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和谐社会建设
7495000000012

第12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2)

(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生存与发展,是国家利益的两个重要方面。适应安全环境的新变化和新需要,及时调整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方针,确保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在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的同时,重视加强国防建设,对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新中国成立之初,尽管国际上两极对立,国内形势严峻,但毛泽东经过冷静分析,认为新的侵华战争和新的世界大战是能够制止的。因此,朝鲜战争结束后,军队迅速完成了从战时体制到平时体制的转变,压缩军队规模,提高军队的现代化水平,用10年多一点的时间,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实现了一个历史性跨越。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1985年军委扩大会议决定,把军队建设从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通过科学分析,认为国际形势缓和的大趋势不会逆转,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势头有所加强。强调对中国面临的安全威胁保持高度的警惕,加快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从而为我们在剧烈变化的国际风云面前保持战略上的主动权创造了条件。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才能使国防建设有更大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的发展,只要不打仗,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始终抓住经济建设不放松,就是战时也应在保障打赢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战时经济生产。同时,要科学确定经济增长与国防军队建设投入增长的比例,应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国防投入,保障和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进而形成与经济实力相协调和与国防建设需要相符合的不断壮大的军事实力。也只有把军队现代化建设搞上去,才能为国家发展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为此,我们要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之中,依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使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二)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必须使国防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必须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统筹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发展的关系。而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使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一方面,国家在筹划经济社会发展时,要把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需要纳入经济建设的全局,考虑到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的需要。要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考虑和设计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合理确定国防和军队建设布局,通过科学的发展规划和计划,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之中,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统筹好军事需要与民用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经济资源的综合效益,才能为国家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国防和军队建设要坚决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自觉在大局下行动,并在服从大局的基础上有所作为,不断提升国防力量和军队战斗力,以更好地服务于大局。

现代战争的高技术化、复杂化和综合化的趋势,使国防和军队建设对经济资源的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出现更快的增长。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与经费供应相对不足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路子,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军的优良传统,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科学管理,切实把有限的军费管好用好,用在刀刃上,用出效益来。我军的现代化建设不能同发达国家搞“军备竞赛”,只能根据维护国家的安全统一需要和军事斗争任务的轻重缓急,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赶有所不赶,有所超有所不超,力求通过关键领域突破实现整体跨越,通过发挥自身优长达到以己之长击敌之短的目的,根据急需侧重发展打赢信息化战争最缺和敌人最怕的“杀手锏”武器。为此,必须要从政治高度和国家利益全局观察和处理军事问题。军事战略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要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战略意识、善于着眼于国家利益全局筹划和指导军事行动。

(三)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必须不断创新和完善二者协调发展的机制要从国家生存和发展战略的角度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机制。一是不断探索和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路子,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努力探索新路子,拓展新途径,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军民结合和寓军于民。对国家来说,要在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些重大项目中,考虑到国防发展和军事斗争的需要;要大力发展军民通用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组织军地科技人才联合攻关,实现创新成果联合共享,制定相关的军民通用技术标准,做好军品生产与民用生产的总体协调、配套规划,等等。

对军队来说,要强化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意识,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办的事都要实行社会化保障;立足于依托国民教育来培养军事人才,善于从社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提高后勤保障和其他保障的社会化水平。二是建立健全法律政策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调整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方面,先后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对规范和调整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领导要与依法治国和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结合起来,应加速将军队和政府的关系、军队和地方经济主体间的关系等纳入法律法规的调整框架之中。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新的社会条件下的法律建设和制度安排,确保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协调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明确军队、国防实体与政府、社会力量间在国防和军队力量建设上的具体责任、权利和义务,依法规范和调整各方面关系,不断巩固市场经济条件下党领导的全民性的国防建设,确保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在更好的框架内、更广的范围中、更深的层次上得到有效协调。三是不断丰富和完善领导和工作机制。党在筹划国防和军队建设时,要调动人大和政府等相关部门,共同承担必须由有关各方共同完成的协调性工作,国防部门和军队在确定一些重大的、涉及全局性的、需要地方有关部门配合的决策和工作时,要主动听取有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决定一些重大的经济建设问题时,要听取国防部门和军方有关安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健全军地联合的论证、决策、指导和管理机制,以便更好地促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

四是进一步完善国防动员体制和机制。国防动员是实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桥梁,是完成平战转化、促成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动态协调的重要途径。平时应力求少养兵、少装备,以更好地节约经济资源、服务于经济发展需要;危机和战争时期应及时、快速、持续、高效地实现国家、经济和社会向战时机制转化,以适应现代战争发生突然、进展快速、消耗增大的特点,使经济建设所积蓄的潜力和未来发展的规划更好地满足于战争需要。

三、不断开拓创新,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在确保国防和军队建设与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基础上,依据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国防和军队建设道路,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对切实提升我军作战能力,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保障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序推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坚持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根本性质和宗旨中国的国防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国防,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亲自缔造的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是维护国家政权稳定的中坚力量。我军历史使命强化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职能作用,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军队的充分信赖和深切嘱托。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的首要前提,是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力量保证的根本要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的执政地位更加巩固,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三大历史任务的实现,面临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挑战。只有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使我军经受住复杂环境和各种斗争的考验,始终成为党巩固执政地位的可靠力量。保持军队建设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最根本的是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我军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坚持党绝对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根本性质和宗旨,是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首要问题和根本要求。要始终不渝地铸牢军魂意识,始终不渝地坚持军队的性质、宗旨,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一整套制度,保证军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挥。要把人民的利益始终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把坚持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我军的唯一宗旨统一起来,积极投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自觉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要用党的指导理论武装官兵头脑,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的理论指南,应密切联系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际,领会科学精神,把握基本原理,运用立场观点和方法,注重学习和领会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创新成果,更新思想观念,统一全军认识,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军队要深刻领会、积极贯彻和坚决维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保证军队建设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