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笑着读完心理学
7450700000028

第28章 洞察人性的美丑——心理学经典名言中的智慧(1)

生活中充满着财富,需要我们自己用心去提炼;生活中充满着智慧,需要我们用心去体悟;生活中充满着幸福,需要我们用心去把握。一句话都可以触动我们的灵魂,给我们心灵的感动。

人生本来就像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的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

——【奥】弗洛伊德

人的一生是极为短暂的,而且一旦过去就没有重来的可能,所以珍惜时光,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是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去做的事情。否则将会给人留下终身的遗憾。

内蒙古草原有个叫阿巴克的少年。有一天,他和父亲在草原上迷了路,阿巴克又累又饿又怕,到最后一点儿也走不动了。这时候,阿巴克的父亲从衣兜里逃出来5枚硬币,把其中的一枚硬币埋在了草丛里,把其余的四枚放在阿巴克的手上,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有5枚金币,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占一枚,你现在才用了一枚,就是埋在草地里的那一枚,你不能把5枚全都仍在草原里,你要一点点地用,每一次都要用出不同的作用,这样才不枉人活一世。今天我们一定要走出草原,将来你也一定要走出草原。世界很大,人活着,就要多走些地方,看看不同地方的景色,不要让你的金币还没有用就扔掉。”在父亲的鼓励下,在天黑之前阿巴克终于走出了草原。长大以后,阿巴克离开了家乡,成了一名优秀的船长。

人生犹如金币,宝贵而又有限,我们不使用它,光阴很快就会过去,使用它,光阴是同样的过去,所以我们为什么不认真对待这5枚金币,好好使用它呢?正如阿巴克的父亲所说,要一点点的使用这5枚金币,让它们体现出不同的作用来,这就是要人们珍惜人生。

美国哲学家保罗曾经说过,人生犹如一本书,愚蠢的人草草翻过,聪明的人细细品读。人生赐予我们的是有且只有一次的阅读机会,所以需要重视,需要认真对待,需要认认真真读懂每一页,而不是草草翻过,否则什么味道也读不出来。

但是,生活中很多人却不明白这个道理,或者没有把自己的人生当回事,觉得自己还很年轻,有大把的时间和机会去挥霍,甚至在侥幸心理和懒惰心理的驱使下,以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游戏人生。

现代的很多年轻人被问起有什么理想和打算的时候,往往都是很迷茫地回答“不知道”,或者以“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借口来安慰自己,或者总是沉溺于过去,不肯面对现实,又或者对未来长吁短叹,抱怨绝望,而不采取任何积极的补救行动。甚至还有一批“啃老族”,老大不小却不去努力,完全靠父母养着,而自己却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不能靠自己的双脚走路。这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等到自己不再年轻的时候,才开始懊悔,而此时却已经来不及了。

很多人,年轻的时候听不进老人的忠告,面对人生这盘棋,不懂得去认真地下,结果输得一塌胡涂。原本身边有许多的快乐和幸福,却因为视而不见,不懂得珍惜而最终错过。

歌德曾说:“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主宰自己,就永远是个奴隶。”想要拥有自己独特的人生,就应该认真的思考人生,认真对待人生。首先明确自我的身份,相信自己,并且专心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此过程中还要学会享受人生,把握现有的快乐。不要让功名和声望的枷锁套在自己的心灵上,不要为无谓的琐事而羁畔,始终要保持自己正直的品质,善良的灵魂。人生最宝贵的不是“得不到”,也不是“已失去”,而是现在就能把握的幸福。

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况,人生本来就充满缺憾,完美人生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人生虽不完美,却是可以令人感到满意和快乐的。

——【美】马斯洛

生活中,很多人会有这样的心理,那就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吃着碗里的,还会想着锅里的”,解决了温饱问题,就想进一步改善生活条件,有了楼房,就想买汽车,有了汽车又想换别墅,好像人们永远都不能获得满足。总是在不断地追求新的欲望。

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汉初年,隗嚣占据了陇地,公孙述占据蜀地,两人各得一方,都自立为王,相互勾结起来,与朝廷对抗。建武八年,光武帝刘秀与大将岑彭率军攻破天水,之后岑彭和偏将吴汉又把隗嚣包围在西城。公孙述率兵来解救隗嚣,在上邦驻扎,光武又派盖延、耿弁包围他们,自己率兵东归。回到京师以后,刘秀便给岑彭写了一封信说:“两城若下,便可带兵向南击破蜀虏。人若不知足,即平陇,复望蜀。”意思是平定陇后不要立即回来,紧接南下平定蜀。后来“既平陇,复望蜀”就演变为成语“得陇望蜀”,意思也就演变成了人心不足,贪得无厌了。

得陇望蜀的故事很形象地向人们说明了人的欲望是不断递增的。人们常说:“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荀子也曾对对人的欲望进行过描述:“贵为天子,欲不可尽。”贵为天子了,天下都是他的,但是他还会觉得自己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还想拥有更多,更何况是我们这些常人呢?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这种现象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学说——需求的层次论。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

这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而且,这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少。一个饥饿的人最想得到食物,此时什么都不想,食物是唯一的追求,但是他得到食物,解决温饱后,他就会有更高的要求,随着愿望不断地满足,他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了短暂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况,一个欲望满足后,往往又会迅速地被另一个欲望占领。人几乎整个一生都总是在希望着什么,这是贯穿人整个一生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也容易让人陷进贪欲的漩涡,因为得不到满足而痛苦不已。因此,人们不应该过分地追求金钱、权力和地位这些低级的需求,学会接受,享受精神上的愉悦,才能脱离盲目的奔忙,而感受到更多的快乐。

过去的事已经一去不复返,聪明的人是考虑现在和未来,根本无暇去想过去的事。

——【英】培根

后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体验到的一种心理情绪。它总是伴随在某一事件或者是某种情绪之后出现,人们有时因为一点点小事而后悔,有时因为严重的事情而懊悔,无论是那一种悔意,都是现实状态与心理预想出现了差距的结果,也是人们自责自怨的一种表现形式。

后悔是一种负性情绪,在发展过程中常陷入痛苦-想摆脱-强化痛苦-更痛苦的恶性循环中,研究表明,后悔带来的痛苦较其错误本身引起的损失更大。所以,当失败到来时,我们做的不应该是后悔,而应该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新浪之父”王志东,2001年6月,被公司董事会集体解职,从事业的巅峰滑入了谷底。他于1998年12月完成了与美国华渊资讯的网公司的合并,创建新浪网公司,名噪一时;然而3年后,他不得不从新浪网首席执行官兼总裁的职位上退下来。在短暂的谢幕之后,有些人会久久的沉浸在自怜与悔恨中,而另一部分人,却会积蓄重新站起来的力量。“如果说第一次我们失败了,那是我们有什么事情做错了,而不是我们这些人是错误的。”一位曾经失败过的创业者美国人梅勒妮的这句话道出了许多回归者的心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似乎是不经意间,人们又看到昔日的英雄重又站在了聚光灯下,他们的目光中除了以往的自信之外更添了几分沧桑与成熟。

在新浪的不愉快的经历,显然没有熄灭王志东的创业雄心,他一直都在坚持着自己的“船长理论”,即“当别人都认为没有希望时,而他还充满信心,那么他就是船长。”超越自己的过去,从哪里摔倒再从哪里站起来,“人们没有必要强求一个具体的结果,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扎扎实实地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留心身边的每一个陷阱,同时也把握瞬间流逝的每一个机遇。”2004年2月18日,对离开新浪两年的王志东来说是个不容忽略的日子,这一天,他的点击科技成功融资1300万美元,同时原方正科技副总裁等多名高级管理人员加盟点击科技。人财两备,王志东东山再起之日在他的坚持下,重新到来。

“为了发现王子,你必须与无数只青蛙接吻。”“接吻青蛙”虽然是意味着失败,但是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开始。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难以走出失败的阴影。

有人说,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过去的事已经一去不复返,聪明的人是考虑现在和未来,根本无暇去想过去的事。

时间是个向量,它有个无法改变的特性就是只能向前,不能倒退,而我们这些活在时间里的人也只能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已经过去的昨天是永远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现在的行动还是可能对明天产生影响。因此,聪明的人都不会让过往的昨天缠住自己的脚步,而是不断地提醒自己,认清今天,明天还有机会。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认知方式决定情绪感受。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角度的认知导致不同的情绪。如果事情发生之后我们依然沉溺于后悔事件的某个片段不能自拔,这样就很容易被后悔的情绪伤害;如果我们转变一下认知角度,就能够找到时间的另外的积极地片段,就会从后悔中解脱出来,甚至会发现事件的积极意义。

人格像一棵树,而名声就像树影,我们往往以为树影就像树的样子,其实唯有树身才是真实的。

——【美】林肯

墨西哥影片《美丽的秘密》的主人公霍尔盖是一个12岁的叛逆少年,有一天他无意间闯进一座老房子,后来他在一位老太太的责骂声中逃了出来。可是好奇心让他第二次第三次的走进了那座老房子,在与房子的主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了解到很多从课堂和家庭无法得知的深刻道理,而这位房子的主人,看起来老态龙钟的老太太,其实是墨西哥隐居起来的着名艺术家艾斯波兰萨,她为了逃避声望的劳累,保持独立的人格,才与世隔绝,隐居到这座大房子里来。

艾斯波兰萨告诉霍尔盖,人都是为了名声而奔波,不少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人们都拜倒在名声的面前,名声会让人不顾一切,大众和出版商看中的也只是你的声望,而不是你本人,他们只为声望喝彩,他们追捧你,只是为了你的知名度,他们并不关心你是谁。他们盲目的爱慕你,崇拜你。可是一旦你陷入困境境,比如生病或者需要有人来陪伴时,就没有人出现在你面前了,没有人会想起你,来看你,关心你。人们看重的只是你的社会角色,他们不会把你当成真正的人来看待,所以你永远不能犯错误,因为他们不会原谅你的错误。声望与人格很难达到和谐一致。

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人都在追求名声,希望有好的名声,能给自己带来一些便利和好处,但是结果却总是为名声所累,被名所要挟,变得不自由,变得不快乐,变得委委屈屈,甚至失去自我。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名声代表的是人们的一种荣誉心理,是体现自我价值的一种形式,同时,它还能够使人们的虚荣心得到满足。但是,对于“名”这种东西,需要有比较理智和客观的认识,重视自己的名誉,但是却不能迷恋太多的虚名。

否则就会使人们为名而斗,甚至改变本真,违背道德,成为名声的“奴隶”。生活中,为了名利而尔虞我诈、相互争斗,甚至反目成仇的例子随处可见。

其实,名声终究是一种虚幻的东西,它并不能代表人们本身的特质,甚至很多时候是游离于个体之外的。林肯曾说:“人格像一棵树,而名声就像树影,我们往往以为树影就像树的样子,其实唯有树身才是真实的。”树影不是树本身,那么人的名声也不能完全代表这个人本身,它只是这个人投下的影子,有可依据的地方,也有被夸大和失真的地方。所以就有“名副其实”的情况,也有“名失其实”的情况。

名声好比是戏剧中的脸谱,是经过修饰的,被模式化了的面具,不能完全代表面具背后真实的个体。而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名声固然重要,但是不能为名而失去本真。

人应该保持自我独特的人格,做真正的自己,李大钊曾说:“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立在真实之上,求得人生的光明,不可陷入勉强、虚伪的境界,把真正的人生都毁灭了。”不要迷失自我,在名声面前应该保持独立的人格,如果失去了自我,迷失在被膨胀的声望的迷雾包裹中,人的一切抗争的结果注定都是要失败的。

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做人不能做亏心事,要诚实正直,这是一种值得追求的高尚品格,是人格的体现,但是为了给自己盖上几个虚名,而不惜违背道德,成为名的奴隶,则是糊涂的行为。

凡事只要看得淡些,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了;只要不因愤怒而夸大事态,就没有什么事情值得生气的了。

——【俄】屠格涅夫

生活中,很多时候,人们会很生气、很愤怒、很暴躁,希望通过自己的怒发冲冠和歇斯底里来使别人屈服,但是却往往难以取得预想的效果。情绪不能随便发泄,学会控制,才能更冷静地处理事情。同样,为人处世,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要想制服别人,就先要克制自己。

在60年代早期的美国,有一位很有才华、曾经做过大学校长的人,出马竞选美国中西部某州的议会议员。此人资历很高,又精明能干、博学多识,看起来很有希望赢得选举的胜利。

但是,在选举的中期,有一个很小的谣言散布开来:三四年前,在该州首府举行的一次教育大会中,他跟一位年轻女教师“有那么一点暧昧的行为”。这实在是一个弥天大谎,这位候选人对此感到非常愤怒,并尽力想要为自己辩解。由于按捺不住对这一恶毒谣言的怒火,在以后的每一次集会中,他都要站起来极力澄清事实,证明自己的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