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智慧讲堂
7180400000010

第10章 不懂就问不为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热爱学习,又谦虚下问,不以为耻,这就是用‘文’作为他谥号的理由。”

孔文子是卫国的一名大夫,去世之后得到了“文”的谥号,这在当时是非常荣耀的,说明这个人很有才德,但《左传》上记载,他“私德有秽”,大概意思是说个人行为方面有所亏欠,子贡就有疑问了,孔文子为什么会得到“文”这么崇高的谥号啊?孔子着重从大义方面解释,聪明好学,不耻下问,这就是他得到“文”的谥号的理由。

孔子提倡热爱学习,不耻下问,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懂不要紧,向人请教不就行了吗?可在向谁请教上,有些人也好“面子”。如果让他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问题,例如领导向下属请教,教授向学生请教,城里人向乡下人请教,他就会觉得羞耻。但在孔子看来,不耻下问不仅不丢面子,而且还能体现君子的美德。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

——《论语集注》

《荀子》里记载过这么一件事:孔子带弟子到鲁昭公庙参观,见了一个青铜器皿。这物件尖底、小口、大腹,腹侧有耳,放在一木案子上,竟是倾斜欲倒的样子。孔子不知道这东西叫什么,便问弟子们,弟子们也都摇头。孔子便向守庙人请教。守庙人说:“这是宥坐之器,又称欹器,是先王置于座位之右,表示警戒自勉的。”

这一说,孔子恍然大悟,知道了这就是自己曾听说过的欹器。当它空着的时候,就如现在这样向一边倾斜,如果将水灌满它,它就会翻倒。只有既不空又不满时,它才能端端正正立在那里。君王就是用它提醒自己记住“虚则欹,满则覆,中则正”的道理。于是孔子请守庙人拿来水,当场演示,给弟子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孔子正是由于不耻下问,上也问、每事问,才成就了他大学问家的美誉。

俗话说:“学问,学问,勤学好问。”其实好的问题,就是学问的一半,所以中国人在学习过程中强调提倡“不耻下问”。有经验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能不能提出问题来,反映学生是不是认真学了;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可以判断学生学的是深是浅。

我国科学家茅以升在唐山工业专科学校教书时,一反中外教育史上传统的“教师出题,学生解答”的考试方法,别出心裁地采用“学生出题,由老师回答”的考试方法。实践证明,这种以考查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来判断学生学习好坏的方法,是符合科学道理的。总之,只有善于学习,才能不断发现问题;只有不断发现问题,才能推动学习的深入。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正好学者也。

————(清)刘开凡事多问必有益处。因为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揭示事物真相的开始,如果连问题都提不出来,问题也就无从解决了,我们无论处理什么疑难问题都应该这样。世事复杂,对任何事都得多留几个心眼。凡事多问必多益,因为任何疑难问题都招架不住三个以上问号的敲打,只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问题的症结必定会水落石出,也许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得令人难以想象,就像下面这个真实的故事。

某国首都的一座大厦年久日深,建筑物表面斑驳陆离,后来竟然出现裂痕。虽然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但仍无法遏制。后来专家调查发现:冲刷墙壁所含的清洁剂对建筑物有酸蚀作用,而该大厦墙壁每日被冲洗的次数,大大多于其他建筑,受酸蚀损害严重。

但是,为什么要每天冲洗呢?因为大厦每天被大量鸟粪弄脏。

为什么这栋大厦有那么多鸟粪?因为大厦周围聚集了特别多的燕子。

为什么燕子要聚在那里?因为大厦上有很多燕子爱吃的蜘蛛。

为什么这里的蜘蛛多?因为这里有很多蜘蛛爱吃的飞虫。

为什么这里飞虫多?因为飞虫在这里繁殖得特别快。

为什么?因为这里的尘埃最适宜飞虫繁殖。

为什么?尘埃本无特别,只是配合了从窗子照射进来的过于充足的阳光,形成了特别适宜飞虫繁殖的温床。

大量飞虫聚集在此,以超常的速度繁殖,于是给蜘蛛提供了大量的美餐,于是燕子飞来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非常简单:拉上窗帘,挡住过分充足的阳光。

总而言之,我们不仅要“不耻下问”,向不如自己的人提问而不觉得羞耻,还要上问,向比自己优秀的人请教,还要多问,善问,问出技巧,问出水平,问出真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吸收别人的优点,汲取知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为今后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不问的人永远和愚昧在一起。

——东非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