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徐悲鸿的绘画艺术
7201000000006

第6章 在绘画艺术上硕果累累(1)

(一) 《田横五百士》

1928年,徐悲鸿与田汉、欧阳予倩等人在上海创办“南国艺术学院”,徐悲鸿任该院的美术系主任,为中国培养绘画人才。

徐悲鸿在担任美术系主任期间,开始创作巨幅油画《田横五百士》,歌颂中华民族传统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

《田横五百士》取材于《史记》:田横是齐国的后裔,陈胜、吴广起义抗秦后,田横一家起兵响应,是抗秦的队伍之一。汉高祖刘邦消灭群雄,统一天下后,田横同他的战友五百人退守到山东海中的一个孤岛上。汉高祖听说田横很得民心,担心他日后为患,便下诏说如果田横来降,便可封王;如果不来,便派兵去把岛上的人通通杀掉。田横为了保住岛上五百人的性命,立即带了两个部下离开海岛,向汉高祖所在的京城进发。但到了离京城三十里的地方,田横忽然拔出宝剑,自刎而死,死前留下遗嘱让同行的两个部下拿他的头去见刘邦,表示自己不愿受投降之辱,只是为了保存岛上五百人的性命。刘邦极为感动,下令用王礼将他安葬,并封那两个部下为都尉。那两个部下在埋葬田横时,在田横的墓穴中自杀。刘邦派人去招降岛上的五百人,他们听说田横自刎了,也都跳海而死。司马迁写完这段历史,感叹道:“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司马迁推崇田横,说他是大贤。

徐悲鸿回国后,发现国民党十分腐败,帝国主义疯狂入侵,而一些人却为了个人名利,趋炎附势,成了国民党和洋人的奴才,毫无气节。徐悲鸿通过此画,歌颂了田横和五百壮士那“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气节,对当代那些趋炎附势的奴才进行了无情的贬斥,号召人们不要与崇洋媚外的反动政府合作。

此画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诀别的场面,着重刻画了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田横上马前拱手向部下作别,他昂首挺胸,表情严肃,一派大丈夫气概。整个画面充满了强烈的悲剧气氛,表现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鲜明主题。

此画高198厘米,宽350厘米。徐悲鸿除了教课,哪儿也不去,专心在南国艺术学院的画室里进行创作,每天工作到很晚才回家。这幅作品从1928年开始创作,至1930年才完成,现藏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徐悲鸿的女儿徐静斐回忆说:“父亲作此画时,正是日寇入侵,蒋介石妥协不抵抗,许多人媚敌求荣之时,父亲意在通过田横的故事,歌颂宁死不屈的精神,歌颂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所尊崇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质,以激励广大人民抗击日寇。”

1928年,南京中央大学也聘请徐悲鸿担任艺术系教授,徐悲鸿提出不能辞去南国的工作。于是,他半月在南国,半月在中大授课。

(二)《九方皋》

1929年,徐悲鸿出任北京艺术学院院长后,极力在教学中促进中国画教学的革新。

这时,徐悲鸿痛感中国许多人才被埋没,便创作了巨幅国画《九方皋》。

《九方皋》取材于《列子》里的一个故事:春秋时代,伯乐是个相马高人。有一天,秦穆公问伯乐:“你年纪大了,你的儿孙中有没有能继承你的人啊?”伯乐叹道:“我的儿孙中有能识马的人,但没有能识千里马的。我有一位好友九方皋,虽是个打柴卖菜的人,但识马的本领不在我之下。”秦穆公听了,非常高兴,便叫九方皋为他找一匹千里马。九方皋在各地跑了三个月,看了无数的马,才找到一匹他所中意的黑色公马。秦穆公问道:“你找到的马是什么颜色呀?”九方皋答道:“黄色。”秦穆公又问:“是母的还是公的?”九方皋答道:“母的。”秦穆公叫人牵马来看,不禁大失所望,便对伯乐说:“九方皋连马的颜色和公母都分不清,如何能识马呢?”伯乐笑道:“他是识马的。九方皋在观察马时,注重的不是马的外貌和皮毛,而是马的实质。九方皋看了他应当看的东西,而没有看他不需要看的东西。”秦穆公一听这话,恍然大悟,立即令人骑上这匹马试验,果然是匹千里马。

此画宽351厘米,高138厘米。徐悲鸿在画中描绘了九方皋相马的情景,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位朴实的劳动者的形象。他正在聚精会神地察看面前的那些马,流露出不凡的气质与智慧。

此画曾七易其稿,意境真实,气息高古,人与马相映生姿,造型严谨而生动,概括而传神,代表了20世纪前期中国人物画的最高水平。

徐悲鸿在画中倾吐了内心的积郁,抒发了他渴望发掘人才的美好愿望。

此画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提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即看人不能看表面,要看实质,这样才能发现人才,因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也正因为如此,此画一出,极受人们的欢迎。

(三)《徯我后》

1931年至1933年,徐悲鸿用了两年的时间,以《尚书》为题材,画出巨幅油画《徯我后》,表达了人民反对压迫,渴望解救的心声。

巨幅油画《徯我后》描绘了一群穷苦的老百姓遥望远方,殷切地期望有人来解救他们,如大旱之望云霓。画中,大地干裂,树木枯槁,瘦弱的耕牛在啃着树根……

《徯我后》取材于《书经》:夏桀暴虐,商汤带兵前去讨伐他,受苦的老百姓盼望大军来解救他们,纷纷说:“徯我后,后来其苏。”徯是“等待”的意思,这句的意思是:等待我们贤明的君主,他来了我们就得救了。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片国土沦陷,国民党政府一面屈膝投降帝国主义,一面加紧镇压人民群众和民主运动,实行法西斯统治。此画反映了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渴望得到解救的心声。

此画完成后,和《田横五百士》一起高悬于中央大学礼堂。壮阔的画面,深刻的寓意,打动了无数人的心。这时,有人密报当局,说徐悲鸿借画影射中央,攻击政府,意在蛊惑人心。徐悲鸿听后大笑道:“这正是我作画的目的!”

(四)绘画艺术走出国门

为了宣传中国绘画艺术,提高中国绘画艺术的国际地位,1933年,徐悲鸿前往欧洲举办中国画展。

5月10日,中国近代绘画展览在巴黎国立外国美术馆开幕,展出作品300多幅,前来参观的约有3万人次。大评论家加米勒莫克来在《费加罗报》和《民族之友》等报上发表三篇评论,赞扬中国绘画艺术。欧洲各大报纸也争相报道此次画展并发表评论文章。原计划一个月的展期,由于观众太多,又延长了半个月。

在历时45天的展览会结束后,法国政府收藏了中国近代佳作12幅,其中有徐悲鸿的《古柏》。

自这次画展后,巴黎国立外国美术馆特辟了一间中国画陈列室。

结束了在法国的展览后,徐悲鸿应邀前往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办个人画展。他的作品受到比利时人民的高度赞扬,比利时皇后也参观了画展。

在意大利的米兰,中国近代绘画展隆重开幕后,意大利全国报刊一致赞扬中国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评论家说徐悲鸿主办的这次画展是继马可·波罗之后掀起的中意文化交流的又一高潮。

这时,各国的邀请函如雪片飞来,于是,徐悲鸿应柏林美术会之邀携作品前往德国,分别在柏林和法兰克福举办了他的个人画展。展览期间,德国有几十家报刊、杂志介绍和评论他的作品,均给予极高的评价。

1934年4月,徐悲鸿应邀到莫斯科举办画展。一天,他应前苏联文化局长之请为观众作画马的现场表演。他充分运用中国画独有的线条,寥寥数笔,一匹奔马便跃然纸上,水墨浓淡相宜。这时,素有爱马之癖的前苏联骑兵元帅布琼尼拨开人群走到徐悲鸿面前,直率地说:“徐先生,就将这匹马赠给我吧,否则我会发疯的!”

徐悲鸿被布琼尼的真挚感动了,欣然点头答应。

布琼尼高兴地和徐悲鸿热烈拥抱,并大声称赞道:“徐先生,你不仅是东方的一支神笔,也是属于世界的一支神笔。你笔下的奔马比我所骑过的那些战马更加健美!”

徐悲鸿画的马落笔有神,奔放而不狂狷,精微而不琐屑,筋骨强壮,气势磅礴,形神俱佳。

1934年6月19日,画展移至列宁格勒市。展览期间,徐悲鸿应邀到前苏联美术协会、美术院校等处进行了多次讲演,介绍了中国绘画艺术。

长达一年零七个月的国外巡回展览结束后,1934年8月17日,徐悲鸿回到祖国。

这次中国近代绘画展破除了西方人轻视中国绘画艺术的偏见,在世界艺坛上为祖国文化争了光。

中央大学为徐悲鸿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会。会后,徐悲鸿将从国外购买的名画复制品、画册等分赠给学生,使他们大开眼界,加深了对现实主义艺术的了解。

(五)《逆风》

《逆风》创作于1935年,描绘了一群小鸟顶着狂风振翅而上的情景。

19 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的东三省。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向上海发动了进攻。这时,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却顽固地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继续积极反共,置沦陷领土于不顾。

徐悲鸿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十分担忧,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不抵抗主义极为不满。他画了一幅《懒猫图》,还在上面题了一首诗:“颟顸最上策,浑沌贵天成。生小嬉憨惯,安危不动心。”直指国民党醉生梦死、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的卖国行径。

1935年,蒋介石50寿辰,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张道藩请徐悲鸿为蒋介石画像,以此作为自己晋升的资本。徐悲鸿断然拒绝说:“我对委员长没有兴趣。”

从此,徐悲鸿便遇到了许多麻烦。

有一天,徐悲鸿要到中大去授课,忽然有个学生跑来说:“老师,您今天不要去授课了。”

徐悲鸿问:“为什么?”

那个学生说:“教室里贴满了反对您的标语,连地上也用粉笔写满了。”

徐悲鸿的脸骤然变得铁青,面对反动派的卑劣行径,他毫不畏惧,照样走上讲台去授课。

这天,正是由他教国画,他便展纸于案上,像发狂一样,在三分之二的纸上画满了被狂风吹倒的芦苇,然后再画几只小鸟勇敢地逆风而上。

画中的小鸟代表他和支持他的学生,狂风代表反动势力。

在革命力量薄弱,反革命力量强大之际,敢于逆风而上,充满了战斗精神,表现了徐悲鸿坚持真理,弱者不惧强者的大无畏气概。

(六)《四喜图》

国画《四喜图》创作于1936年初秋,是一幅人见人爱的不朽画作。

1935年12月9日,爆发了北平学生在中共领导下的反日爱国运动。1936年,全国掀起了要求抗日的热潮。画中,四只喜鹊两两相望,似在唧唧喳喳诉说喜悦的心情。这正反映了徐悲鸿坚信抗战胜利的春天一定会来到。

此画层次分明,构图合理,形象准确,动感鲜明。四只喜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柳树的树干有浓有淡,颇具气势。柳树的枝条刚劲流畅,充满力量。此画堪称绝品,多视角地体现了画家把握绘画艺术大局的超凡能力。

杰出的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徐悲鸿的艺术标志着一个时代的风格,他以独特的手法,将画作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画中注入了时代精神,赋予了新的生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

(七)《漓江春雨图》

1936年,徐悲鸿到桂林写生,师法自然,将山水甲天下的漓江融入胸中,绘出了一幅有名的《漓江春雨图》。

徐悲鸿倡导现实主义的山水画,也就是写实风格的风景画。

徐悲鸿不强调中西之间的差异性,而是变法维新,有意拉近中西绘画的共同之处,强调中西结合。他认为“东西古今人才智之不相殊”,进一步突破了传统的技法,借助西方风景画的表现技巧实现中国山水画的创新。

“以西为新”是徐悲鸿改造山水的主要手段。徐悲鸿一生坚持倡导现实主义和写实的表现手法:一是唐宋写实传统,二是西方写实技巧。

徐悲鸿说:“故建立新中国画,既非改良,亦非中西合璧,仅直接师法造化而已。”而西方成熟的写实技巧——素描也是由师法造化而来,对他有很大的启发,足资借鉴。

徐悲鸿在这幅《漓江春雨图》中为山水画构筑了新的意境,破除许多传统桎梏,提高了写生的地位,对于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早在1918年,年仅24岁的徐悲鸿就发表了《中国画改良之方法》一文,明确表达了他对当时中国画现状的不满,矛头多指向处于发展末路的“四王”画派。

这幅画是徐悲鸿山水画的代表作,用笔轻快,保留了传统笔法的提按顿挫的节奏感、韵律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国画用纸和用水的特点,注重烘染气氛,营造空间的迷蒙清幽、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有别于明清以来程式化的山水画,有不俗的书法修养和笔墨概括功力。

(八)《广西三杰》

1936年6月,广西爆发了要求蒋介石抗日的群众运动,徐悲鸿大力支持,立即给《广西日报》写稿,盛赞广西军政领导人的主张。

徐悲鸿的稿件很快被广西第一把手李宗仁知道,立即邀请徐悲鸿去省会南宁共商大计。徐悲鸿到南宁后,受到极高规格的礼遇。李宗仁将阳朔的一座巨宅买下送给他,让他常住广西作画。

徐悲鸿为报知遇之恩,特地为广西三大军政要人——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精心绘制了一张巨幅油画,取名“广西三杰”。画面上,广西三位积极要求抗日的军政领袖李宗仁、白崇禧和黄旭初雄姿英发,遥望前方,共商国家大计,一派威武气概。此画盛赞抗日将领,表现了徐悲鸿的爱国之心。

画中,三匹战马跃跃欲试,反映了抗日将领奔赴前线的迫切心情。背后的广西山水紧扣主题,与一身戎装的广西三杰遥相呼应,意境优美。

(九) 绘画艺术用于创业

中央大学于1937年底迁到重庆沙坪坝重庆大学松林坡校舍,徐悲鸿作为中大教授,也从广西赶来了。

由于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迫使许多国立学府随政府迁到重庆,仅沙坪坝就集中了国立中央大学、国立重庆大学、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国立中央工校等很多学校。遗憾的是沙坪坝学校虽多,却没有一家像样的书店,更没有能出版进步书籍的地方。因此,莘莘学子一再呼吁,渴望有人来办这件好事。

这时,有个名叫陈汝言的江苏人,想顺应民心,办一个“正风出版社”,但苦于缺乏开办资金。正在他一筹莫展时,李公朴教授献上一计,说:“要钱就去找徐悲鸿。他的画是热门,一匹‘马’能卖千八百块。”

陈汝言听后,十分高兴。他深知徐悲鸿极为慷慨,抗战以来曾在南洋举办画展,把画展收入全部献给国家,用于抗战和救济难民。陈汝言找到徐悲鸿,大胆地讲出了自己的想法。

徐悲鸿听完陈汝言的坦诚之言,沉思片刻,用郑重的语气回答说:“你想办个出版社,这我支持。我虽不是富翁,但出点钱是办得到的。不过要办就得办出自己的特色,应多出版世界名著和国内的好作品。你去找中央大学的一些知名教授担任编委,他们答应了再来找我要钱。”

几天后,陈汝言把编委会组织好了,徐悲鸿立即拿出二千元交给陈汝言作开办费,并说:“这是我卖的两匹‘马’的钱。”

不久,“正风出版社”正式开张,出版了很多享誉文坛的世界名著和国内进步书籍。

于是,徐悲鸿赠“马”办出版社的事迹被传为佳话。如果没有徐悲鸿的绘画艺术,怎会有陈汝言的创业办社呢!

(十) 《巴人汲水图》

1937年至1946年,徐悲鸿在重庆十年间,名作迭出,震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