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7241400000022

第22章 邓小平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3)

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对“左”的理论和实践的拨乱反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1992年在视察南方的讲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总结性的概括说明。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和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科学结晶。这一理论的提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直接关系到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根本性问题的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大师们与一切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不同,他们是从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出发,研究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从理论上推导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特点和规定性。这些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特点和规定性,在许多方面到现在看来仍然具有科学性和预见性。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所以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具体内容,特别是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他们不可能有具体论述。不过,在社会主义运动中,有两点是始终明确和反复强调的:一是社会主义要尽快地发展生产力,二是生产力的发展是要使人们过上富裕的生活。

《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地提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把生产工具集中到国家手中,“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发展生产力是手段和条件,其目的是共同富裕。马克思在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中写道:在新的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要使生产力增长到能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日益得到满足的程度;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又讲,社会主义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列宁也讲:创建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大大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要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能够充分保证全体成员的福利和使他们获得自由的全面地发展。列宁在1918年5月26日的讲话中更通俗更直截了当地说,社会主义通过建立在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生产劳动,“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而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困难和它的全部力量也就在于了解这个真理。”

毛泽东在坚持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时,同样坚持生产力原则。他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讲话中就明确地提出:在革命胜利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初期,毛泽东又提出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口号。然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上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在理论和实践的视野中被模糊了,转向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

邓小平恢复工作后,拨乱反正,反复强调“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回顾我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20年建设历程,由于“左”的思潮日益膨胀,在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曾经严重忽视了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这两个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有过深刻的历史教训。

在发展生产力方面,先是急于求成,想在两三年内把生产力搞上去,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结果掀起了违反客观经济规律、唯意志论统帅全局的“大跃进”。

之后,面对党内外的不满意见,又把注意力和精力转向“反右倾”和阶级斗争,逐渐忽视和放弃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大批“唯生产力论”。在经济关系方面,从指导思想上,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越纯越是高级的社会主义,追求公有制的不断升级,即搞所有制关系中的“不断革命”。在这种条件下,对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淡漠了;把重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主张,批评为“经济主义”、“福利主义”。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把强调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言行看作是“修正主义”。

革命的口号、社会主义的口号没有少喊,公有制没有少讲,可是,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多少提高,实际上搞的是普遍贫穷的社会主义。这些失误的出现,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原因,但是归根结底都有一个思想认识上和理论上的根源,这就是邓小平所揭示的,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脱离开生产力的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只强调公有制、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难以保证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

邓小平多次指出的:“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批判“四人帮”的荒谬观点的基础上,邓小平根据我国基本国情,破除了长期存在的对社会主义的不科学的理解,重新把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确立为社会主义的两条根本原则。他说:“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他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共产党的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又称“第一个任务”、“中心任务”、“首要任务”、“重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他说:共产党就是为发展生产力的,否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在新的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拨乱反正,恢复、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本质论既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又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概括性地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使人们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部分。

二、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要有完整的、统一的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一个整体,其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有严密的内在逻辑。邓小平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中,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根本要求和根本目的凝聚为社会主义本质。

(一)社会主义本质首先讲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摆到了首要的突出位置过去,离开生产力标准孤立地研究和论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坚持社会主义,具体地说,坚持公有制、坚持按劳分配等,似乎成为一种道义原则。

而马克思主义提出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并不是从道义原则而是从生产力原则,即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从社会主义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出发的。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历史唯物主义是坚持生产力标准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并不是抽象地、无条件地评价私有制与公有制、按劳分配与非按劳分配的是非与好坏。奴隶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私有制度,也是最野蛮的剥削制度,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它代替以公有制为基础、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却是一种历史进步。因为它比原始社会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进行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如果社会主义不能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公有制、按劳分配不能比私有制、非按劳分配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它就失去其存在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因此,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内在的、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要求生产力以快于资本主义的速度发展,从发展趋势和最终结果来说,要求超越资本主义已达到的生产力水平。

当然,邓小平讲社会主义要重视发展生产力,绝不是一般地讲基本原理,而是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反映了现实的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邓小平在1980年初的一次报告中说:“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来,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更使我们吃了很大的苦头,造成很大的灾难。”邓小平尖锐地批评:

“这十年中,许多怪东西都出来了。要人们安于贫困落后,说什么宁要贫困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这就是‘四人帮’搞的那一套。哪有什么贫困的社会主义、贫困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应是穷还是富,这是问题的本质所在。邓小平正是从论证社会主义究竟是穷还是富这个问题入手,逐步深化,将发展生产力升华到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样的高度。

问题的另一方面也应得到充分地注意,就是不要孤立地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似乎社会主义只要求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等于社会主义。这样会导致另一种片面的认识。人类社会进程中,社会形态的更迭交替都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如果孤立地仅仅强调发展生产力,则无法全面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不是仅仅从生产力,也是从生产关系方面讲的,应统一地把握其内涵。如果发展生产力不是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进行,就不能最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反而会导致私有化和两极分化,导致剥削制度的再现,那样,发展生产力就构不成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

邓小平在强调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联系在一起,表明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认识,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用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和一切剥削制度就是要解放生产力。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后,就由解放生产力转向发展生产力。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能否充分发挥其优越性,还取决于作为其实现形式的体制。停滞的、僵化的体制,也会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深刻地阐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

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在消灭了剥削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能够容纳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是个好制度,应当坚持。但是,实践表明,过去我们建立的体制(首先是经济体制)在前期阶段起过积极作用,但其本身存在种种弊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弊端束缚生产力的消极作用日益明显,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这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与解放生产力是统一的,都属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包括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内容,也需要正确理解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一切私有制度和剥削制度的本质特征,是构成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