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孙家栋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7380800000026

第26章 北斗导航(2)

2010年12月28日欧洲“阿里安5号”火箭在法属圭亚那库鲁发射场由于天气原因而被迫推迟……世界航天发射史上由于气象原因导致发射失败的先例屡见不鲜。航天气象专家曾告诫,快速升空的航天器在雷雨中飞行被雷电击中后果不堪设想,而下落的雨滴如同出膛子弹般的强大威力对航天器也会造成致命损害。航天发射牵一发而动全局,敢在恶劣气象条件发射必须具备绝对的科学判断和万无一失的决策能力。此时坐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控制室指挥席中间位置的孙家栋,他环视指挥控制室四周的每位参加发射的指挥人员,内心格外激动。

发射任结束后,李尚福说:“面对高密度发射,针对变幻万千的发射状态,我们发射中心必须做到稳中求快不盲动,快中求稳不出错。”大家惊叹这近乎哲学家的理论出自于这位发射场高级指挥员口中。李尚福以非常自信的表情沉稳淡定地说:“卫星发射本身就是辩证关系的实践,国家正在加紧创新型建设,发射场也必须跟上国家发展的时代步伐,单纯跟踪国内外先进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对航天发射的要求。发射场虽然地处深山,但我们的目光瞄准的是国际航天发射先进技术的前沿,我们把航天技术牵引和带动作用延伸到了发射中心的各个领域。虽说每次发射都有惊心动魄,但我们要必须做到遇事不惊,临危不乱。因为每次发射都代表着国家利益,代表着民族形象,我们的每一次发射成功都是对国家整体科技实力提升的贡献。”

又一次发射任后,李尚福在发射场幽默地说:“我在发射场工作的30年间,西昌发射场总共实施了70次发射,我参加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所有发射任。到目前为止,我还从来没有在室外亲眼目送火箭的真实起飞,从来没有在外面亲耳听过火箭点火的轰鸣声。”

的确是这样,发射场奋战30年如一日,火箭起飞70次如一次,身在发射场,坐在火箭旁,却没有在室外看过火箭起飞,没有亲耳听过火箭轰鸣。这一点孙家栋体会更深,他见证了中国航天55年的全部发展历程,他同样也没有在室外看过火箭起飞,没有亲耳听过火箭轰鸣。因为每次发射,他们的岗位都在掩体、在山洞里的发射指挥控制室,他们只能通过电视图像、通过扬声器指挥发射。这种待遇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享受到的。指挥卫星发射而不能亲眼所见火箭飞天,这绝对是发射场射天人的一种特殊待遇。“确保发射成功”是发射中心一班人努力的方向、目标的追求,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孙家栋的心里最清楚。

成功已成为过去,每一项关键性的举措都意味着责任和风险同在,“准时准点发射”“零窗口”“零缺陷”“零故障”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保证成功的又一管理思路。在发射任每个环节实现组织指挥零失误、技术操作零差错、设备设施零故障、任软件零缺陷、数据判读零遗漏,使发射中的每个步骤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班人在发射任中的出色指挥决策能力令总设计师孙家栋十分欣慰。情系发射场、魂系卫星发射是每一个深山沟走出来的射天人内心的秘密。30多年前,自国家确定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我国自主研制的通信卫星开始,气象卫星、外国通信卫星、探月卫星、北斗卫星,孙家栋进出西昌数百次,他也见证了西昌射天人这个特殊的行业一批批人走出去,一批批新人开进来,前赴后继成就着伟大的航天发射事业。当年西昌第一次执行卫星发射任时,那批来自全国高校近400名大学生如今还从事这项工作的早已所剩不到10人。在发射场的火箭下,航天测量控制国际合作专家、高级工程师张授动情地透露:“1973年他随山东籍1500名热血青年乘坐铁路闷罐子专列,翻过一座座大山,穿越一个个隧道,由齐鲁大地驰往这块神秘的山沟,为西昌卫星发射场的建设挥洒汗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而目前还在这个领域工作的仅剩五百分之一的三人。”张授不论是在西昌、在洛阳还是在北京,几十年如一日,为了卫星、火箭的测量控制,为了承揽外国航天发射的测量控制站建设以及航天测控国际合作,足迹踏遍北美、南美、欧洲、非洲、东南亚数十个国家。这位从西昌走出来的山东大汉为人厚道、性格耿直,在航天测量控制这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心细如丝,深受大家赞扬。孙家栋从西昌第一次发射卫星开始,亲眼见证了这里射天人的艰苦创业和发展历程,他与发射场情系情、心连心,更是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当孙家栋目睹火箭升空那一刻,从他双眸中迸发的便是他与射天人割舍不下的发射场情结。孙家栋看到西昌射天人正以新的历史起点,以世界一流现代化航天发射中心为奋斗目标,站在当今航天科学领域的制高点,扩展思维、开发潜能、与时倶进,不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他深深感到,国家的实力促进了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高密度的航天发射锻炼和造就了一代技艺高超的航天发射高级指挥决策者和卫星发射队伍。

卫星发射险象环生,几乎每次发射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在以分秒计算的紧要关头,任何细小的问题都会涉及整个发射的成败。

2003年5月23日,第三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前一天推进剂加注时,加注系统软件突发故障,加注被迫中止;发射进入射前倒计时3小时准备时,控制系统又突然显示线路有漏电现象!险象重生的危急关头,技术人员凭着练就的过硬功底,转危为安,确保了发射获得成功。

2007年4月14日凌晨4时07分,“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矗立在发射台上等待点火升空,正在此时,测试人员报告,火箭上一个供气连接器未按规定脱落!这时距火箭点火程序只剩4分钟,若在3分钟内不能脱落,火箭、卫星乃至整个发射场都将面临灭顶之灾。千钧一发之刻,发射指挥员临危不乱,1分钟内连续下达7道口令,相关岗位人员密切配合、准确操作,故障排除了,4时11分火箭准确点火升空,卫星发射又一次获得成功。

2012年4月30日,北京时间凌晨4时50分,中国首次采用一箭双星的方式将第12颗和第13颗北斗导航卫星同时发射到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导航卫星。

时间仅仅过去四个多月,2012年9月19日,北京时间凌晨3时10分,又采用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第14颗和第15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以这种方式发射,是中国卫星发射史上真正意义的一箭双星发射,技术烦琐、环节复杂,不论是对火箭、卫星、发射场,对测量控制更是严峻的考验。发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火箭、发射、控制技术的日辕成熟。

狮险阻,一个个排除!惊心动魄,换来一次次成功!

这仅仅是频繁发射中的少数几个事例,但足已看到航天发射的惊心动魄,孙家栋这位耄耋之年的总设计师全部都在发射翁现场。他在发射场与大家共同奋斗,排除一个个艰难险阻,换来一次次发射成功。孙家栋觉得到了发射场就如同回到了家,而发射场的科技人员更觉得孙家栋像一种精神、像一面旗帜激励着射天人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坐镇发射

自2000年10月31日发射第一颗“北斗一号”试验卫星开始,至2007年2月3日共发射了4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这4颗试验卫星在空中进行了充分的理论及实际验证,取得了完整的技术数据和工程经验。

从2007年4月14日发射第一颗北斗导航应用卫星至2011年12月2日,太空中已成功地布了10颗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导航应用卫星,中国已初步具备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运行的能力。

2011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办公室正式宣布向用户提供试运行。自此,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即转入与应用推广并举的新阶段。并且逐步展开交通运输、气象、渔业、林业、电信、水利、测绘等应用领域的试运营。孙家栋抽出大量时间马不停蹄有针对性地前往有典型意义的使用北斗导航卫星的单位和企业。当他看到试运行服以来,系统运行稳定,服性能不断提升的现实,心底流露出一阵阵喜悦,当他看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精度平面实现10米,高程优于15米,测速精度达到0.2米秒,授时精度50纳秒的测试数据,已经产生了显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时,更增强了他对整个工程正确性的信心,也更加增添了对后续发射任的压力和动力。他深知,即将发射升空的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对提升系统服性能,扩大服区域非常关键。这次发射也关系到中国自主设计、研发、空间布网、地面运营管理的阶段性检验,发射成功,将会顺利实现导航卫星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正式服。

2012年10月25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正在按计划实施北斗导航卫星发射任。这是2012年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的第4次发射,也是西昌一年内连续发射的第6颗北斗导航卫星,孙家栋这位83岁的科技老人,9个月内为了卫星发射任,已经7次进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孙家栋凭借几十年的航天工程经验,凭借几十年领导岗位练就的对航天工程敏锐娴熟的洞察力和祥和、果断的人格魅力,总是能在关键时刻找到关键问题所在,提出解决疑难问题的关键方法。为了工程按计划实施,为了系统间互相不拖后腿,不影响工程整体进度,孙家栋倾注的心血令所有工程参与者有目共睹,令航天界数十万科技工作者钦佩。在担任北斗导航卫星工程总设计师的18年中,他的陈旧性腰肌劳损屡屡犯病,剧烈的疼痛常常让他步履艰难;他大脑供血不足的毛病每当疲劳至极便会出现头晕目眩,那种天旋地转的感觉让他难忍;他出现的皮肤瘙痒症令他不思饮食、夜不能寐,被紧急送往医院后使用激素控制了病情,拔掉输液针头从医院急忙赶往飞机场飞向西昌卫星发射场……这之中的辛酸苦辣孙家栋内心清楚,周围的同志们更清楚。但每每谈到这些,他说得更多的却是对同志们的感谢、赞赏和鼓励,表现出的却多是疑难问题得到解决的兴奋和发射成功的喜悦。

22点33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控制大厅内发出震撼有力的声音:“各号注意,1小时准备!”

孙家栋査看完有关系统工作状态后,又一次神情专注、挺着身板端坐在了指挥位置,他身穿紫红色鸡心领羊绒衫、外套黑色夹克休闲衣,胸前挂着天蓝色挂带的发射任通行证,他深邃沉稳的目光凝视着正前方的三块大型电子显示屏幕,三块屏幕上显示着不断变换的数据和画面,火箭、卫星、发射场以及有关系统发射前技术状态为发射指挥决策人员实时提供的各类信息。

一片宁静中传出“5分钟准备”的响亮指挥号令。硕大的卫星发射指挥大厅内,虽然前面三排技术操作席上坐着几十人,后面的领导指挥席也就坐着几十人,但整个数百人的指挥大厅却异常安静,除了发射调度的扬声器里传出系统间的对话口令外,所有人员都注视着大屏幕上显示的图像和数据。

孙家栋听到5分钟准备的号令后,身子为之一振,连日奔波而疲惫的腰板不由自主地挺直,他双手习惯性地交叉紧握在一起,胳膊肘支撑在面前的指挥桌上,目不转睛,全神贯注地等待火箭点火的那一刻。

23时32分,又传出“1分钟准备”的指挥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