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就把孩子当孩子:好家长应懂的60条心里法则
7159100000008

第8章 不做“填鸭式”家长,也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4)

关于早教的问题,很多家长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比如认为早教就是让孩子早识字、早背唐诗甚至是学英语。

早在前几年,一个朋友带孩子来做客。这个年龄和笔者儿子差不多的小家伙,居然能够认几百个字,据朋友说,从小就教他识字,买幼儿图书在睡前给孩子讲解,将识字卡片贴在家中的物品上随时复习,看电视、逛街时也抓住一切机会教宝宝认广告、招牌上的文字……

但事实上,教育家鲁索很早就给这种努力泼过冷水。他指出,幼儿过早识字毫无意义,他形象地说:“人们在煞费苦心地寻找教读书写字的最好办法,有些人发明了单字拼读卡和字卡,有些人把孩子的房间变成了印刷厂。真是可怜!”

而事实也证明,晚识字不见得一定会影响智力的发展。

据记载,清朝的戴震九岁时才会说话,十岁时才入私塾读书,而后来他却成为集哲学家、数学家、训诂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为一身的大学问家;北京大学副校长陈章良教授在七岁之前也不识字,而他不到三十岁就成为博士生导师。这说明,识字早晚和以后的智力水平以及取得的成就,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首先,过早进行识字这样明确而直接的学习,会影响孩子独立和有创造性地发现解决问题,限制其探索多种解决方案的能力。

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艾莉森·高普妮克(AlisonGopnik),曾经在美国知名网络杂志Slate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用实验结果来解释了这一点。

文章的题目是《为什么幼儿园不应该像学校:新研究表明给孩子教的越多,越适得其反》,其中指出,在孩子非常小的时候,太多的直接指令,或许可以帮助儿童学到具体的技能与知识,然而却忽略了儿童的好奇心与创造性,可后者从长远来看对于学习则更为重要。

最近听到一个调侃教育过于功利的顺口溜:“在幼儿园读小学的课程,小学读中学的课程,中学读大学的课程,大学毕业后,再回头补习幼儿园的课程。”想一想,这又是何苦来着?!

其次,在孩子会读文章之前的识字方法,多是一种低效能学习。

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在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一个贡献是提出“有意义学习”,这是一个和“机械学习”相对立的概念。他的重要论断是:有意义学习才是有价值的。

依据他的理论,无意义音节和词只能机械学习,因为这样的材料,不可能与孩子的认知结构中的任何已有观念建立实质性联系,这样的学习完全是机械学习,所以是低效学习。

在今天,教孩子认字最简捷常用的一种方式是识字卡。

有很多家长认为,利用识字卡的确能提升和掌握不少的数字和文字,何乐不为?报纸上曾经登过一个消息,说一个4岁的孩子能认得2000汉字。原来是他的爷爷把识字卡片贴了满家,每天让孩子认。

然而,学外语的人都知道,如果孤立地背单词忘得很快,但如果把单词放到语境中学习,效果就非常好。所以,即使孩子通过识字卡认了好多字,如果不能专注地读一本书的话,那就是把识字和阅读割开了,可能早早地破坏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迷恋识字卡的父母,建议阅读一本名为《爱因斯坦不玩识字卡》,因为它会告诉你把智力和表现能力混淆的危险性。

孩子智力的关键是如何学习、如何吸取经验和如何解决问题。4岁的孩子会认汉字和数字,随时可应成人的要求而反应正确,就被视为聪明,其实这只是一种表现的能力,与智力无关。

婴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和直观的行动思维为主,他们在理解事物时,是借助具体事物和直观行动进行的。要让他们区别盐和糖,与其带着他们3天化验、5天观察、7天分析、9天研究,不如让他们自己用嘴去尝一下更有效。

浙师大心理系曹晓华副教授等研究者研究揭示:我们读到汉字,大脑会有专门的区域来加工这些汉字的视觉形状信息,这个专门区域就在左脑,心理学上把这种能力称为“专家化技能”。儿童大脑里的汉字识别机制到7岁才初步成熟。

过早地让他们背唐诗、学习加减法等,往往只能是死记硬背或是囫囵吞枣。

学过的东西,说他们会吧,又不会;说他们懂吧,也似懂非懂,就像煮了一锅“夹生饭”。有一句俗话说,“回笼的馒头不好熟”。等上了小学,老师对这锅“夹生饭”也不好处理。

所以,教育学者认为,其实父母完全没必要在学龄前给孩子太多的“知识灌输”,会做多少算术题、能识多少个字或者能背多少首唐诗,这些都不是很重要的。

相反,父母要做的是启蒙孩子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以及与人沟通的表达能力,并且要能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良好习惯,这些能力才是基础中的基础,远比单纯地学“知识”

重要得多。

一言以蔽之,反思可以集中在这样一个问题上:我们想培养的是乔布斯那样的人才,还是苹果专卖店里的打字员呢?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在线”这句话明显带有误导性,导致的结果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磨掉了孩子的灵气与对可持续性学习的好奇心。所以,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请记住一句话:抢跑的孩子,未必有后劲。

20

书法教育:心手相通,练字即练心

用手书写时,手指的运动能激活大脑中涉及思考、记忆和语言等很大部分区域。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无纸化办公”观念的推广,很多人都开始同意一个论调,那就是“练写字还不如练练计算机打字,反正以后主要是用计算机”。人们在生活中越来越少用笔写字,也就出现了“一手好字叫键盘废了”的现象。

这种观念反映在孩子教育上,就是对书法教育的忽视。

很多家长认为,让孩子参加美术、音乐等艺术培训,成为特长生,能增加艺术特长,为以后上大学走上社会做准备。一些学校针对美术、音乐等艺术类特长生有一定录取名额,而对于书法几乎没有特长生名额。

的确,与计算机输入的快速整洁美观大方相比,传统的书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落伍行为。有人甚至认为,就如同当初钢笔圆珠笔挤垮了毛笔一样,鼠标键盘挤垮笔杆也将成为时代进步的标志。

但是问题真的是这么简单吗?

古人说“为书之道,练字次之,练心为上”,指出练字并不仅仅是在纸上写字这样简单,还会培养人的心性素养。

事实上,这种观点也得到了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支持。研究表明,用手写字可能是一种训练大脑的重要方法。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维吉尼亚·贝尔宁格(VirginiaBerninger)说,用手书写,与用手敲击键盘打出字母不同,前者须要用线条创造出字母。这些手指的运动能激活大脑中涉及思考、记忆以及语言等很大部分区域。所以,书写帮助孩子学习文字和形状,促进他们想法的形成,还可能使运动技能得到发展。

贝尔宁格研究发现,在二、四、六年级写作文时,比起用键盘打字的孩子,用手写字的孩子们能用更多的词汇,写得更快,还能表达更多的意思。

《认知神经科学杂志》的一项研究表示,不仅仅是孩子们受益于手写,成年人在学习一门新语言的时候,手写比敲键盘更能帮助记忆。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83%的人有提笔忘字的经历,74.2%的人在工作生活中手写机会不多,68.8%的人有一年以上时间没收到过别人的手写稿。而当我们因为用久了计算机,而突然发现已经“得笔忘字”的时候,也许并不仅仅是因为对字生疏,而有可能是因为大脑中的某部分也发生了改变(更可能是退化)。

日本的计算机普及率很高,但每年仍会举办“写字节”。

一到这一天,成千上万的日本人就聚集在一起写大字,场面十分壮观。

哲学家尼采曾经说:“我们所用的写作工具参与了我们思想的形成过程。”我们的孩子有幸出生在方块字的国度,要珍惜这样的机会,不要把孩子放逐在书法美的国度之外。

世界上文字几乎都是表音的,也就是拼音文字。唯独汉字,既不是拼音文字,又不是象形文字,行如流水的草书,秀丽的楷书,端庄的大篆小篆,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书写过程就是人“心手相通”的过程,是进行“投射”和“反射”的过程。从一个人的笔迹,甚至可以从中看出其性格禀赋与发展潜力。据说宋朝抗金名将宗泽一见到岳飞龙飞凤舞的手迹,马上说:“此非凡品也”,提拔岳飞于行伍之中。

写字对于孩子们形成性格至关重要,如果从小写字不认真,以后做事很可能不认真。而练字,可以对孩子性格中的固执、柔弱、生硬、急躁、粗心、厌学、注意力差等弱点进行矫正,使其成为一个观察力强、心思细密、沉潜内敛而富责任感的人。

厦门教育学院的心理学家金一贵老师认为,通过练字,可以使孩子性格中的不足得到矫正:“通过改变书写者原来运笔中不好的习惯,使新的书写行为形成投射,使之向内在的心理活动转化,进一步反射到大脑,并形成记忆,有助于新的良好的心理个性质量的培养。”

他曾经举了一个例子:

初一男生小辉性格内向,但好动有胆量。起初写字字间距、行间距很紧(为自己考虑多,对人际关系较认真),笔画直且硬,横折直角多(思维与行为表现刚且生硬),横画短、上仰,字瘦长,上紧下松,笔画挤往中间(有上进心,多思,良好的思维没充分展开,容易心烦)。

后来,小辉有针对性地进行字帖临摹训练后,在半年内书写有了明显改变,性格也随之开朗了不少,且有了不少知心伙伴。

除了对性格的影响,练习书法还能够加强孩子注意力、辨识速度与准确性,有助改善抽象推理能力、视知觉能力、视空间能力及短期记忆,对于孩子的智力发展的作用也不容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