政治不协调与区域性经济政治不协调有区别,不能相互等同,但又是有机联系的。认识全国性经济政治不协调局面要以区域性经济政治不协调状况为基础,在它之上提炼这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