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生命的尊严与临终护理
7225900000038

第38章 临终心理关怀(5)

特别是当晚期病人由于疾病而疼痛难忍或活动受到限制时,如果他看到电视中的欢快场面,就会很生气并可能会动怒。这时,处于愤怒阶段的晚期病人是很难照护的。

(三)讨价还价(bargaining)

晚期病人心理发展的第三阶段是“讨价还价”阶段,英文“bargaining”一词也可译为“协议”。库伯·罗斯观察,晚期病人这一阶段持续的时间一般很短,而且不如前两个阶段明显。

所谓的“讨价还价”或“协议”,在西方国家是指晚期病人同上帝进行“讨价还价”或达成“协议”。如果晚期病人开始时不能面对严酷的事实,在第二阶段对他人、对上帝感到气愤,此阶段他们就会希望能够成功地同上帝“讨价还价”并达成某种“协议”,以推迟即将发生的厄运。例如,有的晚期病人会在这一阶段说:“如果上帝已经决定让我离开人世,对我愤怒的请求置之不理,上帝或许会乐意接受我另一种慎重的请求。”

晚期病人讨价还价的心理反应实际上是一种延缓死亡的企图,是人的生命本能和生存欲望的体现。晚期病人在经历了“否认”和“愤怒”阶段之后,倾向于想方设法延长生命,随后将是希望身体能有几天没有疼痛与不适。这是一种自然的心理发展过程。讨价还价包含着孩童时“做好事可以获得奖励”的生活体验,也包含着对自己生命“最后期限”的模糊意识,以及含糊的“自我承诺”,即如果这次缓解请求得到准许,将不再提出任何要求。而实际上,任何一位晚期病人都不会遵守自己这样的承诺。

在我国晚期病人的“讨价还价”多数不是与上帝讨价还价,而是与“命运”讨价还价,希望能找到一位高明的医生及灵丹妙药,或寄希望于“医学的重大突破”。很多晚期病人在这一阶段突出地表现为“求生尽责”,希望能延长生命以完成未尽事业,为家人、单位或社会再作贡献。

(四)抑郁(preparatorydepression)

随着病情的发展,身体状况进一步恶化,晚期病人此时不再否认他的病情,必须接受更多令其痛苦与不适的治疗措施,必须面对不能令其满意的治疗效果,身体更加虚弱,他的麻木、超脱、气愤或暴怒,全部被一种巨大的失落感所取代。造成失落感的原因可以是具体的,如疾病的进一步恶化,身体某种功能的丧失或衰弱,频繁的痛苦的治疗,经济负担的不断加重,永远失去得到更好工作与地位的机会,失业,家人无人照顾,等等。晚期病人的失落感、悲伤和沮丧,除包括上述原因外,还包括他们为最终告别这个世界所做的准备。前者引发的是反应性抑郁,后者引发的是预期性抑郁。晚期病人的抑郁是上述两种抑郁的复合。

处于抑郁状态的晚期病人通常表现为沉默,对周围事物反应淡漠。此时如想使晚期病人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一般不会产生积极效果。

晚期病人的沮丧和抑郁对实现在安详和宁静去世的目标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有益的。因为晚期病人只有经历过内心的巨大痛苦和抑郁才能达到“接纳死亡”的境界。

(五)接纳(acceptance)

如果晚期病人得到了有益的帮助并经历了前面所讲的心理发展各个阶段,并有足够的生存时间(排除突然死亡),他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心理发展阶段——“漫长旅程前的最后休息”。

心理学理论认为“接纳死亡”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每个人的生命过程中,如同弗洛伊德所讲的“死亡本能”。

“接纳死亡”是指一个正在走向死亡的人其“超脱现实”、“超脱自我”的需求压倒一切,接受死亡的到来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接纳”与“无能为力”和“无可奈何”的无助心理具有本质的区别。“接纳”代表了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最后一次对自我的超越,是生命最后阶段的成长(growth)。

在这阶段晚期病人不会心灰意冷,也不再抱怨命运,他仍然向他的亲人和朋友以及他所能接触到的人表达他以往的感受,此时他能回忆起许多往事和朋友。通常,晚期病人希望一个人悄悄地离开人世。

虽然库伯·罗斯提出的关于晚期病人心理发展5个阶段的理论被认为是晚期病人心理发展的理论模式,但是在实践中不少学者对此提出了批评与修正。沃林斯基(Wolinsky,1980)指出,在应用该理论时必须注意晚期病人在这一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去面对和评价各种情境。克米斯(Kermis,1980)从方法论的角度综合了诸多学者的观点,认为库伯·罗斯会谈的晚期病人绝大多数是年轻人,反映出年轻人对死亡的恐惧和否认,但老年人在面对死亡时可能不会表达强烈的愤怒情绪。此外,不同性质的疾病可能会影响不同晚期病人面对死亡时的经验,从而影响其心理反应。

实际上由于晚期病人的文化背景、社会地位、人生观(尤其是生死观)及年龄、性格、所患疾病种类、所患病程长短等方面的不同,其心理发展和行为反应个体差异很大,并不是所有的晚期病人的心理发展都表现为上述的5个阶段。即使有的晚期病人5种心理表现都存在,但其表现顺序也不尽相同,甚至有的晚期病人其心理发展可能会停留在某一阶段直到生命的终点。

二、帕蒂森的临终心理发展二阶段理论

帕蒂森关于晚期病人心理发展过程的理论是在威斯曼(Weisman,1974)的晚期病人心理发展三阶段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

(一)急性危机期(acutecrisisphase)

在这一阶段晚期病人已经觉察到自己将面临死亡,其心理反应以焦虑为主,并且其焦虑水平将在这一期内达到峰值。晚期病人的焦虑具体有以下5个特征:

(1)情境压力和危机无法解决;

(2)遇到的问题超越了个人所能应付的能力;

(3)死亡威胁着自我实现的目标;

(4)危机的发展随着心理防御机制的形成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5)危机引发了未解决的其他心理冲突,危机具有复合性。

(二)慢性生存——濒死期(chronicliving—dyingphase)这一期间的划分是从个体意识到将要到来的死亡的威胁到死亡的发生这一阶段。在此期间,晚期病人的焦虑水平已逐渐降低,并且学习面对恐惧,逐渐接受濒死的事实。

按照威斯曼的晚期病人心理发展三阶段模式,在第二期后还应有一个“末期”(临终期,terminalphase)被称为“死亡之轨”(deathtrajectory)。在此时晚期病人已经准备好面对死亡,离开世界。

天津医科大学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史宝欣等人根据中心自1988年成立后收治的晚期恶性肿瘤病人在临终阶段的心理、行为,归纳总结为以下4种表现:

1.易怒

晚期病人常常无端向亲属和病房医务人员发泄内心的不满和愤怒情绪,表现为不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并经常毫无理由地训斥家属和医护人员,某些极端病人甚至出现破坏性行为和攻击性行为。

2.易恐惧

晚期病人对医护人员和家属的语言、神态和举止十分敏感,稍有感觉异常就胡思乱想,精神高度紧张,以致不能正常进食和睡眠,夜间不允许熄灯,频繁地呼叫家属和医护人员。

3.易焦虑

晚期病人常常处于失望和期待的矛盾之中。他们既想清楚地了解自己真实的病情,又顾虑疾病被证实后自己无法接受现实;既期待或幻想新的治疗方案和技术将会出现奇迹,又对这种期待和幻想不断地推翻和否定,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焦虑。

4.易悲伤

晚期病人能感受到将要永远地离开自己的亲人、朋友和所有身边熟悉的人,内心始终充满了悲伤和焦虑。

以上介绍了两个影响较大的有关晚期病人心理发展的理论,而实际上在临床接触的晚期病人的心理发展十分复杂,往往很难用简单的方法进行描述。席尼德曼(Schneidman)曾经指出:晚期病人所经历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理性和情感状态,痛苦与恐惧、默认与屈服、暴怒与羡慕、冷漠与倦怠、慷慨赴死与渴望一死等都处于大混合状态,互有消长,有的快、有的慢,有的可能持续片刻时间,有的则持续一整天、一周或更长的一些时间,所有这些全都视晚期病人的个性来决定,根本无法预测。实际上,晚期病人的心理发展差异很大,并不是所有的晚期病人的心理发展都遵循于上述的5个阶段。即使有的晚期病人上述5种心理表现都存在,但其表现的顺序也不尽相同,甚至有的晚期病人心理发展会停留在某一阶段一直到生命的终点。

临终心理关怀的策略与方法

一、临终心理关怀的目标与策略

(一)临终心理关怀的目标

(1)使晚期病人实现临终的平静。

(2)有效控制焦虑和抑郁。

(3)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二)临终心理关怀的策略

1.发展一种姑息性临终心理关怀模式

迄今为止在临终关怀领域,多数强调的是生理和社会方面的关怀,还没有构建出一种以晚期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和精神需要为基础的关怀模式,并且死亡对晚期病人及其家属的独特意义没有被充分地重视。

对晚期病人而言,生理疾患被治愈或者缓解已经没有可能性,临终关怀的目标是为晚期病人及其家属提供高质量的姑息性照护。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构建一种姑息性临终心理关怀模式,尽最大努力帮助晚期病人从疼痛和不适症状中解脱出来,而且从心理和精神的不安与痛苦中解脱出来,实现生命发展最后阶段的“健康成长”。

2.要具有“初学者的头脑”

要有“初学者的头脑”,是指关怀者不要有任何偏见和专家的习惯与框框,持随时接受和怀疑的态度,并向各种可能性开放。因为每一个晚期病人的心理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而对于这个世界,我们几乎是完全陌生的,不能本能地带有偏见地做晚期病人的心理工作。

3.做到“无条件积极关怀”

这是临终心理关怀者应具备的一种道德情怀,也就是说对于晚期病人及其家属,不论他(她)是谁,或可能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都应被视为我们应该关心与爱护的人。

4.做到“四多”和“四少”

(1)多“促进”(facilitating),少治疗(treatment&;curing)。

(2)多“倾听”(listening),少解决问题(problemsolving)。

(3)多“理解”(understanding),少“诊断”和“判断”(diagnosis&;judging)。

(4)多“同理心”(empathy),少“同情心”(sympathy)。

二、临终心理关怀的方法

(一)面对死亡,陪伴旅行

如何从心理上帮助晚期病人?这是各类专业人员在谈论临终关怀时经常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是依靠心理学理论或技术,而只是陪伴晚期病人度过生命最后旅程的经验。

“陪伴人生最后阶段的旅行”,是现代临终心理关怀的基本方法之一。这里蕴涵着一个人在濒临死亡之际,他所需要的帮助——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实实在在的坦率与信任的关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肯·威尔伯1989年曾发表一篇关于临终心理关怀的文章,这篇文章不是对临终生命现象给予心理学理论或哲学方面的论述,而只是介绍他的妻子患癌症后,在与疾病作斗争中,他的妻子是怎样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是怎样生存下来的,以及在他的妻子生命处于最后时刻,他俩之间关系的描述。这篇文章实际上回答了如何帮助一个晚期病人的实质性问题,这就是如何面对死亡,共同生活,同甘共苦——“陪伴人生最后阶段的旅行”。

晚期病人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死亡威胁。为了实现临终心理关怀的目标,我们必须帮助晚期病人面对死亡。死亡威胁向个体提供了向“整体性”或“整体意识”(unityconsciousness)发展的机会。

只有让晚期病人面对死亡,经历死亡的威胁,才能使其从愤怒、焦虑和抑郁中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