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周弘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孩子的父母。”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父母费尽心思,付出千辛万苦教育自己的孩子,结果却发现孩子离自己期望的目标越来越远。有的孩子被他们教成了“问题孩子”;有的孩子甚至因此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于是他们感到痛苦、困惑、茫然。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孩子的命运。做父母的不可能选择孩子,但可以改变教育孩子的态度。态度变了,孩子的命运也许会发生巨变。
很多孩子上小学还好好的,一上初中就变了,特别不听话,爱和大人顶嘴;你叫他向东,他偏要向西;出现“不受教”“不听话”,常与家长“顶牛”“对着干”的现象,其实,这是青春期逆反在作怪。
生活中经常听到父母在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脾气倔强得很,你说他几句他就烦,你让他这样做他偏要那样做,你说是对的,他偏说成是错的……整天与你唱反调。
一位母亲很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头疼。她找到老师诉说:“我和他爸爸都是60年代末出生的人。我们根本不明白现在的小孩儿在想什么,我和他爸爸虽然都是知识分子,但是在和孩子的沟通、对他的教育上,实在太失败了。”这位母亲的话语里有着太多的无奈。
“我们都是从那个困苦的年代过来的,如今生活好了,把大部分时间都倾注在孩子身上,但是这些不但得不到儿子的认可,而且他还经常和我对着干,我觉得这孩子真是让人伤心。”她提起自己的儿子眼圈红红的。
但是,在和她的儿子交谈的时候,老师发现这个小男孩很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我妈就会给别人讲,她多辛苦,我多不理解她,可她理解我吗?偷看我写的日记,不让我接女同学的电话,同学过生日,她死活不让我去,整天唠叨我的不是,什么都得听她的,凭什么呀?我长大了,才不想被她牵着鼻子走呢。和家长有什么好交流的,结果还不是一样?他们要的只是一个听话的木偶。”
俗话说:“半大小子,气死老子。”初中孩子正处于青春逆反期,会表现出不听话,爱和大人顶嘴,叫他往东他偏往西,叫他打狗他偏赶鸡的一种强烈逆反。
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视野更开阔了,自主意识更强了,不再像以往的孩子那样时时处处听从家长的命令。他们已经有了自己评判事务的标准和看待问题的特有角度。这些特有的标准和角度在他们同龄人之间心领神会,但在一些家长的眼里却是混沌一片,不知做何解释。一些家长渴望明白个究竟,随时随地都想监控自己的孩子,而孩子随时随地又想摆脱家长的监控。在监控与反监控的较量中,世代沿袭的家长的权威和地位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孩子们对于家长的一言堂的管教方式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觉得自己干吗非得听他们的。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很正常。在孩子的发展过程度中,会出现两个逆反期。
第一逆反期是孩子三四岁的时候,第二逆反期是孩子的初中阶段。但两个逆反期有着明显的不同:孩子在第一逆反期,主要是为了争取父母的同意,以获得活动自由。如非要自己穿衣服、自己走路等。
孩子在第二逆反期的自主独立要求范围更为广泛,是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发展变化最为强烈的时期,孩子开始有了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急切盼望能够摆脱父母的安排,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独立做事。所以,当孩子上了初中,父母还像以前一样去接他时,孩子大多会对父母不理不睬,或面无表情,跟同学继续一边走一边说话,觉得父母像跟班一样尾随其后,给他丢人,甚至认为父母在有意跟踪他。
其实,父母大可不必为此担心和忧虑,心理专家指出: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的最大变化就是,从儿童期间依恋父母,转向依恋朋友,因此产生亲子关系冷淡,甚至有子女脱离家庭的倾向,这很正常,当他们度过这段逆反期后一切都会变好的。
教养加油站
那么,父母该如何对孩子的逆反心理进行调试呢?
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孩子在某件事情上做对或做好了,要让孩子知道应该这样做,并且鼓励他做下去。但表扬要客观,不要言过其实,尤其避免在众人面前做不切实际的夸奖。孩子做错或做坏了某件事,要提出适当的建议和批评,甚至严厉的批评,并采取惩戒措施,使他吸取教训,但批评也要客观公正。
不要过分干涉孩子的事
对孩子的事情,只要他到了该做的年龄,而且可以做的事,就放手让他去做,不要过分干涉或包办代替,特别是不要过于盘问孩子的电话、信件,一般也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记。这样,才能在家长和孩子中间架起信任的桥梁,才能提高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增长才干。
不要急于求成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切忌期望过高,更不能急于求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天下父母皆同此心,无可厚非。但有些父母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孩子提出一些过严、过高的要求,这些要求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会使孩子丧失信心,出现厌烦情绪,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对孩子适时正确引导
青少年都不喜欢别人对他的行为横加指责,因此家长的教育方法要讲求艺术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可以在新年或生日时送孩子几本积极健康、可读性强的书,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等;也可给孩子讲一点儿自己年轻时的经历。
那些太多太快得到物质需求满足的孩子,长大成人后难以应对人生的挫折。他们有种扭曲的权利感,阻碍他们在事业上和人际关系中取得成功。而且,家长对孩子的妥协,会使他们将来更易于焦虑和沮丧。
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管理起来,也比以前困难得多,尤其是面对孩子的任性,真的很让大人头疼。所谓任性,是指孩子对自己的需要、愿望或要求毫不克制;固执、抗拒、不服从父母管教、不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等,或者表面上答应,内心不服,父母不在旁边时,就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孩子不听话,父母的要求和愿望难以实现,父母就会对孩子不满,就容易出现不理智的表现:有的会采用打骂的方式对孩子严加管教;有的对孩子放任自流;有的则对孩子的要求妥协,天长日久更助长了孩子的任性行为。
有一个孩子,集全家宠爱于一身,所以,他是幸福的。一次,妈妈带他去亲戚家玩,亲戚给了他一张贴画,他很喜欢,因为他妈妈从没有给他买过贴画。回到家里,他突然发现捏在手里的贴画不见了。于是他大哭起来,他不听父母的哄劝,他就是要那张贴画,他甚至赖在地上不起来。爷爷奶奶看着心疼,于是全家出动,沿着回来的路找去。可是差不多已经找到亲戚家的门口了,还是没有找到那张贴画,跟在后面的孩子便又哭得死去活来,妈妈只好硬着头皮问亲戚又要了一张贴画。
后来这个孩子长大了,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子,但是被拒绝了,这次,他不再哭闹,也不再赖在地上不起来,而是想到了自杀……在医院的急救室里,父母哭着哀求他:“好女孩多的是,你怎么可以轻易自寻短见呢?你的路还很长呀!”他恨恨地说:“我就想要她!”
是的,从一张贴画开始,那个孩子就被无休无止的溺爱满足着,直至变得什么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常常碰钉子,也很容易遭受挫折和失败。久而久之,不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长大后也很难适应社会。
一个小学班主任表示:“现在的孩子真是不敢管,你说他几句,他就哭起来,甚至与老师对着干,有的孩子还找来家长‘训’老师。”接着他讲了两件事。
有一次,班里一个调皮男生把蚂蚱放到前桌女生的笔袋里,女生一拉笔袋,蚂蚱跳出来,女生吓得“哇”一声大叫。当时我正在投入地讲课,我下意识地说了句:“上课,请保持安静!”结果那个女生把书一摔就走了。
还有一次,一个女生没完成作业,我简单地说了她几句,让她把没写的作业补上,全班同学都交了,就差她一本。结果第二天孩子没来上学,家长却来了,说孩子不就是没完成作业吗?也值得批评她?孩子到家眼睛都哭肿了,饭也没吃。还非得让我给孩子道歉,我坚决拒绝,后来家长低声下气地求我说:“我也知道是孩子不对,可我这当妈的也没有办法,总不能让孩子饿坏了吧?你就说句软话,让孩子上学来吧!”真是让我哭笑不得。
“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城市里的孩子由于在家里任性惯了,听不得一点儿批评,一点儿不顺着他们来,就受不了,他们太脆弱了。”这位班主任补充道。
心理学家指出,任性是个性偏执、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表现。孩子的任性心理得不到纠正的话,会妨碍其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发展。因为任性会导致无法正确认识和判断事物,个性固执不明事理,不善与人交往,难以适应环境,就会经不起生活的考验与挫折,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其不利,严重的还会由于易冲动而犯罪。
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越大的孩子越难教育,因此,父母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克服孩子任性的品性。对孩子绝不能要什么给什么,百依百顺,这不是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教养加油站
面对孩子任性这一普遍现象,父母要有一个良好而坚定的心理状态,要想培养出一个品性优秀的孩子,就要坚决纠正孩子的任性心理。
对孩子冷处理
当孩子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或打滚撒泼时,父母不要去管他,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心疼、怜悯或迁就,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可以采取躲避的方法,暂时离开他。当看到没有人理睬他时,他自己就会感到没趣而做出让步。
精神转移法
当孩子任性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把注意力从这一件事上转移开,可让孩子去干点儿别的事情。如:看电视、做游戏,等等,使任性的兴奋得以淡化。如逛商场时,孩子看到想要的东西,非要吵着买,而家中已有类似的用品,父母可以说:“那边还有更好看的呢,我们一块去看看。”先把孩子引开,事后耐心教育。相反,当时做父母的要是对孩子大声的训斥、责骂,不但起不到好的效果,还会引起孩子大声哭闹,最后做父母的只好妥协。
切忌打骂、迁就
父母对任性孩子的行为矫正要切忌打骂,切忌无休无止的迁就。这两种极端的做法都对矫正任性行为没有任何意义,反而助长了孩子的任性行为。美国心理学家威廉·科可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心理需求的表现。所以提醒天下所有的父母们,虽然任性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但是不要忽略孩子们的心理需求。
学习原本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然而在今天,大人和社会的极端功利化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快乐。厌学、逃学与学习困难等就像慢性瘟疫一样在孩子身上蔓延开来,让父母头疼,更让孩子苦恼。
对于现如今的独生子女来说,父母把所有的心血和爱都倾注于他们身上,因为他们是家庭的未来与希望。这可以说是他们的幸运,也可以说是他们的不幸:幸运的是,自他们出生以来,就被家人如获珍宝一样地宠爱着、娇惯着,他们有着优异的生活环境与良好的学习条件。不幸的是,从少不更事的童年起,他们就被迫脱离属于他们的童真与快乐,为着父母的期望和家庭的未来牺牲童心童趣,稚嫩的肩膀开始担负起过多的家庭重负,也因此过早地卷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
一个十六岁的男孩,在向妈妈提出能不能不让他上学的要求时,被妈妈拒绝并挨了两个耳光之后,便在晚上趁妈妈熟睡之际,用铁棍活活将妈妈砸死。
男孩是家中的独生子,家里并不宽裕,全靠爸爸在外面打工维持生计。于是父母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儿子身上,特别是母亲看到他不好好学习,更是恨铁不成钢。
男孩经常逃学旷课,甚至和校外的不良青年拉帮结派。望子成龙的母亲知道后怒火中烧,动不动就对他一顿打骂。时间久了,男孩对妈妈的记恨之心越来越深。
事发当晚,爸爸外出打工不在家,男孩再次向妈妈提出能不能不上学,妈妈顿时怒火冲天,抬手就打了儿子两个耳光。当晚,男孩找来铁棍,残忍地向母亲的头上猛砸几下,一会儿母亲就没了动静。男孩从满身是血的母亲身上搜去200元钱,然后把尸体拖到了仓库里逃之夭夭。案发后,警方全力侦破,23个小时后便将他抓获。
在看守所,男孩哭着说:“妈妈打我骂我的次数太多了,我一点儿都不喜欢妈妈,可现在妈妈没有了,我又非常想念她,但一切都晚了。”
看到这痛心的一幕,做父母的是否也该反思一下,自己的孩子是否有过逃学的经历,或者一直在逃学。逃学是处在学龄期的孩子在上学期间擅自离开学校的行为,是厌学心理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一种逃离学校生活环境的行为。
孩子逃学后,常常是看书睡觉,在外闲逛,或与有不良习气的伙伴一起鬼混等。孩子逃学除了直接影响学习外,还会滋长不良的品德,因为孩子逃学后,逃避了学校教育和规章制度的约束,因而容易受到小区街头不良影响的感染。他们在外游荡,容易进入一些不宜进入的娱乐场所,有的孩子本来就有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赌博、迷恋游戏机等),离开学校环境后会变得放纵自己。同时,在不良团伙的拉拢或坏人的教唆下易发生偷窃、打架等行为,甚至走向歧途。所以,孩子逃学是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一个危险信号,这必须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视。
教养加油站
多次逃学的孩子可能会养成习惯性逃学心理,与集体相隔疏远,与老师和同学相抵触。因此,父母一定要关注孩子的逃学行为,并及时纠正孩子的逃学心理。
对孩子合理期望
父母对孩子要有合理的期望。合理地分析孩子在哪些方面占优势,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引导孩子怎样去努力克服不足,发挥优势。只有这样,孩子才有信心去应对学习,不会厌学、逃学。父母要多关心孩子,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一方面让他感觉到父母的关爱,一方面可以及时地了解其平常交友的情况和活动场所,及时对孩子不正确的行为加以引导。
关注孩子的交友对象
父母应该关注孩子交友的对象,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与孩子来往的伙伴都是一些爱逃学、怕学习的孩子,孩子之间就会互相影响,一起商量着逃学后去干什么、如何向父母撒谎等。所以父母要仔细了解和观察来往的其他孩子的表现,如发现孩子与别的孩子一起逃学,就应该与别的家长一起纠正孩子的逃学行为。
不要打骂逃学的孩子
父母发现孩子逃学不要恼火,不要辱骂指责孩子,更不要体罚孩子,应采取耐心、热情、关心的态度。父母要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家长的爱心。同时让孩子体会到班集体的温暖、同学间的帮助。这样孩子才会自觉地改正逃学旷课的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