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语言性沟通的定义
非语言性沟通(non—verbalcommunication)是不使用词语,只通过身体语言传送信息的沟通形式,它是伴随着语言沟通而存在的一些非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情况。非语言性沟通包括面部表情、声音的暗示、目光的接触、手势、身体的姿势、气味、身体的外观、着装、沉默以及空间、时间和物体的使用等。
(2)非语言性沟通的特点
1)多渠道(muhiplehannels) 非语言信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反应时间、身体、声音和环境,进行传送和接收。①反应时间(responsetime):是指从说话者的出现到说话者说出的话被信息接收者收到所用的时间。如一位晚期病人家属走进护理站,想了解她的丈夫的病情。这位家属在门口足足站了5分钟,才有护士注意到她或向她打招呼。通过对反应时间的解释,这位家属可能接收到一个负性的非语言信息:护士没有礼貌,不关心他;②身体:身体是另一个非语言行为的沟通途径。事实上,由于身体是非常无隐讳交谈的,因而被称为身体语言(body1anguage),简称为体语。身体语言是通过身体的外观、身体的姿势和步态、面部表情和目光的接触、手势以及触摸进行传递的;③声音:声音也是非语言性沟通的一个途径。声调、语速、声音的大小以及措辞都可以传递说话者的信息。如一位晚期病人问护士:“我的CT报告出来没有?”护士如果用下列句子回答:“哦,(停顿)没有(较长时间的停顿),我想医生随后就会和你谈这件事,让我们继续做治疗吧(以较快的速度)。”停顿和语速改变会传递多种负性的非语言信息,包括传递一种说话者对聆听者不太诚实的信息;④环境:环境也可以是非语言性沟通的途径。在正常社交的相互作用中,人们之间有意识地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过近,会让晚期病人感到紧张或不舒适;距离过远,又会失去了应有的亲近感。因此在沟通过程中,临终关怀团队成员特别是护士,应选择一个既不会让病人感到过于亲密,又会令病人感到护士可亲可近的距离。
2)多功能(multiplefunctions)
非语言沟通对语言沟通具有多种作用。①补强作用(complementing):
补充和强化语言信息的作用。如当说“是”的同时会点头,当我们报好消息时会面带微笑,从而增强语言信息的效力;②重复作用(repeating):如当说“请安静”时会将食指放在嘴巴上示意,这个动作等于把刚才说的话又重复了一遍;③替代作用(substituting):有时候不用说什么,做个手势就可以将想要表达的信息传递出去。如跷起大拇指表示很了不起;④驳斥作用(contradicting):当语言信息与非语言信息不一致时,人们会比较相信非语言信息,也就是说,非语言信息对语言信息有驳斥作用。如边说话边眨眼睛,表示所说的不是真的;⑤调整作用(regulating):在沟通过程中,常常利用非语言信息来掌握和控制语言信息。如在交谈时其中一个人匆匆地看了一眼手表,实际上是给对方传递了一个信息:我们之间的交谈该停止了。
3)无意识性(unconscious)
尽管有时非语言行为是可以根据目的而有意识地去选择的,但是大多数情况下非语言行为是无意识的。一些并不传递有意义的习惯性手势以及与潜在的情绪相关的非语言行为都能说明非语言性沟通的无意识性。
4)真实性(genuineness)
很多沟通专家认为,非语言行为比语言行为更真实。非语言行为是无意识的,它不像语言性沟通中对词语的选择可以有意识地加以控制。因此,非语言行为通常是一个人真实感情的更准确的流露和表达。在语言和非语言的信息不一致时,即当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传递的信息不同甚至矛盾时,有可能非语言行为更准确地表达了说话者的真实情感。如果一个晚期病人说“一切都很好”,但是他的嘴唇却紧紧地收缩在一起,并且紧握双手,根据这些信息,临终关怀团队成员就应该准确地推断该病人的语言信息不是完全准确的。
5)情绪表现(emotionalexpression)
非语言性沟通是人们表达情绪的手段之一。体语、语调和语言配合起来使用常常可以强调或扩大所选词语的含义。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当人们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时,身体语言已经把它们展示出来了。
6)多含义性(multiplemeanings)
多含义性包括两个方面:①对同一种非语言行为,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如,“沉默”可能是一个人表示气愤的方式,而对另一个人可能是无兴趣或感到困窘的表示。②同一种非语言行为,对于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其含义也不相同。如当一个人不高兴时,他可能皱眉,但当他注意力特别集中时,也可能展示同样的面部表情。
7)文化的差异性(culturevariability)
非语言行为因文化的不同而变化。在意大利,亲吻是一种普通的问候方式,甚至在同性朋友之间也是如此,而在美国这种行为一般是不被接受的。西班牙人常用眼睛向下倾斜来表示对他人的尊重,而英国人却将其解释为欺诈的表情。吐口水一般指唾弃和羞辱,而在南非的肯亚地区的马塞族(Masai),则表示友好和尊敬。
因此,用自己的文化标准去解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表现的非语言性沟通行为可能是完全错误的。
(3)非语言性沟通的类型
非语言性沟通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常见的有仪表和身体的外观、身体的姿势和步态、面部表情、目光的接触、手势及触摸等。
1)仪表和身体的外观
当两个人初次见面时,首先关注的事情是对方的外表。有研究(Lalli—Ascosi,1990)表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第一印象84%是基于他(她)的外观。个人的外观包括身体特征、面部表情、着装和修饰的方式以及装饰。在临终关怀机构中,晚期病人的着装和修饰为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线索,如社会地位、身体健康情况、婚姻状况、职业、文化、个性特征、自我概念、宗教信仰等。此外,工作人员特别是护士的仪表,同样会影响病人的感知,因此,临终关怀机构的工作人员应注意自己的着装和修饰,力求给病人带来美感。
2)身体的姿势和步态(postureandgait)
身体的姿势和步态是表达自我的一种形式。人们的坐、站和移动可以反映其态度、情绪、自我概念和健康状况。如直立的、快速的和有目的的步态可以传达一种健康良好及有信心的信息,萎靡不振的身体姿势以及缓慢、拖曳的步态可能显示情绪抑郁或身体不适,身体向前倾斜或朝向某人可以表示关注,身体以一种过于放松的姿态向后倾斜可能说明缺乏兴趣或过于小心谨慎。护士可以通过观察病人的身体姿势和步态来收集有用的信息。
3)面部表情(facialexpression)
面部表情是以面部肌肉来表达情感状态或对信息的反应。面部表情是一种共同语言,心理学家发现,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面部表情所表达的感受和态度是相似的。全世界表达快乐和悲伤的面部表情基本上是一样的。通过面部表情可以传递惊奇、害怕、生气、厌恶、快乐以及悲伤的情感。曾经有一个有趣的实验:让一位年轻的女性分别用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和声音表达同一种情感,然后把它们制成两秒钟一段的录像,向被试者播放,让他们说出录像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结果猜中率最高的是面部表情,其次是身体语言,最后才是声音。
许多面部表情传递相同的意义:微笑表示快乐,嘴向下撇、头向后倾斜以及眼睛直接朝向鼻子下传递的是轻视。由于面部表情的多样性,它的真正意义有时可能难以判断。面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可以是对真实情感的展现,也可以是与真实的情感相矛盾,或者是压抑真实的情感。信息接收者提供清晰的反馈可以帮助减少由于信息及表达冲突所产生的混淆。当面部表情不能将信息展示清楚时,可以用语言性反馈来确认说话者的意图所在。
晚期病人常常会仔细观察医生和护士的面部表情,而通常人们意识不到他们的面部表情以及通过他们的面部表情所交流的信息。因此,医务人员应意识到自己在病人面前的表情非常重要,应尽可能地控制非语言的表情,如不喜欢、厌恶、敌意等,并用真诚的微笑面对病人。
4)目光接触(eyecontact)
目光接触通常发出希望沟通的信号。在交谈期间保持目光接触既表示尊重对方,又表示希望继续听对方的讲述。目光接触同样可以使人们彼此密切地观察。缺乏目光接触可显示焦虑、防御、不适或缺乏在沟通中的信心等。然而,在某些文化环境中,如亚洲文化认为,目光的接触是具有侵入性的,是一种威胁,或者是一种伤害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临终关怀机构工作人员应减少或避免使用目光的接触。
此外,目光接触的水平对沟通会产生有意义的影响,沟通时目光接触的理想水平是:护士坐在晚期病人对面,并保持眼睛与病人的眼睛在同一水平,这样既可以体现护患间的平等关系,同时也能表示出护士对病人的尊重。应避免居高临下看病人,那样会使其产生被控制感。
5)手势(handgesture)
手势是手、手臂和手指的移动,用来描述和加强语气。人们常常不注意自己的手势,不知它们能在表达思想和感情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手势可以用来强调、加强或澄清语言信息。有时手势和其他非语言行为结合起来使用可以替代语言信息,如当晚期病人面部呈现痛苦状,并且用手抓住胸口,医生或护士可以根据这两种非语言信息判断病人正处于疼痛状态中。
6)触摸(touch)
触摸是人际沟通时最亲密的动作。触摸是一种无声的安慰,它是一种很有效的沟通方式。触摸可以交流关心、牵挂、体贴、理解、安慰、支持等情感。因此,当一个人显现忧伤、生病、害怕等情形时,特别需要他人的触摸以获得温暖和关怀。然而,触摸是一种非常个体化的行为,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含义。触摸受性别、年龄、文化及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一种易于被误解的非语言表达方式。
因此,临终关怀护士在应用触摸时,应注意晚期病人的文化及社会背景,清楚自己触摸的意义,渐进性地对晚期病人进行治疗性的触摸,并严格限制触摸部位。总之,在专业范围内,审慎地、有选择地使用触摸对沟通是有促进作用的。
(二)影响及阻碍临终关怀实践中有效沟通的因素
沟通过程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表现为有效和无效两种状态。
在临终关怀实践中存在许多阻碍有效沟通的因素。作为临终关怀团队成员,必须明确影响有效沟通的因素并且能准确识别在与晚期病人及其家属沟通中常出现的障碍因素,才能有效利用影响沟通因素中的积极因素以促进有效的沟通,同时避免出现阻碍有效沟通的情形,以发展良好的护患沟通。
1.影响有效沟通的因素
(1)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指信息发出者及信息接收者方面的因素,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生理因素
包括疲劳、生病、疼痛、失语、耳聋等。生理因素会影响信息的传递和接收。
2)情绪因素
情绪是人们对周围事件的主观情感反应。如生气、焦虑、兴奋、紧张、敌对和悲伤等。情绪因素影响沟通的原因是:在这些情绪状态下,一个人过于紧张,以至不能使别人清楚地知道其需求,也听不清别人所说的话。因此,情绪因素可以使一个人不能正确地传递信息和接收信息,甚至错误地解释信息。在一些紧急情况下,情绪因素总是存在的。因此,紧急情况下的良好沟通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关心。
3)感知因素
每个人对事物的感觉、解释和理解是不同的,一个人对事物的感知受个人经历的影响,由多年积累的生活经历所形成的感知是很难改变的。感知的不同会影响沟通的效果。
4)价值观
价值观反映一个人在生活中把什么看做是最重要的。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期望会导致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既影响一个人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同时也影响其解释他人思想的方式。
5)年龄和生长发育水平
年龄和生长发育水平是通过影响一个人的词汇量而影响沟通的。语言发展的速度在孩童之间是不同的,它与神经系统的功能、智力的发展以及环境因素有关。
6)智力水平
智力水平可以影响一个人词汇量的大小;也可以影响一个人对信息的编码、译码能力,即语言的组织和表达以及对所接收信息的解释能力。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物理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1)物理环境
物理环境主要指环境的舒适度,包括光线、温湿度、噪音等。
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指环境的隐私性及安全性。
环境因素可以增加沟通双方的紧张感和不舒服感,从而可能使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的信息发生歪曲或者改变。
(3)社会文化因素
1)社会文化背景
社会文化背景包括文化、语言、社会经济阶层、民族、种族、专业状况等。文化或种族背景可以影响沟通。语言、手势和态度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文化起源,临终关怀机构工作人员应接受多元文化的社会模式,尊重并接受晚期病人的不同文化。
2)角色和关系
个体在与他人沟通时,通常采用与他所承担的角色及角色关系相一致的方式。沟通的正式性或非正式性与个体的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类型具有相关性。只有参与沟通的人认可自己的角色,沟通才可能是有效的。只有当沟通者和被沟通者之间建立起积极的关系,彼此间才能更自如地表达相互的思想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