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指鹿为马:赵高
7201600000003

第3章 沙丘政变,改诏瞒天过海(1)

秦朝建立以后,由于秦始皇对广大人民实行残暴的统治,各地人民群众的反抗从来没有停止过。除了武装斗争外,广大人民还以歌谣的形式咒骂秦始皇,如“阿房阿房,亡始皇”等。人民群众的不满和反抗,使统治阶级也很担心。因此,秦始皇在统一后的十余年间,先后进行了五次远途巡行。其目的就是到各地耀武扬威,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在每次始皇“亲巡天下,众览四方”的过程中,需要带大批的卫士。作为主管皇帝车马乘舆的“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的赵高,自然在随行之列。为了取悦于秦始皇,每次出巡他都安排一支庞大的车队“大驾属车八十一乘,法驾半之。属车皆皂盖赤里,朱轓戈矛弩箙,尚书、御史所载。最后一车,悬豹尾,豹尾以前,比省中”。

秦始皇三十六年,即其死前一年,有块陨石从天而降,有人在上面刻字说:“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听说后,拷问在陨石旁居住的人,没有人认罪,始皇就把周围的人全部诛杀了,随即销毁了这块陨石。民间又有传言,公开咒骂秦始皇:“今年祖龙死。”祖龙,是人之祖先,有暗指统一全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的意思。秦始皇闻之十分愤怒,可是心里面又觉得有一点不安,而且种种迹象,都预示着秦始皇命运的不妙,可是他的生活依然我行我素,没有把继承人的问题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按照常理大秦王朝的皇冠无论如何都不会落到胡亥头上:嫡长公子扶苏,才是秦始皇遗诏要求继位的正式继承人。胡亥兄弟26人,他是老小,即使按照兄终弟及的制度轮流当皇帝,等他继位时也怕是姜子牙的90高龄了。况且公子扶苏,性格仁慈,品行端正,他不仅有反对暴虐的治国思想,有政治远见,而且体恤民情,还知兵知书,是理想的二世皇帝。

有一次,秦始皇设宴招待群臣,众公子和胡亥都参加了,宴会结束,其他公子先退下了,但胡亥看见在殿门外整齐地排列着群臣依礼脱下的鞋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借着酒劲,把群臣的鞋子踢得横七竖八。也许这体现了胡亥童心未泯的一面,但小处可以见大,后来胡亥治理天下,硬是像他踢鞋一样把国家“踢”得乱七八糟,最后把自己的性命也给“踢”没了。对他的胡作非为,当时“诸侯闻之者莫不太息”。

胡亥虽然才学、德行什么都没有,却具有天生的优势:他是秦始皇最小的儿子。平头百姓都有一句话:“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秦始皇却是一个爱幺儿的典型。而且根据《蒙恬列传》,据赵高所言,蒙毅曾经一度力阻秦始皇立胡亥为太子,蒙毅因此得罪二世。这些都是后话,我们回到胡亥何以有机会在众多不利因素下还能窃取皇位的故事中来。

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秦始皇离开咸阳,进行第五次出巡。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出巡,巡行的路线是:从咸阳出发,出武关,沿丹水、汉水流域到云梦,再沿长江东下直至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南)。登会稽山,祭大禹,并刻石留念。秦始皇这次出巡,一是为了炫耀权力;二是为了封禅祭天讨取仙药,以求得江山永固,长生不老。出巡的队伍浩浩荡荡,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上卿蒙毅随驾前往。赵高被皇帝授予重要职责,“兼行符玺令事”,负责保管皇帝玉玺和诏书。年轻的胡亥喜欢游山玩水,请求与父皇同往。赵高为取悦胡亥,为他在秦始皇面前美言,最终达到了让胡亥随行的目的。

巡游的队伍先到了云梦泽,而后南下钱塘、浙江,到达会稽山。秦始皇亲临山顶,主持了祭祀大禹的仪式。最后,秦始皇乘船带人又一次奔琅琊而来,其实秦始皇已经来琅琊好几次了,为什么对这个地方如此眷恋呢?那是因为离这里不远的海上,是传说中的蓬莱仙境,有长生不老之药。他此行的目的还是为了得到蓬莱仙境生长的长生不老之药。然而,仙药只是传说,这次寻药与以往一样,毫无收获。秦始皇大为扫兴,在懊恼和旅途劳累之下,招致病魔袭身。皇帝生病,随驾大臣们慌了手脚,他们请旨回朝,巡游不到一半,整个出巡的队伍急忙班师回返。

七月,往咸阳返回的巡游队伍刚走到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大平台)驻扎时,秦始皇的病情不见好转,反倒是一天天地加重。他开始预感到自己大限已到,时日不多,当务之急是赶快确定继承人之事。他将二十几个儿子一一进行掂量,觉得胡亥虽然最得他的疼爱,但知子莫若父,此子昏庸无能,不成器;长子扶苏虽屡屡与自己政见不合,但为人“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再加上大将蒙恬的辅佐,无疑会是一位贤能的君王。况且,依照嫡长子继承制也应该传位于他。当下秦始皇不再犹豫,召来兼管着皇帝符玺和发布命令诸事的赵高,写下给公子扶苏的诏书,当时扶苏正监军在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秦始皇命他将军事托付给蒙恬,马上回咸阳,万一皇帝驾崩,由他主持丧葬事宜,这实际上已确认了他继承者的身份。诏书封好后,始皇吩咐赵高火速派使者发出,岂料老奸巨猾的赵高假意允诺着,暗中却扣压了遗诏。七月丙寅,秦始皇驾崩于沙丘平台。

为何赵高拿到诏书后没有马上派使者送出?他心中有自己的打算。原来,心怀叵测的赵高在秦国任事多年,谙熟宫廷权力之争的残酷。他明白,一旦雄才大略的扶苏当上了皇帝,自己不会有好结果。平日里扶苏就不喜欢赵高的谄媚嘴脸,而且他又有蒙氏兄弟的辅助,自己必定会受到冷落和排挤。况且蒙氏兄弟对他也没有好感,几次三番还想置赵高于死地,所以一旦公开这道遗诏,对自己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决不能让扶苏继承皇位。此时对自己言听计从的胡亥就在身边,唯有扶立胡亥成为皇帝才有可能保证自己日后的地位。现在就是一个要改变历史的绝好时机,由于“玺书”封存在“行符玺事所”,还没有派送出去,正好给他提供了篡改“玺书”的便利条件。于是,一个恶毒的计划在赵高的脑海中逐步形成了。即将上演的便是私拆诏书、篡改内容和派遣亲信逼死扶苏、蒙恬等丑剧。

秦始皇死在离都城咸阳千里之遥的沙丘,老成稳重的丞相李斯非常害怕,因为皇帝生前没有确立继承者,而刚刚确立的继承者扶苏又远在边陲,一时无法联系。皇帝的死讯一旦传出,身在咸阳的公子们很可能产生继承大统之心,他们若纷纷起来争夺皇位,为此而角逐起来,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他在与身边的大臣商量后决定对秦始皇的死秘不发丧,向多方封锁消息。他一面催赵高尽快派使者给公子扶苏送遗旨;为了掩饰真相,一面安排把皇帝的尸体放在一辆辒凉车中,让近侍宦官依旧像秦始皇活着时按时安排饮食,送水送饭,不要露出任何破绽;而且对大臣们递交的奏章照常批复,让一切保持为秦始皇仍然活着的假象。然而,正是这些诡秘的措施,给赵高施展阴谋提供了时间和方便。

赵高心想,秦始皇只给公子扶苏一封遗书,对胡亥并没有作任何安排,也没有分封其他公子。利用这一点,正可以煽动胡亥的私心。于是,他首先在胡亥身上下工夫,争取他的同意既可以最大限度地讨好他,为以后进一步控制他作准备;又可将胡亥当做挡箭牌,掩人耳目,免去自己篡权的嫌疑。他怀揣着秦始皇的遗书和玉玺来找胡亥。一见面,就装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说:“今上驾崩,没有留下分封诸公子的诏令,可是单单给大公子写了一封‘玺书’。大公子接到‘玺书’,便会赶回咸阳来当皇帝了。而你没有一寸土地,跟平民百姓一样,该怎么办呢?”胡亥不知是赵高的诡计,加上他本来就缺少能力,又胸无大志;听了赵高的话,只是仰天长叹道:“这是命运决定的,有什么办法呢?英明的皇帝,是最了解下臣的。明智的父亲,也是最了解他儿子的。现在父亲已经去世了,他没有分封自己的儿子是有他的道理和想法的。既然这样还有什么可说呢?”

胡亥的回答,并不使赵高感到泄气。因为胡亥的话中,流露出了无可奈何的心情,并非不想做皇帝。于是,赵高进一步向胡亥献计道:“你说得不对,目前的状况,并不是不可改变的。秦始皇死了,诸公子及蒙氏兄弟又都不在身边,大权全握在你与我及丞相手中,一切安排都取决于我们三人的意志,希望你早作打算,我们是愿意协助你的!你难道不明白统治别人与被别人统治,制伏别人与让别人制伏是不能同日而语的道理吗?”胡亥觉得于情于理有点过不去,说:“废掉兄长而自立,是不仁义的;不遵循父亲的命令,是不孝的;自己才能不够,勉强靠别人的力量而取胜是不能的表现。不义、不孝、不能,这三者都是不道德的,即使取得了皇位,天下人也不会心悦诚服的,到那个时候自己的生命也会有危险,连祖宗打下的基业也要跟着断了祭祀和香火。”

听了胡亥的这番话,赵高更明白了胡亥的顾虑所在。于是,便旁征博引地进一步诱惑胡亥:“我听说商汤、周武杀了他们的君主,天下的人都说他们是仁义的,并不说他们不忠;卫国的君主杀了他的父亲而自立,大家都称颂他有道德,孔子也为他书上一笔,也不算不孝。可见,凡是干大事业的,就不能拘小节;有大德行的人,是不计较小的责备之辞的。所以,顾小而忘大的人,以后必定有灾难;犹豫不决的人,以后一定要后悔;凡是果断而敢干的人,鬼神见了也要躲避,而且一定会成功,希望你就按照我的意见办,我是真心实意在为公子着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