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笑着读完心理学
7450700000030

第30章 洞察人性的美丑——心理学经典名言中的智慧(3)

很久之前,孔雀的羽毛是灰色的,很难看。所以,当孔雀趴在地上的时候,简直像一块石头,根本没有谁会注意到它。看着别的鸟儿都长着好看的羽毛,孔雀很羡慕,有一天,它想到一个好主意:它们有那么多漂亮的羽毛,我向它们都要一点儿,再插到自己身上,这样不就变漂亮了吗?

于是,孔雀恳求那些鸟儿,都把羽毛给它一些。别的鸟儿们也确实觉得孔雀很难看,心生怜悯,送给它了一些羽毛。孔雀把羽毛都插到身上,竟真的成了只美丽的大鸟。孔雀在水边照啊照,高兴极了,再一对比别的鸟儿,觉得自己是最美的,于是,它就开始变得骄傲起来,抬起头,开着屏,趾高气扬。别的鸟儿都开始讨厌它,并报告了百鸟之神——凤凰,凤凰决定惩罚它:每次孔雀开屏时,都会露出屁股,让它在炫耀的同时暴露出最丑陋的一面。

骄傲的孔雀一开屏,就暴露出了最丑陋的一面,这对它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很扎眼的大错误。因此,虽然说张扬个性,翘尾巴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过分招摇却并不是一件好事。在为人处事方面,学会适当地夹着尾巴,才不会让自己出丑。

做人不能总是那么张狂,那么毫无顾忌,该掩饰自己锋芒的时候,还是要学会掩饰的,跷着尾巴,难免会成为众矢之的,而学会夹着尾巴做人,才能在留给别人较大空间的同时,也使自己能够更好地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夹着尾巴做人”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职场生存法则。夹着尾巴,不过分彰显自己,是有团队精神的表现。职场上,竞争是在所难免的,但不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要有团队精神。上述例子中的孔雀寻求了众多鸟儿的帮助才变得漂亮起来,可说是有“团队精神”,但最后还是被大家嫌弃,甚至遭到报复。因为它太自私了,不懂得推功揽过,它之所以变美,是别人牺牲了自己一部分漂亮羽毛的结果,孔雀应该适时地表示一下:荣誉是大家的!这样,大家才更容易接受。越是居功自傲,越会受人轻视。

学会夹着尾巴做人,除了在大事上注意分寸之外,很多小事也是不能忽视的。

在职场上,有些细节还是要注意的。例如,在与人交谈时,不管谈兴多浓,说得有多投机,都不要炫富或是哭穷,富了招人妒忌,穷了招人嫌弃,而且显得你很虚伪。还有,不管你有多优秀,你的潜能有多大,都不要流露出对他人的不屑。如果让人感觉到你的不逊,那么,即使你有非常强的业务素质,也不会被看重。就像那些鸟儿,因为讨厌骄傲的孔雀,所以想办法报复孔雀,在今后的日子里,即使孔雀开屏,露出金碧辉煌的尾巴,它们也会选择性“失明”,只看到孔雀露出来的最丑的屁股,并加以嘲笑。

学会夹着尾巴做人,还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职场中,晋级、加薪、工作调动、人事任免等,这些都会牵动人们本已紧张的神经。适时的控制情绪,会给人沉稳、可靠的印象,而情绪冲动的人则会令人感觉神经质,不成熟。一旦给人留下好冲动、不成熟的印象,不仅影响同事与你的关系,还会阻碍上司对你的提拔和重用。

要达到你的目的,就需忍耐一时的不便。表面上的柔顺永远比一场冲突更能达到你的目的。

——【中】罗兰

在生活中,我们不仅仅要学会反击,更要学会忍让,因为很多时候忍让比反击更能征服对方。培根曾经说过:无论是谁,假如丧失忍耐,也就将丧失灵魂。人千万不可像蜜蜂那样,“把整个生命拼在对敌手的一螫中”。反击,等到的结果可能会是两败俱伤,而忍让才能争取到更好的崛起机会。

一天,乌龟和刺猬在河边玩耍,被一只老狼看见了。那老狼馋得直流口水,心想:这两个小东西,真是不错的餐前小点心。老狼悄悄爬到它们身后,然后猛扑上去,乌龟吓得把头、脚和尾都缩进了壳里;刺猬吓得把身体缩成一团。

老狼先向乌龟扑去,它抱起乌龟狠狠地咬了一口。“哎呀!好硬啊!”。老狼的牙齿被崩掉了一颗。它捂着嘴,痛得直蹦。老狼一转身,又向刺猬扑去,刚抓起刺猬,它的爪子就被刺猬刺伤了。老狼痛极了,瘸着腿走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要生存就必须具备求生的本领,既要觅食,又要自卫。在自我保护方面,有两种动物——乌龟和刺猬的习性最有代表性。乌龟遭遇外力干扰,受到威胁时,会把头脚缩进壳里。它不会反击,只求自保。而刺猬呢,一受到外力干扰,就会竖起全身的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同是自卫行为,乌龟和刺猬所采取的方式是如此不同,乌龟不会伤人,但刺猬会伤人。

在社会生活中,竞争激烈、残酷,人的世界比动物界要复杂得多,人们自然难免遇到外来的侵害,这就需要进行自我保卫。自卫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导致不同的人际效应。

需要强调的是,人际纷争不是谁吃谁那么简单,多一点忍让和迟钝,也许就风平浪静了,就像乌龟,缓慢、迟钝,自卫而不伤人。乌龟的这种行为和性格特征,在心理学中有个相对应的名词——钝感,它与“敏感”意思相对,词性相同。而日本着名作家渡边淳一的以“钝感力”为书名的杂文集告诫我们,“钝感”相对敏感而言,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过于敏感往往就容易受到伤害,而钝感虽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却能让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烦恼,不会气馁,钝感力恰似一种不让自己受伤的力量。在各个领域中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内心深处一定隐藏着一种绝妙的钝感力。他还表示自己早在二、三十岁时就感到钝感力的重要,“这个世界不过是一场生存游戏,所以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而要保持或者加强自己的生存能力,钝感力又是必不可少的。与其有锐利的敏感度,不如对于大多数事物不要气馁,这股迟钝的顽强意志,就是得以生存在现代的力量,也是一种智慧。”

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世时学会忍耐,学会等待时机。在为自己争得面子的同时,也给别人面子,不要总像刺猬那样把刺扎向别人。针尖对麦芒,只会使仇恨深化;撞个鱼死网破,对谁都没好处;两个人都做刺猬,便无法拥抱、亲近。而像乌龟把头脚缩进壳里,用硬壳的保护化解对方的挑衅,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直到对方倦了、腻了,无功而返,甚至“化敌为友”。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乌龟式人际性格的人,较受欢迎,即使起初对他有敌意的人,也很有可能最终成为朋友。而拥有刺猬式人际性格的人,就算击退了有敌意、恶意的人,也可能在厮杀中遍体鳞伤,成为一个他人“敬而远之”的孤独者。

一切的和谐与平衡,健康与健美,成功与幸福,都是由乐观与希望的向上心理产生与造成的。

——【美】华盛顿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太多的“拿得起,放不下”,时而欢喜,时而伤悲,使得爱恨情仇,喜怒哀乐,成了人生纠葛不散的梦魇。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中有这么一段话: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她想的也有个道理,她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清冷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故此人以为喜之时,她反以为悲。那宝玉的情性只愿常聚,生怕一时散了添悲,那花只愿常开,生怕一时谢了没趣;只到筵散花谢,虽有万种悲伤,也就无可如何了。

其实,贾宝玉的“喜聚不喜散”和林黛玉的“喜散不喜聚”是一回事,他们都留恋聚时的欢喜,伤感于散后的冷清。只是为了避免散后的冷清,林黛玉才觉得“不如倒是不聚的好”。

虽然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小说中的人物,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聚时欢喜散时伤感的情绪,也是相当普遍的。心理学家发现:人的情感像大海的波涛一样变化,起伏、涨落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在社会生活中,人的感情在受外界刺激的影响下,因其强度的多样性和情感的正反性而呈现出多梯度性和两极性的特点。

在情绪心理学中,这种由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动而引发的像钟那样向两极摆动的心理现象,被称为“心理摆效应”。而且感情的等级越高,呈现的“心理斜坡”就越大,因此也就很容易转化为相反的情绪状态。例如,此刻你感到兴奋无比,那相反的心理状态就会在另一时刻出现,正所谓“乐极生悲”,喜到极致就会倍感伤悲。再者,情绪偏往“正”向摆动强烈时,心理摆朝着“负”向的挥动力往往也很大。这种心理状态巨大的变换,多发生在那些环境和角色反差较大的人身上,因此生活中,敏感的人总是悲喜无常,情绪波动很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难免会大悲大喜,但是长期的剧烈的“心理摆效应”会对身心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缓解甚至消除其负面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心灵的淡然,才不会出现这样强烈的心理反差。

在导致“心理摆效应”的因素中,思想存在偏差,自我认知不足是关键。生活,就像一首歌的歌词所写的:“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呀。生活像七彩缎,那也是一幅难描的画。生活是一片霞,却又常把那寒风苦雨洒呀。生活是一首歌,吟唱着人生悲喜交加的苦乐年华。”

我们要学会体验不同生活状态的乐趣。既能在激荡人心的活动中体验激情,热烈奔放,又能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平实,悠然自得。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活场景中发生较大转换时,避免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失落感和消极的情绪。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理智对情绪的调控作用。在快乐兴奋的生活时空中,应该保持适度的冷静和清醒。例如,在相聚时,“人以为喜之时,她反以为悲”,莫非林黛玉连悲喜都不分了?其实,林黛玉知道有聚必有散,为了避免散后的冷清、伤感,她故意在聚时保持冷静和清醒。林黛玉是多愁善感,但在这一点上,她倒是用理智对情绪进行了调控。在情绪处于低谷时,要尽量避免不停地回顾自己情绪高潮时的“激动画面”,更不可作对比,把注意力转入到一些能平和心境或提振精神的事情和活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