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点燃篝火
人的老化是成熟期以后的老龄化过程。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化逐渐加深,各器官功能下降、衰退。到一定年纪,老人适应能力减弱,反应迟钝并伴随出现各种老年症状,如睡眠不好,吃饭不香,心慌气短,头晕眼花,腰痛腿痛,尿频尿急,腿脚不利索,说话不清楚等等。
生命从新生、生长、成熟到衰老、死亡,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衰老不可抗拒,世间没有不老的人。当你认识老化是人生的正常发展阶段时,你就会理解父母在衰老中的各种病痛,最大可能的让他们保持精神愉快,身体健康,晚年幸福。
纵观世界人口发展趋势,21世纪将是人类全面进入老龄化的世纪。而我国老龄人数量多,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已经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社会对老年群体已经引起了关注;而在家庭,子女们要对老人予以应有的照顾,就像我的那位朋友一样,去精心呵护,不要等老人死后给自己留下悔恨和遗憾。
老年生活是金秋的季节,是收获和享用的大好时光,是继青年和壮年之后的可持续性发展阶段。一个人拥有美好幸福的晚年生活,才拥有美好的一生。不管他曾经多么辉煌,拥有多少财富,如果晚年不惬意,人生就不圆满。不在乎曾经拥有,而在乎现在怎样。晚年对于人生之重要,甚至比他的前半生更有意义。怎样度过人生晚期的数十年,往往取决于老年人的心态。孔子以人生的大智慧,说了句至理名言: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得退休。子女要帮助老人愉快地接受这个事实,主动地调整生活模式和思维方式。如同上学、工作、结婚一样,离开工作岗位只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如能顺应自然,把退休作为新生活的起点,晚年生活会变得轻松、自在、平静、潇洒。若认为退休就是无用,就是等死,拒不接受年老退休的事实,老人就很可能过不了这一关。
有人刚退休不久就死了,那是他没能过好退休关;而有的人病怏怏,可退休后身体却越来越健康,那是退休生活给了他自信。因为社会角色的转变,不少老年人会或多或少地产生失落感,离社会越来越远,觉得自己被社会抛弃了,被人们遗忘了,于是缺乏了生活的乐趣与信心。做儿女的一定要帮助老人积极调整心态,重新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生活兴趣,点燃智慧的篝火,让父亲母亲晚年生活之火噼噼啪啪地燃烧起来。
老年人的价值不在于还能为社会贡献什么,而在于用自己快乐、豁达的人生去影响社会,感染别人,将自己从丰富的人生阅历中所得的经验、智慧传授给年青一代。老年人快乐、幸福、平安,是社会祥和、太平、繁荣的一个缩影,更是家庭和睦、美满、文明的一面镜子。
D、妈妈为什么烦恼?
一位年轻女士找到心理医生说,她的母亲不知为什么最近很烦恼。母亲烦恼,她也烦恼。她母亲是一位设计师,典型的艺术人才,文雅、漂亮,与父亲结婚数十年来恩爱有加,甚至连争吵都很少有过。但近两年来,却被一场心理的痛苦折磨着,心身憔悴不堪。做女儿的很心痛,想为母亲解除烦恼,怎奈不得要领,收效甚微。自己结婚一年多,刚刚有了一个孩子,为了母亲,她现在和父母住在一起,希望心理医生能帮助她。
她说,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也不知是什么原因,母亲开始产生烦恼的。一开始,妈妈经常发脾气,生气数落父亲的不是。那时她以为可能爸爸确实在外面做了什么对不起妈妈的事,就跑回家去劝父亲。可爸爸一副很无辜的样子,又让她不知所措。每天妈妈都给她打电话,类似的话说起来没完。
渐渐地,她觉得妈妈有些不对劲儿。过去,妈妈怀疑爸爸和女秘书关系不正常;可后来爸爸换了个男秘书,来家找爸爸谈工作的女同事也明显减少;再后来爸爸晚上很少外出应酬,总是下班后就回家,并且对妈妈好言相劝。而妈妈并不听劝,一说起来就余怒未息,把爸爸数落个不停。
前两天,邻居大嫂在门外和爸爸闲聊了几句。回来后,妈妈气得茶饭不思,只是垂泪,唠叨着说,打算以死来成全爸爸,谁劝也不管用。爸爸这边也生气了,说她是更年期,借题发挥。她那边劝爸爸劝不动,又来劝妈妈,说以爸爸的身份地位,文化水平,和邻居大嫂怎么可能?可妈妈就是听不进去,反而更加哭哭啼啼,说活着没什么意思了,弄得她真是一筹莫展。
她说她妈妈过去可不是这样的,挺知书达理的一个人,怎么会这样?说她是更年期,以她的年龄倒也是,可更年期多数就是爱出汗,血压不稳,食欲不好等一般症状,也不至于这样啊?
医生告诉她,你母亲确实是更年期表现,不过不是一般人们了解的那种更年期综合征,还有更年期忧郁症、更年期的偏执症、妄想症等精神障碍。对于更年期综合征,人们都知道要服用一段时间的中西药物,适当休息,平稳情绪,以度过这段非常时期。但对于更年期心理障碍,一般人就不知道了,更不知道如何处理。其实,更年期心理障碍也需要多种方法的调整和治疗。除一般的内分泌治疗外,还要选一些精神药物和相关的治疗方法。作为家人,一定要帮助她树立康复的信心,抚慰那颗烦恼忧郁的心。
女士听了这些话,脸上露出了笑容。
医学上将人生从中年向老年过渡的时期,称为更年期,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由于生理及心理的变化,往往敏感多疑、烦躁易怒、情感脆弱、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时,有自卑、悔恨、生不如死等心理障碍。据专家分析,台湾作家三毛、原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宏,以及这些年来发生的某些名人自杀事件,可能均与更年期忧郁有关。
要识别这个年龄段的人是否患有抑郁症并不难。只要发现他们情绪低落、焦虑、悲观,并持续两周以上者,就要引起特别的注意和关心。子女千万不要嫌弃,不要认为是“小心眼”、“想不开”就回避,就任其发展。这种病只要经过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大多数人都会治愈,都会有一个好心情,给家庭带来快乐和幸福。
E、回归家庭
一般来说,老年人最怕三件事:贫困,疾病,孤独。而疾病和孤独,对老年人影响最大。慢性病会使老年人产生潜在的不安,这是人所共知的;但孤独对老年人心身的影响,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孤独问题,其实是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老年化社会的到来,这个问题将显得更加突出。
目前,老年人的孤独问题已引起了医学界、心理学界和社会学界的广泛关注。专家指出,老年人的孤独和寂寞,相当于一种慢性自杀。所以,精神赡养不可忽视。老年人活动空间变得有限,又丧失了社会的角色,身体衰弱多病,行动多有不便,同龄的至亲好友相继离世,极易产生孤独感。特别是丧偶的老人,天地狭窄,心情郁闷,处境悲凉。因此“时日不多”的感叹,总是萦绕在心中。
美国密执安大学的考斯教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说:社会关系差,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比吸烟、高血压和肥胖症更严重。研究长寿的专家认为,社交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它还能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某种需求。生活离不开友谊,离不开交往,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尊重。
我国著名精神医学专家何慕陶教授曾开过一张克服孤独的处方,内容有三条:一是老年夫妻可重温恋爱生活,花前月下,聊天逗乐,问寒问暖;二是老人要走出家庭,重归社会,多结交新老朋友;三是要培养一些爱好和兴趣,如书画、垂钓、养花养鱼、旅游观光等。
人生之旅始于家庭,终于家庭。家庭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成长的摇篮。老年人的许多心理疾病,与家庭异常有关;也只有通过家庭治疗,才能使心理治疗获得收效。
家庭成员的交流,是矫正心理异常的重要模式。晚辈要主动安排时间和老人交流,创造和睦的家庭气氛,让老人体会家的温暖;大事要与老人商量,使老人感觉到在家中的长辈地位;老人生日要请亲友给他们祝寿,既活跃了家庭气氛,又让老人觉得受到了尊重;对于老人的唠叨,则要耐心倾听;要理解老人害怕孤独的心理,不要阻止老人和邻居、熟人聊天;对丧偶的老人,儿女要鼓励他们再婚,因为再好的儿女也代替不了相助、相随、相依的老伴。
学者穆光宗撰文指出,精神赡养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代际关系。由于子女减少和社会竞争加剧,子女往往陷入孝心与事业的双重矛盾冲突之中。养老养老,不在于吃好点、穿好点,而是在于精神是否愉快,儿女是否孝顺。古人说,百善孝为先。所以,精神赡养和日常照料,直接关系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某些人对自己的孩子百般呵护,娇生惯养,要星星不敢给月亮;而对自己的父母却冷淡漠然,不管不问,甚至老人遇到困难、有了病痛时也不去帮助解决,更不愿多照料一些时日。
每个人都是父母生养的,每个人也都会变老的。你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你的子女将来就会如何对待你。可以这么说,想有一个完美的人生,请先从孝敬父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