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福建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选编(2011)
7482700000039

第39章 学术论文(39)

(2)两岸非传统安全合作,有利于保护两岸民众的安全福祉,降低非传统安全因素对两岸关系的负面影响。长期以来,非传统安全事件的爆发,不仅严重危害两岸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损害两岸经贸、文化和人员交流;不仅容易引发两岸社会危机和政府互信,而且在岛内“台独”分裂势力和有心人士的挑拨下,容易引发两岸之间新的矛盾与冲突,甚至导致两岸关系出现紧张和两岸交流倒退的局面。张文生:《影响两岸关系的非传统安全因素分析》,《台湾研究》,2010年第2期。1994年3月发生的“千岛湖事件”以及2003年春夏之交“非典”疾病的蔓延即是典型的例子。千岛湖事件发生后,双方的交流一时之间有冷却的现象。2003年,陈水扁当局利用“非典”疫情,大肆鼓吹台湾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借机指责大陆打压台湾的“国际生存空间”,挑拨两岸人民的感情,甚至中断两岸交流,公开要求民众和公职人员不要前往大陆,致使两岸人员交流和经贸往来均直接受到“非典”疫情的影响而大幅减少。可以说,由于台湾问题的特殊性、敏感性和复杂性,任何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风吹草动都可能升高对传统安全的威胁,进而影响两岸之间的良性互动,冲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好局面。有鉴于此,两岸当局有必要加强非传统安全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两岸同胞的生命财产安全,降低非传统安全因素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冲击和损害,共同维持当前来之不易的两岸关系新局面。

(3)两岸非传统安全合作,有利于消弭两岸民众之间的误解和分歧,增进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和相互认同。在面对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之时,两岸各界积极为受灾受难的对岸同胞捐款捐物,并以实际行动参与救援和善后工作,体现了两岸同胞之间的人道主义关怀和血浓于水的亲情,有利于促进两岸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增进两岸同胞之间的民族感情。此外,两岸共同打击诈骗、抢劫、杀人、绑架、涉黑等恶性犯罪,通过司法互助遣返藏匿于对方管辖区域内的犯罪分子,能逐渐消除两岸民众对彼此的负面观感,化解彼此之间不必要的误解,并增进两岸同胞之间的信赖度以及逐步提升对彼此“公权力”部门的好感度。可见,两岸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推进非传统安全合作,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两岸同胞搭建起沟通交流和情感互动的桥梁,有利于进一步消除两岸民众之间的误解和歧见,拉近两岸民众的心理距离,增进两岸同胞的民族情感,提升“两岸一家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为祖国统一的早日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有利条件。

(4)两岸非传统安全合作,有利于巩固和强化两岸之间的政治互信,为将来两岸开展传统安全对话奠定基础。两岸关系的各个层面都是普遍联系的,传统安全议题和非传统安全议题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例如,两岸开展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以及为共同应对自然灾害而建立起来的灾害预警、应急救援机制等,都可能需要两岸军方或准军事力量的配合和参与。这就为突破当前两岸军事对峙局面,增进两岸军事或准军事部门的互动创造良机,为两岸推动军事互信机制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因此,在两岸解决传统安全议题之前,优先讨论和解决非传统安全议题,积极推进两岸非传统安全合作,有利于不断增进和巩固双方的政治互信、积累协商对话和互动合作的经验,这本身就是为将来两岸开展传统安全领域的对话与合作,为双方最终破解政治难题创造条件。

三、两岸非传统安全合作的主要内容

鉴于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有着重大的共同利益,双方进行合作的空间十分宽广,在新形势下,两岸应当在原有的基础上,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不断加强和深化双方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

(一)防范打击“三股势力”

“三股势力”是指境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宗教极端主义势力和恐怖主义势力。当前,“三股势力”频繁活动所带来的威胁是世界各国应对非传统安全的核心议题。而“三股势力”往往相互勾结,相互利用,给各国的和平稳定带来严峻挑战。在两岸关系中“三股势力”的威胁始终存在。近20多年来,“台独”势力在台湾当局的姑息纵容下不断发展壮大。2000年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上台执政,“台独”分裂势力一度成为影响两岸和平稳定的最大因素。2008年,国民党重新上台执政,两岸关系不断改善,“台独”势力遭受重大的政治挫折。但在新形势下,“三股势力”仍然贼心不死,仍会千万百计地干扰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一方面,不能排除“藏独”、“疆独”等民族分裂主义势力以及国际恐怖主义势力利用两岸交流的舞台制造事端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穷途末路的“台独”势力与“藏独”、“疆独”分子相互勾结的趋势不断加强,并已经开始制造事端冲击两岸关系(如邀请达赖访台、播放热比娅影片等事件),未来甚至不能排除极少数“台独”分子通过制造恐怖主义事件(如爆炸、暗杀、绑架、劫持人质等)来破坏台海和平稳定的可能。因此,两岸双方应该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出发,共同防范打击“三股势力”的活动。

(二)联手打击跨境犯罪

(三)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

海上非传统安全威胁是指除因海上领土、领海、海洋权益纠纷引发的国家间武装冲突、战争等传统威胁外的对国家海上安全和海上利益构成的现实和潜在的压力。张剑:《海上非传统威胁对海防安全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国防》,2007年第10期。21世纪是人类走向海洋的世纪,海峡两岸共同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主要包括猖獗的海盗活动、过度的海洋捕捞、海洋污染与环境保护、海洋能源争夺等。为了共同维护中国的领海主权、海洋权益和资源安全,未来海峡两岸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一是加强两岸海上救助合作。两岸应共同努力构建起两岸海上联合搜救常态和长效协作机制,为两岸海上航行安全提供坚强的保障。2010年9月16日,在厦金海域举行的,由两岸海事部门共同策划和参与的大规模海上联合搜救演练,就是一次加强两岸海上救难合作,建立海上应急救助与协调机制的成功尝试。《海上搜救中心主任:加强两岸海上救助合作,共建平安海峡》,中新社,2010年9月16日电。二是共同保护海洋环境。两岸可采取的措施包括:通过协商实行渔业捕捞配额制度,完善“休渔”管理制度,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签订保护海洋环境的协议,进行沿海地带的环境整治,开展治理海洋污染的研究与合作等等。三是合作开发海洋资源。两岸在不断加强对石油、天然气等传统海洋资源开发的同时,实际上,两岸相关企业在开发台湾海峡石油、天然气资源方面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早在20世纪90年代,大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海油”)和台湾中油公司已经开始就共同开发、合作勘探台湾海峡油气资源达成初步意向。2002年,两家公司在维京群岛合作成立公司,在台湾海峡合作勘探油田,投资均摊,成果均享;2005年在台湾海峡南部第一处盆地钻探了一口试采井,但未发现石油。2008年,两家公司签署了四项协议,扩大合作勘探,除将合作勘探台潮、南日岛盆地、非洲肯尼亚油源外,还将进一步开展海外开发,代练原油的合作。参见李保明、余航:《台湾能源供需特征与两岸能源合作分析》,《台湾研究》,2010年第2期。还应积极合作开发利用海洋新能源,如潮汐能、波浪能、海洋生物能等。海洋能源通常指海洋中所蕴藏的可再生的自然能源,主要为海洋风能、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海水盐差能和、海洋生物能等。这些能源资源丰富、清洁干净、可再生性强,与生态环境和谐,是最理想、最有前景的替代能源之一。四是严厉打击海盗活动。近年来,在索马里沿岸、亚丁湾海域和马六甲海峡等一些重要的国际海域,海盗活动日益猖獗,对各国的海上航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此,现阶段两岸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双方海事部门(大陆的海事局、边防海警部队以及台湾的“海巡署”)共同建立信息交换与沟通协商平台;由台湾的“海巡署”和大陆的边防海警部队(“准军事”部门)共同举行反海盗演练,必要时可采取联合行动打击海盗等;两岸海军分别派出舰艇编队为来往船舶(包括对方的船舶)护航,为两岸船舶的海上航行提供安全保障。2009年初开始,中国海军一共派出七批舰艇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不间断地执行护航任务,截至2010年12月22日,共完成护航277批次3097艘次,成功避免了80余艘次船舶遭海盗劫持。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海军护航编队从2009年1月12日第一次为台湾商船护航以来,至今已经为35艘次台湾商船护航。

(四)自然灾害的预警与救援

近年来,海峡两岸分别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等,给两岸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每当大陆或台湾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海峡对岸都会积极行动起来,通过捐款捐物、派遣救援队、参与灾后重建等多种方式,向灾区同胞伸出援助之手,充分展现了两岸民众之间的骨肉亲情、同胞之爱和人道关怀。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台湾各界迅速行动,通过多种渠道支援抗震救灾,台湾当局随即宣布捐款20亿元新台币支援四川灾后重建,企业、民间团体和个人的捐款也达到数十亿之多。在2009年台湾遭受“莫拉克台风”和“八八水灾”重创之后,大陆各界也以实际行动伸出援手,据不完全统计,大陆各界向台湾受灾同胞捐款总数达到1.76亿元人民币、捐赠各类救灾物资折合人民币2500万元,其中包括1000套灾区急需的用于安置灾民的活动板房。参见《大陆向台湾受灾同胞捐款已达1.76亿人民币》,中国新闻网,2009年8月19日,网址两岸相关部门和有识之士纷纷呼吁两岸应尽早建立完善配套的防灾减灾救灾互助机制。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多次表示,两岸双方可以共同协商建立灾难预警、急难救助和灾后重建等方面的互助机制。台湾学者谢明辉则建议两岸共同防灾救灾救难机制可朝以下方向进行讨论:两岸天然灾害技术专家之交流,扩大两岸灾害防治及救难之合作,建立两岸灾后重建机制等。谢明辉:《谢明辉:两岸共建防灾救灾救难机制》然而,目前两岸在灾害预防、救援和灾后重建方面的合作还仅停留在起步阶段,运作比较成熟的只有两项:即两岸专家就自然灾害的防治进行定期研讨和交流,闽台气象部门建立的“重要天气电话会商机制”。但在人命关天的“天灾”面前,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有鉴于此,两岸应当尽快协商,探讨建立两岸双方在灾害预警与防范、紧急救援与处置、灾后重建等方面的常态化的互助合作机制,为两岸交流、民众往来提供更安全的保障。

(五)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防范与应对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在两岸关系方面,影响较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有传染病疫情(如“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等)、食品安全事故(如“三鹿奶粉”事件)、旅游安全事故(如大陆游客被落石、起重机砸死砸伤)以及交通安全事故等。从后果来看,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将对两岸交流和人员往来造成一定的冲击,甚至直接影响到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一方面,随着两岸人员往来日益密切,经济文化交流合作逐渐频繁,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尤其是交通安全事故、旅游安全事故、食品安全事故、传染疾病的流行等进入多发期,给两岸防范和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岛内一些别有用心的政治势力尤其是绿营政客和“名嘴”为了牟取政治利益,往往不惜利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来干扰两岸交流,其后果轻则伤及两岸民众的互信以及同胞感情,重则直接冲击两岸的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合作的进程,进而影响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如2003年,民进党当局利用“非典”疫情鼓吹台湾加入世界卫生组织,挑拨两岸人民感情,中断两岸交流;2008年,部分绿营政客和“民嘴”利用“三鹿奶粉事件”攻击大陆卖“黑心食品”给台湾,煽动台湾民众“反中”、“仇中”情绪,挑起两岸恶意对立等等。因此,未来两岸双方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建立起有效防范和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运作机制,才能为保护两岸同胞的生命财产构筑“安全阀”,尽力避免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对两岸关系可能造成的冲击。

(六)核能安全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