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孙子与兵家思想
7203900000009

第9章 《孙子兵法》(2)

12.《火攻篇》

《火攻篇》论述火攻的办法、条件和原则等问题。孙武认为,火攻有五种形式:“火人”,焚烧敌军的营寨、人马;“火积”,焚烧敌军的粮草积蓄;“火辎”,焚烧敌军辎重;“火库”,焚烧敌军的军需库房;“火队”,焚烧敌人的行军队伍。这五种火攻方法必须变化运用,我军可以掌握,敌军也可以掌握,应该注意防备。火攻要有人员、物资准备,要选好气候条件,实施火攻还必须和士兵的进攻互相配合,这样才能发挥火攻的作用,达到夺取胜利的目的。然而,战争是残酷的,“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所以明主应慎战,要做到:“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13.《间篇》

论述间谍的意义、种类和使用方法。孙武十分重视间谍的作用,认为它是作战取胜的一个关键,要做到“知彼”,就要用间。孙武把间谍分为五种:因间,即利用和收买敌方境内的普通间谍;内间,收买敌方官吏而形成的间谍;反间,利用敌方间谍为我效力;死间,是了解我方虚假情报后潜入敌境,又为敌人发现和捕获,供出假情报而被敌人斩杀的间谍;生间,是我方派到敌国收集情报后可以回来报告的间谍。在“五间”当中,反间最为重要,待遇也最优厚。

(三)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十三篇,运用“舍事而言理”的叙述方法,把用兵中的各个方面、各个枢纽,陈述得精密而周全,构筑了一个精美恢弘的兵学体系,饱含丰富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思想,影响了后世兵学发展的方向,在传统兵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安国全军”的慎战思想

《孙子兵法》首篇《计篇》便开宗明义地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段关于战争的精辟概括,是孙武军事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孙子指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就不能再活,所以,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一定要慎重,不要轻启战端。为此,孙武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但“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所以要积极备战,严阵以待,使敌人不敢轻易向我发动进攻。战争指导者战前要认真比较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做到“未战而庙算胜”;要不惜重金使用间谍,以充分掌握敌情;要积极备战,“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要创造有利的战场态势,“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等等。正是出于慎战的考虑,孙子告诫:“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怪而致战。”

2.“兵贵胜,不贵久”的战争指导思想

孙武认为,兵事与经济关系密切,兵事要以充足的物质保障为基本条件。“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即土地大小决定物产多少,决定士卒数量,决定实力对比,决定胜利的可能性。孙武指出,出动十万军队作战,就需要“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加上粮饷、武器等各种费用,“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如此大的消耗,需要强大的物质保障,否则“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十去其六”。所以“兵贵胜,不贵久”,进行战争应力求速战速决。孙武还认为,欲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重视政治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也就是说,国家大政要在使民众与国君的意愿相一致,上下同心同德,这样在战争中民众就可以为国君去死,而不怕危险。

3.令文齐武的治军思想

孙武认为“士卒孰练”、“兵众孰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两个基本因素,提出在军队建设上要“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既要“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又要“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文武并用,恩威并施,不可偏废。孙武治军理论的核心是“令之以文,齐之以式”。对于军队,孙武要求做到“与上同意”、“上下同欲”、“与众相得”、“齐勇若一”等,认为唯其如此,才能维持军队内部的团结和步调一致。他还十分重视将帅的选拔和任用,认为“将者,国之辅也”,将帅是“生民之司命”,是国家“安危之主也”,一个“知兵之将”,必须“智信仁勇严”五德皆备,还要“知天知地”、“通于九变”,在品德上要“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他还特别指出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房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必须避免。

4.“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在战略上,孙武主张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提出“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也就是说,百战百胜,并不是好中最好的,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是好中最好的。究其实质,就是以军事实力为后盾,通过“伐谋”、“伐交”等一系列非军事手段使敌人屈服。孙武认为,善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不用直接交战,一定要用全胜的计谋争胜于天下,即“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这种全胜战略思想,构成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后世用兵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5.“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胜规律

孙武认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他指出,只有知彼知己,在战争中才不会有危险。做到“知彼知己”,首先要预知胜利的方法,即“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其次,要知彼,主要靠用间来做到,用间为“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即知彼是军队行动的依靠。而“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即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用迷信鬼神去取得,不可用过去相似的事情作类比,也不可用观察日月星辰运行位置去占卜,一定要从了解敌情的人那里去获得。做到知己知彼,就可以“先胜而后求战”。

6.重谋尚诈的谋略思想

(1)庙算制胜

孙武强调胜败取决于“庙算之多少”,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败见矣”。庙算就是要在战前详细测估各种主客观条件,多方面比较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劣势,具体要做到“五事”(道、天、地、将、法)、“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开战前计算得高明即“算无遗策”就战之必胜,计算得不高明(或估计错误,或顾此失彼)就战之必败。

(2)避实击虚孙武以虚实理论为作战原则,并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虚实。虚实的含义广泛,包括构成战斗力的各种因素,如兵力的优劣、众寡、强弱、分合;部队的劳逸、饥饱、治乱;部署的严松、坚瑕;士气的高低;心理的勇怯;处境的安危、险易、利害,等等。孙武指出,“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他认为,将领要正确运用谋略,巧妙地调动敌人,造成决战战场上我实敌虚的态势,从而达到以实击虚、胜于易胜的目的。

(3)诡道制胜

孙武认为“兵者,诡道也”,用兵打仗应以诡诈为原则。用兵打仗本身就是一种诡诈行动,它的使用范围涉及到了战争的全部实施过程。战前要用欺骗的方法迷惑敌人,达到实施己方作战计划的目的。对此,孙武提出“诡道十二法”。他说:“故能而示之下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职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诡道的应用,在于通过隐蔽自己真正的企图来造成敌方的错觉和失误,我方却能够顺利地实施战略战术部署和用兵计划。对此孙武总结道:“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四)地位和影响

《孙子兵法》是我国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保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军事学专著,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孙子兵法》寓意精邃、论理精微,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亲自整理前人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作成简明的“略解”,在《孙子序》中他赞扬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宋代《武经七书》中,《孙子兵法》列居第一,充分说明了它兵学经典的地位。明代的茅元仪在其编撰的《武备志》中高度评价:“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谋略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早在唐代,《孙子兵法》便传入日本,后又相继传入朝鲜、越南等国,并出现了不少注疏之作。1772年,法文版《孙子兵法》在巴黎出版,开始了在西方的传播。时至今日,《孙子兵法》一书已以近30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近现代的战争使用许多新式武器,与古代战争的条件大不相同,但《孙子兵法》所论述的战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都没有因战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仍然受到军事家们的普遍推崇。除了在军事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外,《孙子兵法》中的很多思想、原则已被广泛地运用于政治、经济、体育竞赛等诸多领域,尤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和日本的许多大公司都把《孙子》作为培训企业经理人员和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必读教材。美国管理学家乔治在《管理思想史》中说:“你若想成为管理人才,必须读《孙子兵法》。”在现代社会中,《孙子兵法》仍然熠熠生辉,闪耀着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