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诗与思的交响
7487100000049

第49章 过甚于不及

子曰:过犹不及。

这句圣人之言告诫我们做事为人要拿捏得恰到好处,不可偏颇。其中包含了对两种倾向的批评,一是“过”,另一是“不及”。不过这句警言的重心应落在“过”上,就是说他老人家提醒我们别做过头事,否则就像没有做到一样糟糕。千百年来,这句格言被牢牢挂在人们嘴上,成为人的言行举止的一把戒尺。每当某人事情有些出格,我们即可代圣人言,居高临下地用此语加以警训。当然,如果某人做事不到位,不够时,我们不免有些尴尬,因为我们不敢改圣人言批评说:不及犹过,也不敢胡自立言,只好暂时失语。

那么孔子为什么没有对做得不够单独立一句训示的圣言呢?窃以为,孔圣人感到没有必要,那句话一语双关,已经包含了对不及的批评;更重要的是,孔子主要考虑“过”的问题,认为人们可能主要担心不够不足,从而忽略“过”的危害性,这的确有针砭时弊之深刻。大概在那个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年月,不足是普遍现象。首先是物质上的匮乏,引发出人们总害怕吃不饱,穿不暖的心理,如果物质上有些过剩,那还是值得庆幸和羡慕,哪还有什么危害之虞!民间有“宁可撑死,不愿饿死”说法。还有,谁要在饭桌上表现得食欲旺盛,大口饕餮也会被人讥讽为“饿死鬼投胎”。由物质上不足的担忧延及精神层面上如为人处世上的不及、不周全、不到位等,于是可能产生了宁“过”而勿“不及”的社会普遍心理。孔子看出了这种极端化倾向的问题,严肃指出了“过”与“不及”同样具有危害。这不仅包含了其辩证的思维的睿智,而且还带上了时代批判的勇气,有一定的前卫意识。仅此称之为圣人一点不为过,过犹不及也是其中庸之道最好的脚注。

伴随两千多年的贫困,这句话似乎一直没有失效,至今人们依旧常挂嘴边。

但是,如今每当我文绉绉地说起:“过犹不及”,老有些理不直,气不顺,并总跟随着一个疑问,“过”难道仅仅等同于“不及”的危害吗?这个疑问让我失眠过几个夜晚,并非解不开,而是圣人之言不敢轻易置疑,思前想后,我忽然记起以前曾就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写过一篇别解的文章,既然有过一次“犯上”的记录,再犯一次也无所谓。

当今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与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的先民们有着质的不同,吃穿已经不是人们首要考虑的事情。人们不仅按照自己的喜好安排好吃穿,更追求以科学的方式健康地生活。就拿吃来讲,人们没有必要为饱担忧,恰恰担心是吃的太好太多,从而引发出许多毛病。科学的养身之道则提倡要少吃些,少摄入脂肪蛋白质,以此可以长寿,可见吃的“不及”有益无害;而吃得过多,过营养引发出糖尿病、冠心病、脂肪肝等种种富裕病,渐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完全是有害无益。那么“过”就并非“犹不及”,而是比“不及”实际效果坏了不知多少倍。今天你若对一个超级胖子人说什么“过犹不及”那简直是在误导。

再由吃上升到人际关系的把握,“过”也比“不及”来的更糟。

中国是一个重礼教的国度,而人际关系的深浅就靠着礼数来维系,于是人们便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了许多礼节来:见面了要行见面礼,离开时有告别礼,招待朋友叫请吃礼,拉关系走后门要请客送礼,民间还有红白事、生子、满月、做寿等都得有礼。这些礼节的价值往往体现在互动性上,所谓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谁要想不失礼,那么一个原则可循,多多益善,正所谓礼多人不怪。

但是礼多已日益成为现代人生活的负担,不管是你来还是我往。

先说你来,若是亲朋好友间的来礼全出于亲情和友情,不掺杂功利元素,来得越频繁,感情加固越深,除此之外,你得来礼就很暧昧,尽管你并不明说,但我得考虑是否或怎样满足你下一步要求,中国人说无功不受禄,外国人讲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你的来礼越多,我的压力就越重,弄不好这些礼会把我送进班房。所以这种礼“过”之危害大大甚于“不及”,简直不可同日而语。相信很多公仆在大牢里一定后悔自己礼收得太过,宁可回到没有权利时略显清淡的生活。如果他们想起孔老夫子的这句话,兴许会大骂狗屁不通,什么过犹不及,不及才好,过是祸害,怎可等同。

不过也不是所有来礼都让人腰包丰厚,财源广进,有一些礼节却让人荷包受气,囊中羞涩,比如民间的红白喜事、满月做寿等。当然我们还是应当先排除亲情好友间的往来,那是真心的与对方休戚与共,不计较要给多重的礼包。此外的来礼总会叫人不爽。如果一个拿工资的小职工,小干部在一个月里受到数张的请柬告示,那么这个月其生活质量就得大打折扣,一定会抱怨这红白炸弹的礼数太多,不堪重负,宁可别人此时把自己从记忆中抹掉,对我不敬这个礼节。遗憾的是,中国人头脑中人脉关系地图详尽而又周全,再久远的时间,再边远的区域,只要被他记忆的雷达搜索到就躲不过对方的行礼,倘若我拒绝不往,势必会被视为小气;若前往,自己的腰包又不争气,真是两头来气。所以你这厢有礼,是让我这边受气,你行得礼数越多,我受的气越饱,那么我此时唯一的心声是,你别来,我也不往,礼不尚往来,不崇尚这礼节倒是人际关系的平衡。“过”就乱了方寸。礼多人才怪呢!

你来的效果如此,我往的自不必多说,物理上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数学上叫同理可证。可见,过犹不及在当今的社会中基本失去了同等的功效,依我愚见,与其说“过犹不及”毋宁说“过甚于不及”。

2008817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