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价值观的力量
7389700000033

第33章 核心价值观之探究(4)

今天,广东从放开非政治、非宗教类NGO注册,培育社会组织,到乌坎事件的善后处理,在南中国大地形成了政府携手民间社会化解社会矛盾的新局面,为执政党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里,如何缔造社会内在和谐与稳定,闯出了一条不同以往的新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需要以蓬勃向上、喜闻乐见的社会主流文化建设为载体。

文化最大的特质,就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而且,文化是引领国家和民族前进的旗帜和号角,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社会的进步总是以文化的进步为先导。从文化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看,文化又是“润滑剂”、“减压阀”,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的和谐,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培育、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滋养。

投入大量资金,制造文化的虚假繁荣,在当今并不困难。歌舞升平的场面,流光溢彩的效果,堆积如山的宣传品,顶礼赞颂的谀辞,在中国王朝时代不绝如缕。但那与文化无涉,因为它们不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也不具有改进社会状况的理想。这种“伪文化”,水与油一样隔离于中华文化悠久的积淀传承,只能沦为地下王朝陪葬品上的一道道锈斑,令后人耻笑与警醒。

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要有所造诣、有所成就,就要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理念,继承发扬前人的文化创造,吸收借鉴国外有益的文化成果,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增强大众情怀、摒弃小众意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教育作为文化活动的主旋律,推进体裁题材、风格流派、表现形式创新,推进传播方式、经营模式、管理手段创新,使其基本精神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和国民性格,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的新天地中,留下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光辉印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还需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实践中的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体。它们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概念——既有各自作用领域和着力点,又相互联系和贯通。

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帮助社会成员形成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法纪观等建设内容,实质上也是不断充实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建设,倡导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行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融入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始终,这自然绕不开学习雷锋这个话题。

我们察觉,在学习雷锋的问题上,国人有三个误区。

一是由于过去过度宣传而对雷锋全盘否定:反右,大跃进,疯狂的饥饿……在他身上无一丝痕迹。他永远生活得光明灿烂,还有捐不完的余钱。雷锋的经历,雷锋的语言,与许多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中国人感受不同,因而觉得他是被那个年代的特殊意识形态拔高的人物;二是继续过度宣传与形式主义宣传,每年3月雷锋来了,又走了,在他3月里短暂的留走之间,虚构一种梦幻般的亲朋式的人际关系,以一个春风般温暖和谐的镜框,装进当下人心失衡,矛盾凸显、道德滑坡的社会。三是窄化雷锋精神,将其局限于做好人好事,等同于一般的慈善行为,或在他满脸阳光、手握钢枪的照片上,仍然简单破题为“听党的话,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如果抛开附加给雷锋的一切荣誉、光环,让这个农民的儿子走下神坛,像他的笑一样恢复本原——在几乎所有公开的照片里,他笑得那么质朴,纯真,那么不设防,满是孩子气——我们会发现,他其实只是一个善良的人。

他孩子气似的脸,真与他内心的善良,天衣无缝,相得益彰:

用自己的津贴费给带着孩子的中年妇女买票;领着陌生老人走数十里路寻亲;每逢年节带领战士帮着附近忙碌的瓢儿屯车站打扫候车室,给旅客倒水;把平时节约下来的200元钱,分别支援抚顺市望花区人民公社和辽阳水灾区;乘火车到兄弟部队作报告,下车时,大北风刺骨地刮,地上盖着一层雪,见一位老太太没带手套,两手捂着嘴,口里吹一点热气捂手。他当即取下自己的手套,送给那位老太太。

真是“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你说他是装的吧,正如前文写到的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所说:这么装了一辈子,也就成真的了!

雷锋,因此成为上世纪60年代中国善的标识。

在中国古代哲学里,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厚德载物,上善若水;福缘善庆,祸因恶积;锄一恶,长十善,等等,无不包含着劝人向善的精神内涵。在火药味越来越浓、乃至血腥气日益逼近的年代,雷锋成为了一场浩劫来临前一篇可抚慰人们心灵的清凉的童话,一条可接续中华民族善的文化传统的鲜有的链条。

他的英名远播并且长盛不衰,很大程度上,是几代中国人对那个不堪回首的惶恐年代的记忆性选择;当今的中国人还怀念他,则是因为在今天的日常生活和其他一些领域里,善的传统不时受到嘲笑,甚至重创,上善若水,行善积德,不但变得艰难,也如在街边扶起跌倒的老人那样受到质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今天仍可在着力《于精神文明建设其他方面的同时,继续提倡学习雷锋精神。一幅不时充斥着繁华、虚骄、摩擦的社会长卷上,正需要雷锋精神所刻划的“朴素、真诚、诚信、奉献”的全景与细节。虽然普通百姓与这样的要求会有差距,雷锋3月不走还有待时日,但由于体制性不公带来的既得利益集团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最大受益者,因此,公众要求他们率先成为雷锋精神的践行者,尽管有些天真,却完全合情合理。

任志强先生的一条微博,很是“给力”:

少喝点茅台,少用点特供,您就是雷锋!

少买点高级轿车,多配点校车,您就是雷锋!

少去点天上人间,多回几趟家,您就是雷锋!

少点游山玩水,多去联系群众,您就是雷锋!

多干点实事,少说点空话,您就是雷锋!

其实,即便在民间,今天也不乏雷锋的身影。

在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近一半是对教育事业做出个人奉献的,而且多不是富裕者:胡忠、谢晓君夫妇,以志愿者身份到孤儿学校支教,每月生活补贴仅有300元;新疆石河子的阿里木,靠烤羊肉串攒下十多万元,全部资助了贫困学生;曾是台湾《中国时报》资深记者的张平宜,放弃高薪致力于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原中共云南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生前把政府颁发的特别贡献奖中的10万元捐赠给保山第一中学。“特别致敬”对象代表、来自河北沧州的白方礼老人,连续10多年,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孩子实现上学梦,直到将近90岁做不动了为止。

愿这几位公民不仅能够感动其他公民,同时也能感动更多的各级干部。只有每一个人都努力践行雷锋精神,无疑对唤醒传统美德、营造社会和谐,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如迎来雷锋的3月一般桃妍李白,生机勃勃,将起到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五 创新性

中国的改革是没有榜样的。当代中国一次必须的转身

中国崛起不是一般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民族的崛起,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东方社会的崛起。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进入“黄金发展”与“矛盾凸显”并存的阶段。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有很多西方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中也遇到过。

在欧洲工业革命时期,贫富差距、公正缺失、贪污腐败,可谓一个也不少,对外侵略掠夺之血腥,更是触目惊心,令人发指。无论是社会转型的体量,还是其解决矛盾的手段,今天的中国都没有可比之处:

英国18世纪工业革命时,其本土只有1000多万人,少于今天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大城市。法国19世纪工业革命时,人口也只有2000多万,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台湾。化解诸种矛盾,英国可以将罪犯出口到澳大利亚,将失业者成批打发去非洲,对异教徒驱逐去美洲。1846至1847年的美国与墨西哥战争,滚滚烽烟弥漫处,就让山姆大叔获得了包括加利福利亚州在内的成片土地和丰富资源……此外,英美等主要西方国家,还是全球政治、经济活动主要“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大抵上只有他们“玩”得舒心的,才会让后发展国家跟着“玩”。

从这个角度上看,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这30多年发展的意义,非同一般:没有发动战争,没有殖民地,没有对外掠夺。靠着苦干乃至牺牲,自身的包袱扛在自己身上,凭着智慧与融通,自身的困境咬着牙自己摸索,力求所有的问题都能够在深化改革的过程里逐步解决。至今,尽管快速发展中的诸多难题和社会矛盾,仍然给人困扰甚至招致一些非议,但总体上说,谁也不能否认,这30年大部分国人还是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并使中国的崛起在经济上引起了全球的瞩目。

今天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所谓深水区,我们的理解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一个如此超大规模的国家,其社会转型处于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经济转轨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特殊时期,在同时双重转轨、转型之外,又逢社会各种矛盾凸显期。其体制转换、结构调整、社会变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每一个个体的利益追求和价值判断。

如同中国的改革没有榜样,30年来可以借鉴别国,却无法模仿,唯有摸索与创新;当今世界,亦没有任何一种模式、任何一条路径,能给今天中国迈进改革深水区,走出“黄金发展”与“矛盾凸显”并存的瓶颈,提供现成的经验,可以说这是一场高难度的社会总体挑战,这是一道当代中国人必须跨越过去的坎。

整个社会亟待建立与现实状况相适应的价值共识,求同存异,集聚合力。唯有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经验与智慧,由失衡趋向平衡,由矛盾趋向统一,由感性趋向理性,由个别阶层的识见趋向全民族的共识,从而呈现出丰富内涵、崇高品格、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

正如英国思想家伯特兰·罗素一百年前对世界和中国提出的忠告所说:

“将中国改造为现代国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外国人应该靜待中国人自行解决。如果任其自由发展,最终必然会有一种适合于他们性格的解决办法,我们不应该越俎代庖。只有他们自己慢慢摸索出的解决办法才是长久之计,而外部势力在时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强加给他们的必然是不自然的,因而也不会是长久的”。

今天的中国,千年之大变局尚在持续之中,犹如自然界的四季变化,离果实累累的金秋,还可望而不可及。创新力量的勃发与守旧势力的纠缠,才刚刚向前者倾斜;新文化的崛起与旧文化的消亡,均来日方长;“以人为本”的认同与“天朝上国”的认知之间的博弈,还无法谢幕;中华民族昂扬前行的路径与全球各国的利益秩序之间,远未搭建好共赢的舞台。在如是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力建设和推进内容与形式上必将大大超越以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注定了将是一场长期的、深刻的社会思想变革。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至今仍引导并检验着社会实践:“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并解决它,就会把思想、人类社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