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
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天地万物总有一个开始,这就是天地万物的根元。找到这个根元,就能明白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明白此变化后,就懂得根元的重要性,能和合于根元,才叫修道合道,才能长保平泰。
落实下去,只是一个不向外求。关闭眼耳鼻舌身意这些门户,一念清静而直追道初,自然能一生无虞无忧;反之,眼向五色,耳向五音,鼻舌向五味,如此对景生心,而致心神不宁且乱,身家性命也就无可救药了。
能从微小的事物中,洞察事物的规律和真谛,叫 “明”;能守持柔弱之理而用者,则能 “强”。所以,修炼之道,能以自家真性之光,了照真性之府,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明白此理并承而宏之,就是在承袭大道。
解曰:
天下万类,母子关系时时处处,如中医的五行关系,其中金生水,金与水即是母子关系,金为母,水为子。再从五行整体运行而论,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一个轮回下来,究竟是谁生了谁呢?支持运行体系的,又是什么在作主呢?只是一个的存在。可见,母子关系只是一个概念,老人家首章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自称强为之言,只是说一个意思而已,不可为此而执著。
太极母子
万物总有一个根源,这个根源在哪里,是什么呢?
比如水,长江黄河两条波涛汹涌的水路,表现在开始,是青藏高原的涓涓细流,一路下来,渐容渐大而成。这两条涓流又来自地下,地下水源即是流水之母之根。这个开始出水的点儿,即是源头,是江河之根,是江河之母;而江河,则是这个源头的发展和儿女。因而,左右逢源是一门深入后,有水汩汩而出,到此境界,不管左右前后,都是流水,这即是见了源头。做学问做到这个份上,就是做到根上,做到家了。
万物的根源在哪时哪处呢?
老人家说,“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 ”,讲的即是第一章的 “无”与 “有” ——— “无”是天地之始,“有”即是 “有始 ”,名万物之母。水源在地,是无,及水出,是有。比如拳论说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此处这个无极即是 “无”,及其有了动静,即是 “有”,即是太极。
老人家阐道,与释迦佛一样,是反复再三,本经第二十五章,老人家已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这已经是在说大道是天地万物的根了。
既然万物在道,万物皆自道生道养,那么万类就是大道的儿女,大道就是万类的母亲。西方某部电影(名字忘记了),有句台词说:我是光之子,来自光世界;天地水火风,皆为我所用。此句台词即是在表明,“我”是大道的儿女,本是来自大光明,因为业力辗转而显示一个来去,如果能一念清静,回心转意,必然能复归光明— ——修行只是复归而已。
如何修行才合大道?大道是如何运行的呢?这需要总结一下大道的行为模式。这个行为模式,即是大道的性、大道的德。
大道是怎样一个德性呢?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是其一,
冲而用之或不盈是其一,
和其光同其尘是其一,
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其一,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是其一,
不自生而长生是其一,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是其一,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其一,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是其一,
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是其一,
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是其一,
常无欲可名于小是其一,万物归而不为主是其一。
总之,千头百绪万千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生而不有,长而不宰,为而不恃,显现出的就是道的玄德。
修炼与做人的关系,只是以人德去合玄德,这需要做到无知无欲,也就意味着眼须抵制五色的诱惑,口舌鼻能抵制五味的诱惑,耳杂能抵制五音的诱惑,如此身心如一,物我两忘,心中不有任何概念,方能在根本上做文章。做好此篇 “人地 ”文章,需要关闭以上通道,此谓 “塞其兑,闭其门 ”,而且要勤而行之、善始善终,此即老人家后文所说的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否则,必然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常言说只差一步到罗马,一步只差,终非是到了罗马。
从日常任何微小事物中,洞察事物的规律和真谛,这是智慧,是明白人能懂的理。明白一个道理并坚韧地持守,慎终如始,一以贯之,即是真正的强者。比如太极拳:
于太极拳而言,道是母,拳是子。细分下去,则拳是母,拳式或势为子;一势为母,一势各个分动作为子。练拳的过程,即是在子而寻母,如果在练拳中,放松不久就忍受不住放松的煎熬,于是不再求刚柔相济,而开始软硬兼施,则是不见其子不守其母了。
太极拳变化万端,任何一式都可以因势变化,随意成形,这种显现是母为子用;练至劲力如水,无形无式,随曲就伸,则合太极之母。以韦驮弄杵式为例:
第一动转腰即可以左肘横击,也可以以左臂转动挤出;身型动作微大,即可以双按或左化右按向对方施以攻手。
动作二,两臂向右翻转过程中暗含擒拿反骨手法,双手向右运动中也可以引进,还可向右抖发,含括第一动所有变化;重心右移,双掌可同时按出,还可以双肘实施迎门肘,再变则是以双拳平击。
动作三,提左腿可以以膝顶打,也可以勾挂;且提左腿出左腿,可蹬可踢,皆视情而定。
动作四,左腿落步,可以踩踏,也可以套管对方的腿部;双手可以合力按出,也可以施以摔法或大擒拿。
动作五,左转身时,手上可以施行捋劲和拿法;身体转正时,左臂可以施挤劲,也可以左手撩击对方裆、腹,还可以直击胸、腹,抬高一些则可以锁喉。
动作六,暗含拿法按法。上右步同样可以踩踏、膝顶,右手可以击打对方裆腹;双手合力则是拿按。
动作七,右拳上提可以击打对方下巴、鼻梁;若对方后仰,可以以迎门肘击打对方……上右步前后可以施打迎门靠,皆是练用之变化。
这是形上的母子关系。支撑这个外形母子关系的,是道气与内劲的母子关系。由此母子关系可以看出,拳为活拳,用是活用,死练不可取,练死更不可取。初学阶段努力修正身法,把圈走圆,放松身心也就可以了,这属于 “知其子,守其母 ”。经过天长日久的拳架练习,逐步把劲走活,再在用法上用心体悟,这是拳为体,招为用,知其母,用其子— ——倘若执著于一招一式的用法,容易在练习中失去太极拳固有的圆柔。所以大家传拳,不讲用法,待习者把圈走圆,则可以时时处处逢高就低,随意化发,如此则得个中妙趣,这个过程即是 “知常”,或 “见小曰明 ”。
至拳有成,明白拳可以打人,可以以弱胜强,但也明白拳虽可以打人,但不可以用来欺负人,此谓武德,显现的是 “守柔曰强 ”。
以拳窥道,须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此即 “用其光复归其明”;练至一片神行自古稀,直养而无害,则可称为 “袭常 ”。修炼有成,以法济世,即是如此,万法不离此个。