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孙中山与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7226500000008

第8章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2)

在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是前提,民权主义是核心,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这是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但是三民主义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有其历史的进步性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它虽然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半殖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并试图用革命手段予以解决。但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样就没能从根本上发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最终导致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能够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四)同盟会各分会的建立

孙中山的革命宣传活动引起了清朝政府的极大不安和关注,清政府随后动员力量逼迫孙中山背井离乡,再次踏上颠沛流离之路。几经辗转,孙中山于1909年11月8日抵达美国纽约。在美国安顿下来之后,孙中山旋即一方面在华侨中进行宣传建立革命组织,另一方面相机进行艰难的筹款工作。

在孙中山的大力工作下,洪门会致公堂的老友黄溪记联系华侨成立同盟会纽约分会事宜。筹款比较顺利,先后筹得港币5000多元。孙中山24日返回纽约,商议纽约同盟会成立日期,最后决定12月31日在黄溪记家中开会,成立中国同盟会纽约分会。此为在美国成立的第一个同盟会分会组织。随后,孙中山又决定前往芝加哥。但此行筹款工作亦不顺利,成立同盟会时,也仅有12人参加。

位于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虽为华人聚居之地,但革命思想传播较少。当地同盟会员李是男、李旺1908年来旧金山,以“少年学社”名义对外活动,并于是年7月4日创办《美洲少年》报,以美国公民的身份宣传报道中国的革命活动。孙中山在美国东部看到该报十分高兴,特去信鼓励。1910年2月10日,孙中山到达旧金山,建议将《美洲少年》报从周报改为日报,每日一期,增强革命宣传,扩大影响,同时将组织公开称中国同盟会。后经协商,决定成立旧金山同盟会。于2月27日,由孙中山主持,举行加盟典礼,参加宣誓入会者有十余人。

1910年3月28日,孙中山到达檀香山,召集会员组织成立了檀香山同盟会分会。孙中山在檀香山简化了入会手续,将以往加盟人亲笔填写的盟书改为印表填写,这样,吸引了更多的华侨加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同盟会的力量。

此后,散布在美国各地的华侨纷纷成立同盟会分会。这些城市的分会连同纽约、芝加哥分会,均以旧金山同盟会为总会,定美洲三蕃市为中国同盟总会。这样,从1909年底至1910年初这段时间内,孙中山在美国从东到西,四处奔波,在华侨中艰苦宣传,努力建立同盟会分会组织,使大批华侨从原来康有为保皇党的影响中解脱出来,取得可观的成绩,使同盟会又开始茁壮成长。

(五)同盟会策划的全国武装起义

同盟会建立以后,不少在国外参加同盟会的留学生纷纷回国策动革命。全国范围内的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有力地冲击了清政府摇摇欲坠的统治。

1906年12月爆发了湖南的醴陵、浏阳和江西的萍乡起义,即萍浏醴起义,又称为“丙午萍浏之役”。这次起义是在当时革命形势影响下,由洪江会领导的。这次起义虽然是旧式会党形式的自发行动,却是受到孙中山革命号召、革命思想的影响而发动的,因此它成为孙中山创建民国的重要一部分。这次起义在当时规模可谓不小,在湘赣边界几个县中,一时纷纷攘攘起来参加起义的约有三万之众,声势颇为浩大。但是由于起义缺乏有力领导,队伍又乏训练,清政府调集了五万兵力进行围剿。起义最终因众寡悬殊,以失败告终。其中起义领导人刘道一、蔡绍南、刘宗铨等也先后被捕牺牲,群众死者达万余人,伤亡巨大。事后,孙中山称此次起义为“同盟会员之第一次流血”,表达对这次起义的充分重视和怜惜。

1907年5月爆发的潮州、黄冈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亲自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是由广东潮安人许雪秋领导的。许雪秋是新加坡华侨商人,其父经商致富,留下巨额遗产,重返新加坡后于1906年认识孙中山,被吸收加入同盟会。因受革命思潮影响,1904年就回国联络潮汕一带会党头目,企图发动起义未成。此次失败成为所谓“第三次失败”,即指孙中山领导的乙未广州起义、庚子惠州起义之后第三次失败的起义。

在孙中山发动潮州黄冈起义时,就要求同时发动惠州起义为之配合,以分散敌人兵力。1907年6月,他指示新加坡派遣同盟会会员黄耀廷、邓子瑜、余绍卿三人到香港策划惠州、阳江、阳春的起事。后因余、黄潜逃,邓子瑜孤掌难鸣,起义虽然取得一些胜利,终因众寡悬殊而失败。这成为孙中山称之的“第四次之失败”。

孙中山领导的广东境内的多次起义均告失败后,决定把起义的重点转移到广西云南边境,他首先看重了镇南关。镇南关地势险要,颇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又被人称为“东方第二旅顺口”。孙中山认为在这里发动起义,攻占镇南关,可起敲山震虎,震惊华夏的作用。孙中山将胡汉民召唤到越南,与当时已在越南的黄兴共同辅助他策动镇南关的起义。同时任命黄明堂为镇南关都督,领导起义相关事宜。1907年12月2日,在黎明前的黑暗时刻,黄明堂率领广西游勇90人,由镇南关背面小路摸索前进,出其不意地占领清军三个炮台。翌日凌晨,孙中山登上炮台一同战斗。后清兵虽多次反攻,均被义军打退。最后因枪械弹药不足,革命军被迫放弃了阵地。这次起义,革命军智勇双全、以寡敌众,胜利地占领了镇南关这个南国险要的关隘,给清廷以有力的震撼。革命领袖孙中山在战斗中更是不畏艰险,亲自发炮轰击清军,成为起义军士的楷模。这次起义在同盟会的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辉一页。

为了壮大革命力量,将革命引向全国,同盟会深入到广州新军中开展工作。经过同盟会成员的艰苦劝说,到了1909年底,广州新军加入同盟会多达3000多人,成绩斐然。1909年腊月中旬,倪映典到香港向南方支部负责人胡汉民、黄兴等报告广州新军中发展同盟会员进展及运动新军已趋成熟等情况,并共同商议发动广州新军起义事宜。2月9 日即农历新年除夕日,驻广州北较场新军二标(即团)士兵胡英元、华晨衷因刻图章与商店争价,警察出面干涉,互相发生争吵和斗殴,警察局捕去新军二人,新军回营后诉说遭巡警欺侮的种种情况,引起新军义愤。初三日晨,倪映典宣布起义,被公推为司令,率队千余人进至沙河,即分路向省城进攻。战斗中,倪阵亡后,新军起义部队仍奋勇前进与清军激战,但终因寡不敌众,弹尽援绝,被敌军击败。这次新军起义虽然失败了,但革命力量已经在某些新军部队中播下了革命火种,为后来影响巨大的广州黄花岗起义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广州新军起义是在香港同盟会南方支部直接领导下发动的,为同盟会的发展壮大贡献了重要力量。

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同盟军分兵四路发动了黄花岗起义,又称“辛亥广州起义”、“辛亥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按照原定计划,黄兴攻两广总督署;姚雨平攻小北门,并占领飞业庙,让已站到革命方面的新军入城配合起义;陈炯明攻巡警教练所,以便让该所200名学生投入起义行列;胡毅生则守大南门。但由于香港总部得电已来不及在举事前率先赶到,姚雨平、陈炯明、胡毅生三路看到众寡不敌,就没有发动,只剩下黄兴一路孤军奋战。这次起义的死难烈士至少有85人,但当时由各善堂收殓的烈士骨骸为72具。后把广州东郊红花岗一段地区拨作葬地,并负责棺殓营葬各事,将72位烈士遗体装进棺材葬在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让烈士得到安息。黄花岗起义是孙中山及其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中最震撼人心、最勇敢的起义,也是影响最大、最悲壮的起义,“七十二烈士”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

通过多次武装起义的失败,孙中山和革命党人已经逐渐认识到发动起义所依靠的主要力量,应从会党转移到更易于接受革命思想、战斗力更强的新军方面。经过长期的准备和酝酿,武昌已经成为革命大爆发的集中地。1911年10月10日晚7时,武昌城内黄土坡新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二排排长陶启胜巡视营房时,发现士兵熊秉坤、金兆龙正在擦拭步枪,有“越轨”行动,便令士兵把他们捆绑起来。金兆龙对士兵大喊:“同志们此时不反等待何时?”当场开枪把那个排长打死,成为武昌起义打响的第一枪。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迅速传遍各地,震动全国,历史翻开崭新的一页。全国大起义的风暴波澜壮阔,各地纷纷宣布独立。1912年1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宣告成立,清帝被迫于2月12日颁布退位诏书,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宣告结束。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