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福建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选编(2011)
7482700000040

第40章 学术论文(40)

今年3月以来,由日本大地震引发的福岛核泄露危机尽管并未给海峡两岸造成实质性的危害,却给近在咫尺的海峡两岸敲响了安全警钟。未来两岸如何加强在核能安全合作,有效防范核事故这一日益受到重视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已经成为两岸各界所必须认真思考和共同应对的课题。近来,台湾方面对于两岸核能安全合作的态度十分积极。除了岛内媒体和有关专家大力呼吁之外,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也作出正面表态,希望两岸进行核能安全协商。时任“陆委会”主委赖幸媛也表示,将积极推动核能安全列入两岸两会协商议题。5月初在成都举行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与会的两岸各界将备受关注的“加强核电安全交流与合作”列为19条共同建议之一。主要内容是:支持两会将核电安全纳入商谈议题,推动两岸建立核电安全信息通报机制,加强两岸核电安全专业机构合作,针对核电事故应急管理与安全技术进行深入交流,提高两岸核电安全水平,共同预防核电事故。这也意味着两岸已就加强核能安全合作达成初步共识,预估双方有望将其列为第七次“陈江会”的主要议题之一。未来,两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不断加强在核能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一是建立两岸核电安全的信息通报与共享机制。二是加强两岸在核能应用、核电安全和应急管理方面的技术合作,共同提升双方的核能利用技术和核电安全水平。三是研拟周密的核事故安全防范措施及应变规划,共同预防核事故。四是建立完善的核事故应急预案和善后处理机制,一旦核事故爆发,两岸能够及时沟通、密切合作、妥善因应。五是加强在核废料处置技术上的合作,大陆可以主动释出善意,帮助台湾妥善处理核废料。

四、两岸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实现路径

在两岸关系“和平、和解、合作、交流”的新形势下,两岸当局应当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前提下,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合作平台,拓宽合作领域,建立危机管理机制,不断推进双方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互助与合作,共同保障两岸交流的正常秩序和两岸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海峡两岸的和平稳定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不断强化两岸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制度保障

对于防范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如防治自然灾害、应对突发事件等,海峡两岸单方面已经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并各自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预防和应对体系,但仅凭单方面的规范和制度毕竟无法建立双边的合作互助机制,因此,两岸有必要加强沟通和协商,通过签署协议的方式将两岸非传统安全合作制度化。2008年以来,两会先后签署了《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和《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分别就应对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共同打击犯罪和防控传染病蔓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范,标志着两岸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制度化建设已经初见成效。当然,由于非传统安全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未来两岸两会应当继续就双方亟需合作的非传统安全议题展开双边对话和协商,可通过签署“两岸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协议”、“两岸防治自然灾害合作协议”、“两岸合作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协议”、“两岸核能安全合作协议”等等,为两岸进一步深化非传统安全合作提供较为完备的管理规范和制度保障体系。此外,两岸还可以根据形势的需要,在必要时设立专门的常设机构,如共同组成两岸非传统安全合作委员会,或由双方的对口部门单独就某个议题设立委员会、工作小组等,根据《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近期两岸将设立若干工作组加强医药卫生合作,工作组负责进行对口联系,开展资讯交换、沟通协调、工作会晤、技术交流等业务交流合作。这一模式未来可以扩展到两岸正在或将要进行合作的其他非传统安全领域。负责协商和处理两岸非传统安全合作的相关事宜。

(二)构建多层次的两岸非传统安全合作平台

两岸要不断推进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互助与合作,构建多层次的两岸合作平台是关键。所谓“多层次”,主要包括四个层次:一是搭建官方或“准官方”协商平台,目前主要以两会协商平台为主,两岸行政官员可以戴上两会的“白手套”,直接坐上谈判桌进行对话,共商两岸非传统安全合作大计。二是构建应对和防范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信息分享与交流平台,以便必要时及时联络,互通信息,为进一步开展非传统安全合作奠定基础。三是建立对口部门的事务性合作平台。如共同打击跨境犯罪、防范“三股势力”威胁需要两岸的司法部门和警政部门建立起合作平台;共同保护海洋环境、合作开发海洋资源则需要两岸海事部门以及环保部门、能源开发部门的密切协作与配合。四是设立学术研究与交流平台,两岸可通过定期举办研讨会(如每年举办两岸非传统安全合作论坛,或专门领域的研讨会等)、考察调研等形式,邀请两岸相关专家学者就相关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学术交流,为两岸不断深化非传统安全合作提供建言。

(三)逐步拓宽两岸非传统安全合作的领域

两岸推动非传统安全合作应当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统筹兼顾,合理安排,逐步推进。当前两岸应当选择某些政治敏感度不高、对台海和平稳定和民众安全福祉影响较大的非传统安全议题为突破口,优先开展合作。例如,进一步加强共同打击犯罪的司法互助,努力完善自然灾害预警与救援机制,加强核能安全合作等。待双方在上述领域的合作程度较为成熟,运作机制较为完善,累积了一定的合作经验,并且进一步强化了彼此的政治互信之后,两岸可以将非传统安全合作的领域拓展到政治敏感度较高、需要多个部门配合与协作(或军事力量参与)的议题。如合作开发海洋资源,共同打击海盗等等。此外,在现有框架下进行合作的同时,两岸还应当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拓宽非传统安全合作的领域,如合作开发新能源和绿色能源,共同保障资源安全;加强信息技术合作,共同维护信息安全等等。

(四)建立和完善两岸应对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机制

当前两岸正进入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多发期。由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具有非预期性、公共性、巨大的危险性、高度的不确定性等特征,一旦两岸处置不当,应对不力,在两岸关系特殊的背景下,极容易受到内外政治因素的干扰,使得单纯的突发事件演变成政治事件,酿成后果严重的公共危机。危机管理理论指出,现代的公共危机管理应是建立在危机预防、预警和预控基础上的主动管理,而不是毫无准备的被动应对。因此,两岸面临的当务之急就是树立危机管理理念,制订各种应急预案,加强应急处突力量建设,建立和完善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机制,包括预防与预警机制、紧急救援机制、善后处理机制、评价与反馈机制等等,进一步提高两岸共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水平。唯有如此,才能防患于未然,保证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就能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和危机管理机制,尽可能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以最大限度地保障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两岸交流的正常秩序。

(五)重视发挥NGO在两岸非传统安全合作中的作用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简言之,就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海峡两岸的NGO多集中于慈善事业、环境保护和关怀弱势群体等领域。台湾的NGO在“解严”以来特别是经历“九·二一”大地震的洗礼之后蓬勃发展。目前总计有2万多家,辐射面广,覆盖率高,运作成熟,管理机制完善,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志工队伍,在慈善、环保、救灾等领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相比而言,大陆的NGO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存在着诸多不足。但“五·一二”大地震为大陆NGO初次联合并形成可持续行动提供了重大的实践机遇,四川省“五·一二”民间救助服务中心的建立和突出表现,展示了中国NGO走向成熟与理性的可能。杨团:《四川512中心:大震震出的优秀NGO》,《南风窗》,2008年第26期。另一方面,由于在“五·一二”大地震的救灾中活跃着台湾慈济基金会、法鼓山基金会以及民间搜救队、医疗队和心理咨询队等NGO的身影,也为今后的两岸NGO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总体而言,由于两岸非传统合作的议题十分广泛,不可能单凭官方和行政部门大包大揽,双方应该充分调动民间NGO的积极性,参与到环保、救灾和应对突发事件等领域的合作中来。今后两岸当局应当重视发挥NGO的作用,为环境保护组织、流行病防治组织、慈善救济组织等NGO的发展创造环境,积极为NGO参与两岸非传统安全合作创造机会,鼓励两岸NGO为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作出更大的贡献。

五、两岸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制约因素

由于两岸关系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任何两岸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不利因素的制约,两岸非传统安全合作也不例外。毋庸置疑,两岸非传统安全合作的进程绝不可能一帆风顺,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诸多内外限制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两岸之间政治互信的不足

由于两岸分隔60多年,双方的政治互信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台湾当局和部分民众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冷战思维”和“反共思维”,对大陆的敌对心态和不信任感并未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不断深化和两岸交流合作的不断推进而完全消弭。因此对于两岸非传统合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必要的担心和顾虑。例如,2009年台湾发生“八八水灾”之后,大陆表示愿意派遣救援队和直升机进入岛内参与灾后救援工作,但台湾当局却宁可自掏腰包请来美国军机救灾,也始终不愿意接受大陆同胞的善意;岛内部分媒体和人士甚至担忧两岸开展防灾救灾合作可能让大陆掌握台湾的气象、地形、水文资料,会对台湾的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又如,今年2月,菲律宾警方将14名跨两岸电信诈骗集团的台籍嫌犯遣返到大陆,竟然引起岛内舆论哗然,台湾当局也以此举侵犯台湾的“司法主权”为由表示强烈抗议。可见,台湾方面的担忧主要集中在两岸开展非传统安全合作可能损害台湾的“国家安全”和主权上。显然,由于两岸政治互信不足,短期内台湾方面的这些担忧和顾虑仍然难以完全消除,这必将严重影响和制约两岸非传统安全合作的进程。

(二)“台独”势力的干扰和破坏

对于两岸非传统安全合作,尤其是对于两岸同胞生命财产安全大有裨益的两岸联手打击跨境犯罪和司法互助合作、两岸防灾救灾合作、两岸核能安全合作等,以民进党为代表的“台独”分裂势力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公然反对。但他们仍然会不择手段,对两岸非传统安全合作加以干扰和破坏,甚至不惜利用两岸非传统安全合作中的偶发事件借题发挥,误导民意,煽动两岸敌对情绪,指责台湾当局,恶意中伤大陆,以从中攫取政治利益。例如,对于菲律宾将台籍嫌犯遣返给大陆,民进党就趁机痛批马当局“主权流失”,矛头直指国民党两岸政策。又如,在2009年台湾遭遇严重的“八八水灾”之后,大陆方面积极捐款捐物,迅速驰援灾区,但绿营人士和媒体却无端指责大陆捐款是“统战样板”,还污蔑大陆赠台的活动板房“有毒”,甚至有民进党籍乡长以此为借口拒绝接受大陆的善意。虽然事后经检验证实这完全出自绿营的杜撰,但却伤及两岸之间良性互动的友好氛围和大陆民众的救灾热情。可见,民进党等岛内“台独”分裂势力的干扰和破坏仍然是两岸非传统安全合作不断深化和推进的关键障碍。

(三)国际社会的担忧和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