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课程是中国高教改革进入21世纪后的一个全新的尝试。它一亮相就已经背负了现实和历史的双重意义。一方面,它是高校对我们这个“技术形态化”社会对“操作型人才”大量诉求的积极回应;另一方面,它又是对我们遵循记忆、理解、反思、智慧等这种传统知识传授范式的大胆背离,开启了中国的教育改革史上新的篇章,无疑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力。
实训课程是一个新事物。因此,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以往的教学。如果我们不首先厘清概念,将之区别于原有的教学模式;如果我们仍将其推向现成的教学轨道上运行,那实训课将会变为比传统授课效果更差的教学行为。我认为,实训课程是以专门时段对学生技能、信息、输出、灵活性等方面进行一次全面而系统的训练。通过训练,旨在将学生提升为具有运用知识的能力个体,能展现操作能力于实际工作中并高效工作的个体,构建起为经济上的生存而奋斗的价值观。形而上看,它把我们从原来教学“知道什么”的宗旨转变为“知道怎样”。当然,如此界定并非要将其分离出现行的教学系统而变为一个难以把控的独立操作项目。实质上,它是内涵不断拓展、充实、更新的高校教学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这样的定义和目标指导下,实训课程的开展势必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训课程应首先确定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程序
由于实训课程的实施没有先验,没有模式和范本可循,这就更要求学校应首先研究确定有效的实训课程组织和管理条例,保障实训有条不紊地进行,避免出现盲目和混乱。在制定组织管理条例时就必须体现其针对性和特殊性。针对性的要求是学校决策层应指定由校内的哪个部门或机构来组织、安排、管理实训课程。顺理而言,教务部门理当责无旁贷,这肯定也不会错。然而单凭一个教务处可能很难独立完成整个实训的过程,它需要会同财务、后勤、科研等部门协调作业。因此,最好由一位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牵头,成立学校实训课领导小组(临时性的),挑选有关部门的人员参加,制定和落实各自的工作、责任,以保证实训中的各个环节都能得以顺利进行。至少在实训课开始的一两年里应当有这样的组织方式和机构保障。在进入轨道、形成良性运行后,再并入教务部门的日常管理范围。与之相应,教务部门辖下的各系也须按此组织管理办法,成立系的实训领导小组(系主任理应担任组长),小组长需会同各教研室一起制定实训管理条例,实训经费使用方案以及最重要的部分——实训计划、实训大纲。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定前两个方案时,可能会出现把系的教辅人员如系秘书、辅导员、班主任等边缘化的问题,甚至没有将他们纳入实训工作的计划当中,而使他们应有的职责模糊,其利益、积极性也受到损伤。因为一旦制定出各个实训项目的计划并一次进行经费切块,所有的责、利就只体现辅导教师身上。实际上,教辅人员在实训中与教师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譬如系秘书要接收、保存所有的实训文件、学生的实训成果,登录实训成绩,做好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教师之间的信息沟通;辅导员或班主任则要做好指导教师与受训学生之间的沟通,负责接受保存实训期间学生的所有资料。诸如此类工作应由系领导小组将之责任化和量化,并从实训经费中提取一定金额,作为其工作量的补贴和奖惩。组织管理的特殊性则表现为每个专业在制定计划大纲以及每位指导教师拟定的项目指导计划书时应明显有别于以往的教学计划,真正体现实训的宗旨,是实训的课程的核心部分。
二、实训课与实践课的区别
有教师认为,实训课就是一种集中时段的实践课,是理论课的延续。这种观点只认同了它们的相似性,却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差异。不论实践或实训,它们都得动手操作,这是一种本质的相通。但是,实践课是以课程中某一单元、章节内容所涉及的某项技能环节为指向进行训练,它的依附性使之不足以形成对一种行业技能进行系统的关照和全过程的掌握;而实训课是以社会行业为背景将各个技能环节综合成整体进行训练。它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某行业技能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贯通使用,或者就某一技能环节的特殊性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例如,作为文秘专业学生的一项技能——口才,如何才能体现出实训课系统练习的特点,使它有别于平时口才的练习课,这就需要通盘考虑。口才固然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表现,它的成功需要经过长期积累,不懈努力才能到达。但是在实训这种技术化的课程中,其功利性则表现为如何教学生应聘和面试,如何以自己不凡的谈吐给招聘者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从而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但我们又知道,应聘不单是面试交谈就完成了全过程,还有一些说话以外的东西,简历等个人资料的制作,乃至穿着、举止行为等等都得作为实训环节考虑在内,使之成为应聘面试中口才能力训练的有机体。以个人简历而言,其制作就有一定讲究和要求。它不仅表现出应聘者的态度——简历表的工整和美观,也表现了智慧——简历表的创意性。这项内容在常规的口才课程中没有涉及,但实训课着眼于就业的实战性,就应将其纳入整个系统中并对学生的训练结果进行考核。通过对学生说话、简历制作、着装、举止动作等方面系统性的训练,口才实训课就成为可以指导学生就业操作的技术课程。它超出教材范畴,超出实践课的范畴,也真正找到了实训本质意义的东西,确立了自己在教学中全新的地位。因此,教师在实训课前应先拟出显现实训本义的计划和大纲,避免沿用各校现行的计划书范式或大纲的模本。如果我们沿用原有的教学大纲、计划的模本,就会使实训课的大纲出现理论化,使实训计划中出现依据何种教参的错误做法。我认为,其中的目的、要求、方式应当根据行业的操作程序和重要的环节来制定而不是依据课程和教材来设定。它应更像是一次职业技能培训,而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教学和实践课程。
三、更为灵活的学习时间和仿真的空间
实训课虽以课程的形式命名,但在教学上就不一定以一堂课的时间来严格限定,应根据实训的实战性进行更为灵活的安排和操作。即便训练中间的休息也是根据实训的要求设置,而不是听命于45分钟后的铃声。实际上,实训课的时间安排应是弹性的,其前提是为尽可能地保持训练的完整一致。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将实训的时间的弹性安排理解为可随心所欲支配或摆脱了授课时间段上的约束。这就要求实训指导教师应当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实训的单位时间,有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见机行事的灵活应对。比如,当一个训练正进入关键时刻并引发了受训者争论探讨时,指导教师就应抓住机会因势利导将实训继续下去,尽管此刻已经到了原先安排的结束时间。实训课的空间也应有别于以往,一些技术性的实训项目,应充分利用学校建立的各种实训室,让学生身处一种实战的环境和使用工具的便利,而一些非技术型的项目训练仍可以使用学校最基本的学习空间——教室。但是,对所使用的教室应着力建立起一种仿真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容易尽快进入“角色”。例如,当我们指导学生进行商务谈判的项目训练时,指导教师应首先指导学生将教室布置成具有商务谈判氛围的空间,像桌子的摆放,茶杯、花瓶、货样、协议书、双方人员的安排等,甚至连受训者的着装都应有所要求,一切都尽可能达到仿真的效果。其实,学生做好这些事前的工作也是一种实训,而这正证明了上述的关于实训是一种超课本的系统性训练的观点。在这样的环境中,受训学生会很快地将自己置身于谈判的氛围中,认真地充当起所分配的角色。而当在这样的仿真空间完成了训练,日后就业遭遇谈判时,学生就不会像一个初入商界的新手,处处表现出一种生涩。相反,他将显得从容老练,像一个训练有素的职场人员。这就是实训课的目标和所能达到的效果,是职业教育精髓所在。除了营造仿真的实训空间,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把学生带出校外,到企事业单位去进行实地训练,有时甚至还可以进入真角色——顶岗式实训。
四、真正而全面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
在教育部2002年第5号文件中,明确要求高职高专学校应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又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此后,双师队伍的比例便一直作为评估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被各校追捧。遗憾的是,这种追捧只停留在满足高数据的现象上,而对于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应如何以及在哪个教学环节上发挥特有的作用,如何将他们的自在行为变成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自觉行为,可以说目前很多高职高专学校的管理者没有认真地思考过。那么,究竟应让“双师型”教师在哪个教学环节上发挥重要作用,使其不至于仅仅只获得一个名分?我认为,实训课就是“双师型”教师发挥其作用的重要教学场合。因为实训课就是训练学生的技能,指导教师除了拥有对平时授课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兼备较强的应用技术,这恰恰是双师型教师所具备的。但目前的现状则是实训课往往被视同一般的课程安排,在开始前就由各个任课教师分担了,根本没有虑及非“双师型”教师能否胜任实训课。所以一些学校的实训课开设最终流于一般的授课,销蚀了实训课的特点和要求。要避免这种状况,应当在实训课开设前首先对指导教师的资格进行审定,对没有获得“双师型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就不应当分配实训指导课程。在一些“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学校,确实需要一般教师来分摊实训课程的,至少应为这些教师配备由社会聘请来的技术人员、行业高手共同完成。对有资格的双师素质教师,实训课为他们提供了用武之地,但要求他们很好地思考如何将教学规律和自己拥有的技能完整地结合起来。比如,不能简单地认为,实训课是指导教师的手把手的教学生某种技术,或是单纯的示范教学,“双师型”教师与社会的能工巧匠、行业高手又有区别,最显要的是前者不仅能传授技能,更会组织教学。这就意味着在很多时候,教师在实训课中不是简单的口传身教,还可以退位于受训者身后,由受训学生占据着课堂的主导,自己动口动手完成实训过程。指导教师的作用是给予恰当的评价和关键性的点拨,这将使受训者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并切实的掌握相关技能。它不是弱化而是强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正像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言:“采取相反的做法教育你的学生,让他常常认为是他在做主,而实则始终是你在做主。”这种遵循教学规律的做法体现了一个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
参考资料:
①励雷琴.教育学是什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