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跟专家学心理减压
7449900000024

第24章 融通各方关系,做社交达人(4)

看到这个数字,经理不仅为之一愣。随后便问他是怎么计算出这个数字来的。

第三个人很有条理地分析说:“4999支牙刷,每支2.8元,就需要13997.2元,来回坐汽车的路费是60元,晚上租房的费用是50元,吃饭大概需要花60元,从生产厂家到汽车站以及下车之后把牙刷弄到咱们公司仓库,两次都需要请搬运工,这需要花费48元。因此,最后的费用为14215.2元。”

总经理在听了他的解释之后,很自然地就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满意地对他们三个人说:“好吧,今天的面试就到此为止,你们三个等通知吧!”

专家解析

读完这个故事,相信你也知道最终谁会得到总经理的通知。试想:如果让你担任采购部的经理,在购买物品所需要的金钱方面,你都是糊里糊涂的,哪个公司还敢用你。不可否认,很多事情我们不能做得完美,但是如果你做好每一个细节,则就可能会促进事情的尽善尽美。而且,很多时候,透过一件小事,足以看出一个人的态度和能力。上面的故事就很清楚地体现了这一点。

所以说,不管是做事还是做人,我们都应该注重细节,从每一件小事开始。一个人,如果不关注细节,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因此,要想比别人优秀,要想比别人获得更大的成功,就需要克服你在生活中麻痹大意的心理,从每一个细节上下功夫。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我们不难理解细节决定成败这一深刻哲理。生活中,想要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是却很少有人愿意把事做细。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正如我们并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却缺少不折不扣的实行一样。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是因为你没有把细节看到眼里。

有很多时候,不是说成功者的能力有多么超凡脱俗,有多么高不可攀,相反,很普通的人们都有可能有成功的一天,只是有的人注意的细节多了,学到的东西多,做同样普通的事情却更加用心,这时候,成功者就在你的身边产生了。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细节决定成败。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能够做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事业,而是说在普通的日子里你处处留心,时时动脑。

心理指导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之所以能获得很大的成功,是与他做事情注重细节有很大关系的。人生中大事不常有,小事总不断,如果能够重视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相信成功就在不远处敲门。

1.处处留心皆学问

处处留心皆学问,如果你是一个细心而且又善于动脑筋的人,相信你面对问题的时候,一定会从细节上寻找突破,让人生与众不同。长期的对生活细节的留心就有助于你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这就是为自己获得成功所积累的最宝贵的资本。

2.从小的具体行动做起

遇到小事,千万不要疏忽,一定要把它做好。反复如此,你会变得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一件小事,这样就不至于忽略人生中的细节。这样你的人生,你的生活也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3.不可麻痹大意

越是小事,越容易出现问题,因为人们总是对小事抱有不屑一顾的态度。而问题可能就会出现在这里。所以,对于小事更要提高警惕,不可麻痹大意。

叔本华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交的起因在于人们生活的单调和空虚。社交的需要驱使他们聚到一起,但各自具有的许多令人厌憎的品行又驱使他们分开。终于他们找到了能彼此容忍的适当距离,那就是礼貌。”

心灵故事

法国总统戴高乐在人际交往中就很注意与其他人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在他任总统10多年的岁月里,他的秘书处、办公厅和私人参谋部等顾问和智能机构的工作人员,没有一个人的工作年限能够超过2年以上。每次面对新上任的办公厅主任,他总是这样跟他们说:“我使用你两年,正如人们不能以参谋部的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你也不能以办公厅主任作为自己的职业。”

他对外解释说之所以这样规定有两个原因,一是认为调动工作是正常的事情,固定下来反倒有些不正常;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不想让这些人变成他“离不开的人”。只有把他们调到其他的工作岗位,才能与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还能够让这些工作岗位具有朝气和活力;再者也可以防止这些人营私舞弊。也正是他的这一交往原则,深刻地影响了他和顾问、智囊和参谋们的关系。

专家解析

事实证明,戴高乐总统的这一做法是明智的。因为没有距离感会让自己过分依赖他们,同时扩大他们的权利范围,可能会导致这些人假借领导的名义,谋一己之私。这样的结果是十分可怕的。但如果能够与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不但能够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还能够与他们建立密切的交往关系。因此,我们不能不佩服戴高乐总统的这一交往原则。

“凌晨四点起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川端康成这样写道,而海棠本来便是日夜开放的,为何凌晨四点起来可以产生到别样的美感呢?那便是因为白天里海棠花彻底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埋着头,或学习,或工作,那近在咫尺的美却悄然溜远。而当我们退一步,保留与海棠花的距离,便会如川端康成一般领略到不一样的美丽。

距离为何产生美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因为距离可以使人们宏观地把握事物,它能够带给我们未知的神秘,能够引发人们的美好幻想。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的确,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应该给彼此留有一定的余地——相应的心理距离,否则,再好的关系也会就此破裂。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事情,两个十分要好的朋友,整天亲密无间,日子久了,彼此的缺点都暴露出来了,在自觉不自觉间两个人的关系变得渐渐淡漠起来。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十分必要的。

再亲密的两个人,也要保持各自的私密空间。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一个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时间,偶尔的与他人保持距离,你们之间的感情不但不会变淡反而有可能更加香醇。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心理特点,不要一天到晚的盯着你的伴侣,给彼此一个自由呼吸的空间,你们的爱将会更加长远。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做过实验来判断人们习惯的距离,实验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任何一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划分了一定的“领域”。一旦这个领域遭到了别人的侵犯,相互交往就会感到不舒服,安全感也会随之消失。

刺猬法则就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两只非常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想抱在一起相互取暖,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姿势都睡不舒服。因为它们各自身上都长着刺,挨到一块,反而睡不安宁。无奈,它们只有离开一段距离,但是距离远了又觉得远。如此反复几次,终于找到了一段合适的距离——即能相互取暖又不至于扎到对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应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否则对两者之间的交往有害无利。

心理指导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认为,相互之间的自我空间范围是由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其所处的情景决定的。我们知道,与人保持距离很重要,但保持怎样的一种距离也很重要。因为这段距离远不得也近不得,要恰到好处。

1.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并非固定不变,它具有极大的伸缩性,会因为双方的关系、地位、所处的文化背景等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阿拉伯人把“自我”仅仅局限于心灵,与人交往时,他们总嫌对方过于冷淡;而北美人总是接受不了对方的过度亲热,因为他们认为“自我”的空间包括皮肤、衣服及体外的十几厘米的空间。

2.注意礼貌上的分寸

人际交往中所谓的距离不仅指空间上的距离,还包括与人交往应该注意的分寸、礼貌和尊重。即使是熟悉的好朋友之间,必要的分寸感也是不能丢的。有些人一但和别人混熟,就会丢掉了分寸感,说话做事不分场合和时间,最终物极必反,破坏了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好印象,导致交往向反面发展。

3.伴侣间的微妙距离

最亲近的人之间也要保持应有的神秘与新鲜。这样的生活才会避免单调合乏味,适当的给爱放假,爱会更加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