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环境艺术纵横谈
7483100000023

第23章 工艺篇(3)

四川陶瓷的共同特点是纯朴、简洁,以实用品为主,经济,普及。装饰方法有刻花、画花、贴花、镂空等等。善于利用不同陶土创造丰富的色彩效果。造型线条转折明晰,颇有意趣。

精美绝伦的瓷器釉色、装饰手法

瓷器的生产是个复杂的工艺过程。烧制成功一种名瓷,从瓷料的配方到入窑烧制的火候,都有严格的要求。

常用的瓷料、工艺术语略述于下面:

这方面术语很多,只能介绍一些经常遇到的名词。

高岭土:瓷器胎坏的主要原料,这种土呈浅黄色或灰白色。因为这种瓷土在江西省浮梁县东乡高岭村产量最多,质地最好,人们便以此地之土作为代表而命名之。

釉:釉是瓷器表面的涂料,由几种原料配合而成,主要有长石、石灰石、黏土、草木灰等调配为釉料,在一定的温度下烧制后,便与坯体结合在一起。坯胎上涂釉的方式有许多种,例如:

蘸釉:把预先制成的坯体在釉浆中浸蘸,故又可叫做”浸釉“。

荡釉:器物内壁釉,往往以荡釉的方法,将釉浆倒入坯体后进行摇荡,釉浆便均匀分布于坯壁。

浇釉:此法多用于大型器物上,由于物体巨大不便于蘸浸,只好在坯体浇泼釉浆,有时还须两人一起浇泼,而且手法要完全一致。

涂釉:有些瓷器需上多种色釉于一体,不能使用蘸荡等方法,只能一片片地涂釉。涂釉又叫”印釉“。

吹釉:为了使釉浆薄而均匀地附着坯体,须用喷的方法。民间老法是在竹管一端蒙上葛布,蘸上釉浆,吹起竹管另一端,釉浆便成雾状落于坯体上。此法一次难以达到满意效果,往往要反复喷上数次方能成功。

富有传统的著名釉色简介如下:

釉彩是瓷器的重要艺术装饰,长期以来,各地名窑都创制了精美的釉色。著名瓷器往往便以该瓷器的釉彩而命名,一定的釉彩便成为该瓷器的特征,因而了解釉彩特点对鉴赏瓷器是很重要的。

白釉类有象牙白、甜白。白釉因釉料中没有金属氧化物,或很少氧化物,便没有发色剂,釉色即为白色。

象牙白釉料中含有金属钛,产生一种白中泛黄的效果,似象牙之色泽。宋代的定窑、明代德化窑以产该瓷著称,甜白釉滋润柔和,故名甜白。以明代永乐年间的景德镇产品为佳。

青釉类因釉料中含铁的氧化物较高而呈表绿色。青瓷品种繁多,著名者有秘色瓷、粉青、影青(青白瓷)等。

秘色瓷是浙江越窑青瓷产品的一种。在唐末、五代时期,官府控制了越窑的部分窑坯,令其烧制专供宫廷享用的瓷器,人们把这种青瓷称为秘色。粉青瓷的釉色青绿淡雅。宋代官窑、龙泉窑,以后景德镇窑都产此种名瓷。

红釉类釉料中含有不等量的铜,产生了各种名贵的红釉瓷。

祭红:以在高温烧制中胶体粒子状态的铜为发色剂,产生鲜艳的红色。明代永乐年间的景德镇御窑生产该瓷。

朗窑红:红色浓艳,好似初凝之牛血。清代康熙年间的景德镇御窑生产该瓷。当时江西巡抚为郎廷极,因在他直接管辖下生产,故名。

胭脂水:釉料中以氧化金为发色剂,经800℃高温烘烧后出现极为明快、鲜艳的红色,酷似胭脂,系清代雍正年间的名贵产品。

钧红:宋代河南禹县神后窑生产一种红釉瓷,禹县简称”钧“,故称”钧红“。清代光绪年间景德镇的御窑为仿制康熙年间的郎窑红,而烧制出另一种红釉瓷。很像宋代钧窑产品,因而命名”钧红“。

火焰红:系在红色基调上出现的如跳动的火焰釉色。它的生产方法是,在红釉上烧一道钧红釉,干后烧制而成,此釉彩属窑变釉色的一种现象,清代雍正时期的著名产品。

茄皮紫:其发色剂为锰,而且釉中含碱量较高,经低温焙烧,出现类似紫茄皮的色泽,系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著名产品。

黄釉类料中以铁、锑元素为发色剂,也有硅酸等元素。

娇黄釉:釉色黄润晶莹,明代弘治年间生产的娇黄瓷最为出色。

鳝鱼黄:此釉色是结晶釉色的一种。釉料中含有铁和硅酸,经高温烧制。在润黄的釉色中夹杂黑色、褐色斑点,好似鳝鱼之皮色,故名。

黑釉类的釉料中以铁为成色剂,配合以适合的其他元素,便出现各种釉色。

乌金釉:釉色黑如墨,亮似镜。其成色剂为三氧化二铁,配合适量锰、钴,经高温烧成,是宋代福建、河南等地生产的名瓷。

铁锈花:属黑色结晶釉的一种。在黑色釉里呈现灿烂闪光的褐色花纹,是宋代山西所产黑瓷的著名装饰釉色。

斑釉类是各种颜色的结晶釉,历史上有许多著名产品。现举要如下:

油滴:釉料中以铁为发色剂,配有石灰石等石料,生坯挂釉,焙烧后釉料中铁元素形成结晶体,聚合成黑色油滴状,具有独特的装饰趣味。早在宋代就有这种结晶釉生产,并以宋代产品为最优。

兔毫斑:以铁为釉料中的发色剂,高温烘烧时部分铁元素分离出来,呈现兔毛状的丝纹结晶。宋代福建地区瓷窑已生产。

玳瑁斑:该瓷坯体系含铁量较少的黏土制作,生坯挂釉,入窑焙烧,然后再挂一次膨胀系数不同的釉料,二次焙烧。由于釉层出现龟裂,而釉料在高温下流动、密集,自动填其龟裂,从而形成玳瑁状的斑纹。此为宋、元时期江西吉州窑著名结晶釉产品。

鹧鸪斑:生坯挂两次釉,每次釉料中的含铁量不同,焙烧温度略低于其他结晶釉焙烧温度,含量较多的铁元素形成结晶,出现鹧鸪羽毛状花纹,故名。

茶叶末:釉料中含铁、锰,生坯挂釉,高温烧制,由于成色元素的结晶,在暗绿色中呈现一种类似茶叶末的黄褐斑纹。

彩瓷类包括各种绘制的彩釉,装饰纹样的花鸟、人物等。品种繁复,现列举历史上著名的产品如下:

青花(白釉蓝花):其制作方法是,用钴元素为主的釉料,在坯体上绘出各种所要的纹样,然后再挂一层无色透明釉,高温烧制而成。元代景德镇窑所产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史上有重要意义,明代青花瓷更为成熟,并且成为各种彩瓷发展的基础。

釉里红(青花加紫):这是在青花瓷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釉饰,特点是在青花之间用铜元素作绘画颜料绘出花卉、果实、花蕊等,焙烧后有紫红花果夹杂青花之间。

釉下彩:用彩料在坯体上绘出花饰、纹样,然后再外层挂上无色透明釉,经高温焙烧而成。

斗彩:先以青花颜料在坯体上绘出花纹的轮廓,挂上一层无色透明釉,入窑高温焙烧,然后再用各种色料(红、绿、黄、褐等)在原先绘成的青花轮廓里填绘,二次入窑焙烧即成五彩缤纷的瓷器。因为在挂釉前后两次绘画,又称”釉下青花釉上彩“。该瓷为明代成化年间名瓷。

五彩:在烧成的白釉瓷器上,用红、黄、绿、褐、紫等彩料描绘出花纹,再入窑以800℃左右的温度焙烧即成。它是釉上彩绘的一种。

粉彩:彩绘颜料中含有大量玻璃白,焙烧过程中形成铅粉一样的粉白质感,用它在烧好的瓷器上绘出人物、花卉,画面突出釉面,色彩柔和,层次丰富。特别是描绘古典仕女,犹如粉面桃花。该瓷创于清代康熙年间,盛行于雍正时期。

珐琅彩:俗称古月轩。利用进口绘瓷彩料,在烧成的素白瓷器上描绘图案纹饰。这种绘制的彩瓷色彩可以达到理想地步。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由景德镇精造素白瓷,送往北京皇宫,经御用匠师绘制成珐琅彩瓷,作为内廷秘玩。由于是绘制而成,又叫”画珐琅“。

素三彩:用绿、黄、紫、白等色作画于素胎坯上,因为很少用红色,故名。

黑底三彩:在黑釉上加绘彩画,常用黄、绿、紫三色,故名。清代康熙年间所产名瓷。

墨彩:在烧成的白瓷上用墨,绘出山水风景等景物,再入窑焙烧,颇有水墨画的意境,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十分流行。

白地黑花:先用铁、锰等元素配制的彩料,在坯体上绘出花纹,再挂釉入窑焙烧,形成釉下黑花。磁州窑产品最为有名。

广彩: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烧制的素白瓷器,在广东珠江以南的绘瓷作坊,加工彩绘,二次焙烧成五彩瓷,多远销海外。其彩色以红、嫩绿、金彩为多。内容以人物故事、西方图案纹饰为多。

传统瓷器风格及装手法有以下多种:

紫口铁足:瓷器的口沿、瓷器底足部位(多露瓷胎)呈现紫色或紫褐的铁色,被称作”紫口铁足“,是官窑、哥窑、龙泉窑生产的一种瓷器。

窑变:古人对含有多种金属元素的釉料,形成斑纹釉面的一种通称。其实是几种发色元素在高温下溶化侵润,或者一种元素发色剂在窑温不同位置呈现的不同釉色,因其色泽往往出人意料,故称窑变。

象生瓷:根据禽鸟、走兽、植物等形象塑造的瓷器,统称象生瓷。清代乾隆年间生产有许多生动的象生瓷器。

脱胎瓷:这种瓷器的胎骨极薄而且透明,挂釉烧成后好像具有一层明净的釉,人们称这种精致的瓷器为”脱胎瓷“。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都有精品出产。

仿古瓷:凡模仿原始陶器、古代青铜器、漆器和古瓷的造型、色泽和纹饰烧制的瓷器都叫仿古瓷。清雍正年间仿古瓷颇流行,而以景德镇窑所制仿古瓷最为有名。

枢府窑:元代景德镇的官窑产品,枢府窑瓷有白瓷也有彩瓷,它是明代以后,在白瓷基础上发展彩瓷的先声。

划花(雕花)、刻花:在半干的瓷坯上用竹签、木签、铁签刻划出花纹称划花(雕花);用刀具在瓷坯上刻出装饰纹样,称为刻花。划花者线条活泼流畅,刻花者雕刻较深,花纹层次多。

镂雕:把瓷坯作成透空的雕花装饰。

剔花:即阳刻花纹,把花纹以外的空地剔除,使花纹凸起。

印花、贴花:用有装饰纹样的印模在未干的坯胎上打印出花纹;或在有纹饰的器模中制坯,使花纹留在坯体上,称印花。用花纹陶范预制成花样,再粘贴到瓷器坯体的需要位置,称贴花。

开片:瓷器釉面自然开裂的冰裂状细纹。人们利用坯、釉膨胀系数的不同,在焙烧后冷却时的自然开裂,形成富有装饰情趣的冰裂纹,作为瓷器的特殊装饰。

开光:在瓷器上留出一定形状的空地,如菱形、八角形、圆形、桃形等特定的形状,其中可以绘制一定主题的绘画,如人物、山水等,这种空地叫开光。它是高档瓷器上的常见装饰手法。

传统装饰纹样”卐“字的涵义及其流传

“卐”字纹样在传统装饰艺术中被普遍使用,它在环境艺术中也是十分常见的纹样。由于人们对它熟视无睹,很少有人再去探讨其渊源及流传轨迹了,但是对一个艺术设计者来说却不能不了解它的源流及其基本意义。

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装饰纹样,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其提出了许多问题,譬如:“卐”纹是土家族的吉祥纹样,“卐”纹是中原汉族的传统纹样,“加珞”(十字纹)与“卐”纹是藏族传统纹样等等,这些问题,不仅提出了这一纹样的民族属性问题,并涉及研究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承问题。不少人一直认为该纹样是中原汉族文化的传统纹样,经历代的发展,传播到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而且可以找到许多传播的载体、媒介,如丝绸上的纹样中不少是“卐”纹或者“卐”纹的变体,瓷器上、刺绣等工艺品以及服饰艺术纹饰中,都可以找到大量的“卐”纹样。当然这些工艺品首先是在中原汉族地区发展起来的,一般说少数民族地区的丝绸、瓷器工艺的发展较晚,甚至到今天,有的民族尚不能生产丝绸和瓷器,西藏高原至今都不生产瓷器,也不生产丝绸和丝绸绣品。

这一纹样在世界不少地区也曾流传,古代印度佛教文化中有此纹样,现代“二战”中的德国纳粹党曾用这一纹样作旗徽帽徽图案。这样一来,该纹样具有的特定内涵,究竟是“善”、是“恶”,是“福”、是“祸”,是“吉祥”还是“残暴”呢?

有人发表文章说:“同一纹样,可以有不同的内涵”,据说,“土家织锦中的卐和希特勒的帽徽有些相像,但不能等同视之。因为在阶级社会,不同阶级对艺术的真、善、美有着不同的标准。即使是同一纹样,也有着不同的内涵。”接着又说,“土家织锦的卐是土家吉祥如意的象征,是对和平、幸福、发达、昌盛的追求。这与希特勒帽徽的含义完全两样,泾渭分明。而且,土家织锦中的卐比希特勒的帽徽要早若干个世纪,这怎么能相提并论呢?”他最后提出,“不能形而上学地看问题。如果因为土家织锦中的卐与希特勒的帽徽有些相似而认为是法西斯主义,就把这象征土家人民共同心愿的卐纹从锦坛中抹去,那是不适当的”。不难看出该文作者是以维护民族文化利益为出发点,弘扬民族艺术传统为主旨,虽然是一片热忱,可惜的是他并没有以足够的论据把二战中德国旗、帽徽的涵义说清楚。

一“卐”纹渊源和原义

要弄清“卐”纹的含义,在各地流传的情况,不能只是“瞎子摸象”式的断章取义,应弄清楚这种符号的源流及其最基本的含义。“卐”纹在世界许多地区流传,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中。在中国发现有这种纹样的原始陶器,比较集中地出现在青海省的马厂文化中。马厂文化最早是于1924年在乐都县(旧称碾伯县)马厂垣发现的。马厂垣现隶属民和县。马厂类型文化分布在青海境内,主要在民和、乐都与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