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就把孩子当孩子:好家长应懂的60条心里法则
7159100000006

第6章 不做“填鸭式”家长,也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2)

着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学习的大门。”只要你注意到影响孩子专注的因素,进而根据孩子专注发展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相信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14

瓦拉赫效应:为什么孩子会偏科?

学习不仅仅是一场智商的较量,更多的是情商的较量,学会与不喜欢的老师沟通是十分必要的。

偏科,是我们在评价孩子的学习时经常用到的一个词。

在学习中,如果孩子在成绩上反映出来的某一科分数持续较低,或者对某一学科的态度特别冷淡,都称之为偏科。对于孩子的偏科问题,我们要理性地看待。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谨,难以造就文学之材。”

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孩子只有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才能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取得惊人的成绩。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它同时也说明,孩子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要求他们各科成绩齐头并进是不现实的。

不过,中小学生的基本任务,是系统地学习各科的基础知识。偏科孩子的学习心理与学科内容的难度和广度不能同步提升,会影响到他们正常的学习。某个科目总是学不好,久而久之就对这个科目产生了恐惧心理和排斥心理,成绩也就越来越下降。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帮助和引导,往往会越是偏科,越容易走入厌烦该科的恶性循环。

有一个孩子已经上初三了,很聪明,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眼里,他是个“怪才”,数学成绩在全年级一直名列前茅,而语文成绩却一直不太理想。尽管大人常常督促他在语文学习上多下些工夫,但效果甚微。他在作文中写道:“我不喜欢语文课和音乐课。语文课上老师总有问不完的问题,而我又回答不好,所以一到语文课就担心老师提问。音乐课我也不喜欢,因为我觉得自己总是唱不好,同学们会嘲笑我。”

天赋、教师、家庭、同学等等,都可能成为孩子偏科的影响因素。如果只是对孩子泛泛地提要求、说道理是没有用的,必须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对症下药,才有可能真正地帮助学生摆脱这种糟糕的学习状况,帮他们树立继续前进的信心。

孩子的智力发展倾向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导致偏科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智力倾向不同,孩子就会很自然地对某些学科兴趣较强,产生学习动力,便能主动积极地去学这门课。同时,对某门学科兴趣弱或没有兴趣,自然不愿把功夫下在这门课上。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一幅画可拍卖到上亿美元。他从小就很有艺术天赋,但却似乎永远都学不会枯燥无味的算术。他对父亲说:“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一等于几,我脑子里根本就没法想象。不是我不努力,我拼命想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可就是办不到。”

一般来说,擅长形象思维的孩子,逻辑思维方面就会有所欠缺,稍不注意,就会出现文科成绩好而数学和理科成绩不理想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要充分肯定他的长处,发挥他的长处,增强他继续学习的信心。在学习生活中教育他扬长避短或取长补短,以弥补理科学习上的缺陷,让理科学习达到基本要求。反过来,也是一样的道理。

如果孩子偏科,是因为以前没考好等原因对某一科有恐惧感,那么首先要让他保持冷静,帮助他从心底深处解开这个结,不能再怕下去了。让他把以前的课程再复习一两遍,然后找一些低年级的试卷来做,一般来说,会取得了很好的分数。这可以让他认识到原来自己能取得好成绩,从心理上根本性地改变悲观心理,从而有勇气面对这一科目。

一些孩子学习偏科,是受到与老师关系的影响。学生偏爱某一学科往往是由于喜爱任教该科教师所致,偏爱某一学科,有助于提高该科学习成绩,而好的学习成绩,又强化了对该科的喜爱,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学生不喜欢某个老师,也往往不喜欢某个老师所教的学科,久之,学习成绩下降,丧失对这一学科学好的信心,导致恶性循环。

要告诉孩子,学习不仅仅是一场智商的较量,更多的是情商的较量,与老师相处则是学校生活必需的生存技巧,学会与老师沟通,特别是与自己不喜欢的老师沟通是十分必要的。一个有成熟思想的人,可以不接受老师的表现甚至做法,但也没有权力改变对方,而且只能与之保持合作关系,各取所需。无论是积极对抗还是消极抵抗,都太幼稚太冲动,不能适应将来的社会。

父母也可以主动与任课老师沟通。特别是向弱科的任课老师了解孩子偏科的原因,共同商讨可能的办法。譬如可建议老师针对孩子的特点,多提简单的问题让孩子来回答,多给予积极的赞赏和鼓励,增强孩子对弱科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而某些家庭特定的文化氛围,也会诱发学生偏科,如家长爱好文娱,家庭艺术氛围浓,孩子往往偏爱音乐;家长爱好体育,喜欢活动,则孩子偏爱上体育课。而有调查发现家长是语文教师的,孩子爱学语文,数学教师的孩子爱学数学。

这就需要家长自己兴趣更广泛一些,而不要仅仅局限于一两种爱好。

2006年5月,来自中国宁波的女孩朱成,成为哈佛大学校史上第一位华人研究生院学生会总会主席,引起哈佛大学及美国华人社会的注意。

而在朱成的成长过程中,也曾经发生过偏科现象。朱成进入初中后,很喜欢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唯独对化学不感兴趣。有一天,父母在看一个相声节目时受到了启发,于是和她在家表演了一个话剧——《五科争功》,爸爸分别扮演语文、物理、化学;妈妈分别扮演数学、外语;让朱成扮演大法官。

爸爸和妈妈分别代表各科上场,强调自己是最重要的一门学科,而其它学科都微不足道。结果,朱成明白了其中道理,有意识地去多接触相关的知识,偏科现象逐渐消失了。

每次考试成绩出来,朱成都会这样报告自己的成绩:“爸爸(语文)90分,妈妈(数学)95分……”对此,她有一个比喻:“我爱爸爸,也爱妈妈,不敢偏心哪一个。”

美国哲学家埃默森说过:“从现在起我的知识面要拓宽,不能偏于一门,广博的知识才是应变能力的基础。”相信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再接着对症下药,耐心地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学习心态,偏科现象一定是可以纠正的。到那时,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考虑,怎样才能培养出一个瓦拉赫……

15

读写困难:一种无法预知的学习障碍

读写困难跟脑部运作有关,不是由智商或学习态度引起的。

有很多家长发现,平时表现很聪明的孩子上了小学以后,学习成绩却总上不去,朗读的时候丢字漏字,读完了不知道什么意思,写作业很慢。

他们经常会以为这是孩子不用功,所以经常督促孩子放了学补课到很晚。但事实上,这些孩子很可能有读写困难症。

读写困难症是一种学习障碍,主要影响孩子阅读和深入理解语言的能力。在多数情况下,这样的孩子在阅读、朗诵、书写、发音时比同龄孩子困难。

读写困难的概念,是1963年4月6日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在“知觉障碍儿童基金会”研讨会上受邀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的,简单地说,读写障碍是指智力正常或超常,但在读写能力上落后于同龄孩子的现象。

实际上,读写困难的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得多。

国际阅读困难症防治协会估计,这类患者占学生总数的8%~15%。在美国,发生概率是15%,香港是12%,中国内地是10%,也就是说整个中国就有5000万儿童有不同程度读写困难,数量相当于法国人口,仅北京地区就有10多万!

许多名人都曾患有读写困难症,科学家爱因斯坦、英国维珍公司创办人理查德·布兰森、着名模特朱迪·基德等都饱受此苦。好莱坞明星汤姆·克鲁斯说:“我患有‘诵读困难症’,许多小伙伴以此来取笑我。这一经历使我的内心变得极为坚强,因为你需要学会平静地接受这种嘲讽。”

有研究表明,读写困难跟脑部运作方式有关,不是由智商或学习态度引起的。这一点我们必须记住。实际上,读写困难的孩子可能是聪明过人的,而且有很多令人惊讶的优点。

他们可能在艺术、音乐方面表现卓越,或者有可能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而且,他们可能比班里的其它任何同学都更努力。

读写困难是一种“无法预知”的学习障碍。这主要是因为孩子的潜力往往超出成人的想象,他们会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将读写困难隐藏起来,比如说记住了故事里的单个字,并且利用文章的线索来领会这些词。这样,家长和老师可能会忽视这个问题,直到孩子升到三四年级。

读写困难反映在每个孩子身上是不同的,但是都会有一系列问题。下面是一些读写困难症较普遍的征兆,孩子可能只表现出其中的一种症状。

开始说话较晚;要花一段时间才能把词说出来;喜欢听别人读故事,但是对字词或拼音不感兴趣;运动技能较差;不能分辨出押韵的字词。

很晚才形成左右手使用习惯;经常会颠倒字母和数字(b/d,p/q等等);书写不够清晰,结构性很差,一些字词中间错误地留出空隙;读故事的时候,经常添加或者遗漏一些单词;理解困难。

受这些问题困扰的孩子,决不会某天早上一起床后就突然豁然开朗,把所有事情都懂了。问题不仅无法靠孩子自己解决,甚至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越来越严重。

由于他们有一套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随着他们开始上学,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是:他们无法在传统的教室环境中学习读和写。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有的通过视觉学习,有的需要听入信息,有的需要通过操纵身体获取信息,还有的需要使用所有的感觉来学习。然而,在学校里,老师通常都是以听觉学习的方式来教课,用口头语言来讲述、解释和回答问题。

但是读写困难的孩子却无法自己对这一信息进行加工。

他们需要一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一般说,读写困难的最佳治疗期为7~12岁。

从理论上说,应对读写困难的最好方法,就是使用多感官方式,将听觉、视觉和触觉学习方法结合起来,教孩子技能和概念。

有人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拿起一本书给孩子讲故事时,不要“讲”而一定要“读”,即完全按书上文字一字字给她读,而不要把故事内容转化成口语或“儿语”。

原因在于,对于白纸一样纯洁的孩子来说,任何词汇于他都是全新的。我们认为“通俗”的或“不通俗”的,于他来说其实都一样。“大灰狼悠闲地散步”和“大灰狼慢慢地走路”,在刚学说话的孩子听来,并不觉得理解哪个更难。

当孩子理解了文字的作用,把故事与文字联系到了一起,那么文字在他的眼睛里就是有内容的,就是有趣而生动的故事,一点也不空洞枯燥。这对于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读写困难等语言障碍,是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一种常见现象,和其它病理性障碍并不是一回事,严格来说甚至不能算是“病”,而且大多完全能治好。一般来说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及时、科学的矫治,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心理上的健康成长,而且矫治愈早,疗效愈好。

英国安德鲁王子的女儿比阿特丽斯公主,1996年7岁时,被发现患有读写困难症,经过多年的努力,到2005年时,阅读和写作已经和同龄人差不多了。

作为家长,应给孩子更多的爱心、关心和耐心,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生活、学习和治疗背景——研究已证实,良好的环境可大大提高治愈率。

16

心理张力:强制孩子读书,“悦读”变“苦读”

读书并不是孩子的功课,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个家庭休闲和相处的环节。

书籍是人类的巨大财富之一,读书可以休养身心、开阔视野。美国伊诺斯大学的研究者德·多金(DeDonjon)教授对205名具有较强阅读能力的儿童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儿童都在学龄前就已经具备相对独立的阅读能力,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从很小的时候起,父母就使他们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但是在当代中国,阅读却成了很多家庭的奢侈活动,人们越来越喜欢待在电视或计算机前。如果小孩子看到父母都不阅读,很难想象他们会主动坐下来静心读一本好书。

让孩子喜欢上读书,强制差不多是最坏的办法,甚至会适得其反。因为即使是再有乐趣的事情,也没有任何人愿意在别人的强制下去体验。

说起阅读,有些父母往往与识字或接受信息量联系在一起,把阅读当作一项作业,忽略了兴趣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

他们关心的只是孩子认识了多少字,而不是和孩子分享阅读的快乐,这对孩子是非常不利的。

我们必须理解,读书并不是孩子的功课,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个家庭休闲和相处的环节。只有理解了这一点,读书才会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

真正的阅读,应该是“悦读”,而不是苦读。不要只命令她去读书,而是和她一起读,这样她会认为读书不纯粹是学校的要求,大家是因为爱读书而读书。

忙碌而专心的大脑,对愉快的感觉输入会特别注意。至于读什么不读什么,大可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或者至少让孩子亲自参与选择书籍的过程。找到最好的书籍,固然可以激发和建立孩子们对读书的兴趣,但是他自己选择的东西,他会更感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另外,在培养孩子爱上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利用一下心理学效应。

俄国心理学家布鲁玛·蔡戈尼(BlumaZeigarnik)曾经做了一个实验。她给128名孩子布置了一系列作业,诸如读小说、制作泥人、做算术题、看图作文等,让孩子们完成其中部分作业,而另一些作业则在孩子们进行到一半时令其停止,不再完成。

几小时后,她要求孩子们回忆所做作业的细节,结果发现,有110名孩子能清楚地记住尚未完成的作业,而对已经完成的作业则印象模糊,甚至不记得了。

这个实验证实,包括孩子在内,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去完成一个行为单位,如解答一个谜语,读完一本书,学好一门语言等,这就是所谓的“心理张力”。“心理张力”可以使人经常处于“适度紧张”状态,从而保持积极的心态。

我们了解这个效应之后,可以创造性地运用孩子的“心理张力”,提高他的学习主动性。下面是一位妈妈所写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