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在布局上,反映了古代建筑师卓越的空间组织才能,为了突出主体,用一条高出地面的丹陛桥构成轴线,直贯南北,然后在两端恰当地安排了体量与形状不同的建筑,作为整个建筑群的中心,轴线上的各组建筑也是突出主体为前提,如圜丘外面两屋矮墙的处理,有助于空间的延伸,使圜丘显得比真实尺度更大些,祈年门前布置一个狭长的庭院,与祈年殿的大庭院形成悬殊的空间对比,也加大了祈年殿的尺度感。此外,大片的柏林在造成肃穆、宁静的环境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祈年殿在设计思想上有严格的要求,在艺术处理上突出地表现“天”的崇高和神圣。祈年殿内外三层柱子的数目,也和农业有关的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相联系,通过这许多手法,给建筑加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光孝寺位于广州市红书北路,始建于西汉,为南越王赵建德的故宅,三国时吴国官员虞翻迁居此处,辟为苑囿,后改为法性寺。
从东晋到唐代,印度僧人到寺来传教者甚多,到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改名为报恩广孝禅寺,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改为光孝寺。
寺内原有十二座殿、六座堂,还有钟楼、睡佛阁、延寿庵、兜率阁、笔援轩、虞翻祠等建筑。现在尚存大雄宝殿,六祖殿、伽蓝殿、天王殿、睡佛阁。寺内的衣发塔,唐高僧慧能的头发埋在塔下。寺内还有东西两座铁塔。东铁塔铸于南汉大宝十年(965年),西铁塔比东铁塔早四年,是我国最早的铁塔。
圆通寺位于昆明北隅,北靠圆通山。这里山色深碧,巨石盘旋,为明清以来昆明八景之一。圆通寺始建于唐代,元延祐七年(1320年)在此重建后改称圆通寺,此山也随寺称圆通山。每年三月初满山盛开樱花,游人如织,好似花山人海。
该寺的建筑有:圆通胜境坊、八角亭、圆通宝殿、水榭曲廊等。八角亭建立在一个方形大水池中,南北各有石桥相通,过石桥往北便是气势雄伟、富丽堂皇的圆通宝殿。
筇竹寺位于昆明市西北十余公里的玉案山上。殿堂依山势而建。大雄宝殿殿角处有一块元延祐三年(1316年)所立的圣旨碑,碑阳刻汉文,阴刻蒙文,内容为敕封该寺住持玄坚为“头和尚”,要求官员军民予以保护。
此寺是中原佛教禅宗传入云南的第一寺,禅宗乃中国佛教一个宗派,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所以称禅宗。相传在北宋年间大理国鄯阐侯高光、高智兄弟狩猎,追赶一只犀牛至玉案山失踪,只见云中有一僧,近前观之,仅见一筇竹杖植于林下,于是在此建了一寺,名“筇竹寺”。据寺内史籍记述,元初便有此寺,明宣德九年重建,清代乾隆、光绪年间先后重修。
报国寺是峨眉山的门户。报国寺古称会宗堂,为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明光道人主建,原址与伏虎寺隔溪相对。庙里供奉普贤、广成和楚狂,取三教会宗之义,故名会宗堂。清顺治年间,闻达和尚重建,迁到大光明山麓,即今址,康熙时改名报国寺。寺门上匾额“报国寺”三字是康熙皇帝御题。
报国寺殿宇结构自然,雄浑大方,前后四殿,依山因势,一殿高出一殿,掩映在翠竹古楠之间。
第一殿供有弥勒佛,皤肤缩项,笑容可掬。第二殿大雄殿供奉如来佛,金色庄严,两旁列十八罗汉。
大雄殿后面天井院里,有明代铸造的紫铜华严塔,塔高6米,14层,上面铸有4700余尊佛像和《华严经》全部经文,这是四川现存最大的铜塔,体现了明代精湛的冶炼技术和高度的艺术水平。
第三殿是七佛殿,殿中并坐七佛,皆为丈六全身,高大端庄。据《七佛经》记载,其名称为: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坐在中间的为释迦牟尼,七佛殿后有一座独特的瓷佛像,是明代永乐十三年(1415年)景德镇烧制的,迄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像高2.47米,佛坐千叶莲花,身缀千叶莲衣,色泽光亮,形态生动。
最后一楼是藏经楼。赵熙书有“藏书楼”匾额。藏经楼两侧陈列室内,陈列着历年收集的峨眉山的动、植物标本,其中有:弹琴蛙、胡子蛙等。
万年寺晋代叫普贤寺,唐代慧通和尚更名白水寺,宋代更名白水普贤寺,明代万历年间又更名圣寿万年寺。此寺当时共有七殿:即砖殿、毗卢殿、七佛殿、天王殿、金刚殿、大佛殿和接引殿。后因火灾,烧去四殿,今存砖殿、毗卢殿、接引殿三殿。在建筑艺术上具有特殊风格而著名的砖殿,是一座穹隆圆顶的方形建筑。方形每边长15.6米,用砖砌墙,上部半球形穹隆,也是用砖拱劵而成。这座建筑除大门用了木材以外,并无梁、栋、枋,所以称无梁殿,也称砖殿。砖殿外面墙上饰以斗拱、垂柱、横楣、窗棂。圆穹顶上有五座塔及狮鹿吉祥兽。大门上有“圣寿万年寺”五个金字。
殿内壁上,下部有26个佛龛,放置铁铸罗汉;上部砌横龛六道,放置许多铁铸小佛。殿内顶部画有四个彩色仙女,怀抱琵琶、箜篌、芦笙、笛子,衣带飘舞,十分生动。
此砖殿是明朝万历年间修造,它的拱劵结构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建筑水平,至今经历了四百多年的时间和几次大地震的考验,仍然屹立无恙。
毗卢殿旁有一方水池,池中有弹琴蛙,叫声如弹琴。
黔东第一洞天位于贵州镇远县城东中和山。山下是湘黔铁路,山岩陡峻,怪石嶙峋,三面临江。明嘉靖年间建朝元阁、紫阳书院和考亭祠,都已废毁。清代又建万寿宫、大寿堂、玉皇殿、吕祖殿、老君殿、藏经殿、望星楼、莲花亭、六角亭等。这些建筑多置于山间空地。
武侯祠坐落在成都南郊,面积516亩(37000平方米)。翠柏红墙,环境幽雅宜人。从唐代诗人杜甫的有关诗中,我们得知,武侯祠早在760年以前就建成了。那时已是古柏郁郁森森。武侯祠是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水)人,官至蜀汉丞相,封武乡侯,死后谥为武侯,所以他的祠堂名武侯祠,虽然大门的横额上是“汉昭烈庙”,但人们一直把它称为武侯祠。祠宇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均在一条中轴线上,有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二门到刘备殿及东西廊,过厅至诸葛亮殿及东西两厢,形成两组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
藏传佛教寺庙举要
西藏寺庙平面布局大都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从寺庙的建筑群的布局看,是以主要建筑“措钦”(大殿)为中心,结合寺院的行政组织“康村”、“扎仓”、“拉康”而建立的成组的建筑群体。
西藏的寺庙多数依山傍水而建,个别的寺庙建于山坳或者高原小盆地中间。坐落在山脚的寺庙,则依山而建,大小建筑物沿等高线层层向上修筑,处在高处的殿堂金顶与处于下层的建筑相互辉映,鳞次栉比,气象万千。这种格局的寺庙如哲蚌寺、色拉寺、萨迦寺、扎什伦布寺等都是很典型的。坐落在高天阔地的寺院,其布局往往以主殿为中心,其他大小建筑向四周发展,利用周围较低矮的建筑群托出主体殿堂的高大和宏伟。主体建筑周围的建筑群或单体建筑也往往不是对称建筑,像桑鸢寺、萨迦南寺等就是这种格局。
由于藏传佛教的传播,在青海、内蒙古也建立了许多藏式的喇嘛寺,最著名的有塔尔寺、五当召、拉卜楞寺。
塔尔寺位于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因为该寺的大金瓦寺内有一座纪念喇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的大银塔,因而得名,是喇嘛教格鲁派六大寺庙之一(其他五寺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塔尔寺的建筑群中包括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小花寺、大经堂、大厨房、九间殿、大拉浪、如意宝塔、太平塔、菩提塔、过门塔等建筑。
大金瓦寺是该寺的主殿,也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物,是一座汉式宫殿三檐歇山式建筑。
大经堂为藏式平顶建筑,殿内立有108根柱子,每根柱上都有优美的图案,外裹彩色毛毯,并缀以各色刺绣飘带、幢、幡等装饰。大经堂二楼为四合院建筑,屋顶安置有高大的鎏金经幢、宝瓶、法轮、金鹿等。
小金瓦寺是塔尔寺的护法神殿,殿内有形象怪异的各密宗佛塑像。
塔尔寺是清康熙年间以来建成的巨大建筑群。
拉卜楞寺旧称“扎西依曲”,位于甘肃夏河县城西1公里处,为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之一。规模宏伟,占地约1300余亩。原有六大扎仓(佛寺建筑单元)、十八朗欠(活佛住地)、十八佛堂(拉康)以及金塔、辩经坛、藏经楼、印经院建筑,遍布山腰。金顶宝瓶、金檐彩绘、寺墙红黄相映,华丽非常。寿禧殿位于该寺最高处,内供奉铜佛像一尊。寺下平地上建有僧舍万间、雪白的粉墙与经殿形成对比。僧舍附近有一处千手观音殿,内藏文物数以万计,仅藏文经书就有六万多册,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
拉卜楞寺的“扎仓”有“铁桑浪瓦扎仓”(闻思学院)修显宗、“丁科扎仓”(时轮学院)修天文、“曼巴扎仓”(医药学院)修医药、“季多扎仓”(喜金刚学院)修法事等。
各扎仓由前廊、经堂、佛殿组成,扎仓前的天井院由大门及围廊构成。
蒙古族的寺庙建筑在元代以后受到藏传佛教建筑的影响很大。
五当召位于距包头市北70公里的吉忽伦图山上(阴山山脉中部)。“五当”为蒙语柳树的意思,因庙宇附近有杨柳繁茂的五当沟。其藏语名称为“巴达格勒”(白莲花)。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乾隆十四年大规模扩建,御赐汉名“广觉寺”,形成今日规模。它是由六座大殿和一座陵堂组成,全部房舍2500余间。
五当召主殿苏古沁独宫,三层高达22米。经堂内部宏阔,64根包裹着彩色云龙纹绒毯的方柱林立。大经堂的后部,正中端坐弥勒佛像。二楼天井北壁绘有精彩壁画。楼内供奉佛像的两侧为文殊、普贤。东西两侧墙上泥塑山子的洞窟中为十八罗汉,泥塑彩绘,高约70厘米,三楼设置有铜质曼陀罗。它是佛教密宗修法用的坛。
却伊拉独宫于1835年建,供研学宗教哲学的学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九日,在此殿举行学位升级考试。殿正中供弥勒佛铜像高达10米。
洞阔尔独宫前廊突出于大门以外,门廊前檐用四根藏式方柱支撑,柱头部分雕饰着繁缛的图案,色彩艳丽鲜明。藻井图案为双龙组成,沥粉贴金,色调古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