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贯通一生的心理手册:心理哲学与艺术
7419000000035

第35章 后记

要不要写这部书?我思考了很久。

我少时父母年迈,家境贫寒,尽管我读书颇为努力,尽管也有许许多多异想天开的向往,但常被自卑与无望搅得烦躁与失眠,心情十分压抑。后来在姐姐的帮助下境况有所好转,但总是摆脱不了心灵的阴影——具体来说,直面人生时总爱寻找背后的根源,沐浴阳光时总会看到后面的阴影。

我不知道这是心理成熟还是怪异。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我一生不崇拜任何人,更没有什么偶像。我不和任何人攀比,只做自己想做的事,获得自满自足自慰,自得其乐,乐在其中。

那年春末夏初,几位文学界的朋友来医院检查身体。我们静静地坐下来,谈了这一写作构想。他们一致肯定我的想法,认为我有条件写好这部书。

我是个十分认真的人。怀揣友谊与使命,历经三载,先后采访了许多心理学者、医生、教师、心理咨询工作者及大中学生,参加过学生们的主题班会,参加过心理学学术交流会、讲座与学习班,甚至多次以咨询者的身份到心理门诊求医探访,阅读了近千万字的学术专著和中外资料。

我原打算写十来位心理专家对来访者帮助的故事,但心理学家沈德立先生诚恳地说:那种写法可能不适合你。你是作家,应该写出自己的特点来。沈先生的话点拨了我。是的,我要用文学的笔触,人性化地阐释青年人的心理、性格、情感和种种欲望需求,以及这些因素对人生的影响。后来,几位作家、编辑朋友特意嘱咐我:不要把这部书写成一般的人生指南,一定要在心理层面上写得深一些,情绪画面写得丰富些、动感些。

十分感谢诸位学者、老师给我提供帮助,是他们让我看到了当代大中学生及青年人丰满的心理色彩。妻不仅是我的第一个读者,也是我最得力的助手。为了协助我完成这部书稿,我不知少听了多少她弹的钢琴练习曲啊!

这是我更换心脏起搏器后写作的又一部书。三年的时间虽然短暂,可对于我来说却是那样的疲惫和漫长,犹如跋涉在家乡汉水边的拉纤工:头顶烈日,脚淌泥水,身躯伏地,背负重载,艰难地往前行进……

不过此刻,晓风,杨柳,朝阳,船已驶进港湾,我可以一边喝茶,一边聆听妻的琴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