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习惯影响一生
7414000000024

第24章 工作是一种乐趣,习惯是浓化趣味的措施(1)

如果工作和学习是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衡量一天工作和学习的质量,不是看你有多疲倦,而是看你有多不疲倦。所以,当你把工作和学习当成了自己的一种习惯时,你会发现乐趣无时无处不在。

少小而学,及壮有为;壮年而学,及老不衰;老年而学,及死不朽。

——日本儒学家佐藤一斋

晋平公作为一位国君,政绩不错,学问也不错。在他70岁时,他依然希望再多读点书,多长点知识,因为他觉得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实在是太有限了。可是晋平公又想70岁的人再去学习,困难是很多的,所以他对自己的想法有点儿不自信,于是便问他的一位大臣师旷。

师旷虽然双目失明,但他博学多智。晋平公问师旷说:“你看,我已经70岁了,年纪不小了,可是我还很希望再读些书,长些学问,是否太晚了呢?”

师旷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我听说,人在少年时代好学,就如同获得了早晨温暖的阳光一样,太阳越照越亮,时间也久长。人在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好比获得了中午明亮的阳光一样,虽然中午的太阳已走了一半,可它的力量很强、时间也还有许多。人到老年的时候好学,虽然已日暮,没有了阳光,但他还可以借助蜡烛啊,蜡烛的光亮虽然不怎么明亮,可是这点烛光,也总比在黑暗中摸索要好多了吧。”

晋平公听后恍然大悟,高兴地说:“我有信心了。”

古语云:“活到老,学到老”,“学而不已,阖棺而止”,这即是说人的一生都需要学习。因为这不仅是自身体现价值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只有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了解新信息,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保持领先的地位。

活到老,学到老

提到学习,很多人都会马上想起那是学生的事,只有学校才是学习的场所,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已经走上社会,还有什么必要再去学习呢?其实不然。即使你在学校中学到了足够的理论知识,但是没有实践也是无用的。所以,当你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后,为了不被同事超越,不被社会淘汰,就必须继续学习,就必须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原则。

另外,近十年来,人类的知识几乎以每3年增长一倍的速度提高。知识总量在以爆炸式的速度快速增长着。因此,只有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才能保持思维的敏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19世纪英国法律界的名人塞缪尔·拉莫里,从少年时代开始便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以此来不断提高自己,最终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塞缪尔·拉莫里是个珠宝匠的儿子,由于家庭原因,他少年时没能受过什么教育,但他后来通过勤奋的学习弥补了这一缺陷,而且终身都在努力地学习。

他在自传中写道:“我十五六岁时暗下决心学习拉丁语。那时我对拉丁语的了解仅限于一些极日常的语法规则。通过三四年的刻苦学习后,除了有关专业科技课题的着,譬如瓦罗·康路马拉、塞尔瑟斯的着作,我几乎读完了所有拉丁语鼎盛时期的散文家的作品。其中,利维、萨卢斯特和塔西佗的书我读了足足有三遍。我研读过西塞罗广为流传的演讲词,还有罗马的作品翻译了大半。特伦斯、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还有尤维纳利斯的作品我都读了一遍又一遍。”

在此期间,塞缪尔·拉莫里还自学了自然历史、自然哲学和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他从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逐渐成了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天道酬勤,他在16岁那年便进入大法官法庭工作,在那儿做秘书。他工作认真负责,并仍然刻苦学习,之后又进入了律师行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806年,塞缪尔·拉莫里伯爵被政府任命为副检察长,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他依然勤奋努力,稳步前进,最终在法律界占有了一席之地。

虽然塞缪尔·拉莫里很早就表现不俗,但他并没有停止学习,而是依然不停地靠学习来提高自己,不断地补充新知识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可见,只有养成学习的习惯,在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不断地拥有适应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优势,才能适应急速变化的时代。

在现实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跟不上时代的潮流的人,是很难取得较大成就和突破的。许多天赋很高的人,起点也很高,但始终做不出什么成就,终生处在平庸的位置上。原因就是这些人并没有养成学习的习惯,他们宁愿把业余时间都花在麻将桌上,也不肯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当时机到来后,因为没有把握的能力,而只好蹉跎岁月。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要生存,要发展,就得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尤其在新知识、新事物不断涌现和更新的时代,一个人要做到观念常新、思想不僵、能力不减,唯有坚持学习才能做到。

1.学习重在坚持

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人不学习不会进步,但学习的效果并非能立竿见影。知识的积累是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渴望通过读几本书就能成名成家,幻想学习成才有什么终南捷径可走,是不现实的。

2.学习重在积累

学习,是进步的阶梯,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看得远,攀得高,并从中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巨大收益。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当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后,我们才能对自己的人生与前途有更加明确和执着的向往。

古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当他活着一天,总要尽量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不肯虚度年华,不让时间白白地浪费掉。

——中国新闻家、学者邓拓

钱惟演虽然生长于富贵之家,但是并没什么别的嗜好,就是喜欢读书。在西京洛阳时,他曾经告诉僚属,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书、史书,躺在床上就读先秦百家着作和各种杂记,上厕所的时候就读词典、小令。大概从来没有半刻离开书的时候。

谢绛也说:“宋绶在史院的时候,每当去厕所都夹着书,读书的声音清脆响亮,远近都能听到,竟然好学到了如此地步。”欧阳修告诉谢绛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因为唯有这些地方才可以深深思考。”

学习是一生都要做的事情,所以说,学习无法速成,需要长期一点一滴来积累。当一个人参加工作后,就更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专门的学习了,这时就应该充分利用工作间隙、业余时间等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日积月累后,你就可以发现你已经积累起了一大笔精神财富,而这将会对你的工作和事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时间就像我们手里的一把沙子,常常从指缝间不知不觉地散落,如果不加警觉,我们手里就可能会一无所有。养成利用零碎时间读书的习惯,从时间中节约时间,想方设法把别人不屑于利用或难以利用的时间利用起来,并且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办尽可能多的事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这样既有效利用了时间,也充实和提高了自己,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是有莫大的益处的。

从时间中节约时间

纵观古今中外,凡是有所建树者,无不惜时如金、如生命,他们绝不会平白无故地去浪费时间,他们利用每一点零碎的时间去学习,如此长年累月积聚下来,其成效是惊人的。

马克思为写《资本论》阅读了1500多种书,在书中引用了十几个学科、数百个作者的观点,留下了一百多本读书笔记。列宁在《列宁全集》中引用自己看过的书竟达1.6万多册。他在研究帝国主义专题时,读了148本书、49种期刊中的232篇文章,写下了60多万字的札记。

善于利用时间、节约时间充实自己也是伟人和名人成功的关键之一。

达尔文是进化论的奠基人,同时他也是个博物学家,对多门学科都有研究,也都做出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他能取得常人望尘莫及的成就,与他利用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去学习和研究是分不开的。

当他刚从英国剑桥大学毕业时还是个无名小辈,在科学界根本没有什么名声。

后来,他自费参加了英国皇家组织的环球科学考察活动,在“贝格尔”号考察船上,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把这次考察活动当作旅行,而是争分夺秒地去学习、写作。

当别人喝咖啡、聊天时,他则在坚持写航海日记,并且一直与国内科学界的朋友保持着书信联系,其中的不少信件很快就被当作学术论文发表了。在这次考察活动中,达尔文搜集了足够研究50年的生物标本。

5年后,当达尔文再次踏上故土时,他已经被当作着名的海洋生物学专家对待了。当有人问达尔文为什么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时,他说:“我从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一段时间。”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点滴积累,持之以恒,才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东吴大将吕蒙原来文化水平较低,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发愤读书。即使在军务十分繁忙的时候,他都要挤出时间来学习。几年以后,大有长进。以致后来鲁肃去拜访吕蒙时,连连感叹:三日不见,已非吴下阿蒙。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的枕头是用圆木做的,他读书困倦时就枕着圆木睡,只要稍微一动,圆木就会滚走,人就会惊醒,他用这种方法来强制自己,挤时间刻苦读书。

杰出的人物之所以杰出,就在于他们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这就是他们把别人不屑利用或难以利用的零碎时间都利用起来,都用到了学习上,他们掌握了比别人更多的知识,也就拥有了比别人更多的成功几率。

1.要更好地利用零碎的时间

把握好每一分钟的学习时间,就应把所有空闲的时间都看作有用的。比如,研究一下上班路线,选择一条最短的路线,这样就可以缩短上下班所花在路上的时间,而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学习。

2.安排一个时间表

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制订一个可行的、适宜自己的、简单明了的计划表。这样即使是在很忙碌的状态中随意看几眼,便可对要做的事了解个大概,从而合理地安排时间、利用时间。

3.每天都反省一下

过去的一天都做了些什么,用了多少时间,有没有浪费时间,时间利用效率如何,以及要怎样改进等。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学习计划,提高时间利用率,让零碎的时间得到充分利用。

读书要选择。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书:有的不值一看,有的只值看20分钟,有的可看5年,有的可保存一辈子,有的将永远不朽。

——中国数学家王梓坤

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恩格斯·亨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信,说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很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好。恩格斯复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

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着作,以及马克思的着作,同时要不断地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着,因为“研究原着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

从恩格斯阅读过的书目来看,他虽然也读过大量的通俗小册子、报刊等,但花工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着。可见,他读书也是有重点的。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它记录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每一点进步,通过阅读不同的书籍,掌握各个时期、各种门类的知识,可以极大地提高我们自己。一个没有书籍、杂志、报纸的家庭,是缺乏动力的,人们只有通过经常接触书本,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增长各种各样的知识,才能不与社会脱节。

毛主席就是爱读书、会读书的典范。看看他是怎样读书的: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

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毛主席从来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他在读《韩昌黎诗文全集》时,除少数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细琢磨,认真钻研,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也不放过。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韩集的大部分诗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诵。《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他小的时候就看过,到了60年代又重新看过。他看过的《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种以上。一部《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他批注过的版本,现存的就有三种。

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他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

等,他都反复研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做了批注和勾画。

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华的部分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所收藏的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丝、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以至一些自然科学书籍无所不读。

毛主席对中国文学方面的书籍也读得很多。他是一个真正博览群书的人。

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严密,物理学家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学者,皆成性格。”可见,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只有养成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习惯,才能有一个充实、成功的人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很多成功的人在学生时代便养成了一种重要的能力和习惯,那就是能从汗牛充栋的图书馆中,甄别自己需要的好书,以供阅读,同时他们也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好的学习方法。这种能力和习惯对其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培养选择好书、会读书的习惯。

1.多读书

读书要读多方面的书,不能只看一种,这样,才能拓宽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只有网罗天下知识,才可以“下笔如有神”。另外,读过的书也要多读,“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2.读好书

读书要读对那些我们有帮助的书,而不读无害、无益、无聊的“三无”书籍。

好书能陶冶人的情操,而“三无”书只会腐化我们的心灵,玷污我们的思想;好书会让我们终生铭记,而“三无书”看后笑一笑就忘了,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读书要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