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贯通一生的心理手册:心理哲学与艺术
7419000000002

第2章 感知与适应——骚动中走好第一步(1)

A、骚动的年华

国外心理学家,把10~20岁确定为青春期。我国学者把12~28岁划定为青春期。

青春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生理、心理从发育、成长到成熟。发展心理学认为,青春期是生命的骚动期。

说到底,影响青春期心理的,离不开一个“性”字。

性从受精开始,从胚胎发育开始,一直贯穿于人的生命全过程。青春期性意识发展大约经过下面几个阶段:

12岁以后,因性发育和性器官的变化而产生的羞涩感,使男女孩子出现相互间的疏远,交往距离拉大,从而加深了与同性伙伴之间的联系;并常常因接近异性而遭到大伙儿的奚落、嘲讽。然而,在他们内心深处,有向往异性的朦胧感、腼腆感、羞涩感。

进入高中时期,对异性存在泛化的、朦胧的憧憬。由于女性进入青春期的年龄比男性早一些,因此,女孩对男孩产生好感相对要早,而男孩对女孩的表现不甚敏感。由于周围的同龄异性无意之中拨动了感情的心弦,异性都可能成为被吸引的对象。这个时期,情绪不稳定,目标不明确,爱慕与被爱慕,任何一方都可以放弃、拒绝、转移。因为好感不等于恋爱。感情是不确定的。

有了青春期的生理变化,性意识也随之强烈地表现出来。他们从泛化的对异性的好感开始,转向对某一特定的异性产生了爱,从而交往范围缩小,想方设法和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起。

寻爱的初级阶段,往往过多地被外貌所吸引;往往可以一见钟情;往往容易崇拜各种明星类的大众情人;往往在两人的冲动中,偷吃“禁果”;往往因一方的退出,而另一方寻死觅活,乃至刑事犯罪……

无数文学作品歌颂美好的青春,但心理学家将这个时期称之为“多事的年龄”、“青春期困惑”或“青春期骚动”。

进入青春期时,爱情、学业、事业、友谊、前途、理想及性心理的变化、性的觉醒、性的冲动、异性的吸引和爱的迷惑,骚动着那颗年轻的、脆弱的心。性心理专家对当代青年的评价是,生理发育超前而心理成熟滞后,就是这个时期骚动的症结所在。

B、交朋友

由于身体发育的迅速成熟和智力的飞速发展,导致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个性发展变化巨大。独立感和成人感的出现,使他们力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反抗成人的管束和干涉,所以被称为“心理断乳期”。

这个时期,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远远大于成年人对他们的影响。所以他们能否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经常与什么样的人交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逻辑,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从中学到大学,可能与百余人为同班同学。这些人不可能都成为自己的朋友,交朋友总是有所选择的。选择朋友是一种心的吸引和交流。朋友是你喜欢的人,能说到一起的人。

谁都知道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弹琴,音调高昂激越,砍柴人钟子期闻声驻足,叹道:巍巍乎高山!伯牙又奏出奔腾回荡的旋律,钟子期再叹道:潺潺兮流水!两人于是成为知音。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摔断琴弦,从此不再弹琴。

真正的朋友,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他已融进了你的躯体,就像是你的影子。你能从他的身上看到自己,也能从自己的身上看到他。

会交朋友的人,不仅知道该交哪些人,还知道哪些人不能交。

《世说新语》讲了一个故事:管宁和华歆一起在菜园子里锄草,看到了一块金子。管宁照旧挥动锄头,把金子看成是石头和土坷垃一样的东西;而华歆却抱着金子欣赏了半天。他们又是同窗好友,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一次,一个坐着车子,戴着礼帽的显贵人物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而华歆却放下书本,走出去观望。管宁就割断席子,将座位分开,对华歆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

此所谓“道不同,不相与谋”。交朋友其实是对生活的一种选择,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常常预示着选择什么样的人生。

相识许久的人,我们会在某一天的早晨突然发现,原来他是那么陌生;而在某些场合,初次见面的人,却可以一见如故,就如同会见多年的老朋友。

学生时代的朋友,尽管你许久没有联系,许多人在不同的岗位上走着不同的路,但十多个寒暑过去了,间或听说某某同学的坎坷和艰辛,你仍会予以特别的关心,甚至给予帮助。因为在不经意中,你们曾经的友谊,仍然保持在各自的心里。回头再看和这些朋友间的友谊,抛开了功利色彩和竞争压力,这个时候的友谊仍然是美好的。

人生知己不多,每个人都应该珍惜青春时期的友谊。朋友是人生的精神财富,学生时代的朋友,一般来说可以放心地交往一生。

C、羞涩的男孩

这是一个男孩子写给心理医生的信——

尊敬的先生,您好!

我不善于人际交往,所以不会写信,也不敢给别人写信。但现在,我感觉自己有些问题,不得不写信向您求教。

我去年12月来武汉打工,我就是人们常说的“打工仔”,今年21岁。我小时候父母就离异了,我随父亲一起生活。父亲沉默寡言,对我管束得很严,甚至不许我和邻居的孩子一起玩,造成我性格孤僻,不爱说话,也不敢和别人说话。在别人面前就脸红,和别人说话就出汗,听到别人问话就发抖。这使我在人际交往中感到不自在,感到很自卑,有时真想一死了之。

出来打工的目的,就是想见见世面,想在社会上锻炼自己;可是出来半年多了,始终也没有适应过来。和人说话时总是低着头,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心里很紧张,害羞,总想逃避人群。我心里苦恼极了。

去年,我们村就有一个和我一般大的男孩,外出打工,不适应社会,内心压力太大,最后自杀了。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走那条路,但如果照现在这个样子,我不死也得疯。

请您帮助我,一个无助的男孩儿等待着您的指点。

医生接到求助信,赶紧给他写了一封回信。医生说像你这种情况,是社交焦虑症的表现,在年轻人中比较普遍,尤其在中学生中不乏其人。

有人以为这是一种社会不适应的结果,但仔细分析,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人,多是由于童年到青春期这段生活环境中,教育方法不当所致。就以这个男孩来说,从小父母离异,和一个性格孤僻的父亲生活在一起,没有幸福的童年,没有快乐的少年,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高兴的生活,就不可能健康地成长。正是从小形成的这种自卑和怯懦,才使他怕见人,是他在人前不知所措的原因。

出来打工,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动机是好的。但一个人早已成形的性格,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改善。这就不能急躁了,得一点一点地适应,一点一点地改变。在农村他尚且怕见人,到了大城市,面对许多陌生人,确实难为他了。

在社会交往中,尽管自己心里想得挺好,但意识不听你的调遣,只要一接触社交场合,就不由自主地脸红、出汗、发抖,这是典型的焦虑反应。治疗必须先解除焦虑,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和你最熟悉的人,最说得来的人多接触,多说话,然后再逐渐扩展。这样你就会逐渐适应了,心里就不再焦虑了。

国内外学者都认为,社交焦虑症有某种遗传因素存在。但美国一位学者经过25年的研究,得出结论,害羞并非源于遗传。印第安纳东南大学害羞研究所的卡尔杜奇教授确信害羞的人,一般呈现三个特征:过分自觉,对自己过分贬低,对自己过分关注。这三个特征都包含了强烈的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一直要到一岁半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由此可以推知,害羞并不是天生所致。大人不要对小孩管得太紧,不要过分约束、过分批评。鼓励他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闹。这对孩子日后的性格发育是有好处的。

有社交焦虑症的人,只能用交往的办法来解决焦虑心理。要有一个好心情,尤其要有良好的自信心,交往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D、孤独的女孩

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一度容易产生孤独心理。

家庭、学校、社会教给的道德标准,他们把握不住。他们想融入社会却不知道怎么融入,他们想和别人交朋友却不知道怎么交往;甚至于不知道怎么样表达自己的感情,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在一片茫然中,他们不觉有了孤独感。

所谓孤独,并不是指独自生活,也不是指独往独来。一个人独处,也许并不感到孤独;而置于大庭广众之下,未必就没有孤独感。事实上,你对周围的人和事缺乏了解,和身外的世界无法沟通,你就会体验到孤独的滋味。孤独像一张无形的网,使年轻的不甘寂寞的心备受煎熬。

现代人的心灵仿佛越来越脆弱了,动不动就害怕别人排斥,害怕与别人不一样,害怕在不幸的时候孤立无援,害怕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别人的理解,甚至害怕自己不能和别人同哭同笑而被称为怪物。

芳今年22岁,在一家银行当职员。她总为自己没有和别人相同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而苦恼。比如,大伙一起去看电影,某个情节很有趣,便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某个情节很悲伤,别人会不由自主地流泪。而对于这些情感,芳却体会不到,甚至没有任何感觉,她很苦恼。她怀疑自己是不是太冷漠、太麻木了。她为此而常常撒谎:看到别人笑,她也装着笑;看到别人哭,她就把自己的眼圈用唾沫弄湿。

芳非常期望自己能和别人一样,喜怒哀乐自然而然地表露,不想在任何方面不如人。她甚至要求自己的情感和表达方式要比别人更丰富、更深刻、更充分、更完美。然而事与愿违。比如那次老板给大伙加薪,别人表现得那么兴奋,有的人甚至跳了起来,她为了不甘落后,也装着很兴奋很激动的样子。当时是高兴了,可过后却是那么苦恼。

其实,大可不必为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而焦虑。人人有相同之处,人人又有不同之处,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类型。只要你自信一些,坚强一些,你就会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那些不同,正是你的优点。何必强求自己和别人一样呢?

有孤独感的人,既要保持自己的独特之处,又要多和别人交往,努力使自己融入社会和群体中。可以通过写信和打电话的方式,向朋友诉说你的心声,让亲人分享你的快乐和苦恼。温馨的亲情和浓浓的友情,可以拂去你心头的阴云。如果你感到孤独,你可以邀几位朋友去玩,去公园里划船,去打一场保龄球,去吃一顿便饭,甚至下厨给朋友们炒几个菜。你这样做了,你就会体会到乐趣。

战胜孤独最有效的办法,是要有一个融洽的朋友圈。和大伙相处久了、熟了,彼此没有隔阂,你就不会再有那种孤独感了。要学会多为别人做些事,别人才能接受你、容纳你。温暖别人的火,也会温暖你自己。

其实,孤独并不是坏事,习惯于孤独的人懂得自己的独立和个性,充分享受孤独提供给自己的闲暇时光,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你不必逢场作戏,不必迎合别人,不必随波逐流。人活着并不是为了别人,活着是为了自己,自己愿意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不必强求和别人一样。

生活中许多有乐趣的事情,在孤独中你才能充分领略到其中的美妙。干自己的事,不要怕别人去说!

E、嫉妒与欣赏

嫉妒心有时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微妙,可以说只要是身心健康的人,或轻或重都有一定的嫉妒心,只不过有人易于表露,有人善于掩饰罢了。一般来说,有一点嫉妒心并不是坏事,它是催人奋进的原动力,能克服自己的短处和惰性,努力赶上和超过别人,使自己在这个社会中有一席之地。如果处理不好,妒火中烧,就会引发不正当竞争,甚至惹出许多是非来。

医学心理学证明,嫉妒心强烈的人易患心脏病,死亡率也高。再如,头痛、胃痛、高血压等,也容易发生在嫉妒心强的人身上。

嫉妒心往往是由误解产生的。比如人家取得了成就,就误以为是对自己的否定,对自己的威胁,损害了自己的面子和利益。其实,这不过是主观臆想,一个人的成功,不仅靠自己的努力,更要靠别人的帮助和认可;社会给予他的赞美和荣誉,是对他成就的肯定,对你并没有损害。嫉妒别人荣誉和成就的人,除了对别人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缺乏信心的表现。你应该想,我一定要努力超过他。超越自己,超越别人,这是社会的良性竞争。

嫉妒心一经产生,你要立即打掉它,免其作恶作祟。培根说过:一个埋头于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时间去嫉妒别人的。立足于你的事业,吸取别人长处,修正自己不足,你就会比别人做得更好,就会获得成就和荣誉。所以,把诽谤和嫉妒别人的时间和心思用在自己的事业上,你就会觉得生活充实,心情振奋。

一般而言,嫉妒心理的产生,是和周围熟悉的人、年龄相仿的人、生活背景差不多的人比较的结果。这种比较有积极的一面,更有消极的一面。别人取得了成绩,说明别人付出的比你多,碰到的机遇比你好。条件一样,结果迥异,这是生活中常有的事。这就需要想开一些,即所谓“人比人,气死人”。如果总是处于愤怒与不平,总是觉得社会亏待了自己,你就不会有好日子过。做平常人,保持平常心,你的心里就不会有翻江倒海的波澜。

一对孪生小姐妹,走进玫瑰园。不多一会儿,妹妹跑过来对妈妈说:这不是个好地方,我们回去吧!

妈妈问:这儿怎么不好,我的孩子?

这儿的每一朵花都有刺,它扎我的手了。小姑娘说。

不多一会儿,姐姐跑过来对妈妈说:妈妈,这里真好!

妈妈问:为什么好呢,我的孩子?

小姐姐说:这里的每丛刺上都有花,你瞧这花,多好看哪!

母亲听着,笑了。她看了两个孩子一眼,沉思起来。世间万物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就像有太阳就有月亮一样,关键在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待,用什么眼光去欣赏。抱怨别人,只会使你产生抵触情绪,只会使别人轻视你,小瞧你。学会欣赏别人,就像学会欣赏玫瑰的花与刺一样。

二我不完美,但很优秀

A、化妆的雪小姐

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特别注意自身美。嫌自己长得个儿不高,脸太黑,鼻子太扁,眼睛不大,或者对自己的身体有其他不满意之处。他们挑剔自己,也挑剔别人,挑剔家长。一句话生怕自己不如别人,埋怨家长没给他们好长相,好智商,好背景。在这方面,尤以女性对自身的审美要求最突出。如果觉得自己不完美,就整容,就化妆。

女性化妆能充分展现个人魅力,体现自身与众不同的个性。但有少数女性,过分依赖于化妆,出现了对化妆欲罢不能的上瘾心理,这无疑是一种病态。澳大利亚著名心理学家、美容专家利奥·丝荣告诫女性:谨慎对待化妆,切莫过分迷恋化妆,否则,化妆无疑是一项长期的自我虐待。

那是一个艳阳高照的上午,一辆银灰色高级轿车在成都某医院门口停下。从车上走出一位二十来岁的漂亮姑娘,她的出现仿佛给周围罩了一层光环,所有的眼睛都被她吸引过来,被她的天生丽质惊呆了。她那端庄的脸庞,白皙的皮肤,亮丽的杏眼,还有那头飘飘黑发,以及那一副魔鬼般的身材,真是天女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