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孙子与兵家思想
7203900000008

第8章 《孙子兵法》(1)

(一)简介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所作。《孙子兵法》十三篇,约六千字,是对上古以来,特别是春秋时期频繁、激烈、多样的战争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对已有的兵学理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是春秋时期先进的社会思想交汇的产物,是尚武崇智的齐文化孕育的奇葩,同时也是孙武个人天才和勤奋的结晶。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经典性的军事学著作,学者们称其是古代东方兵学智慧的结晶,与《战争论》(克劳塞维茨著)、《五轮书》(宫本武藏著)并称为世界三大兵书。

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公元前515年至公元前512年。全书分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目前认为《孙子兵法》是由孙武草创,后来经其弟子整理成书。《孙子兵法》历代都有著录,1972年4月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书《孙子兵法》为迄今最早的传世本,可惜为残简,不能窥其全貌。现存重要的版本为曹操《魏武帝注孙子》本(又称孙子略解)、宋《武经七书》本、宋《十一家注孙子》本、日本樱田本《古文孙子》等。其中,刊刻最多、流传最广的是《武经七书》本,其次为《十一家注孙子》本,二者构成传世《孙子》书的两大版本体系。

《孙子兵法》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到战争规律、哲理、谋略、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内容。作为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它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过非常深远的影响,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此外,《孙子兵法》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还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和辩证思想,它的深刻与博大、和谐与完美,不亚于孔子所建立的儒学和老子所建立的道家学说。在非军事领域也被广泛应用,其中智慧,真可谓是“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二)内容

1.《计篇》

《计篇》主要论述军事与政治的关系,战略运筹学和用兵谋略等,可以看成是十三篇的总纲。孙武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从政治的角度来认识军事的重要性。在开战之前,必须对敌我双方的基本条件作周密的研究和比较,认真地实行谋划,以便制订正确的作战计划。孙武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事”和“七计”,认为谁占优势谁就将获得战争的胜利。“五事”为道(道义)、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法(法则);“七计”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在战争进行过程中,坚持“因利而制权”的战术原则,善于利用客观条件采取灵活策略,造成战场上有利于我的态势,做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2.《作战篇》

《作战篇》论述速战速胜的重要性,指出一切战争均以经济为后盾,兴“十万之师”要“日费千金”。所以,战略进攻战的重要原则是“兵益胜,不益久”,主张速战速决,反对旷日持久战。而做到这一点,要在敌国就地解决粮草,用财物厚赏士兵,同时优待俘虏,用缴获来补充壮大自己。

3.《谋攻篇》

《谋攻篇》论述政治战、外交战和军事战略的计谋。孙武主张用“伐谋”、“伐交”、“伐兵”,即主张通过政治攻势、外交手段和武装力量来征服敌人,而政治战和外交战又优于单纯军事进攻,指出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在运用军事谋略时,孙武提出要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人,做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而如果兵力少于或弱于敌人,就要摆脱敌人,转为退却或防御。孙武认为谋略必须建立在了解敌我双方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战略战术原则:“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4.《形篇》

《形篇》主要论述攻敌之前如何做好战略防御,以“立于不败之地”。孙武认为,战争的胜负除决定于兵员、武器、装备、营垒、要害等要素之外,还要等待敌人可以被我战胜的有利时机,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从而轻而易举地战胜敌人。孙武认为,要在作战中取胜,必须善于对待攻和守的问题。兵力不足就防守,兵力有余就进攻。善战者要 “先为不可胜”,要求首先做好战略防御,再而 “以待敌之可胜”,伺机而动,这样才能达到“能自保而全胜”。

5.《势篇》

《势篇》论述在战略进攻中造成对敌的必胜之势,并善加利用。《势篇》提出四对范畴:“分数”,指部队人数;“形名”,指阵形与指挥系统;“奇正”,指运用常规与非常规的战略战术;“虚实”,指避实就虚,选择攻击敌人的弱点。其中,着重阐述运用“奇正”的策略,“正”是正面交战,是常规战;“奇”是以非常手段,攻敌不备,出奇制胜,提出了“以正合,以奇胜”的著名战术原则,指出“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

6.《虚实篇》

《虚实篇》论述用兵作战须采用“避实而击虚”的战略战术原则。要做到避实击虚,首先要“致人而不致于人”,调动敌人、牵着敌人鼻子走,而不被敌人所左右,掌握战争主动权。其次要“形人而我无形”,掌握和了解敌人的情况,做到“知己知彼”,而使敌人不了解我方情况。第三,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并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打击敌人兵力空虚之处。此外,兵形如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7.《军争篇》

《军争篇》论述后发先至、制敌先机的制敌策略。孙武认为,行军战斗首先必须了解各诸侯国的政治动向,必须熟悉地形,必须使用向导,做到情况明了。其次,必须行动统一,步调一致,做到战机来临,动如狂风;战机未至,静如森林;攻敌时,如烈火燎原;防御时,如山岳不动;隐蔽起来,如阴云蔽日;动作起来,如雷霆万钧。第三,要求指挥正确,机动灵活,“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第四,先知化迂回为直进之计,即可战无不胜。用兵还有八戒,即:“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之势。

8.《九变篇》

《九变篇》论述临机制敌,趋利避害之策略,并对将帅提出了要求。所谓“九变”,就是多变、善变。孙武强调,将帅要善于抓住战争的规律和特点,以变应变,去夺取战争的胜利,考虑问题时要兼顾有利和有害两方面。在有利的情况下要想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况下要想到有利的因素。同时,要根据不同的斗争目标调整斗争手段,克服偏激的性情,全面、慎重、冷静地考虑问题。只有“通于九变之利”,这样才说得上是“知兵”,才可以“屈诸侯以害,役诸侯以业,趋诸侯以利”。此外,孙武认为,将帅要从实际出发处置问题,享有军事自主权,大胆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军事命题。

9.《行军篇》

《行军篇》论述行军宿营的各种行动原则、迎敌措施和侦察判断之术。首先指出军队在山地、江河、盐碱沼泽地、平原等四种地形上的不同行军、迎敌措施,论述了军队遇到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处置办法,指出不论何种地形条件下,选择营地都要贵“高”、贵“阳”、贵“养生”。孙武还提出了31种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即通过敌方的营垒、敌方行动征候、敌方使者、敌方布阵、敌方士兵的表现、敌方营地、敌方将领、敌方全军的表现等方面判断敌方情况,加以分析,从而制订出正确的作战方案,获得胜利。

10.《地形篇》

《地形篇》分析各种地形的优劣利弊,论述用兵作战怎样利用地形的问题。孙武分析了“通”、“挂”、“支”、“隘”、“险”、“远”等六类战地的特点和士兵处在这些地区的心理状态,相应地提出了在这些地区用兵的不同措施。如,“通”是敌我双方往来方便者,“挂”是易往难返者,“支”是敌我双方出入皆不利者;“隘”是两山相对的通谷,相对应的作战方法则为:在“通”形上,要抢先占据高坡,控制交通要道;在“挂”形上,要乘敌不备,出奇兵制胜;在“支”形上,要诱敌来战;在“隘”形上,要抢先占据谷口,严阵以待,如敌已先占,重兵防守则不攻,兵力不多则迅速攻克。《地形篇》还归纳了六种常见的战败情况:“走”,即攻击十倍于我之敌;“弛”,即士兵强悍将吏懦弱;“陷”,即士兵懦弱,将吏强悍;“崩”,即将吏怨怒,不服从指挥,遇敌擅自出战,将领又不了解他们的才能;“乱”,即将领软弱无威,教令不明,士卒无常法可依,布阵混乱;“北”,即将领不能正确判断敌情,以少击众,以弱击强,军中又无精锐做中坚。孙武认为,导致战败的原因,不是地形,不是客观条件不利,而是将帅军事才能的大小。

11.《九地篇》

论述如何利用九种地形以取胜的问题及深入敌境后的用兵策略。孙武说:“地形者,兵之助也。”战地地形的利害,

与战争胜败关系极为重大,将帅要巧于利用,发挥地形对战争的辅助作用。《地形篇》列举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九种地形,并指出在九种地形上作战的战略和战术。如散地,是说在本国作战,距家乡近,士卒易散;轻地是深入敌方国境不远;争地是敌我双方必争的战略要地;交地是交通方便之地;重地是深入敌国之地。作战原则相应为:在散地,宜固守或将战场引入敌境;在轻地,应迅速前进,乘锐破敌;在争地,宜抢先攻取,若敌已先占,则诱敌出战而相机夺取;在交地,要各军互相连接,防止被敌阻绝;在重地,要夺取并保障后勤补给,等等。不论在哪种地形条件下,都要争取主动,先发制人,“乘人之不及,攻其所不戒”。此外,孙武还谈到建立一支王霸之兵的治军理想和严守军事秘密的保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