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和谐社会建设
7495000000011

第11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1)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

葛东升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基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汲取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它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的基本问题,抓住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本质,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境界。它既适合于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又适合于军事发展领域;既是强国之策,又是兴军之道。

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切实提高履行胡锦涛主席提出的我军新的历史使命的各项能力。

一、与时俱进的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军事发展观的继承和创新胡锦涛主席指出:“科学发展观揭示的是发展的普遍规律,对全国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尽管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但根本的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是军事的基础的基本原理,关键的问题是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这也是贯彻落实军事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握的基本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就这方面内容曾作过不懈的探求。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唯物史观提出,军队的发展同社会生产密切相关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通过深葛东升,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将。

胡锦涛.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入考察暴力与经济的内在联系,始终把军队的发展问题置于物质生产的大背景下加以探讨,并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军队演变状况的考察作出结论:军队的发展归根到底由社会物质生产的状况决定,军事力量的发展水平主要依赖于经济发展的程度。恩格斯认为,任何军队的盛衰都是由它所从属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建立和瓦解过程决定的。马克思则认为,军队组织结构的发展完善,首先同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及其所引发的武器的不断改进有关。他写道:“生产者相互发生的这些社会关系,他们借以互相交换其活动和参与共同生产的条件,当然依照生产资料的性质而有所不同。随着新作战工具即射击火器的发明,军队的整个内部组织就必然改变了,各个人借以组成军队并能作为军队行动的那些关系就改变了,各个军队相互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它揭示了军队发展取决于经济发展程度这一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

(二)列宁和斯大林根据帝国主义时代新的历史条件提出,要创造一切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必要前提,提高国防力量列宁领导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为了巩固和发展革命成果,防止国内外反动势力发动武装干涉,将国防建设置于首要位置,但又特别强调,应通过发展国家经济增强国防力量。他指出:“很明显,防御力如此薄弱的我们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处于极不稳固、十分危急的国际环境中。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利用客观条件的凑合给我们造成的喘息时机,医治战争带给俄国整个社会机体的极其严重的创伤,发展国家的经济。不这样做,就谈不到使国防力量真正有所增强。”列宁还认为,年轻的苏维埃已使许多强国暂时不敢发动新的战争,然而,一旦情况稍有变化,帝国主义定会重新挑起战争。因此,必须使自己更强大,必须做好准备。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恢复经济。“我们现在落后于而且还将落后于资本主义列强,如果我们不能恢复我国的经济,我们就会被打败”。斯大林也指出:“……要在国内创造一切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必要前提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国防力量,从而能够彻底打退所有一切外来的军事干涉的企图,彻底打退所有一切外来的武装侵犯的企图。”上述论述已明晰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军事依赖于经济、加强国防必须首先发展经济的重要思想。

(三)毛泽东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必须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国家财政经济严重困难和强敌压境等情况,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矛盾尤为突出。毛泽东审时度势,通过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关系的深入思考,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必须服从经济建设大局的方针。他于1950年9月明确指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此后不久,毛泽东又形象地提出了“两个拳头、一个屁股”的建设方针,即一手抓农业(拳头),一手抓国防(拳头),特别是基础工业(屁股)要搞上去,只有“屁股”坐稳了,“拳头”打出去才有力量。毛泽东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一文中,论及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时,更明确指出:“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他生动地阐述说:“国防不可不有……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那么,怎样才能建设强大的国防呢?“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这里产生这样一个问题:“你对原子弹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还是只有几分想,没有十分想呢?你要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毛泽东的精彩论述,通过辩证把握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阐明了相对和平时期在发展经济基础上加强国防建设的基本方针,成为此后全党全军认识这一问题的基本依据。毛泽东还据此提出了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以我为主,学习外国经验;加强院校建设,培养大批现代化军事人才等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思想。

(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家中心任务的要求,提出了军队建设要在经济建设的大局下行动的重要原则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经济建设成为国家建设的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集中起来讲就是经济建设。

国防建设,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行。”他特别要求军队:“现在需要的是全国党政军民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照顾这个大局。这个问题,我们军队有自己的责任,不能妨碍这个大局,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又说:“大局好起来了,国力大大增强了,再搞一点原子弹、导弹,更新一些装备,空中的也好,海上的也好,陆上的也好,到那个时候就容易了。”邓小平还据此提出了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走精兵合成、高效的质量建设道路;建立适应现代战争的科学的体制编制;实现我军装备现代化等军队建设发展思想。

(五)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根据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提出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军队必须服从国家的发展战略,实现军队建设与国家建设的协调发展。为此,江泽民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他在总结军队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一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必须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二是必须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加强国防建设,使国防建设在国家财力增加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展”;“三是必须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江泽民同志还据此提出,把国防和军队建设纳入国家总体发展规划,实现跨越式发展;从中国的国情军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努力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等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思想。

(六)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胡锦涛主席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我国安全形势的变化,提出必须坚持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胡锦涛主席指出,要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之中,依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对军队来说,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军队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要充分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心系基层,情系官兵,切实维护官兵权益,不断改善官兵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军队建设的实际贯彻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以提高军队战斗力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建设,使军事、政治、后勤、装备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要通过大力加强科学管理,优化结构,理顺关系,提高效能,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路子;要在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持续不断地发展。概言之,胡锦涛主席在新世纪新阶段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确立的军事科学发展观,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深刻把握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统领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的总的指导思想。

它不仅为我军在相对和平环境下的长远建设指明了发展的正确途径,而且也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具有极其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立足全局谋划,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科学发展观,首要的问题是必须坚持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政策,结合我国的国情军情正确认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统筹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