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做孩子的心理医生Ⅱ
7449400000019

第19章 让悲不再痛,让哀不再伤——筑牢灾难后孩子的心灵大厦(1)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生活中我们时刻都有遭遇灾难的可能。亲人遽然离去,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或白发人送黑发人,或失去双亲从此孤苦无助;朝夕相处的同学生死两隔。致伤致残的人们人生至此发生根本逆转,他们将何以接纳猝临的灾难,怎样坚持活下去的信念,如何去从容应对未来被改变的人生命运,尤其是那些未成年的孩子,又怎样摆脱黑暗的阴影,走出心理的创伤?

《世上只有妈妈好》,这一首温婉忧伤的歌曲,不知唱哭了多少人。“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这一句催人泪下的表白,说出了所有没妈孩子的现状和心声。没有了父母的爱,尤其是母亲的爱,这个世界上就少了一份最厚重的爱,像草一样,随风飘零。没有妈的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孩子,也是最可悲的孩子。

离婚,对离婚的双方来说,是一种解脱,然而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天塌地陷般的打击。父母离异,孩子不得不生活在一个爱有残缺的家庭里,这已经给孩子心里投下了厚厚的阴影,而一些感情走向破裂的夫妻,往往出于某种需要,比如发泄、溺爱、推脱责任等,则更加重了对孩子心灵的伤害。

一个14岁的小女孩,随着父母的离婚,她由一只快乐的小鸟变成了一个最孤单的人,她在作文中写下了她悲惨的遭遇和孤独的心情:

在我还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都很高大,很有力量,几乎什么事都能做到。晚上,一家3口人坐在沙发上,一边嗑瓜子一边看电视。我坐在他们中间,感觉自己是最幸福的。

后来,爸爸单位来了一个年轻的女人,他和妈妈开始吵架了。妈妈也很要强,寸步不让,他们的争吵越来越厉害了。

终于,在我上初中的那一年,爸爸妈妈离婚了。在他们正式离婚的第二天,妈妈自杀了。爸爸没有去参加妈妈的葬礼,因为他不敢面对死去的妈妈和活着的姥姥。在殡仪馆里,我听见亲戚们在悄悄说:“这孩子多可怜啊,还这么小!”

父亲又结婚了,我不知道后母是不是对我妈妈的死负有责任,但我感觉她看我的目光充满了仇恨。

我搬去和姥姥住了,从此我变得沉默寡言,性格孤僻,没有了朋友,没有一个可以谈笑的伙伴。每天很早我就上床睡觉,像一个又聋又哑的老年人。

然而不幸还是接二连三地来了,姥姥的心脏病复发,突然去世了。虽然爸爸把我接回去住,但我的孤僻个性和后母的暴戾性格是水火不容的。一段时间后,我又搬回了姥姥那个空荡荡的家中。不久,后母就凶巴巴地跑到姥姥家里来,说我不在家住败坏了她的名声。她不仅大吵大闹,还动手打了我,我对她恨之入骨。我觉得这个世界越来越残酷了,再也找不到任何的快乐,再也看不到曾经熟悉的风景。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生活中每个离婚的父母,都应该为孩子负责。在作出离婚决定时,必须小心检视一下自己的行为,要考虑到自己这样做的后果,将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灾难。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父母离婚会造成孩子人格扭曲。有的孩子得不到应有的管教,逐步陷入流氓集团,从而走上犯罪道路。”据统计,在父母离异的家庭中,青少年犯罪率在40%左右。

一些为父母者,当感情出现裂痕时,大多选择用离婚的方式来解脱,然而任何痛苦的解脱,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但这种代价却绝对不能由无辜的、幼小的、脆弱的孩子来承担。

虽然有些离婚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是不可阻止的,但是为了孩子,要尽量把给孩子的伤害与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点,以便使他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教养加油站

那么,单亲父母又该如何针对家庭的不幸对孩子的心理进行调适呢?

不当着孩子的面说对方坏话

不要在孩子面前讲另一方的坏话,不要向孩子控告对方的无情和不负责任,如“妈妈不要我们了”、“男人都是坏东西”等,这样会使孩子失去对人的信任和对未来的信心。可以告诉他,父母亲就是无法相处了。不要将自己受伤的心理告诉孩子,让孩子来承担你的痛苦,不要试图将自己的创伤作为孩子今后成长的借鉴。孩子有他成长的需要,有他自己的主观判断,会从更客观的角度去看待世界,他有自己探索和憧憬的权利。

为孩子提供和父母相处的宽松环境

无论你对对方有什么不满,你都必须告诉孩子,我们都“很爱你”,“你是他的骄傲”等。如果你与孩子生活在一起,那么,在对方来看孩子时,应该提供最大的方便。如果孩子与对方生活在一起,即使你不愿见到对方,但你都要抽时间看孩子,在孩子的特殊节日,你们还应在一起,与孩子共度美好时光。

要以平常心态对待孩子的成长

既不苛刻又不溺爱;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交往;要如实告诉孩子家庭变故的原因,即使要组织新的家庭,也要尊重孩子的感情。

父母是孩子塑造自我的镜子

作为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良的习性,如说谎、失言及不负责任等。不要根据自己的喜怒哀乐来对待孩子,否则,坏习惯的不良影响,往往会使一个好端端的孩子渐入歧途。经常带孩子去听音乐会,看看书画展,和孩子一起做做有趣的游戏等,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孩子尽快地从失去父爱或母爱的痛苦中走出来,逐渐养成开朗自信的性格。

灾难往往是我们无法预料的。面对突然发生的灾难,我们该保持怎样的心态,我们该做些什么,又该如何去做?其实,这些不只是我们要学习的,还是我们要教孩子学会的,他们在以后的路上可能要面对更多的困难和挫折,他们更需要从已发生的灾难中获得启迪。

四川汶川的大地震,让我们感受到了灾难的可怕。这场灾难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比任何一个灾难片都真实的生命教育,更是一次心灵应激的考验。天灾面前,我们的心灵到底有多坚强?灾难到底教会了我们什么?是团结、互助、信任、珍惜、理解,还是捶胸顿足、痛心疾首?或许这些我们都学会了。但还有最重要的两个心理品质需要我们去学习,那就是镇定和勇敢。

突发的自然灾害,严重地破坏了我们心灵的平静。我们都知道,平静的心灵往往来自于对事物的掌控,可是灾难往往是不能预测、不可控制的,几秒钟内就会夺去一个人的生命。所以对每个人来说,灾难带来的是一种最严重的不安和焦虑。

然而,却有那么一些人,在灾难突发时,能够保持机智、勇敢、不慌乱,不但自己得以逃生,还成功救出了其他人。不管是与死神的搏斗,还是未来的人生与发展,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关键也许就是比别人多出的那一分镇定和勇敢。

满脸稚气的林浩,这个9岁半的小学生在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表现出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和勇敢,不仅在废墟下组织同学们唱歌增加勇气,而且还救出了两名同学。

5月12日那天,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小学2年级的31名学生中,仅有10人在地震后幸免于难。这10名学生中,有两人都是被同班同学林浩冒险救出的。林浩成了汶川地震中年纪最小的救人英雄。

当地震发生时他和同学们都往外跑,但被板子砸倒在地。“当时石板后面传来一个女同学的哭声。我就告诉她,别哭了,我们一起唱歌吧。大家就开始唱学校教的歌。最后一首《大中国》唱完后,女同学不哭了。”

两个小时后,小林浩开始慢慢挪动身子向外爬。由于个子小,他几经努力终于爬出了废墟。

林浩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我使劲爬,使劲爬,终于爬出来了。爬出来,我看到一个女同学昏倒在走廊上,就转身把她背出去了。背出去交给校长,校长又把她交给她的妈妈背走了。后来我又爬回去,又把另外一个男同学背出来交给校长,他也被父母背走了。”林浩讲述自己救人过程的时候显得非常镇定,“我背得动他们,我开始爬出来的时候,身上没有伤,后来爬进去背他们的时候才受伤的。”

林浩在映秀留守了2天,找到了自己的表妹和两个姐姐。走了7个小时的山路后,他们来到了都江堰,而后又辗转到成都找到了在那里的堂哥。19日,小林浩和姐姐、表妹被送到了四川省儿童活动中心。

因为救同学,小林浩的头部多处被砸破,左手臂严重拉伤。当被问到为什么要这么做时,小林浩说:“我是班长。”从那天起,四川省儿童中心的人都叫他“小班长”。

由此可见,面对灾难,最重要的就是镇定和勇气。只要两者兼备,就可以顺利渡过难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这方面的素质,使孩子在以后无论面对什么突发性事件时,都能保持镇定和勇气,这是为自己、为别人赢得宝贵时间和生命的重要条件。

心理专家认为,在遇到突发性灾害时,孩子的心理一般会起这样一些变化:

(一)恐惧和焦虑

在如此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产生心理恐惧是很正常的。儿童对于恐惧和忧虑的感受是非常真切的,他们对奇怪的事情会感到害怕,害怕没有人照顾他们。因此,不管对于孩子的什么问题,都要回答。

(二)危机感和失控感

那些地震中残酷的景象,对于孩子幼小的心灵来说,会让他们产生瞬间的极大恐惧。有的孩子表现出从未有过的胆小,如害怕坐车,时常做噩梦,回避与人交往,变得比较孤独寡言等,这些都是孩子在受到较大心理刺激之后的反应。家长们不必过分担心,只要正确地加以疏导就可以及时解决孩子的这些心理问题。

(三)表面好像很坚强

还有一些孩子的心理能力是内向的,他们不会把这种感受表达、发泄出来。表面上人们可能会觉得这个孩子似乎特别坚强。其实,事实往往并非如此,他只是没有通过一个有效的渠道来宣泄内心负面的东西。因此,家长应该让孩子尽可能地表达出他想要表达的想法,鼓励孩子坚强,但不可要求过高,最好不要让他觉得什么是“必须”做到的。

教养加油站

那么,在灾难降临时,父母该如何对孩子的心理进行调适呢?

丰富避难知识

有地震自救研究专家说:“当灾祸发生时,有一个心理上的‘12秒自救法’。”就是说当灾难发生时的12秒内的避难行为,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这12秒内的判断,主要取决于以前对避难知识的积累,以及当时的冷静。无论是地震还是其他的灾难,如果我们对突发的灾难感到不安的话,就要尽早丰富我们的知识,这可以在危难时帮我们镇定地脱险。

家长的疏导很重要

心理专家认为,恐惧和焦虑是儿童时期的压力来源之一,父母需要认真地对待孩子的想法,这不仅能够拉近亲子关系,还传递给了他应对焦虑的技巧。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

绝对不要批评或嘲笑孩子的恐惧和胆怯。在家庭中保持日常生活方式,例如饮食、各种家庭活动和睡眠时间等。这将使孩子感到更加安全和有条不紊,而他应该尽可能多地与自己感觉最熟悉的人待在一起。

给孩子一个保证

告诉他,每个人都会死,但那要到很久很久以后,绝对不是最近。爸爸妈妈很爱他,绝对不会离开他,而且会为了他的健康成长,全心全意照顾他。

孩子就像一棵幼小的树苗,而他们的心更是脆弱,经不起任何的严重打击和摧残。丧失亲人尤其是丧失父母,对他们来说无疑天塌地陷。因为他们幼小的心还很依赖亲人,一旦失去这个依赖,他们就会感觉孤独无助,无依无靠。

5月14日上午,在汶川大地震重灾区之一的北川县城,被压在垮塌房屋下3岁的宋馨懿,被救援人员抢救出来,紧急送往医院获救。在逝去父母身体的翼护下,“她与死神抗争了40多个小时”。虽然保住了性命,但是,和数千名劫后余生的孩子一样,小馨懿失去了疼爱保护她的父母,成了孤儿。

14日9时40分,小女孩被救援人员从危墙下面抱了出来。这时距离地震发生已经过去了43个小时,顽强的小女孩熬过了雨夜和余震,战胜了死神!但谁也没有想到,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小女孩的父母脸对着脸、胳膊搭着胳膊,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倒塌下来的沉重墙体,用血肉之躯为孩子构筑了一道“生命之墙”。

“爸爸走了,妈妈走了!我知道!”刚刚进医院的那几天,小馨懿不断地重复着这些话。

但是在康复的过程中,小馨懿还是经常吵着:“我要爸爸、妈妈!”孩子的奶奶说,懂事的小馨懿已经知道了爸爸妈妈去世的事情了,她和孩子的爷爷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巨大的灾难不要影响小馨懿以后的成长。

看护小姑娘的护士说,进院的头一两天里,小馨懿只要一醒来,就拼命地哭,哭后就和护士阿姨说,她梦见了自己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她还总是叫我‘妈妈’!”年轻的护士有些尴尬,也有些心酸。

在很多来看小馨懿的人群中,有时候,小馨懿见到叔叔会轻轻地叫“爸爸”,而见到阿姨时也会叫“妈妈”。此时,前来看望小馨懿的人,无不潸然泪下。

每个人都有父母,都会感受到来自父母那源源不尽的舐犊之情。无论你幼小或年迈,那毫无索取的慈爱,添满你的胸怀,写满你的记忆。

可能这种感觉一切再正常不过了,就像一年会有四季一样正常而心安。

但是,当这一切慈爱已经不再,父母的慈爱只能从梦中再现的时候,对于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对于一个不知道灾难是什么,甚至不知道父母已经去了天堂的幼小的心灵,这是不是有些残忍?更可怕的是在还不能理解死亡的童话阶段里,父母的离去会让孩子因缺乏安全感产生恐惧情绪,甚至产生自闭倾向。

“你爸爸出差去了。你要是表现好,他就会回来看你的。”一位母亲回忆起丈夫死亡时她跟3岁女儿说的这句话时,一直很后悔。她说,她当时是为了保护孩子,想等她能理解父亲死了这件事时再跟孩子说。沉浸在悲伤中的母亲一直忽略了孩子听到这句话的反应,直到有一天,母亲自己从悲伤中走出,却发现原本活泼外向的孩子异常听话和安静,最后甚至出现抑郁倾向。经心理专家引导,孩子说出了自己的担心:原来她以为爸爸老不回来,妈妈这么伤心,都是因为自己不听话。只要她听话,爸爸就肯定会回来。

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心理调整和干预,今后很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有些人甚至始终无法完全摆脱失去亲人所造成的心理阴影。

因为孩子的心灵还很脆弱,尚不会进行自我调节,所以一旦失去父母或其中的一位亲人,他都会表现得茫然无措,郁郁寡欢,心情低落到极点,时间一长,就会给孩子留下终身的心理创伤。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要尽快帮助孩子走出痛失亲人的痛苦。

教养加油站

那么,大人该如何帮孩子减轻失去亲人的伤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