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跟专家学心理减压
7449900000014

第14章 化解学海压力,做快乐学生(1)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对孩子最殷切的期望。而孩子的学习问题不仅家长和老师重视,对孩子也很重要,学生为学习而产生的烦恼和压力,也是需要得到理解和帮助的。

学习是最需要踏实地、安心地去做的事情。如果不能静下心来,那么,就会对学习产生厌恶和敷衍的态度,这也是困扰学生的一个很大的问题,给其心理上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需要及时调整。

心灵故事

我是一名高中生,现在已经上高二了,还有一年半就要参加高考。由于从小就养成了不爱学习的习惯,一直到现在,我一进教室就心烦,一拿起书本就犯困。回到宿舍也无所事事,偶尔出去上网也感到没有意思。我读的是理科,可是我并不喜欢数理化,一直比较喜欢文学。总之现在就是空虚、无聊、浮躁。这样的状态,让我感到自己很对不起父母,因为他们挣钱让我上学很不容易;同时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否考上大学。想到这些就有些歉疚和不塌实,真的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才好?

专家解析

许多青少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内心缺少宁静,遇事就烦,又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做什么,不懂得循序渐进,而一味地追求急功近利。这就是所谓的浮躁。具体而言,浮躁是指轻浮,做事没有恒心,见异思迁,不安分守己,总想投机取巧,整天无所事事,脾气大,这是一种病态心理。现代社会,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的各个侧面,浮躁的心态无时不在,投射到他们身上就是:做事情三心二意,浅尝辄止,既要鱼又要熊掌;或者这山望着那山高,静不下心来,耐不得寂寞,贪图安逸,逃避劳神,敷衍塞责,惰性膨胀,不肯为一件事倾尽全力。

浮躁是青少年学生所面临的普遍状态。产生浮躁心理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幸福感,缺少快乐,太过于计较得失。其实浮躁就是失衡的心态在作祟。当压力太大、急于成功、太闲太忙、缺乏信仰、过分追求完美等问题出现而不能得到满意的解决时便会滋生浮躁心理。

例如,现在不少年轻学子已很难平静地听完老师和家长的话,难以看完一本名着或欣赏完一首名曲;坚持不了听完最后一堂课;对基础理论课的学习不感兴趣。

这些学生忘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希望立杆就能见到影,甚至渴望科学家们能发明“知识注射液”,在数秒钟内使自己成为天才,这都源于年轻人急于求成、渴望结果的超常迫切心态。当期望变成失望之时,便牢骚满腹,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弃。

心理指南

浮躁是一种情绪性、冲动性、盲动性相交织在一起的病态心理,浮躁使人失去对自己的准确定位,使人盲目行动、随波逐流。因此,作为青少年,一定要克服浮躁的心理。

1.在比较的时候要知己知彼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人获得自我认识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比较也要讲究方法,即“知己知彼”,知己又知彼才能知道是否具有可比性。例如,相比的两人能力、知识、技能、投入是否一样,否则就无法去比。

2.要有务实精神

务实就是“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精神,是开拓的基础。如果学习中没有务实精神,开拓只能是花拳绣腿,这个道理是青少年学生都应该明白。

3.遇事要善于思考

考虑问题应从现实出发,不要跟着感觉走,要把问题看得高远些,切实做一个实在的人。克服浮躁,脚踏实地,有容乃大,戒骄戒躁。“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果我们能安下心来认真做一件事情,就没有做不好的。

学生之间相互比较,相互促进是有利于彼此共同发展的,但是这种比较往往会引起学生之间强烈的妒嫉,一旦存在这样的心理,就很容易走进误区,因为内心的不平衡而倍感痛苦。

心灵故事

我是一名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平时待人热情大方,学习成绩也还可以,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有了很严重的不平衡心理。只要其他同学在某方面比我强,我就不高兴;只要老师在班里表扬其他同学,我的心里就发酸。看到家境好的同学,日子过得非常奢华,我心里就极度不平衡,我抱怨自己没有生在一个条件优越的家庭;看到其他同学被评为“三好学生”,我也会心生嫉妒,在夜里辗转反侧,埋怨老天的不公平。日子久了,我发现我根本不能正常听课学习,因为我把精力全部用在别人的一举一动上。我很苦恼,到底该怎么办呢?

专家解析

嫉妒是由于他人的优越而使自己心理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它通常被称为“红眼病”,对别人的优势心怀不满,进而生出一种不快、怨恨、恼怒,自惭、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情感。

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和发育之中,这种嫉妒之心也就会更多。当看到别的同学比自己学习好时,心里就酸酸的不是滋味,于是就产生一种愤怒与怨恨、憎恶与羡慕、屈辱与虚荣、猜疑与失望以及伤心与悲痛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嫉妒。爱嫉妒的人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担心别人得到自己得不到的荣誉和地位,在他看来,自己办不到的事别人也休想办到,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决不能得到。

嫉妒心强影响学习。因为嫉妒心强,直接影响人的情绪,而不良的情绪会大大降低学习的效率。另外,嫉妒心强可能使我们结交不到知心朋友。嫉妒心强的人往往事事好胜,常想方设法阻止他人发展。这可能使同学、朋友想躲开你,不愿与你交往。从而给自己造成一个不良的人际关系氛围。

心理指南

青少年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万不可在嫉妒中迷失了自己。只有摆脱嫉妒的伤害,才能够找到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同学们要正确看待嫉妒心理,并积极地对其进行矫正。

1.要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他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不可能样样都好,事事精通,时时都高人一头。要接受自己,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优点,也要正确地理解、评价和欣赏他人。由于嫉妒而使自己长期处于烦恼与不安中时,要冷静地分析嫉妒产生的不良后果,同时客观地评价自己,从中找出差距,做个有自知之明的人。

2.在学习的充实中寻找新的自我价值

当别人处于高出自己的优越地位时,聪明的就应该扬长避短,发掘和开拓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崭新领域,才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样可以弥补先前未能满足的欲望,从而减弱以至消除嫉妒心理。

3.化嫉妒为动力

不论在学校,还是在生活中,每个人都要学会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正确对待自己。不要把优秀的同学或同伴当成竞争对手或者敌人,要当成自己进取的动力。要把别人的成就看成是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对自己地位的威胁和权利的剥夺,学会赞美别人,把别人的成功当作一道风景来欣赏。

如果能发现学习的乐趣,那么学生就会对其失去兴趣,而把它当成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这是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学生应该及时地进行心理调节,冲出厌学的牢笼。

心灵故事

我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就在家人的溺爱与纵容下无所顾虑地玩到大。上了中学,期末考试就要到了,可是我自始至终都没有进入紧张的复习状态,整天依然在课堂上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有时还在课上睡觉,或者做些小动作。我也知道这样不好,可我就是不喜欢上学,不喜欢印着铅字的课本,不喜欢倒胃口的数学公式,不喜欢嘲笑我的同学,更不喜欢批评我的老师,除了学习,其他任何事情都是我的人生乐趣。请问,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不再讨厌上学呢?

专家解析

厌学是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是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的对学习课程或者授课老师不兼容的消极情感外泄。厌学主要发生在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身上,他们得不到家长的肯定和老师的重视,对学习缺乏动力与信心,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相反,他们的学习常常与批评、责骂等负面的体验联系在一起。

严重的学生甚至吸烟、喝酒、逃学或沉迷于网络游戏等。

一般而言,厌学的学生一般学业成绩较差,在学习上屡遭失败,常受家长的责备,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冷遇,因此他在学习上就会;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学习对他们来说便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根本谈不上兴趣爱好。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在课堂提问时,向他们提出比较浅的,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应及时鼓励,这样他就会产生一种“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即使答错了,教师也不能埋怨和训斥;还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列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长处,让学生列出自己曾经有过的成功之举。从而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

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当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觉得老师喜欢他、欣赏他时,学起来就会觉得特别有劲。当学生与教师关系紧张时。他们会觉得老师看不起他,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学了。

同时,学校,社会,家庭如果能够结合好,形成一种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多管齐下的机制,则孩子的厌学情绪定会好很多。

心理指南

作为青少年学生自己,应该如何克服厌学的心理牢笼呢?

1.与家长老师密切结合

对于厌学的学生而言,要和教师、家长要密切配合,认真分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可以让老师或者家长给自己提出一些建议,然后积极地予以配合,在他们的帮助下,定能够克服厌学的不良心理。

2.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很多学生之所以厌学,是因为自己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多数时候,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是为父母、为老师而学习的,丝毫不觉得学习是为了自己。当这样想的时候,厌学情绪就来了。此时,青少年自己应该换个角度想问题,尽快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

高考对于学生来说,是其命运的一个转折点,需要慎重对待。因此面对高考,很多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这不仅带给自己巨大的压力,还会影响正常的发挥,是需要好好调节的。

心灵故事

我现在压力越来越大,对高考产生了莫名的恐惧,虽然平时的考试成绩不错,但总害怕高考让人失望。背着这样的包袱,让我自己很累,而且不能全身心投入到考试中,因为害怕失败,以至于考场上思路完全乱了套,甚至有写不下去的感觉。试卷一发下来,脑子里一片空白,好像完全没有学过一样。我为什么会如此紧张?又该怎样调节这种紧张心理呢?

专家解析

高考考生,没有必要把高考看得过于沉重,只当作平时普通的考试,保持平常心就可以了。考前不做心理假想,考试中,争取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考场上每个学生都会紧张,即使最优秀的学生也不例外。放松要从考前开始。考生之所以紧张,就是把高考看得很神秘。很多经历过高考的考生说,高考没什么了不起,考的就是以前考过的那些东西,只不过是换了教室,换了监考老师,与平时没有太大区别。

事实上,考试只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考试可推动同学们对所学课程进行系统的复习,从而加深理解,进一步巩固知识。比如“模考”,它的目的无非是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查漏补缺,以便今后的复习,没必要把它看得太重。应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上,真正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只要平时刻苦勤奋、认真学习,考前全面复习,考试时就会充满自信。如果平时不用功,考前突击,势必引起考试焦虑。

再者,考试中的心理素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达到的最佳状态,二是指能减轻心理问题带来的精神压力以改进和保持上述状态的能力。

心理指南

一般而言,随着高考日子的来临,因为缺乏自信和对结果的担忧,学生会变得越来越紧张。其实,只要把高考看得淡一点,比平时认真一点就可以了。

1.考试时要放松

拿到考卷的十分钟内是最紧张的,这时候应尽可能地稳定情绪,放松自己。应该认识到,以前所有的努力到此为止了,这时候再担心、再紧张也无济于事。考卷上不管是什么题目,也已经是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了,应该以坦然的心态接受它,以紧凑的节奏完成它。

2.拥有自信心

即使在考试中出现了难题,突然产生紧张感或大脑一片空白,也没关系,可以用转移法、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让头脑安静一会儿,想些鼓励自己的话,如“我有能力考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只要尽力就问心无愧”。此外,学会自我安慰很重要。例如,倘若这道题自己做不出来,就可以想想别人也未必能做出来。

3.养成良好的考试习惯

遇到平时掌握的内容考试时突然想不起来的时候,可以暂时跳过去,先去做别的题目,这是比较正确的考试习惯。待别的题目都做好了,紧张情绪已得到缓解,回过头来做这道题目时,失去的记忆就能恢复了,千万不要为了一道题影响了整体的发挥。

面临重大考试,一些学生往往会患上一种“考试焦虑症”,使自己整天处于忧虑之中,对很多事情产生担忧和恐惧。这样不仅影响正常的生活,更会成为学生考试的障碍和灾难。

心灵故事

高考临近了,我却出现了令人费解的“瞎琢磨”的现象:每天出门前,我总是想“别出什么意外”,坐在公交车上,也时刻担心会出车祸,以至于一路上提心吊胆,精神高度紧张,直至到了学校还心有余悸。我床旁的墙上挂着一面大镜子,这面镜子从我上小学开始就挂在那里,可突然间我开始担心镜子会掉下来,或者把自己砸死,或者砸得血肉模糊、面目全非,因此每天夜里睡觉时都特别紧张,半夜里醒来也不能自抑地去检查一下镜子是否牢固……我就这样整天处于对各种危险、意外的担心之中,惴惴不安。妈妈说我这是“考试焦虑”,请问考试焦虑该如何调适呢?

专家解析

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考生在考试期间心理上的焦躁、不安、紧张、恐惧等在情绪上的反应都是考试焦虑的表现。考试焦虑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在考试之前的一段时期内持续存在的焦虑;另一类是指在考试过程中产生的焦虑,如“怯场”“晕场”等。考试焦虑产生时,会伴随一系列的反应。如心跳加快、额头出汗、手足冰凉,苦恼、烦躁、无助、担忧等情绪体验;有时也会产生缺乏信心、胆怯和自我否定等消极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很多不同的困难,为了实现目标,就必须克服这些困难。而困难的出现,往往会引起人内心烦躁不安,严重时就会使人感到恐惧,形成焦虑。所以焦虑是难免的。但焦虑的产生与焦虑的程度在个体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比如缺乏自尊心和上进心的人,也许对重大考试都可以满不在乎,于是在心理和生理上就没有明显的反应;而自尊心强的学生对一般性的小型考试,也可能会寝食难安,产生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